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与支持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2021-08-06 02:50张峰筠刘东锋吴殷宋昱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

张峰筠 刘东锋 吴殷 宋昱

摘    要: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是体育赛事成功举办的关键因素,体育赛事涉入度与心理收益会对支持态度产生重要影响,但影响路径和机制尚不明晰。依据社会交换理论,构建以心理收益为中介的“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理论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等,以“上海网球大师赛”为例,向上海市16个辖区的居民发放问卷,并收回问卷1 302份,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检验了构建的理论模型。检验结果显示:被调查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和心理收益均对其支持态度产生影响;被调查居民的心理收益在体育赛事涉入度与支持态度之间起中介效应;被调查居民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在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关系路径中产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建议:拓宽上海地区居民体育赛事涉入渠道;增强上海地区居民对体育赛事的心理收益感知;上海市举办体育赛事要充分重视上海地区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之间因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产生影响而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体育管理;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居民支持态度

中图分类号:G G80-053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residentssuppor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sport events is the key factor to the success of the sport events. Sport event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incom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port attitudes, but the pathway and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are still unclear. Based on 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sport event involvement degree-psychological income-support attitude” mediated by psychological incom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taking “Shanghai Tennis Masters” as an example, the questionnaire was sent to residents in 16 districts of Shanghai, and 1 302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test the theoretical model construc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 shows that individualssupport attitudes toward the hosting of sport events were influenced by both sport event involvement level and psychological income. Psychological income play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port event involvement and support attitude. The effects of 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variables on sport event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income, and support attitud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t is suggested to broaden the access channels of sports events for Shanghai residents; to enhance the residentspercep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income of sports events in Shanghai; and to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income and support attitude of the residents in Shanghai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sport management; sport events; involvement degree; psychological income; residentssupport attitude

近年来,在我国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全面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贯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背景下,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因其在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在我国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并且逐渐成为举办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1-2]。但是,一些体育赛事的综合效益还未达到预期,有待提升。事实上,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不论是否直接参与或观看体育赛事,其对体育赛事都会产生某些感知,体育赛事与其举办地居民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联。有研究表明,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态度在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体育赛事举办成功与否以及是否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与喜爱密切相關。体育赛事组织方办赛应以举办地人民为中心,重视举办地居民的需求与利益诉求,要使举办地居民通过体育赛事受益[1]。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要为民办赛和惠民,在提升体育赛事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体育赛事要对举办地居民生活、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3]。

综合分析国内外的文献,一些学者认为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态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公众参与度、居民的心理情感、社区归属感及居民的人口社会学特征等[2,4-6]。其中:心理收益作为体育赛事的观众对体育赛事的一种心理感知,主要体现体育赛事的观众对体育赛事的正向心理和积极情感。情感作为人类非常重要的心理,对人的态度形成及行为改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4-6]。在现有的研究中,一些学者通常通过心理测量证明心理收益的真实存在,并推测其作为一种积极情感可能影响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态度[7-9],但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心理收益影响其对体育赛事支持态度的作用机制与关系路径却没有更多論证。通过分析现有文献可知,涉入度是体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变量,涉入度是解释人的行为和态度的概念,是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变量[4-5]。体育赛事涉入度是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的了解与认识,对体育赛事的参与积极性、兴趣度及参与程度[5-6],其可能是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的心理收益感知和态度存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10-13],但是该变量是直接影响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态度还是间接影响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态度,已有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4-6]。因此,举办地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对其心理收益及支持态度的影响作用值得研究。

基于以上,本文尝试从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视角,探讨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 心理收益与支持态度之间的关系,探究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及支持态度相互影响的内在作用机制,为我国政府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体育赛事组织方进一步丰富体育赛事产品,以及提高体育赛事的社会效益提供理论支撑及相关建议。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体育赛事态度的相关概念

在心理学中,态度是指个体评价和判断生活中的事件或特殊情况的心理倾向[14]。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是指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在赛前、赛中和赛后的评价中,对体育赛事的支持和肯定程度[2,15]。近年来,一些学者关于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的研究侧重从情感与行为2个维度综合分析,从支持继续办赛、支持引进体育赛事、愿意参与体育赛事等方面探讨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3,14-15]。本研究从情感和行为角度,综合测评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

1.2  涉入度的相关概念

本文中的体育赛事涉入度是指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的了解与认识,以及举办地居民对举办体育赛事的积极性、兴趣度及参与程度[5]。对于涉入度的测评,主要有单维度个人涉入量表(PII)、多维度消费者涉入量表(CIP)、服务业涉入量表(SII)、涉入持久性量表(EI )等[16-17]。目前,在学术界中完整度、认可度较高的量表是 Zaichkowsky编制的“RPII”量表,该量表从个人对事物的重要性与价值的感知、兴趣等方面进行涉入度测评[18]。

1.3  心理收益的相关概念

心理收益是指不能为个体带来物质性收益而只能带来精神满足或心情愉悦的无形收益[19]。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心理收益是指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即使没有前往赛场参加体育赛事,也没有参与体育赛事的相关活动,但对体育赛事在情感上仍产生了积极感知[12]。当前,对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心理收益的测评普遍是基于Crompton定义的心理收益研究范式,从Kim 等编制的心理收益量表(SPI)[13]改编而成的。本研究的主要测评维度包括:举办地国际形象提升使居民产生自豪感,即举办体育赛事使举办地受新闻媒体的关注度增多,提高了举办地知名度,使当地居民产生自豪感;社会归属感与社会交往增强使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获得情感满足,即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增强举办地居民的社会归属感并使其获得情感满足;体育赛事的热烈氛围使举办地居民获得良好感受,即举办体育赛事营造的热烈气氛使举办地居民情绪高昂,产生兴奋感;城市活力氛围使举办地居民获得良好感受,即举办地开展的各类体育赛事衍生活动使居民产生兴奋感;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及产业发展使举办地居民感到自豪,即举办体育赛事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使居民感到自豪。一些学者运用SPI量表对举办地居民关于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体育赛事的心理收益进行测评,结果显示:不论大型体育赛事还是中小型体育赛事,都会使举办地居民产生一定的心理收益感知[9-11,20]。在中国学者的研究中,Liu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修订了适用于中国的SPI量表,用以测评北京地区居民因举办2008年奥运会产生的心理收益感知,该研究发现,北京地区居民在2008年奥运会后很多年仍能较为明显地感受到因奥运会产生的心理收益[10]。

1.4  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之间的关系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涉入度是预测个人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变量,当个人存在对某事件的较高涉入度时,会更加积极地处理与该事件相关的信息,从而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行为[21],据此可以推断,体育赛事涉入度是影响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支持态度的直接原因。例如:张启福认为,体育赛事是休闲娱乐消费中的一类重要产品,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涉入度越深其对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越积极,越容易产生体育消费行为[4]。

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是其对体育赛事综合评价的结果。这意味着,在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与支持态度之间可能存在一个能够体现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感知或评价的变量,即体育赛事涉入度可能会通过这个变量的中介作用影响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例如:刘春济在研究F1赛事观众对F1赛事涉入与涉入反应的关系中发现,满意度各维度在F1赛事涉入与涉入反应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5]。Colleen从体育消费者的忠诚度角度研究了体育消费者的体育参与程度对其体育消费行为的忠诚度的影响,从中发现,心理承诺具有中介作用[6]。

心理收益作为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的一种心理上的感知,可以看作是通过感知体育赛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和有益评价。有学者认为,心理收益能对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关于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进行有效预测,居民感知心理收益越多,越容易形成支持态度[9-10]。体育赛事涉入度可能对举办地居民的心理收益产生影响,居民对体育赛事的参与积极性、兴趣度、参与度可能是引起其心理收益感知不同的原因[10,12-13]。据此推测,体育赛事涉入度可能作为前因变量影响举办地居民的心理收益,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感知的心理收益进而会影响其对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設(H1)为: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心理收益在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与支持态度之间起中介作用,其中包括:体育赛事举办地的国际形象提升使其居民产生自豪感在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与支持态度之间起中介作用(H1a);社会归属感及社会交往的增强使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获得情感满足在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与支持态度之间起中介作用(H1b);体育赛事的热烈氛围使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感到兴奋在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与支持态度之间起中介作用(H1c);城市活力氛围使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获得良好感受在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与支持态度之间起中介作用(H1d);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及产业发展使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感到自豪在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与支持态度之间起中介作用(H1e)。

1.5  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在不同关系路径中产生影响的差异

对居民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在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的关系路径中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居民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在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的关系路径中产生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例如:Erianne等发现单身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心理收益水平更高[20]。但也有研究显示,人口社会学特征因素,例如:年龄、性别、在城市居住时间不会对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产生影响[10,22]。此外,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与体育赛事的关系(观众、其他)、观赛次数等因素也会对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心理收益感知产生影响[15]。人口的异质性有助于解释体育赛事对不同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产生影响的机制。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二(H2)和假设三(H3)。H2: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异质性在体育赛事涉入度与心理收益的关系路径中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H3: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异质性在其心理收益与支持态度的关系路径中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上海地区居民对“上海网球大师赛”的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为研究对象,分析三者之间的深层影响机制。目前,上海市正在创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打造“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并已具有包括“上海网球大师赛”在内的雄厚体育赛事资源,初步构建了国际体育城市的体育赛事体系。“上海网球大师赛”是亚洲唯一举办 ATP1000 级别的网球赛事,在上海市已有20多年的办赛历程,在上海地区居民中具有很高的知晓度,是国内创办的历史最悠久的网球赛事,是上海市政府着力打造的品牌体育赛事。该项体育赛事在关注度、专业度、贡献度评估中均处于上海市最具影响力体育赛事前三甲,因此,以“上海网球大师赛”为例,研究该类型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与支持态度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2.2.1.1    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中的问卷各测评变量均借鉴成型的量表来编制,结合本研究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与完善。由于部分题项选自国外学者编制的量表,因此,进行了中英互译,词义调整,由此形成初始量表。同时采取焦点小组座谈法,对变量测评内容、变量关系假设、问卷词义进行讨论后调整完善了问卷。在此基础上,邀请10位相关领域专家对量表进行修订,提高量表内容效度与完整性,形成最终问卷。问卷的主体内容包括:居民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4个组成部分。

其中体育赛事涉入度量表重点参考目前广泛使用的RPII 量表,结合CIP量表、PII量表及国内关于休闲与旅游的研究中对涉入度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17,21],包括重要性、价值、兴趣、信息、风险等8条测评题项。心理收益测评参考Kim 的SPI量表[13]及中国居民心理收益量表[10],结合“上海网球大师赛”的特点进行调整[23],分为国际形象的提升使举办地居民产生自豪感、社会归属感及社会交往增强使举办地居民获得情感满足、体育赛事的热烈氛围使举办地居民获得良好感受、城市活力氛围使举办地居民获得良好感受、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及产业发展使举办地居民感到自豪5个维度,共计28条测评题项;支持态度测评参考黄海燕 等编制的支持度量表,以支持继续举办、希望更多参与、支持政府资助等5个题项进行测评[2-3,14]。各测评题项均采用Likert 5级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

2.2.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于2018年9月,即“上海网球大师赛”开赛前一个月,在上海市的16个辖区人口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步行街、体育场馆、地铁口等)采用拦截的方法对符合调查条件的居民发放问卷。筛选条件为知晓“上海网球大师赛”,并且在上海居住满1年及以上的上海市常住居民。问卷共发放1 500份,回收1 405份,剔除部分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 302份,问卷有效率为86.8%。问卷调查对象概况见表1。

2.2.1.3    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1)相关条目删选。采用CICT法、探索性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结合最大变异法进行正交旋转因子分析,对预调查问卷中相关题目进行删选。经过检验,体育赛事涉入度量表中的题项“我对这项赛事没有兴趣”“关注该赛事的经历很糟糕,我会感到不开心”,心理收益量表中的题项“该赛事举办使国内外游客增长,这使我感到自豪”“该赛事举办使城市振兴,这使我感到自豪”测量题目因子载荷系数小于0.5,予以删除。经修订,体育赛事涉入度量表KMO =0.880,Bartlett球形检验p<0.01;心理收益量表KMO =0.942,Bartlett球形检验p<0.01;支持态度量表KMO =0.755,Bartlett球形检验p<0.01,各量表观测变量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5,符合研究要求,最终形成了包括4个部分47个题项的量表。4个部分分别为居民人口社会学特征信息、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

2)信度检验。由于体育赛事涉入度量表共析出1个因子并包括6条题项,心理收益共析出5个因子并包括26条题项,支持态度共析出1个因子并包括5条题项,因此,根据研究需要,文中将3个量表统一进行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潜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介于0.686~0.835之间,表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结果见表2。

3)效度检验。(a)内容效度。通过分析文献形成初步研究假设与调查量表,结合焦点小组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形成的量表进行修订,保证了量表良好的内容效度。(b)结构效度。通过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检验结果见表2,表2中的7个潜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大于0.5,CR 均大于0.7,AVE 均大于或接近0.5,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区分效度见表3,所有因子的AVE平方根均大于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各量表显示出了良好的区分效度。

2.2.1.4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

为减少共同方法偏差,调查中采用匿名作答,同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结果有7个因子特征根值大于1,且第1因子解释变异率为39.59%,低于40%的临界值,变量测评共同方法偏差可接受。

2.2.2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 25. 0 进行分布检验、信度和效度检验、因子分析;通过AMOS 24. 0对统计数据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分析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3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验证中介变量的影响效应;使用多群组结构方程进一步分析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对支持态度关系路径影响的差异。

3   研究结果与假设检验

3.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上海市被调查居民对“上海网球大师赛”的心理收益测评结果显示,被调查居民对包括自豪感在内的多个维度产生了心理收益。从表3的均值来看,心理收益感知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市的国际形象提升使我感到自豪、城市活力氛围使我获得良好感受、上海市的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改善使我感到自豪、该赛事的热烈氛围使我获得良好感受、社会归属感及社会交往增强使我获得情感满足,最低得分超过3.5分。依据李克特量表等级评分可见,被调查居民对“上海网球大师赛”的心理收益感知的5个维度均为积极影响。体育赛事涉入度与支持态度的得分均值分别达到3.35分和4.03分,总体来看,上海市被调查居民对于举办“上海网球大师赛”的支持态度较为积极。

3.2  心理收益中介效应检验

通过模型适配度检验,当χ2/DF小于3时模型拟合较好,在3~5之间时观测变量与模型基本拟合,当大于5时则表示观测变量与模型拟合不好;CFI和TLI这2个指标大于0.9,越接近1越好;RMSEAR的值需小于0.08[24]。检验结果显示:中介效应模型拟合指标分别是χ2/DF=3.679 ,RMSEA=0.045,TLI=0.944,CFI=0.949,体育赛事涉入度对支持态度的解释力R2=0.677,模型拟合较好。

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之间的关系路径如图1所示,体育赛事涉入度显著正向影响上海市的国际形象提升后被调查居民的自豪感(β=0.567, p<0.01),体育赛事涉入度显著正向影响社会归属感及社会交往增强使被调查居民获得情感满足(β=0.762, p<0.01),体育赛事涉入度显著正向影响体育赛事热烈氛围使被调查居民获得良好感受(β=0.782, p<0.01),体育賽事涉入度显著正向影响城市活力氛围使被调查居民获得良好感受(β=0.660, p<0.01),体育赛事涉入度显著正向影响上海市基础设施改善及产业发展使被调查居民感到自豪(β=0.556, p<0.01);上海市的国际形象提升使被调查居民感到自豪显著正向影响其对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β=0.152, p<0.01),体育赛事的热烈氛围使被调查居民获得良好感受显著正向影响其对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β=0.226, p<0.01),城市活力氛围使被调查居民获得良好感受显著正向影响其支持态度(β=0.267, p<0.01),上海市基础设施改善及产业发展使被调查居民感到自豪显著正向影响其对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β=0.390, p<0.01),但是社会归属感及社会交往增强使被调查居民获得情感满足对其支持态度没有显著影响(β=-0.015, p>0.05)。

进一步采用偏差矫正Bootstrap 法(重复抽取2 000次)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心理收益量表的5个维度影响效应值分别为0.042、-0.002、0.111、0.054、0.101,除社会归属感及社会交往增强使被调查居民获得情感满足的影响效应不显著,其他关系路径效应值均在95%置信区间并且不包括0,表明心理收益在体育赛事涉入度与支持态度的关系路径中起完全中介效应。假设H1得到部分验证,其中:假设H1a、H1c、H1d、H1e得到验证,H1b未得到验证,结果见表4。

3.3  被调查居民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在关系路径中产生影响的差异

本文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分析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在不同关系路径的影响效应的差异,结果见表5。在“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模型中,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在不同关系路径中产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群组在关系路径中影响的显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正负关系和总样本结果一致,验证了假设H2与H3。

由表5可见,被调查居民中的男性和女性在“体育赛事涉入度→体育赛事的热烈氛围使被调查居民获得良好感受”“体育赛事涉入度→城市活力氛围使被调查居民获得良好感受”关系路径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存在显著差异,被调查女性居民在这2个关系路径中的关联性更大;“体育赛事的热烈氛围使被调查居民获得良好感受”与支持态度的关系路径中,男性被调查居民受到显著影响,女性被调查居民没有受到显著影响。在“体育赛事涉入度→上海市的国际形象提升使被调查居民产生自豪感”“体育赛事涉入度→城市活力氛围使被调查居民获得良好感受”“体育赛事涉入度→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及产业发展使被调查居民感到自豪”的关系路径中,与体育赛事具有不同关系的群组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存在显著差异,观众的关联性影响明显大于非观众。在“上海市的国际形象提升使被调查居民产生自豪感”与支持态度的关系路径中对观众的影响不显著,对其他居民的影响显著;但在“体育赛事的热烈氛围使被调查居民获得良好感受”与支持态度的关系路径中,观众受影响显著,其他居民受影响不显著。在“体育赛事涉入度→城市活力氛围使被调查居民获得良好感受”关系路径中,不同观赛次数群组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存在显著差异,观赛3次以上的被调查居民受影响的关联性最大,其次是未观过赛的被调查居民,最后是观赛1~2次的被调查居民。在“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及相关产业发展使被调查居民感到自豪→支持态度”关系路径中,不同观赛次数群组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也存在显著差异,观赛1~2次的被调查居民受影响的关联性最大。在“体育赛事涉入度→上海市的国际形象提升使被调查居民产生自豪感”“体育赛事涉入度→城市活力氛围使被调查居民获得良好感受”关系路径中,不同居住年限的被调查居民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存在显著差异,居住年限在1~5年的被调查居民受影响的关联性最大;在“上海市的国际形象提升使被调查居民产生自豪感”与支持态度的关系路径中,居住年限在1~5年的被调查居民受影响的关联性最大。在“体育赛事涉入度→社会归属感及社会交往增强使被调查居民获得情感满足”“体育赛事涉入度→体育赛事的热烈氛围使被调查居民获得良好感受”“体育赛事涉入度→城市活力氛围使被调查居民获得良好感受”关系路径中,不同收入群组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体育赛事涉入度→社会归属感及社会交往增强使被调查居民获得情感满足”和“体育赛事涉入度→城市活力氛围使被调查居民获得良好感受”这2个关系路径中收入为6 999元以下的被调查居民受影响的关联性最大;在“体育赛事涉入度→体育赛事的热烈氛围使被调查居民获得良好感受”关系路径中,受影响关联性最大的是收入在7 000~14 999元的被调查居民。

4   分析与讨论

4.1  被调查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对其心理收益有显著正向影响,体育赛事涉入度是被调查居民感知心理收益的前因变量。与Kim提出的居民对体育赛事的积极性、兴趣度或参与度是心理收益的重要影响因素的假设一致[13]。在“上海网球大师赛”举办过程中,被调查居民对该赛事的心理收益显著正向影响其对该赛事的支持态度,被调查居民的心理收益越高,其自豪感、愉悦感、兴奋度、满足感等越强,越容易对该赛事产生支持态度。这与Brent等提出的假设一致[9-10,13]。被调查居民的心理收益在体育赛事涉入度与支持态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体育赛事涉入度高容易使被调查居民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良好的情感体验作为一种正面的评价可以激发被调查居民对体育赛事产生积极态度,并且体育赛事涉入度并不能直接影响被调查居民的支持态度,而是通过心理收益的中介作用,即体育赛事涉入度对支持态度的影响要通过心理收益感知来传导,间接地发挥作用[5,17],这说明心理收益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这也与Changwook 的研究结果一致:体育参与以体育赛事为中介正向影响居民对冬奥会筹办前期的支持态度[25]。

从被调查居民心理收益的各个维度来看,体育赛事涉入度深的被调查居民由于对体育赛事有更大的興趣和更高的关注度,更容易感受到“上海网球大师赛”对上海国际形象的提升,并感到自豪[2]。体育赛事涉入度深更能引起被调查居民因体育赛事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而产生自豪感。同时,被调查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越深、对体育赛事活动参与越多,则越容易体验到因体育赛事的精彩而产生的激情、因体验体育赛事衍生活动而产生愉悦感[15]。体育赛事涉入度深的被调查居民对体育赛事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感强,其更易于获得良好感受[23]。

心理收益能促进被调查居民对体育赛事产生支持态度。而属于心理收益范畴的“社会归属感及社会交往增强使被调查居民获得情感满足”这一维度对被调查居民关于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在于被调查居民对社会归属感及社会交往增强的感知与其某些精神需求相关,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体育赛事不一定是这类心理收益的唯一或关键影响因素。此外,社会归属感增强及社会交往增多可能会使被调查居民对体育赛事认知更为全面和深刻,体育赛事的正面信息会促进被调查居民积极态度的形成,而体育赛事负面信息的传播可能会削弱这种影响。例如:有研究发现,社区归属感强有助于居民对积极社会影响的感知,但也可能导致居民对消极影响的感知[26]。也有学者认为,社区归属感与居民感知及行为没有显著因果关联[27],因此“社会归属感及社会交往增强使被调查居民获得情感满足”这一维度对被调查居民关于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的影响不显著,需要从社会学层面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与解释。

4.2  被調查居民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在关系路径中产生影响的差异

被调查的女性居民更容易受体育赛事涉入度、体育赛事的热烈氛围和城市活力氛围的影响。“上海网球大师赛”的观众更关注因举办体育赛事城市发生的变化,说明“上海网球大师赛”的观众易从体育赛事对城市的影响去感知心理收益。上海市居住年限在15年以上的被调查居民是“上海网球大师赛”的主要观众。被调查居民观赛次数超过3次,其心理收益与支持态度的正向影响会减弱。因此,“上海网球大师赛”在持续举办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创新来保持居民对其的新鲜感和兴趣度值得有关方重视。需要以体育赛事为载体提升在上海市居住年限短的居民与上海市的关联度、融入度及其对上海的认同度。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本文以“上海网球大师赛”为例来验证被调查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假设模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心理收益在被调查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与支持态度之间起中介作用,被调查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是通过心理收益的传导机制影响其对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在被调查居民的心理收益5个维度中,“社会归属感及社会交往增强使被调查居民获得情感满足”这一维度的中介影响不显著。在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的关系路径中,被调查居民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在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态度关系路径中的部分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5.2  建议

本研究建议“上海网球大师赛”举办方进一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拓宽上海地区居民体育赛事涉入渠道。首先,加强对体育赛事组织管理者与运营者的培训,提高其对体育赛事相关者权益的重视程度。加强在媒体的广告宣传,包括通过网络媒体等线上途径,结合线下活动,提高上海地区居民对上海市举办的体育赛事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在体育赛事举办的不同时间段,积极探索和策划与上海城市定位及城市文化相契合的、连续举办的主题宣传活动、教育培训活动等,在体育赛事的赛前、赛中及赛后等不同阶段和多个活动环节加强引导居民参与。加强对“上海网球大师赛”的观众的调查,结合网球协会、体育场馆等方面的体育服务,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上海地区居民的体育服务需求,促进“上海网球大师赛”的产品与居民需求的匹配,为上海地区居民提供更多和更丰富的、可参与的、互动性强的体育赛事活动。

2)增强上海地区居民对体育赛事的心理收益感知。上海市的体育赛事主办方和组织者应高度重视上海地区居民在体育赛事中的心理收益感知。要积极引导和优化上海地区居民在观赛过程中的心理获得感和良性情绪,尤其将上海市的国际形象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改善等体育赛事正外部性影响进行广泛的宣传,以启发和增强上海地区居民对于办赛的自豪感。通过创新和丰富体育赛事产品及衍生活动,增强上海市举办的体育赛事的新颖性与吸引力,以体育赛事营造的热烈氛围提升上海地区居民对举办体育赛事的良好感受、以体育赛事营造的城市活力氛围提升上海地区居民对举办体育赛事的良好感受、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增强上海地区居民的社会归属感与社会交往,从而增强其情感满足感。通过运动项目的推广和体育赛事文化的沉淀来使上海地区居民感知到体育赛事,并激发其对体育赛事产生正向情感,使上海地区居民体会、融入、认同体育赛事,进而在体育赛事的价值认同、心理收益认同等方面获得愉悦和满足的心理感受。

3)上海市举办体育赛事要充分重视上海地区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 心理收益、 支持态度之间因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产生影响而存在的差异。上海地区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的居民对“上海网球大师赛”的兴趣点、敏感度和消费需求不同。根据性别、收入水平、观赛次数等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居民的多样化体育需求,创新体育赛事活动,结合体育赛事的赛制体系、票务体系的创新,进一步增强上海市举办的体育赛事对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居民的吸引力。创新性地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衍生活动,可推出公益广告、亲子活动、家庭套餐活动、电子竞技类产品、教育培训活动等个性化、多层次的体育赛事衍生产品,同时强化广告宣传、教育培训等环节,提高体育赛事服务的精准度,根据上海地区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居民的特点激发其参与体育赛事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其心理收益感知,进而进一步强化其对体育赛事的支持态度。

参考文献:

[1]  黄海燕. 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业的影响:一个居民视角的结构方程模型[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35.

[2]  张靖弦,黄海燕. 大型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的感知变化:本地居民视角的时间纵向比较[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34(2):7.

[3]  王晓琨,李龙. 民生视阈下全运惠民的切入点与实现路径[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2):171.

[4]  张启福. 涉入视角下体育赛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宁波大学,2015.

[5]  刘春济,冯学钢,郑晓涛. F1赛事游客涉入与涉入反应的关系研究:以满意度为中介[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3):43.

[6]  COLLEEN C.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olvement, fan attraction, psychological commitment and behavioural loyalty in a sports spectator contex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arketing & Sponsorship, 2010(1):37.

[7]  HASTIE R. Problems for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52): 653.

[8]  WILSON T D, WHEATLEY T P , MEYERS J M , et al. A source of durability bias in affective forecast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78):821.

[9]  BRENT D O, HENRY T W,AARO W C. Major sport events and psychic income: the social anchor effect [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018(32): 257.

[10]  LIU D F. Development of a scale measuring the psychic income associated with hosting the olympic gam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arketing and Sponsorship, 2017, 18(3):298.

[11]  HEATHER J G,MATTHEW W,BRIJESH T. Psychic income and social capital among host nation residents:a pre-post analysis of the 2010 FIFA world cup in south Africa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44): 113.

[12]  CROMPTON J L. Beyond economic impact: an alternative rationale for the public subsidy of major league sports facilities[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004, 18(1): 40.

[13]  WOOSOON K,MATTHEW W. Measuring the social impacts associated with super bowl XLIII: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a psychic income scale [J].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012, 15(1):91.

[14]  韓凤月,高含颀,周进,等. 中国民众对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认识与态度研究[J]. 体育科研,2016,37(5):35.

[15]  黄海燕,高含颀,周进,等. 居民对F1中国大奖赛社会影响的感知及态度调查[J]. 体育科研,2016,37(5)::35.

[16]  马向阳,杨颂,汪波. 大陆游客涉入度与文化认同对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J]. 资源科学,2015,37(12):2392.

[17]  吴剑琳,代祺,古继宝. 产品涉入度、消费者从众与品牌承诺:品牌敏感的中介作用——以轿车消费市场为例[J]. 市场营销,2011,23(9):67.

[18]  ZAICHKOWSKY J L. The personal involvement inventory: reduction, revision, and application to advertising [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994, 23(4): 59.

[19]  RITCHIE J 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hallmark events; conceptual and research issue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6, 23(1): 2.

[20]  ERIANNE A W, MATT R H. Beyond economic impact:college town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psychic income from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J]. Journal of Issues in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2019(12): 133.

[21]  杨文娥. 产品涉入度、感知价值对节事游客体验质量影响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22]  OHMANN S, JONES L, WILKES K. The perceived social impacts of the 2006 football world cup on munich residents[J].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2006, 11(2): 129.

[23]  彭利方,张家喜. 关于上海网球大师赛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 山东体育科技,2019,41(3):18.

[24]  HU L, BENTLER P M.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J].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1999 (6): 1.

[25]  CHANGWOOK K, KYRIAKI K. The effect of sport involvement on support for mega sport events [J]. Sustainability (Switzerland), 2019, 20 (2): 1.

[26]  LANKFORD S V, HOWARD D R. 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1(1):121.

[27]  GURSOY D, JUROWSKI C, UYSAL M. Resident attitudes: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 (1):79.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
基于新媒体环境的陕西体育赛事传播策略分析
体育赛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思路与策略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成都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策略探究
体育赛事对在校大学生身体活动参与度的影响研究
群众性体育赛事概念辨析与界定
我国体育赛事志愿者研究的思考
大型体育赛事现场观众满意度研究
论体育赛事网络转播权的法律规制
新形势下我国群众体育赛事的发展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