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节庆文化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2021-08-09 13:50吴永仪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旅游发展民族地区

摘要:对民族地区而言,节庆活动是其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从节庆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节庆活动只是昙花一现,难以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民族节庆文化的特征、节庆文化旅游化发展的价值呈现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民族文化节庆旅游发展的路径,旨在为民族地区的文化挖掘以及节庆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民族地区;节庆文化;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1004-9436(2021)08-0-02

0 引言

2009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产品”。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打造文化旅游活动系列品牌”“引导区域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体现了旅游发展中文化的重要性和发展节庆文化的未来趋势。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是少数民族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能使节庆活动参与者的身体和精神都得到放松。节庆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族地区的旅游产品体系[1],增强了该地旅游发展的吸引力,强化了民族地区的旅游形象,促进了传统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在为地区经济增强动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旅游带来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使民族主体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逐步得到强化[2]。节庆旅游的发展对地区经济、文化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民族节庆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两者融合发展不适应,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如何使民族节庆文化旅游更好地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节庆文化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的数量不胜枚举,内容也十分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的特征也逐渐多样化,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1 地域性与民族性

因地域辽阔、行政区域划以及各少数民族分散或集中居住的特点,民族地区的文化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因此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也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节庆活动是从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衍生而来的,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带有明显的民族烙印和强烈的民族性[3]。

1.2 文化性

节庆活动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是少数民族文化现象的载体,文化内涵是节庆活动的灵魂。保护并传承少数民族节庆文化,弘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是少数民族节庆旅游开发的重要一环。

1.3 历史性

民族节庆活动不同于现代艺术节庆活动。现代艺术节庆活动是在城市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建设过程中,为满足经济消费和精神需求产生的;而民族节庆活动是民族在迁徙、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基于历史、信仰、传承,形成的现实参与性活动,具有深厚的内涵与民族历史意义,是少数民族生活的集中体现。

1.4 经济性

节庆活动催生了节庆经济。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原为地区少数民族人民以纪念、庆祝和祭祀等为目的的活动,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活动逐渐与旅游产业融合,旅游目的地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将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开发成旅游吸引物。节庆活动期间,当地会举办各种产品展销会、交易会、文化表演观赏会等,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满足了游客的各种需求。

2 节庆文化旅游发展的价值

2.1 经济价值

节庆活动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每年民族节庆活动期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游玩,且游客数量呈上升趋势,很好地促进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政府会借此机会开展招商引资、宣传城市形象、展销民间工艺产品等活动,从而盘活地方旅游资源,提高地区就业率,改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2.2 社会价值

节庆旅游开发过程中,有本地投入的社会资源和外来的技术资金,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共同参与节庆活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碰撞形成的文化意识,反作用于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活动举办期间,大量游客涌入,对本地旅游业 “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游客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就是旅游业目的地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过程。游客参与节庆活动,与当地居民产生接触,能在了解当地生产生活方式、感受当地文化生活习惯的同时,将自身的文化传播给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促进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使社会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

2.3 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节庆文化旅游,必然要引进现代化的旅游模式,整合民族地区的各种旅游资源,激发当地文化活力,扩展当地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被同化的程度也逐渐加深,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如果不采取合适的方式保护和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那么民族文化将面临消亡的危机。因此,将节庆文化放置到现代旅游舞台进行展示,使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能增强当地居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从而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使本地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融入公众文化体系,既实现了文化的旅游开发,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又推动了本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

3 节庆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3.1 节庆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民族地区大多为城市郊区或乡村地区,长期以来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一是道路交通问题有待解决,各个乡镇的可进入性差,游客活动范围仅限于城区,难以到县城附近的传统古村落观赏游玩,个别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村落难以吸引游客,景区与县城也没有直达车。二是卫生状况有待改善,旅游公共厕所数量少,节日期间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三是地区的住宿、餐饮行业基础条件差,服务质量低,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3.2 节庆旅游开发浅表化

民族地区的节庆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可以用于旅游开发的资源屈指可数,并且由于节庆文化的开发商以及民族社区居民两者在开发中更注重经济效益,节庆文化开发的层次较浅,资源利用率较低,节庆活动的优势不明显。近年来,由于游客对个性化的追求以及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心理,民族节庆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但民族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却慢慢淡化,传统文化失去了延续性,民间自发性活动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官方组织的演出,民俗文化失真,对追求体验真实性的游客来说,民俗节庆活动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大部分活动为表演性活动,多为开幕式、盛装游行等,游客参与度低,歌舞表演缺少变化和发展,传统活动创新性不强,表演形式也十分单一。

3.3 旅游商品单一、品质低

民族地区通常会开发与节庆文化相关的旅游商品,如苗族银饰、苗族刺绣等,但其价格昂贵,对大部分外地游客来说实用性不强。而实用性较强的纪念商品稀缺,许多刺绣成品因缺乏现代元素,难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很难转换成经济商品,如带有苗族刺绣的女士包、服饰等,且这些商品在工厂化流水线作业中完成,品质无法得到有力保障。同质化严重的劣质旅游商品的增多,使民族地区的商业气息变得浓重,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存在不利影响。

3.4 节庆旅游未形成规模效应

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作为旅游吸引事件,能吸引大量游客,但却未形成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带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能力有限。节庆活动的不固定,使表演活动无法规律化,增加了时间成本和运营成本;节庆活动与民族地区内各个景区的关联度低,是按照民族地区的习俗和传承进行的,如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每年的时间不固定,旅游宣传和营销无法拿出最有效的方案,游客无法及时规划旅游行程,从而影响了当地景区的发展。

3.5 存在冲突与负面口碑

节庆活动会带来一个短暂的旅游高峰期,这期间涉及诸多旅行辅助事宜,当地会处于一种临时性的状态,如大量游客突然涌入,本地住宿、饮食、娱乐等需求急剧上升,但经营者能提供的商品有限,导致游客节庆活动期间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低于预期,在短期内出现冲突以及负面口碑等现象。

3.6 管理及组织浅显粗放

民族地区的节庆文化旅游开发以地方政府或民族社区居民自行组织为主,因资金有限,节庆活动只能得到浅层开发,表演内容粗糙简单,内容单一同质,节庆文化的资源特色不明显。粗放式的管理使节庆活动在开发策划时,存在标准不统一、不了解目标市场需求、不了解同类产品竞争现状等问题。

4 节庆文化旅游发展路径

4.1 明确节庆活动主题定位

要明确民族节庆活动的主题形象定位,深化品牌内涵,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生态资源。在运作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的过程中,要明确该节庆活动的形象定位,将其打造成该地区的名片,使人们想到节庆活动时就会想到该地区。要充分体现该节庆活动的特色,避免与其邻近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产生“负近邻效应”。还要广泛考虑游客的接受度及旅游心理需求,在展现民族地区节庆文化内涵的同时,满足当代游客的旅游心理需求。

4.2 完善节庆旅游基础配套设施

注重改善当地宾馆、酒店、农家乐的饮食、居住环境,增强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推进厕所革命,完善县城及景区的旅游公厕设施;培养旅游管理人才以及制定标准化服务制度,提供优质的旅游接待服务;提升各县乡交通的可进入性;开发具有民族特色且符合游客多元化需求的旅游商品,提高当地旅游商品的经济转换效益。

4.3 整合周边资源,深化区域印象

在防止“负近邻”效应的同时,也需利用区域协作等平台,开展旅游市场区域合作和跨区域精品路线推广。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形成融合发展新模式。要不断扩大少数民族节庆旅游的覆盖面,促进该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4 促进乡村旅游与节庆旅游相结合

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风格独立的乡村旅游基地,能依靠民族节庆旅游带来的游客,促进本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延长民族节庆旅游的产业链。

4.5 加大宣传力度,丰富营销方式

一是切实做好品牌营销,通过游客的口碑效应进行品牌推广,避免负面口碑;二是通过会展、网络、报纸、杂志以及政府官方部门宣传民族节庆;三是通过新媒体应用,如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发布Vlog、Plog,针对不同的游客市场加大宣传力度,丰富营销手段,提高民族节庆品牌营销的针对性。

4.6 政府做好宏观调控,组合利用多方发展资源

在节庆文化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中,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从宏观上整合本地的旅游资源,使其与节庆旅游活动产生关联,在保护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打造民族节庆旅游产业链,发挥民族节庆带动地区各产业发展的作用。

5 结语

民族地区的节庆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的历史及生活的集中体现,涵盖了教育、经济、生产、信仰、宗教、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但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及多元文化的冲击,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渐渐落入为表演而表演的境地,民族地区的旅游形象和历史文化传承间接地遭到了破坏。为解决民族节庆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可将节庆活动旅游化。一方面,可以获得经济收入,为节庆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扬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能使民族节庆文化与现代多样性的文化碰撞融合,从而实现创新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崛起。

参考文献:

[1] 徐宏,曾恋.全域旅游背景下贵州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2020(14):97-99.

[2] 譚燕瑜,康忠慧,钟泓.少数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的良性互动研究[J].现代商业,2020(20):43-44.

[3] 曾元丽.民俗旅游节庆活动与当代娱乐文化结合分析[J].当代旅游,2021,19(02):14-16.

作者简介:吴永仪(1997—),女,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民族地区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新常态思维下黔东南村寨旅游改革发展的SWOT
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黄公望景区发展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张家界市休闲旅游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