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初赛佳作选登

2021-08-09 14:25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漆器蚊子

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原名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创办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和课堂内外联合发起。从2006年到2018年,前十三届大赛挖掘和培养了一批具有语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2018年9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依据《管理办法》,原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从第十四届起,正式更名为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由中国写作学会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武汉大学文学院、课堂内外联合承办。

2020年8月20日,教育部公布《2020-2021 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等35项竞赛获得教育部审批。

第十四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自开赛以来,受到了众多学校及学生的强烈关注,大赛组委会也收到了许多优秀的初赛作品。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刊登部分初赛佳作,以飨读者。

老蚊子传奇

文/华中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 宋 词

老蚊子大名闻华。你一定好奇这称谓的来历吧?且让我说给你听。

当时光悄悄地在他的额头上刻下几道痕迹,再给几缕头发裹上了深秋的清霜时,就有人叫他“老闻”了。后来不知是谁开的头,在这称呼后面加了个轻音,于是“老闻”就成了“老蚊子”,种花街上的人们也就一直这样称呼他了。

老蚊子的家在种花街的一条无名小巷里。小巷的入口处有几株蓝衣风信子,旁边栽了棵垂柳。蓝衣风信子的花语是“生命”。而那株垂柳,老蚊子说,等精神的荒原时代降临时,柳絮会为他送行的。

老蚊子的家里,陈设颇为简朴,窗台上摆了盆秋菊,几案上供着株寒兰,院落里栽着几根翠竹,院墙上还隐隐约约探出几枝腊梅。老蚊子家里,最多的是书——上至关于三皇五帝的古籍,下至明清近现代的论著,博大精深的思想都被印成了方块字摆在那里。老蚊子嗜书如命,每天啃着书充饥,枕着书休息,闲暇之时最爱做的事就是翻着泛黄的书页喃喃自语。

老蚊子不光爱书,还爱跟人讲书。小孩子们曾是很爱听老蚊子讲故事的。夏夜有点晚风的时候,在皎洁的月光下,老蚊子沏好一壶茶,摇起蒲扇,便讲起了那矢志填海的精卫、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恶斗巨蛟的许逊,以及贪食不止的饕餮。孩子们听得是那样入神,月光也是那般静默,风信子的幽香在夜色中愈来愈淡,只剩下《山海经》的音韵在世间缓缓流淌。

流光的确是容易把人抛的,这样的场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了。当年听老蚊子讲故事的孩子们逐渐长大了,衣冠楚楚,仪表堂堂。当他们对着花花绿绿的屏幕痴笑时,已然忘却《山海经》是何物了。

“那是没有科学思维的糟粕,是古人幻想的炉渣,为什么还要当个宝贝供着?”他们振振有词,老蚊子无力反驳,起点处的开拓者在后来的受益者眼中总是如此的渺小。

记得曾有一个人从种花街路过,她戴着足以遮住半张脸的玳瑁框墨镜,穿着一面光鲜一面血腥的貂皮。她的鼻梁挺出诡异的弧度,艳红的嘴唇掩饰着苍白的灵魂。种花街上的年轻人前呼后拥地追着、跑着,着了魔一般。

老蚊子疑惑了,他站在街边观望,魏忠贤倒台后他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的阵仗了。潮水般的人流从他身前涌过,鲜花和海报漫天飞舞。明文规定的秩序支离破碎,理智和追求土崩瓦解。老蚊子手足无措地逃回自己的小屋,诚惶诚恐地欣赏着这文明的成果。

巷口的张大伯倒是紧跟时代,手机、平板样样精通。他告诉老蚊子,那天路过的那个光鲜亮丽的人儿捡到了老蚊子衣服的一小块儿,发了条微博,极力地夸赞了这丝绸材质如何细腻柔顺,如何令她娇嫩的手部皮肤倍感舒适,如何令她崇拜神工巧匠的造诣,如何令她感激命运之神的垂怜。

老蚊子低头瞧了瞧自己的粗麻布衫,笑了笑。他的衣角的确是缺了一小块儿。那人将质朴的文明夸赞得天花乱坠,大概是附庸风雅的心理在作祟吧。

笑完了,嘴角却有些酸涩,老蚊子知道自己是落伍了,在做个“花瓶”就能锦衣玉食的日子里,哪里还需要他这个舞文弄墨的老学究呢?记得巷口有个年轻人找过老蚊子,恭恭敬敬地请他到自己家里帮个忙。老蚊子激动得浑身发抖,头点得像啄木鸟。年轻人的家里,陈设颇为简朴,窗台上摆了盆不需要伺候的塑料花,几案上供着琳琅满目的零食和油光发亮的快餐包装盒。年轻人家里,最多的是空虚,一切都是浑浑噩噩的样子。哗众取宠的直播视频,与己无关的八卦事件和娱乐新闻,充斥着眼球。年轻人视WiFi如命,要是哪天老鼠啃坏了网线,他肯定会像丢了魂魄般不知所措。

年轻人换上一副虔诚的神情说道:“先生,我最近诸事不顺,发的动态连一百个赞都没收到,女朋友一天之内和我分了三次手,您能不能帮我看看家里的摆设是不是有哪里不妥?”

老蚊子不由想起了那句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老蚊子在精神的造次颠沛里恍惚度日,巷口的蓝衣风信子不知何时被摘走了,据说是年轻人拿去哄女朋友了。“这年头人人都在追求别样的浪漫,倒也无可厚非,只要感情不变得廉价就好。”老蚊子想着。今年的暮春时节,柳絮纷纷然落下,装点着苍茫的大地,裹挟着大地上奔流的芸芸众生。老蚊子知道很多人是怎么看自己的:他老了,不中用了,像蚊子一样发出喋喋不休的嗡嗡声,招人厌烦了。秋天来临后,蚊子就该消失了,而文化的秋天来临时,老蚊子也就该离开了。

我们,要挽留他吗?

(指导老师:陈春媚)

点评

“传统文化式微”是一个很宏观的话题,大多数高中生面对这一话题时都会采用議论文的形式来进行写作。本文作者却匠心独运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现代寓言故事,同时又在这个精心设计的故事中把“传统文化式微”的问题剖析得入木三分。文中处处充满暗喻,比如,“种花街”的“种花”是“中华”的谐音,主人公叫“闻华”则是“文化”的谐音,然而他却被街上的人称为“老蚊子”,暗含着一种戏谑的黑色幽默。而那个外表光鲜亮丽,把捡到的老蚊子粗麻布衫的一角当作丝绸,发微博附庸风雅的人,则暗指现实中发生的真人真事——某女演员针对张爱玲的《第一炉香》发表读后感,可这读后感不仅错解了原著,还引用了张爱玲的假语录。此外,整篇文章的架构相当精巧,从老蚊子嗜书如命经常给孩子们讲《山海经》,到数字时代来临人们抛弃《山海经》且盲目追求新偶像,到年轻人找老蚊子帮忙却是把他当风水先生,到最后交代了蓝色风信子的去处,提到了代表着精神荒原时代降临的柳絮,可谓首尾呼应、结构圆融,充满奇趣又寓意深刻。文章最后以一个问句结尾——传统文化要离开了,我们要挽留他吗——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本文作者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强大的叙事能力,还对“传统文化式微”的话题有着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不禁令评委们击节称赞。

文/浙江省台州中学 陈思如

窗边,雨无所顾忌地横冲直撞而来,“啪”地掷在窗玻璃上,又忽地溅起、绽开,划出晶亮的弧线,在空气中消散开,一片微凉。蓦地,雨又停了。天空恍如黑白默片,而行人零星地散布在空荡荡的街道上,然后从视线里匆匆消匿。

在那个失焦的世界里,他向我踱步而来,踏碎琥珀色的暮色。我伸出手,小心翼翼地向他靠近。墨色肆意渲染开来,刹那间一道刺眼的光亮明晃晃地划过,晕眩里,我跌跌撞撞地闯入一片斑斓的世界。

栽满雏菊的花坛传来阵阵清香。在放学铃愉快的旋律中,孩童们背着五颜六色的卡通书包,嬉笑着冲出校门,然后叽叽喳喳地涌向喧扰的人群。夕阳穿过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叶,洒下一地金黄。树荫中,那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不时闪着暗淡的古铜色的光,一位老人从车上下来,左手拎着一个皱皱巴巴的布袋,右手紧握一把长钳,向人群走去。

一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帽子服帖地搭在他花白的头发上,一件打着两三个补丁的灰色布衫恰如其分地裹在他瘦削的身体上。阳光下,他脸上那深深浅浅的沟壑渐渐舒展,但仍隐隐透着几分执拗。他喃喃自语,用长钳熟练地夹起地上的垃圾,放入布袋中。

“爷爷辛苦了!”一个孩子眨巴着眼睛,咧着小嘴甜甜地笑着,稚嫩的声音浸润了干燥的空气。老人点点头,又摇摇头,也咧开嘴对着孩子笑。

人群渐渐散去,只留下一片沉闷。乌云又黑压压地聚集在一起,似乎在预谋着什么。老人走在路上,身边一辆摩托车飞驰而过,车上的人重重地甩下一袋碎纸。老人停下脚步,直愣愣地看着纸屑从塑料袋中逃逸而出,肆意地在空中张牙舞爪起来。随即,他放下布袋与长钳,伸出干瘦的手,试图去抓住那些纸屑。可它们似乎起了劲,向他奔来,又忽地戏谑着向四面八方逃去。

老人扑了空,在一阵静默之后,猛地大吼起来,青蓝色的筋脉在鬓旁兀地立起,脸上的肌肉抽搐着,拧成了复杂的图案。他拿起布袋与长钳,迈开脚步,自顾自地向那辆摩托车驶离的方向奔去。

风一阵阵地紧了起来,空气中的沉闷正被一点点地浸湿。雨一丝丝地密集起来,漫无目的地编织成一张细密的大网,扑向车流,扑向渐浓的夜色,扑向正在奔跑的老人。

老人的头上、脸上,不知何时已布满密密的雨珠,路旁昏黄的灯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这注定是一场没有回应的奔跑,他本心知肚明,可仍赌气般地向前奔去。雨水嘲笑般地打在他灰色的布衫上,晕染出毫无规则的图案。他只是跑着,直到那橙红的车灯模糊在眼前的迷蒙中。

老人停下脚步,喘息未定,却又无意间瞥见了一个躺在灌木丛中的塑料袋。他走上前,缓缓俯下身,将塑料袋夹起放入布袋中,与此同时,他眼中僅存的一点黯淡的光也被雨水浇熄了。

汽车刺耳的鸣笛声不时刺破寒凉的夜。老人佝偻着背,拖着沉沉的脚步,头上那顶蓝布帽子泄了气似的耷拉在一边。他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抿着皱起的嘴,任由晶亮的泪水顺着脸上的沟壑静静地淌下。他,无声地穿梭于万家通明的灯火间,沉默在蔓延的寂寂夜色里。

老人不是学校雇佣的工人,却总是每天出现在校门口,默默地捡拾路上的垃圾。空下来时,他喜欢坐在三轮车上,看花坛里四季更迭的花丛,看来往穿行的车流,看孩子们天真烂漫地追逐打闹,看因他的付出而变得干净整洁的街道。日复一日,他在朝霞里走来,在暮色中隐去。

第二天雨停了,太阳还是照常升起,天空是一整片高旷的纯蓝,浮着几缕像被扯碎了的云絮。身披着晨光,老人又蹬着三轮车来了。他笑盈盈地一边哼着古老的小调,一边孩子气地转动着手里锃亮的长钳,元气满满地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我越过斑斓,跨过暮色,向他奔去,去触摸温暖的记忆,送去美好祝福,更以真心铭记。

(指导老师:韩卫军)

点评

这是一篇极具生活气息的叙事散文。文章描写了一位不知姓名、不知职业、不明具体年龄的老人,他看起来有点神秘,但又是一个立体可感的人:他“敬业执着”,不是学校雇佣的工人,却每天出现在学校门口捡拾垃圾;他“嫉恶如仇”,试图在雨中抓住骑摩托乱扔纸屑的人;他“善良乐观”,前一天因别人不尊重自己的劳动而流泪,第二天依然笑盈盈地坚守“工作岗位”…… 他是谁?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作者让读者觉得,在生活中,自己身边随时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位热心人。而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在于作者高超的人物刻画功力——文中的老人虽然没有说一句话,但仅仅通过肖像、动作描写,其形象就变得丰满起来,完全有别于高中生作文中常见的脸谱化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作品赢得评委的青睐自然是在情理之中的。

假如那只是一只平凡的猴子

文/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 李宫羽

“黄风滚滚遮天暗,紫雾腾腾罩地昏。只为妖猴欺上帝,致令众圣降凡尘。”天地仓皇这一通颠覆,便是大闹天宫的景象。

向来清明的天庭穹顶一片浑黄,烟尘四起,蒙上青砖,也蒙上琉璃瓦。金玉高台上端坐着的神祇于阵阵锵啷声中慌忙拖起经久未动的兵器,而意气风发的猴王不闪不避,轻巧立于它亲手制造的混乱场景里,睥睨着远处一线西沉的霞光。

那是四五百年来,人们心中排得上号的宏大场面。不管是文字晕染还是口耳相传,那一场在九霄之上渺远的大闹天宫都是经由猴王之身散出的自由之光——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幻想的模样。

每每谈起这段经典中的经典故事,人们眼里都会泛出痛快、向往的光芒,却又常常伴随着些许无奈的叹息。

因为我们都想象过,假如那只是一只平凡的猴子。

我们羡它不拘礼教偷蟠桃。可如若离了定身咒,它只能嬉皮笑脸地求仙女们赏给它一个桃子,然后在她们歧视和鄙夷的目光中讨不到半点好。

我们羡它烈火炉中炼神眼。可如若离了金刚不坏之身,任它千般武艺、东躲西逃,也只能落得个满身绒毛尽化灰的下场。

我们羡它傲然不羁闯天宫。可假如它只是一只平凡的猴子——一切都不会这么容易——而大多数的我们,都只是一只平凡的猴子。

一只平凡的猴子从出生开始,就被密林和险峰遮蔽了眼界,视线从未到达过云端。饮清泉食草果而宿于林中乱石间,嬉戏时荡起与前一天相同或不同的一根根藤蔓。而终有一天,它会一动不动地瘫直躺地,和祖辈一同长眠于某一个普通的山脚。它终身碌碌,即使闭上眼也未曾认真欣赏过云霞。

在石窟和飞瀑面前拦住它步伐的是肉长的心肠,对未知与生俱来的恐惧决定了它做不成山里的王。眯着眼看向远方时,地平线上的太阳晃花了它的眼,于是终其百年它也不敢再抬头望天。

似乎与孙悟空相比,它逊色得“理所应当”,毕竟人家是本事通天的美猴王,而它只是一只随时随地可以被替代的、平凡的猴子。和我们一样,它没有通天本事也不能总是求神显灵,它会被打败,会被赶跑,会被烤焦,会因为不自量力的忤逆而承受承受不起的后果。

我们悲哀地这样想着,进而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一只平凡的猴子。

而我们没想过的是:在神话里叱咤风云而在我们的假设中光环尽失的那只猴子,它真的会这样吗?

毫无疑问:它会被堵在桃园的门口颜面扫地,但即便如此,它还是唯一一只闻到了王母娘娘蟠桃香气的猴子;它会被炼熟在炼丹炉里,但它还是唯一一只进过太上老君的“绝密丹房”的猴子;它在刚冒起逆反的苗头时就会被天兵天将乱棍打死,但它还是唯一一只登上过九天云台的猴子。而即便是能力所限,它根本上不去天庭,它起码也是当年那山野莽丛中唯一一只向往过登天的,长久地仰望过星辰的猴子。

它也许会挣扎在巍峨雄伟的大殿前,做着几乎徒劳的反抗而血流漫天,亦悲亦壮;也许会奔突在幢幢树影间,时不时遥望云霄,神情苍凉。但这些唯一,都足以使它成为一只被王母娘娘、太上老君、玉皇大帝铭记的猴子,起码是一只被那一山对它也许敬佩、也许嘲讽的同类所铭记的猴子。

那是一只平凡却也伟大的猴子,天生反骨,一生不枉。

或许我们忘记了打从一开始它就不属于我们预设的场景。在拥有变化之术、通天之能前,它也是唯一那只敢于越过水帘跃进洞窟的猴子。它和我们一样,不仅会受伤、会流血,还会退缩、会胆怯。所谓铁石心肠,它不过是多了一份庞大的自由与桀骜,撑得它双眼绵连着九万里山河而胸膛装着三界的雄心,撑得它或空手或赤足地站立,只得将渴望挥洒在滚滚凡尘里,而滚烫热血蔓延成溪流,汇进江海,涌向天际。

它或许下场凄凉或许踏不进天庭,或许不如一只真正平凡的猴子活得逍遥久长。但它起码证明了即便是肉体凡胎,我们也能活得不一样,哪怕有那么一点不一样。

我們可以选择一生快活、安逸、不操劳,顺应天意走过前世命运画定的轨道,在轮回里盘旋一遭,然后寿终正寝。我们也能眼光比天高,逆着洪流拼个力尽筋疲,而无论从哪重天地坠落,也曾如流星划空而过,如火照亮一隅。命运中,没几个天生是当星辰的料,可假若抱着热望、死不回头、不信不服地向命盘闯去,我们总会对得起骨子里、秉性里那点放不下的骄傲与倔强。

我们终究不能是天宫里恣睢骄横的美猴王。但一只生而平凡的猴子,也能一身金黄,灿若朝阳。

(指导老师:张大立)

点评

在大家的认知里,孙悟空是一只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猴子,很多人都曾幻想过自己若是拥有孙悟空一般的神通该会是怎样一番令人兴奋的景象。可本文作者却“反弹琵琶”,想象孙悟空若只是一只平凡的猴子,它会有怎样的故事和结局。这种敢于打破思维定式的构思方式对于高中生而言十分难得,自然也让评委为作者的创新意识击节叫好。当然,作者的创新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来自现实——大多数的我们都只能是一只平凡的“猴子”,可即使如此,我们也要像孙悟空那样向命运发起挑战,要“对得起骨子里、秉性里那点放不下的骄傲与倔强”。这样的观点启人深思,促人警醒,无疑又为文章贴上了“立意深刻”的标签。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如此佳作晋级复赛自然顺理成章。

愿世间万物皆有歌可唱

文/江苏省天一中学 王雨清

一百年过去了,一千年过去了,人类依旧歌唱着爱、死亡与孤独,自然也依旧歌唱着生命。

古往今来,岁月荏苒,片片光阴随风流转,转过镜中的朱颜翠袖,抚过锋刀映出的剑眉星目,淌过明秀的山林水畔与蒹葭掩映处半开的柴门,为世间上演的一出出亦真亦幻的戏搭好戏台,卷起幕帘。

时至今日,从前的岁月早已沓沓然逝去,那些或有声或无言的歌谣也随着古老的故事沉淀在时间的灰烬里,也许缄默着,也许被唤醒。而我,永远相信这个世界从未停下过歌唱。

我是夜莺,王尔德笔下那只以心之鲜血染红了玫瑰的夜莺。

我从来不后悔,因为我从不假设如果那时换一种做法,结果会如何。所以我的鸣声很是干净、清亮,没有与过去牵连的哀怨。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敬仰爱情,如同我敬仰生命,甚至超过了我对生命的虔诚。所以,我将柔弱的身躯用力地抵在那朵花旁的尖刺上,用尽所有生命的力量歌唱起来,这是我生命中最盛大、最用力的歌唱了。唱完最后一声,黎明到了,我的意识也快散尽。大概是快死了的原因,我看周遭景物都很模糊,唯那朵被吾之鲜血染红的玫瑰异常清晰地映在眼帘中,直到我永远地闭上双眼,还定格于此。

我想,那个年轻人一定会注意到这朵花的,他肯定摘下了花,向喜欢的女孩告白了吧? 我死后意外地被神变成了精灵。当我看到女孩拒绝了那个年轻人,嫁给了一个富家公子后,我意识到人类的世界里充满身外之物的纠葛,连至高无上的爱情都被玷污了。那我还是回到山林中去吧……

后来,我依旧喜欢歌唱,喜欢在夜晚时分滑翔在夜空,在一望无际的森林上方用轻灵的嗓音为森林罩上柔软的纱幔,抚慰每一个善良可爱的生灵。

有一天,我问山神:“为什么我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生物会在死后成为精灵?”山神淡淡地笑,说:“因为你,还有你的歌声,够简单,够勇敢。”

“简单、勇敢,其实爱情需要的也不过是这两个词吧。”我想。

我,嵇康,后人谓我“美词气,有风仪”,谓我“龙章凤姿,天质自然”,谓我“如孤松独立,如玉山将崩”。我也算皇亲国戚,却极少参政。因为政客互不相容,算计彼此。

这个世界被困在一个可怕的无期徒刑中,战争,以及永无止息的黑暗。

世道中充斥着痛苦、仇恨,以此为契机引发了战争,而战争只会衍生出更多的痛楚与憎恨。无尽的轮回,无尽的深渊。

死亡与杀戮近在咫尺,和平与正义遥遥无期。这是个被诅咒的世界。

既然如此,我就要解开这个诅咒,只要有一丝希望存在,我就要义无反顾地抓住它,要歌唱出我的和平与正义!我不会放弃,我会用自己的办法来找到答案。

走上这条路,就不能回头,我已下定了决心。

终究到了这一天,此刻我站在刑台上,台下是众多义愤填膺的太学生。他们……是来救我的吧?但我不想被救走。

我要在这里以死明志,以血歌之,再以歌绽之。也许像烟花一样,最终是要凋零的,但至少也曾照亮过整个夜空,也曾以绚烂与绝响震撼过整个世界,也曾让那些在地狱中苦苦挣扎的人知道:有光,照进来了;有歌声,传进来了!

日晷上影子的位置又偏移了一些,时间快到了。发声已是徒劳。我气定神闲地坐下来,拿过最钟爱的琴,深呼吸,将我所有的力量凝至指尖。

薄暮,夕日余晖在琴弦上映出淡淡金光。我信手挥弦,恣意飞扬,那些太学生安静了下来,鸟叫似乎戛然而止,世间万籁好似朝圣一般肃穆。那些跃动的、深沉的、磅礴的、炽热的音符张扬地喷薄而出,无不充盈着饱满的生命力,自由地飞过青翠的竹林,潇洒地掠过晚霞划过的瞬间,一往无前地驰向九万里碧霄。

像疾风,像浪潮,像彩虹!永远年轻,永远骄傲!

以后,就让我的歌声替我赏夕阳,抚过世间百态,传播我的志向吧……

一曲终了,我感到无比痛快淋漓。太学生们,我终其一生,也许还是未能找到实现和平与正义的正确道路,所以我要把这个使命,连同我的志向、信仰都一起在这歌声中托付给你们。

希望你们终能穿越迷雾与荆棘,找到答案,也希望以我之歌在你们心中开出了一朵朵永不凋零的希望之花。

吾等皆为歌于途的行者。

众生皆可歌唱。我们歌唱因为我们有强烈的执念要去守护,去捍卫。希望人世间的善能被越来越多的歌唤醒,若善之歌声盖过了恶,世界的车轮就会向前滚动。

愿每一个人,乃至万物,都可自由地歌唱。

(指导老师:王同猛)

点评

英国作家王尔德笔下用生命之血培育红玫瑰的夜莺与三国时期在刑场上抚琴的嵇康,二者一外一中、一虚构一真实,看似毫不相干,可本文作者却巧妙地将二者用“歌唱”这一主题串联了起来,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进行“情景重现”,以此展现了夜莺为爱情、嵇康为志向献祭的决绝与悲壮,其灵动的写作思维可见一斑。而更让人称道的是,作者并非在单纯地叙述夜莺与嵇康的故事,而是将自己对于生命、信仰、善恶的思考融于文中,最终得出“吾等皆为歌于途的行者”的结论,并以“愿每一个人,乃至万物,都可自由地歌唱”收束全篇,引人深思。相信读完这篇文章,每位读者都会“感到无比痛快淋漓”,并为作者的写作才情所折服。

文/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 李梦的

老旧的漆器厂外树木丛生。那扇木制的暗红色的大门纹理清晰,却因岁月久远而油漆斑驳脱落、布满各种小坑。跨過门槛,正面就是一个不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一条青石板路,正对着一间荫房——那是漆器艺人老丘工作了几十个春秋的地方。

晚上,老丘一如既往地从漆器厂回到家里。

“爹,这两天订单又少了——就一个。您也上年纪了,别再天天往厂里跑了。退了休就在家歇着吧,我那西餐厅生意景气着咧!”儿子小丘一见到老丘,就把一张纸塞到他手里,顺便劝道。

老丘“哼”了一声,便不再理会儿子,径直拿起手中仅有的那张订单看了起来。原来是有姑娘要出嫁,家人想给新婚夫妻做一个寓意吉祥的漆枕,以表庆贺。老丘若有所思地想了想,便回屋去了。

第二天一大清早,老丘就来到了那间老旧的荫房——一件件精美的漆器的诞生地。小丘一大早怪闲的,便也跟着老丘来到了荫房。想着人家姑娘要出嫁,老丘便精挑细选,专门选了一根极好的陈年老杉木,然后拿出锯子准备把杉木锯来做枕坯。锯子才刚碰到杉木,老丘的耳边便响起了小丘咋咋呼呼的声音:“爹,这老古董您咋还留着咧,市面上早就换机器切割木头了!”老丘蹙着眉头没吭声,自顾自地锯着木头。

老丘干活干净利索,不一会儿,几个方正、笔直的枕坯粗样便完成了。老丘歇了一会儿,然后走出荫房,从外面漆缸里舀来一大碗近来刚做的大漆。小丘见了大漆,疑惑地问道:“爹,市面上的漆都是光鲜亮丽的,您这漆的颜色咋这么暗呢?”老丘瞪了他一眼:“大漆刚做出来颜色偏暗淡,做成漆器后放得越久色彩越好看。那些机器弄出来的化学漆,跟我这一刀刀从树上割来的大漆,能一样吗?”

“我知道,化学漆肯定比不上您做的漆。我这不是怕您累着了吗?要不我也给您买点儿化学漆?您试试,比您这大漆来得容易多了。”

“咱福州上好的传统漆器哪个不是上的大漆?不用大漆,那还能叫漆器吗?我还是漆匠吗?”老丘愤怒地转身,去磨漆了。

“真是个倔老头。”小丘小声地嘀咕道。荫房里又潮又热,他耐不住性子,便回家去了。

荫房里只剩老丘一个人了。院子里清风吹拂着,见证着老丘精湛的手艺。老丘把锯好的枕坯一一打磨好,娴熟地拼在一起,一锤一锤敲定。不一会儿,一个精致的枕骨便诞生了。

紧接着是编藤。老丘抓了把浸泡过的、富有弹性的老藤条,使它们间距相等、粗细均匀地缠绕在枕骨上。在周而复始的动作中,老丘编织着的不仅仅是漆枕,还有古人赋予此物的美好寓意。

第三步,上皮,即用牛皮将枕头两面绷紧蒙盖。老丘戴上老花镜,挑了张质地柔韧的牛皮,将刚编好藤条的枕蒙盖,然后眯着眼,用线一针一针地缝合。

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漆。对时间的微妙控制,是一件漆器完美诞生的关键。缝好的皮需上五到六遍漆,还必须等上一遍漆完全晾干后,才能上下一道漆。大漆怕干喜潮,越潮湿干得越快。即便如此,一层漆也得在荫房待上两三天,才能干。很快,老丘已刷上一遍大漆,接下来便是耐心的等待。做完这道工序,老丘便回家了。

“爹,我们……”小丘来叫老丘吃饭,一进屋便发现老丘已躺在床上和衣睡着了。小丘瞥见老丘床头一直放着的一张黑白照片,便捧在手上瞧起来。那照片是老丘二十多年前和他的四个徒弟一起拍的。小丘用手抚摸着照片上那四张年轻的笑脸,想起以前老丘说的话:“我那几个徒弟,现在没一个做漆器的。厂里的老同事也是死的死,改行的改行……没几个做漆器的了。你爹我一辈子都在做漆器,我准备做到没有办法做下去为止。”

放下照片,小丘帮老丘盖好被子,无意间看到老丘受伤的手——几年前老丘锯木坯时不小心削断了大拇指,心里隐隐作痛。他蹑手蹑脚地出了屋子,走到一旁用来放置漆器的房间。

阳光从窗外照进房间里,漆器表面泛起琉璃般的彩光。这才是记忆里的福州传统漆器!小丘不由得伸出手去触碰,那冰凉的触感让他心底也泛起一层薄凉:“爹!您还看不清现实吗?您这满屋卖不出去的漆器说明了什么?守着这匠心是条死路啊!”

那日,小丘离开家时偷偷带走了两件漆器。老丘并未察觉,还是守着漆厂的荫房,只是烟比以前抽得更多了,荫房也显得更加落寞了。

几天后,小丘又回来了。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次他带来了两个日本人——一个是精通中文的名叫高桥的商人,另一个是名叫吉田的传统漆艺专家。高桥在小丘的西餐厅里见到了老丘做的漆器,甚是惊喜,便把自己的朋友吉田也带来了。

“爹,您继续做漆器也可以,但要和他俩合作,卖到国外。”“漆器是咱中国的东西,他外国人懂啥门道?”“吉田是日本传统漆艺传承人,谁说人家不懂?您要跟他聊聊,保管叫您吃惊。”

老丘不说话了。吉田对老丘做的红漆匣子赞不绝口。小丘告诉吉田,老丘做这匣子从开始到完工耗时整整一个月。一个月,三十天,六十多道工序,道道是匠心。听完高桥的翻译,吉田仿佛遇到知己一般,激动地握住了老丘的手。

“爹,您还是做漆器,但是咱们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试一试和他们合作吧。”“还是纯手工?”“纯手工!”“能搞好?”“您和吉田,把中国传统漆艺技法和日本漆艺技法结合起来,专门打造纯手工漆器。有高桥在,你们做的漆器会有更好的包装、更好的宣传,还会有更好的销售平台。”听小丘这样说,老丘终于点了点头。

不久,老旧的漆器厂焕发了新的生机。老丘抽着旱烟,独自一人坐在荫房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指导老师:梁焕敏)

点评

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一种民生手段,同时也渗透着人们深厚而丰富的审美情怀。不过,工业化的出现使得我国很多的传统手工艺从繁盛走向日渐凋零。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该怎么办?本文作者采用小小说的形式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在构思立意上自然胜人一筹。当然,敢于在文体上进行创新的前提自然是作者对于写作小小说有一定的心得,特别是在人物刻画上,虽然文中人物不多,但作者运用语言、肖像、动作描写等手法,把老丘这个传统手工艺者刻画得有血有肉;而小丘这个人物虽着墨不多,却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为发展传统手工艺做出的努力。此外,作者对福州傳统漆器制作工艺的深入了解,不仅为写好这篇文章奠定了基础,还让通过结尾传达出的文章主旨——“唯有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才能让传统手工艺重获新生”,有了现实依据,令人信服,引人思考。

屏住呼吸

文/福建省漳州实验中学 张雯欣

曲随风散,花敲石台。他们屏住呼吸,期盼着。骤然,那似阵阵巨浪翻涌的,是掌声,是欢呼,是认可。

杏月伊始,春光旖旎。棉花糖似的云朵被晚风吹散,在黛蓝的天空中,桂魄隐约爬上了山头。料峭春风盘旋,逗弄着枝头上的花,偶尔碰落几朵残花,花儿便落在斑驳戏台上。月光从树缝间漏下,沾满花香,洇染着记忆星河。

孩提时,我常常到古朴的小庙里玩耍,放放纸鸢,捉捉迷藏,但真正的欢喜却来源于新春上演的乡戏。好不容易,我等来了心底的欢喜。

落日亲吻着瘦骨嶙峋的山脊,流散的云朵像偷喝了外公的酒酿一样颊染绯红。黄昏下,我跟在外公后边,小手拿着畚斗,一点一点地装着外公扫起的垃圾。而外公在我前头,用他那爬满老茧的大手执一扫帚,细心地扫起地上的垃圾。扫帚一扬,灰尘便在暖黄的霞光中飞舞,清晰可见。我与外公穿梭在密密匝匝的长木椅间,扫起了一地的枯枝败叶和平日里的安逸冷清。

晚风一吹,锣鼓一响,繁华与喧闹便溢满小庙。殷红的幕布被软软山风缓缓掀开,漫天繁星点缀老旧戏台,微弱星光软绵绵地点亮小庙。花团锦簇,星桥火树,戏开场了。我迅速拉着外公那双大手,跑向戏台,融进人山人海里,沉浸在乡戏里,欢喜一下就撞了满怀。

那花旦身着青绾长袍,纤纤细指轻挽罗裙,脚踩牡丹绣鞋,步步生莲。弯弯的眉眼漂亮得像上弦月,眼底盛满铺天盖地的极光;朱红的唇齿间暗芳流涌,动人心弦。她绣口一吐,抑扬顿挫的唱腔和鼓瑟琴箫有机相融,一支委婉起伏、引人入胜的曲子便萦绕在小庙的每个角落。此时此刻,无论台上台下,人们都沉浸其中。就连阿婆家那个淘气的小孙子都乖乖地坐着,专注地看着台上演员的一颦一笑,专注于那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

又是一声锣响,烟花四起,于夜空中肆意绽放出绚烂。演员们屏住呼吸,在戏台上一动不动,好像在期盼着什么,任凭晚风带来的凉意流泻于肌肤。那一刻,台下的我没过多在意他们为何这样,只记得自己不断地拍着双手,送上掌声。终于,其他观众也毫不吝惜自己的掌声,将掌声与认可留下,带走了那一份心满意足。阿婆家的小孙子还嚷嚷着:“我还要看!我还要看!”于是演员们不再屏住呼吸,他们艰难地喘息着。豆大的汗珠从他们的额间滚下,掠过嘴角时,便停了下来,因为他们扬起了嘴角,露出了笑容。

那只是孩提之时的盛景,而如今呢?

星霜荏苒,日居月诸,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时隔多年我再次回乡,古厝鳞次栉比、称娖而立,古刹前的斑驳戏台上,花旦依旧娉婷袅娜、绰约多姿。台上的老艺人弹唱着一个時代的辉煌,诉说着泪珠纷飞的回忆。只是,热闹不再。台下的长木椅如今似落落晨星,只剩下了几个“执迷不悟”的老叟仍手摇蒲扇,静候乡戏的落幕。

溶溶的山色间水汽氤氲,月亮收回那份热忱,小庙逐渐暗淡起来。戏再次落幕了。演员们仍站在那里,屏住呼吸,眼神里充满无限期盼。我没在戏台下坐着,而是和外公待在小庙里,静静看着那一幕。我想起那年他们也是这样站着的,一动不动,也屏住呼吸,也是在期盼着。可台下却只有稀稀拉拉的掌声,仅此而已。而后观众们纷纷离去,没有留恋。

我不解,便看向佝偻着脊背的外公,问他:“以前多热闹啊,怎么现在变成……”我欲言又止。外公微抿一口浓酽热茶,沉沉地叹息: “这已经好很多了。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呢!你这几年都没来过这儿,肯定不知道。”我顿觉有些心虚和愧疚。外公又补充道:“好在这几年国家实施了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政策,乡戏才重新得以发展。”外公的声音像泛着黄,携着尘。

我内心五味杂陈,想起方才戏落幕时那些演员们一动不动地站在戏台中央的情景,我这才明白了一切:他们屏住呼吸、绷紧心弦,不只是在期盼着认可的欢呼声和掌声,更是期盼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醒悟。为此,我也曾多次同他们一起屏住呼吸。

村野升起袅袅炊烟,晕染人间妆面,打翻油盐俗物,蘸染岁月的柔情蜜意。岁月蹁跹里,他们无数次屏住呼吸,期盼着,期盼着……

(指导老师:朱 蕊)

点评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小时候和外公一起去看乡戏的热闹情景,及多年后乡戏热闹不再的凄凉景象。今昔对比强烈,以此来说明传统文化亟需传承的问题。文章切入角度巧妙,化大为小——将传承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落实到鲜活的生活中,不仅使文章有生活气息还不落俗套,不仅让文章意蕴深远还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文章题目的设置也很巧妙,“屏住呼吸”四个字具有多重意蕴,是理解文章立意的关键所在:既是戏曲演员们等待掌声、期待认可的心声,更是期盼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醒悟;既是让“我”紧绷心弦的“欢喜”,更是对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惋惜,以及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深情呼唤。

猜你喜欢
漆器蚊子
Semer la graine de la transmission du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漆器的探秘与鉴赏
漆器收藏三问
蚊子叮人
如何辨别新老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