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铜匠朱炳仁

2021-08-06 16:53陈友望叶彬松
杭州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主会场宝塔艺术

陈友望 叶彬松

2021年,适逢博鳌亚洲论坛成立20周年,一场盛大的中国文化人物大家联展同期举行。20位享有盛誉的当代艺术家参展,他,是唯一的工匠代表。

他就是朱炳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文创顾问、西泠印社社员、朱府铜艺第四代传承人。他游刃于铜艺、建筑、诗文、书法、绘画、篆刻,是两岸交流、国际交流的文化使者,是一位从大国工匠中走出来的中国文化巨匠。

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

杭州西湖边的雷峰塔,很多人都听说过。旧的雷峰塔在1924年倒塌,新建的雷峰塔,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桂林铜塔,开创了铜雕建筑历史的三个中国第一;杭州高达12.6米的灵隐寺铜殿,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还有中国第一幅铜壁画——普陀山观音铜壁画,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内的第一件熔铜艺术作品——《阙立》……

几十年来,刻苦钻研祖传手艺和现代科技的朱炳仁,研发出“多层次锻刻铜浮雕”“多重蚀刻仿铸铜”“紫金刻铜雕”“高反差磨花工艺”等60余项国家专利,承建了G20杭州峰会主会场、金砖厦门峰会主会场、上合青岛峰会主会场、北京世园会主会场、泰国泰华寺、隋唐应天门、普陀山观音法界、绍兴大禹纪念馆等百余座传世巨作,出版了中国首部铜建筑艺术专著《中国当代铜建筑艺术》。

朱炳仁的铜铸精品,在深刻挖掘铜文化的同时,也极其注重作品所孕育的文化内涵,并强调作品与观众的互动性、交流性。朱炳仁与儿子朱军岷一起,在杭州河坊街上打造了一座精美绝伦的“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江南铜屋”。他以铜为精华,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书法、文化、宗教汇合交融,将150余吨铜呈现在这座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青铜大宅里。

首创熔铜艺术“新美学”

有人将朱炳仁比作“东方的达利”,在他的创意畅想中,坚硬呆板的铜,犹如画家手中的油彩,灵动而富有诗意。

他坚持拓展以铜为原料的艺术精品,始终站在亚洲艺术甚至世界当代艺术的高度,去寻找突破点。他开创的熔铜艺术,突破了铜工艺的传统,打造了他艺术生涯中的又一座高峰。

但难以想象的是,这场铜艺术的变革竟源自一场意外的大火。2006年5月25日,他参与的中国最高宝塔——常州天宁宝塔整修工程已接近尾声,却突然起了大火。烈火中,宝塔的塔身、筋骨虽然保持完好,但首层屋檐被烧毁,大部分铜瓦被熔融。

清理现场时,朱炳仁意外发现,高温中融化了的铜肆意地流淌在地上,反而形成晶莹的铜珠和姿态万千的熔铜结晶体,而此种形态的铜所展现的流畅之美是人工铸造无法实现的。自此,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独创了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

2017年,他的力作《宋画迷宫》以五十八幅铜画,组合成一“迷宫”形态的装置艺术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亮相,以熔铜的方式呈现宋时期遗留下来的精致遗产及美学意境。

带有举世人文的意念,这正是熔铜艺术汇聚传统的中国艺术语言兼具西方元素的直观体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必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朱炳仁说。

让铜重回老百姓的生活里

铜的地位目前非常微妙,现代家庭里很少有铜器制作的生活用品,因为铜器逐渐被陶器、琉璃、不锈钢等制品所替代,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和视野。朱炳仁一直倡导“藏铜于民,拯救铜文化”的理念,认为铜不应该淡出人们的生活。

朱炳仁与朱军岷把“让铜回到百姓生活中去”当作创新“朱府铜艺”的又一使命。朱军岷以父亲的名字命名,创立了国匠品牌——“朱炳仁·铜”。“一是要有文化,符合铜的特性,否则对不起这块铜;二是产品要有实用性。”经过摸索,父子俩做文创铜器找到了门路。

作为“新国货”代表的工匠品牌,“朱炳仁·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十几年前,全国重要商城见不到铜的踪影。而今,“朱炳仁·铜”已遍布线上线下。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朱炳仁·铜”開设线下体验馆近100家,在一二线城市的中心商圈、国际机场、重要景区均有设馆。

如今,作为“铜雕泰斗”的朱炳仁已77岁,他不仅在铜领域“高屋建瓴”、别具匠心,而且在雕塑、书法、文学等领域也妙笔丹青、造诣深厚。“每一件重要的铜制品,我都将其视为交给时代的作品、留给历史的文化财富。”朱炳仁说。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猜你喜欢
主会场宝塔艺术
纸的艺术
建筑大师
单宝塔诗
是谁找回了玲珑宝塔
宝塔加高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选用TAIDEN会议系统
爆笑街头艺术
算术宝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