《鹊桥仙》与词中七夕

2021-08-05 07:55李程陈郁文
古典文学知识 2021年4期
关键词:乞巧鹊桥织女

李程 陈郁文

七夕,在中国古代民众的生活中是一个诗意的节点,民间的传说与文人的吟咏叠加建构起牛郎织女天河会、乞巧、赐寿等丰富的岁时节俗风貌。在宋代,随着词这一文体样式的逐渐成熟和七夕民俗活动的日益丰富,七夕节序民俗开始成为词人笔下的重要题材,《全宋词》共存录有七夕词一百三十余首。宋鲖阳居士《复雅歌词》曰:“七夕故事,大抵祖述张华《博物志》、吴均《齊谐记》……词章家者流,务以文力相高,徒欲飞英妙之声于尊俎间。”指出了宋代词人对于七夕题材的创作热情。

历代词人咏七夕的词作中,所涉词调颇多,包括有《鹊桥仙》《菩萨蛮》《鹧鸪天》等,其中,《鹊桥仙》是使用最多的词调。《鹊桥仙》又名《鹊桥仙令》《广寒秋》《忆人人》《金风玉露相逢曲》等,清代康熙年间修纂的《钦定词谱》著录《鹊桥仙》词调,注文指出了此调的体式和调名缘起:“五十六字者始自欧阳修,因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为调名。”欧词后附注:“此调多赋七夕,以此词为正体。”(《钦定词谱》卷十二)“鹊桥”是七夕节序的典型意象,唐人韩鄂《岁华纪丽·七夕》曰:“鹊桥已成,织女将渡。”注引应劭《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以《鹊桥仙》为调,以欧词为创调正体,词人递相吟咏,其中的代表文本如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已然成为七夕词的经典。

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多角度解读和重构是《鹊桥仙》词调创作中最有意趣的一个方面,词人们极尽想象和才思,同时又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抒发细腻的人生体悟。这一类《鹊桥仙》词调文本中,欧阳修词以“云屏未卷,仙鸡催晓,肠断去年情味”感叹牛女相会的短暂和欢娱的不易;苏轼邀请好友苏坚一同泛舟天河且“与君各赋一篇诗,留织女、鸳鸯机上”,有“人生何处不儿嬉”的旷达;黄庭坚和东坡七夕词韵,其中词句“年年牛女恨风波,拚此事、人间天上”,体物共情,未尝没有其自我情感的映照;范成大更是别出机杼,想象牛女相会被天上群仙所妒,“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见面后各有纷乱心绪,又添了新愁,还不如不见:“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吴潜则认为一岁一会恰恰是保持感情天长地久的秘诀“原来一岁一番期,却捱得、天长地久”;龚翔麟怕乌鹊记性不好忘了七夕晚上的填河任务,“一年一度一填河,怕乌鹊、今宵忘却”;余三瀛则更为乌鹊着想,词中写道:“不如方便驾虹桥,免乌鹊、年年劳碌。”可谓别出心裁。

乞巧、祀星等七夕风俗在《鹊桥仙》词调中也不断被书写和呈现。七夕的乞巧、祀星之俗,大体形成于汉代,文献中的最早记载见于《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有更为细致的记述。《开元天宝遗事》中专门记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七夕祀星、乞巧之事。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陈元靓《岁时广记》更列有“乞巧楼”“乞巧棚”“乞巧市”“乞巧果”“乞巧厢”等条目记录宋代七夕节俗。赵师侠词起笔赋景“明河风细,鹊桥云淡”,下阕再写小儿女们的活动“花瓜应节,蛛丝卜巧,望月穿针楼外”;郭应祥则视乞巧穿针为儿戏“罗花列果,拈针弄线,等是纷纷儿戏”,调侃说“巧人自少拙人多,那牛女、何曾管你”,笔调幽默;每到七夕,宫廷和民间都欣欣然,正是如吴潜词中所述“馨香饼饵,新鲜瓜果,乞巧千门万户”;女子七夕祀星,词人张埙“七夕慧珠祀双星戏赠”,词中写七夕物象“凤梭颠倒,鹊桥隐现、瓜果年年铺设”;清人王时翔词更是细致入微地将乞巧的细节一一呈现:“新蟾影里,灵星光下、纤手冰瓜凉怯。绡裙窣地悄临阶,把蟢子、偷藏玉合。丝抽五彩,针拈七孔,香口致辞稠叠。萧郎潜听未分明,奈络纬、齐鸣豆叶。”后人读之,宛若目睹,有身临其境之感。

七夕对于女性词人来说往往更具情感意味,这个时间节点总是能够拨动女词人的心弦。朱淑真词《鹊桥仙》赋七夕:“巧云妆晩,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该词虽是由景入情,但词人并非意图对七夕的风俗活动做详细地描摹,而是用人间的节日欢愉反写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痛苦,这种体悟和感叹由词人身世而发,深具细腻的词人之心。明代女道士王徽则大胆地在七夕所作《鹊桥仙》词中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念“菡蓞开霞,辎蔽月、曾赴书生密约。人间较得合欢频,又何事、凌波盼鹊”。王徽的好友才女项兰贞的同题和作则又有别样心事“人间离合总难凭、空对景,静占灵鹊”。

清代闺秀结社之风盛行,沈善宝《名媛诗话》中记载了一次女性词人的七夕社集活动,参与者分别是著名女词人顾太清、工于诗词的许云林以及著述甚丰的沈善宝。在己亥年的秋日七夕,沈善宝与顾太清、项屏山、钱伯芳、许云林等人结成秋红吟社。此时,娇嫩的牵牛花已悄悄爬上了柴门院墙,丝丝柔蔓、层层密叶给小院增添了几分清凉。此等幽景令词人们意兴大发,秋红吟社的初集即是咏牵牛花用《鹊桥仙》词调。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顾太清结句“枉将名字列天星,任织女、相思不管”,许云林结句“金风玉露夕逢秋,也不见、花开并蒂”以及沈善宝词的下阕“花擎翠盏,藤垂金缕,消受早凉如水。红闺儿女问芳名,含笑向、渡河星指”。在她们的笔下,作为物的牵牛花成了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意象,摇曳的牵牛花和闺中情思结合,给《鹊桥仙》这一词调增添了几许野趣。这次结社活动中,许云林曾绘制了一幅《七夕联吟图》,顾太清亦有作《鹊桥仙·云林嘱题间七夕联吟图》题画词,记述了此次结社的经过。

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绘有《宫中七夕乞巧图》,其后以此为题的画作颇多,七夕题画词也因为成为《鹊桥仙》词调的主题之一。此类词作主要的还是与织女、银河、鹊桥等故事背景交织在一起。其中代表作如清代词人孙原湘的《鹊桥仙·织女图》,下阕:“万年常聚,一年常别,尝遍合离滋味。画师若是画双星,反落了、寻常伉俪。”抒发的是七夕之时的常有的夫妇相聚别离之情,颇具典型性。

《鹊桥仙》词调词作中,还有一类内容是祝寿。宋代有七夕祝寿的风俗,陈元靓《岁时广记》“七夕”有“赐寿考”条目引《神仙感遇传》记郭子仪七夕遇织女赐寿事,以此可知七夕祝寿风俗的来源。宋代词人中,辛弃疾、刘克庄、刘辰翁等都有以《鹊桥仙》为调填词祝寿。辛弃疾写作有两首《鹊桥仙》寿词,依词题,一为“为人庆八十席上戏作”,其中有贺寿句曰“自是个、寿星模样”,又曰“人间八十最风流,长帖在、儿儿额上”,以口语入词;一为“庆岳母八十”,则是为其岳母贺寿所作,“八旬庆会,人间盛事、齐劝一杯春酿”。刘克庄以《鹊桥仙》词调写作的寿词更是有11首之多,其中词句既合七夕之景“金风淅淅,银河淡淡”,又主要在表达乞仙赐寿的愿望“人间何处有仙方,擘划得、二三百岁”,“一门两个老人星,直看见、孙儿生子”。刘辰翁词云“看人掷果,看人罢织、难得团栾七夕。蟠桃只在屋东头,庆西母、年开八帙。去年今日,今年今日,添个曾孙抱膝。人间乐事有多般,算此乐、人间第一。”将七夕节俗和庆寿之意巧妙融合,词风自然活泼,饶有趣味。

《鹊桥仙》词调自创调以来,历代词人多有佳作,逐渐形成其自有的创作传统。该调除了书写词调本意的七夕风俗、男女情事以外,还有咏物、题画、祝寿等围绕七夕主题的多方面展开,丰富和发展了词中七夕的文化内蕴,为我们回顾民族节序文化传统和词体文学演进提供了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的视野。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规划项目“《全清词·嘉道卷》编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历代词籍选本叙录、珍稀版本汇刊与文献数据库建设”成果]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乞巧鹊桥织女
潭山乞巧
藕断丝连
为地球和月亮搭起“鹊桥”
七夕赏“鹊桥”(环球360°)
如果牛郎给织女打个电话……
七夕,向织女乞一双巧手
是织女,更是吃货
七夕鹊桥仙四阙
08版鹊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