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共育机制研究

2021-08-09 02:34王琳霞
旅游纵览 2021年7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乡村振兴人才

王琳霞

摘 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职业院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本文在乡村振兴与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阐述乡村人才供需矛盾,选取广东省5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典型代表,调研分析旅游类专业毕业生供需契合度,分析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的人才供需失衡状况,提出构建旅游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共育机制,以期为乡村经济发展及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人才;旅游;乡村振兴;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F713.36-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理标志创新视角下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研究”(SK2019-00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供给、需求与契合研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JG201907)。

一、研究背景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目标任务是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强调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鼓励政府、企业、机构等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在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方面,国家强调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增设一二三产业融合专业,培养创新实战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的农业人才;打破传统生源结构,为能工巧匠、退役军人、留守妇女、农民工等开设特色工艺班;开发精品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地、专项技能培训、网络教学资源、农民学分银行等[1]。

“全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由农业农村部科教司、教育部职成司、中国劳动学会共同指导提出,集结了全国近50所高职院校和近50所涉农企业(科研院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乡村振兴培养新型产业人才。

二、乡村振兴人才供需矛盾

(一)乡村振兴人才现状

1.数量不足

据统计,2019年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为32亿人次,同比增长6.7%,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普查结果,全国农业经营户约有2.07亿户,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约有398.04万户,占比约1.92%;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约有204.36万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约有90.52万个,占比约44.29%;开展旅游接待服务的村落占比4.9%,有营业执照的餐馆的村落占比30%。乡村文旅类人才和服务企业数量是供不应求的。

2.质量不高

据普查,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 422万人,年龄35岁及以下占比19.17%,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员占比8.3%,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人员占比0.6%。在2020年中国乡村旅游消费者中一、二线城市占比为73.7%,三、四线及其他城市占比为26.3%。目前,我国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消费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三、四线及其他城市也逐渐攀升,实现从商品到服务、从数量到品质的转变。乡村文旅产业人才的质量不足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3.结构不优

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在农村表现最为突出,农村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低龄劳动者绝大部分已转移到城镇,小部分虽然具备了基础文化知识,但未受过农业生产经营以及第三产业经营的系统专业培训,而高龄劳动者普遍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法,失衡的人口结构难以满足农村产业升级需求,导致乡村缺乏创新和活力,急需一大批优秀人才[2]。

4.后继乏力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预测,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预计在未来5年将新增0.8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这就意味着中国农村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乡村引不进、留不住人才,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

(二)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1.有知识、有素质

要实施乡村振兴势必要求文化振兴,乡村人才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基础和人文素养,既能掌握运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又能继承发扬乡村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形成具有生动气息的“乡风文明”。职业教育应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人才结构,在增强学生知识和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应用性、实践性。

2.懂专业、懂技术

目前乡村振兴高精尖人才、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需要培养和引进包括农业农村、园林园艺、产品加工、信息技术、城乡规划、酒店民宿经营、文化产业、旅游管理等各产业的专业人才。乡村规模集约生产将对从业者技能综合性和复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理应承担起提升乡村人才培养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规格的任务。

3.敢创新、敢创业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懂得利用自身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优势,将专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创新实践项目中,并对产业产品的研制、开发、推广、应用及服务提出实用性较强的见解,创造出超过投入成本的价值,将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职业院校必须围绕乡村创新创业方向,设置相关专业或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或实行教育教学改革。

4.做巧匠、做精英

隨着消费观念、消费选择的改变,人们不再满足于初级农产品或加工产品带来的生理满足,更看重产品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或品牌价值,所以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特色种植、养殖、食品和手工产品等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3]。依托特有资源和传统工艺,乡村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职业院校可以重点抓住乡村特色资源,培养“内生型乡村精英”和“嵌入型乡村精英”,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技术能手。

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毕业生供需契合度调研

为了解职业院校旅游类毕业生的供需契合状况,课题组针对广东省5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线下发放问卷288份,回收问卷288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265份,问卷有效率为92%;通过问卷星线上发放问卷,共收回问卷1 289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1 237份,问卷有效率为95%。

(一)专业认可度

在对专业的喜爱度调查中,旅游管理专业32.43%的毕业生选择喜欢,酒店管理专业为14.41%,餐饮管理专业为20.72%,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32.43%。对专业课程的喜爱程度调查,良好及以上占93.7%,合格及以下占6.3%。

(二)就业创业动机

影响就业创业的因素调查,35.14%的毕业生考虑发展前景,31.53%选择兴趣爱好,25.23%选择薪酬待遇,3.6%选择专业对口。对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调查,26.13%的毕业生有自主创业意愿;39.64%的毕业生认为旅游行业市场前景广阔,愿意选择专业对口工作。

(三)供需契合度

关于学校所授课程知识与自身设想、需求是否相符,有36.04%的毕业生认为不相符。关于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是否契合,认为契合的占比79.28%,不契合的占比20.72%。关于期望学校能给予的帮助方面,有27.03%的学生希望能帮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终身教育规划;23.42%的学生希望学校做好信息对称帮助学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关于目前自己最欠缺的能力方面,67.57%的学生认为自己欠缺工作经验,54.05%的学生认为欠缺专业知识和技能,54.95%的学生认为欠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调研总结

首先,毕业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不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学校应该思考培养模式是否合理;其次,学生对自主创业及专业对口工作的意愿较强烈,学校应做好正确的职业引导,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对职业的追崇感,锻造行业精英;最后,人才供需失衡比较严重,与用人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学校应该反思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保持市场灵敏度,精准对接行业发展动态[4]。

四、旅游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共育机制构建

要结合数字经济时代新文科建设趋势,充分考虑“千禧一代”学生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学习特征,构建跨学科融合、产学研一体、创新创业型的旅游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共育机制(见图1)。

(一)文旅产教科联合中心

由院校牵头组建一个多学科交叉、技术技能型、专职与特聘相结合的高精尖双师队伍。联合中心承担的是“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的“总工程师”角色,其具备人才培养功能、工程中心功能、研究院所功能、创新平台功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功能。首先是三教改革创新;其次是做好人才培养及服务乡村经济发展的任务;再次是搭建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为乡村振兴发挥“扶技、扶智、扶志”的作用。

(二)“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要调整生源结构,改变以文科生为主的传统招生政策,文理兼容;要使招生地域向农村地区学生倾斜;要为乡村干部、能工巧匠、致富能手、留守妇女、退役军人等开设专项招生计划。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文理管工交融,通识教育课程关注学生德、体、美、劳素质的培养,增加乡村美学、传统体育、传统工艺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必修课程增加乡村振兴课程组,如乡村旅游规划、研学旅行策划、定制旅行服务、民宿经营、餐饮经营、乡村品牌形象(Intellectual Property,IP)设计等课程以及增加智慧旅游课程组,如新媒体运营、大数据运用、智慧营销、在线旅行社(Online Travel Agency,OTA)运营等课程,强调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专业选修课程偏重学生个性化素质培养,如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或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短视频或直播拍摄、公众号运营、文案策划、文创产品开发等,强调提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5]。推进“1+X”证书制度,做好课证融通、书证融通,开发课程和教材资源,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和研学课程设计、乡村旅游策划、定制旅行服务、会展旅游策划等专项大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

要依托乡村旅游产业簇群或产业链,校地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促进学生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丰富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实习就业基地,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运营模式,实现项目、基地、人才三位一体,打破传统班级建制,使学生按工作岗位分组,按工作流程实践,内化知识、外化技能。

(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是城镇与乡村的天然纽带,他们在城市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创新思维、拥有梦想。在校内外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组建“乡创先锋队”,成为有专业文化、懂新兴技术、善管理运营的新型乡村创客,将先进的理念带回乡村,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资源,与当前农村发展短板进行互补,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紧地扣在一起。

(五)乡村终身教育体系

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等问题,也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之一。由政府部门牵头,职业院校、社会教育机构等加盟组建乡村终身教育学院,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转化优秀学生成为教师队伍,形成学生到新型农民到乡村振兴导师再到学生的良性循环,同时利用“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技术,开发乡村智慧教育网络平台和手机App,共同构成乡村终身教育体系。

參考文献

[1] 贾榕榕,吴冰.乡村旅游精英的权力维度及其阶段性呈现特征:以袁家村为例[J].人文地理,2020(2):142-151.

[2] 曾艳芳,吴伟珍,许锐.基于SECI模型的农民乡村旅游创新能力培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20):93-96.

[3] 孙静,刘薇.“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4):93-96.

[4] 牛文瑞,赵剑鸣.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平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甘肃农业,2021(5):29-31.

[5] 夏雯婷,苏炜.基于KPO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创新的逻辑、机制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21(3):42-47.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乡村振兴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