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文学中的美学意蕴探讨

2021-08-09 14:23华晔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

摘要:2017年微软小冰推出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部历史上首次完全由机器人创作的作品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该诗集的创作方式与内容,从符号的重组、数的和谐以及阐释的循环这3个方面入手探析人工智能文学中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人工智能文学;数据库美学;《阳光失了玻璃窗》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小冰作为人工智能,在学习了数万首现代诗歌后,具备了“写作”的能力,她以人工建立的数据库为基础,在算法的支持下自动组合生成了新的诗歌文本,代表诗集为《阳光失了玻璃窗》。小冰的作品不是生硬的拼接,而是富有灵感的创造。本文将从3个方面分析人工智能文学中的美学意蕴,即符号的重组、数的和谐以及阐释的循环。

1 可重组的诗性符号

小冰诗歌中的《蝴蝶飞出花间》写道:“抱着珊瑚一样/在现实的世界上/在碧空中一轮明月/……/珊瑚珠照亮我的眼睛/不见了蝴蝶儿飞出花间/神明赋我生命之酒瓶中消灭/最大的星星是天空的一片流云。”[1]在阅读此段时,人们的被禁锢的心灵得到了解放,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是神圣的[2]。月,亘古永恒[3];蝴蝶,须臾短暂。诗歌中,蝴蝶、明月等这些人们往往不会联系到一起的意象被机器人挖掘组合到一起,毫无关联的意象之间的相互碰撞,创造了不同寻常的意象群,表现出了自然的雄奇瑰丽和人类的脆弱无力[4],使读者感受到了身处幽旷的天地间自我的渺小,生死须臾,只有自然之美是永恒的。小冰在数据库的帮助下,对语言符号进行了新一轮的“组装”,通过旧词新组带来了美感。

汉语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性。我们祖先的思维在自然的感化下变得细腻起来[5],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暗含了天地间最朴素且自然纯洁的关系[6]。它们的背后是客观自然的景象,每一种形象都能给人以思辨和感悟,祖先们享受着自然的馈赠,也感受着自然的变化[7]。汉字贴近自然,承载着祖先们浪漫的想象,“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给了人们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8],在汉语诗词创作中,诗人具有天生的文字优势。

洛特曼的结构诗学认为,文学艺术是社会信息代码系统组成的部分,诗的文本是一个多层系统,由字词格律等因素构成。富有诗性的汉字符号通过诗人的构思,将字词、格律等进行了艺术化的组合,各元素相互碰撞,可以形成无穷的意蕴。作家的文学创作本质上就是通过将文字符号整合实现艺术化,文字背后的符号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表层,人类所有文学作品都潜藏在这些基本单位的任意排列组合中。

符号层构成了上层的文学作品,人类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潜藏在这些基本单位的排列组合中。和人类个体相比,人工智能无疑可以在创作的量上达到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人工智能比诗人更注重典故的运用,以才学为诗[9]。通过将固有的符号群拆解重构,人工智能可以生成数不胜数的排列组合,批量生产出文本,之后再将人类的审美作为算法输入,就可以筛选出符合人类审美意趣的作品。

2 美的背后是数的和谐

2.1 数据库美学

符号的不断重组意味着创作的无限可能,人工智能科学家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可以被编码的,包括情感逻辑,这也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规定事物,使事物能够被认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反映。诗的必要组成部分意象、格律等也都能够被分解成数字符号,导入数据库。生活中的处处风景都可以被写成一首诗[10]。微软小冰背后有庞大的数据库,在遇到一张图片时,它能立刻反映出人类的几种常见情感,再通过意象的选取组合,实现人类眼中的“情景交融”。

有人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神秘的“迷狂”,需要有感而发,是情感肆意的创作[11]。灵感不可能凭空出现,它来自生活[12]。艺术思維是复杂的,需要理性与感性、抽象和具体的参与,需要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才能形成。尽管人拥有艺术思维,作品可以表现出文学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3],但是个体无法做到像人工智能一样全面,有了数据库的支持,人工智能可以遍览世间喜怒哀乐,可以对艺术思维有整体的把控。人们觉得灵感的迸发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将艺术创作称为神秘的“迷狂”,而在人工智能眼里,灵感是一种程序,是一种可以随时运用的存在。

2.2 追求对立统一的和谐

美的充要条件是没有缺陷且不常见,追求自然和真实,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14],当两个真实且自然却难以同时出现的事物相遇时,美便诞生了。《秋虫的声音》“秋虫的声音也没有/你的眼睛的诱惑/……/把大地照成一颗星球”[15]中,从“秋虫”联想到“你的眼睛”,两种意象罕见地相遇了;《蝴蝶飞出花间》中,蝴蝶与珊瑚的相遇不常见,花间与沙漠的相遇也不常见,正是这种不常见使人浮想联翩。

通过研究小冰所写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其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文字间的随机组合,她的创作中包含一种对既对立又统一的和谐模式的追求。小冰在数据库的支持下,将诗性的汉字符号随机组合,通过修辞创造了陌生化的效果。具体表现为在两个常识中不相关的意象之间建立联系,创作出充满朦胧美的诗,这是不协调的因素间的协调,是对立面的差异产生的和谐,是看似对立的意象间的协调带来的美。

3 理解即真理,阐释的循环

3.1 阐释非作者意图之解

文本并没有一个最准确的本真意义,心物之每相失相左,心手之难以相应,作者的心内初衷无法通过手中的纸笔完全表达出来,文本的旨意是作者本人也没有权利规定的,当作者创作的那一刻,作者自己想要表达的意义就已经与文本拉开了距离。

20世纪巴特提出“作者之死”,这与传统意义上作者是阐释作品的权威的观念不同,作者的权威遭到质疑。尽管如此,此时文学作品依旧为人类自己掌握,文学创作由机器胜任是不敢想象的。直到人工智能写作出现以后,文学创作不再是人的专属,人们虽是技术的操纵者,但却为技术所制[16],21世纪的微软小冰以“类人”的角色走上历史舞台,“撒手吧,因为我是20世纪的灵魂,与当下的世界有着天生的疏离,以致变成敌人”[15]宣告着真正意义上的“作者之死”的到来,机器诗歌不必遵循传统的“个人诗意”,能够实现诗歌本身与作者的真正分离,成为不独属于作者的存在。

人工智能是一种类人的存在,它是对人类现有审美思维及偏好的一种模仿,人工智能文学创作是类人化的创作,它并不具备一种具体明晰的情感,创作出的诗歌本身的旨意也无法明确。但是,人工智能可以通过重组搭配现存的意象,给人带来陌生化的感受,引起不同读者的多维共鸣。

3.2 阐释乃文本意义之解

文本自身没有正解,文本所表现出的内容会因为阐释者的不同而不同。

诗歌是高级的语言艺术[17]。《阳光失了玻璃窗》中充满着美丽又不常见的意象组合,其模糊性也给人带来了丰富的联想空间。《你是人间的苦人》中,“我恋着我的青春/你是这世界你不绝其理/梦在悬崖上一片苍空/寂寞之夜已如火焰的宝星”[15],悬崖、苍空、梦等组合在一块成为该诗独特的意象群,可以带来不同的理解。

第一,诗中所提及的事物增强了人们阅读诗歌的感官体验,让诗的内涵表现为令人神伤的“物感”[18]。在这样一种客观的境况下,寂寞与成为人间苦人的原因可以供读者代入自身经历想象。其背后的情感是被动失望的,人孤立于悬崖之上,渴望自由,渴望为自己而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苦闷地挣扎[19]。苍空下的悬崖深谷伴着幽远的梦渲染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结尾更是欲说还休,成为无法被理解的一种反讽。

第二,这首诗描绘了夜间的幽谷,营造出幽静和美的感觉[20]。其背后的情感是主动而热烈的,艺术性地构造出了清幽氛围下的悬崖深谷,但是星在寂寞的夜空中纵情燃烧,有一种缠绵悱恻的凄美之感[21]。火焰的宝星与寂寞之夜的对比,亮色调与暗色调的融合,可以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体验[22],吐出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记叙了短暂的人生,为读者展现了世间少有的“本真”之乐,[23]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可以让人们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织中寻找爱与希望[24]。

艺术是对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小冰将这些情感符号组合为作品。在读者眼里,诗中没有不具有情感价值的东西,它们都承载着历史与共情元素,作品解读需要读者有丰富的想象和对现实的关注[25],读者能因此形成明晰的人类情感。在读者眼里,缺乏情感的微软小冰写下了不少“抒情”诗篇,固定的文本被读者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生命[26]。

4 结语

品味小冰的诗集,感受其中意象之间的跳跃和连接可以发现,其诗歌中确实充满美感。这美感源于陌生与朦胧,人工智能背后的数据库支撑赋予了其强大的创作能力,它可以任意组合和选取,实现数的和谐,这是一种机械语言间的协调,是一种对立统一。同时,人工智能文学背后的数据库需要有人类社会作为支撑,时代的发展会诞生无数新词,数据库也能随之更新迭代。有时候,诗歌中打动人的其实并不是诗本身作为文字的语言,而是诗人作为人与读者共有的苦乐。尽管人工智能可以写出很好的诗,但是它并不是作为真正的“人”存在的,因此其本身无法与人们产生最深刻的共鸣。

参考文献:

[1] 小冰.阳光失了玻璃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9.

[2] 周林晔.由《瓦尔登湖》看梭罗的生态观[J].汉字文化,2019(15):91-92.

[3] 周林晔.杜甫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分析[J].戏剧之家,2019(28):226-227.

[4] 张媛媛.浅论李商隐诗歌的美学意蕴与经济价值[J].汉字文化,2020(22):26-27,50.

[5] 刘新元.浅谈电影《小森林》美食背后的生活智慧[J].戏剧之家,2019(26):97-98.

[6] 许家睿.浅析《阿甘正传》中的灵魂人物:阿甘[J].汉字文化,2019(15):88-89.

[7] 刘苏滇.从《人生果实》看日本人的自然观[J].汉字文化,2020(04):170-172.

[8] 王斐.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人的重塑作用[J].汉字文化,2020(02):51-52.

[9] 范瑞懿.《沧浪诗话》诗歌理论初探[J].艺术科技,2019(07):129,138.

[10] 沈嘉欣.從“乌青体”看当代诗歌的多元化特点[J].汉字文化,2020(03):33-35.

[11] 田爱平.浅析黄仲则与李白作诗的相似点——以《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为例[J].汉字文化,2020(04):39-40,45.

[12] 顾诗怡.浅谈由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细节处理——以《买地方报的女人》为例[J].汉字文化,2020(10):126-127.

[13] 张驰.《琐窗寒·玉兰》的时空结构和典故运用[J].汉字文化,2020(02):71-72,75.

[14] 侍渝杰.《推拿》:模糊与清晰[J].戏剧之家,2019(20):100,102.

[15] 小冰.阳光失了玻璃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2-57.

[16] 谢欣然.从《北京折叠》看当下的城市焦虑[J].汉字文化,2019(15):169-170.

[17] 范瑞懿.汉乐府民歌音乐性探微[J].黄河之声,2019(19):6-7.

[18] 范瑞懿.从《月夜》看杜甫对宫体诗笔法的吸收与升华[J].戏剧之家,2019(20):215-216.

[19] 许凌云.浅析《驿路》中的社会性表现[J].戏剧之家,2019(22):106-107.

[20] 刘苏滇.从《人生果实》看日本人的自然观[J].汉字文化,2020(04):170-172.

[21] 姚佳.浅析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J].戏剧之家,2019(29):96,98.

[22] 郭译之.浅析电影《归来》中的光影色调设计对剧情的暗示[J].汉字文化,2019(18):109-110.

[23] 陈思璐.浅析《浮生六记》中生活之“乐”[J].汉字文化,2019(10):30-31.

[24] 李晓薇,郑仁霞.浅析《水形物语》的叙事策略及主题表达[J].艺术评鉴,2019(15):157-158.

[25] 顾雯清.浅析电影《夜宴》中的插曲《越人歌》[J].黄河之声,2019(19):138-139.

[26] 胡佳敏.浅论电影《幸福的拉扎罗》中的魔幻与现实[J].汉字文化,2019(10):91-92.

作者简介:华晔(2001—),男,江苏无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字文学。

指导老师:韩模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