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出土东汉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的保护修复

2021-08-09 08:46胡晓宇王浩
炎黄地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斗拱裂隙断面

胡晓宇 王浩

1993年出土于焦作白庄6号东汉墓(M6)的东汉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该连阁式陶仓楼楼体由主楼、附楼及连接主附楼的空中阁道组成,构件多达31件,此次修复的构件是主楼上与空中阁道相连、编号为2564-15的构件。因原先修复所用粘接剂经久老化,一些粘接裂隙出现松动的情况,考虑其潜在文物安全风险,故实施此次保护修复过程。同时,该件器物上同时存在粘接错位,重要部位缺块情况,考虑为了让其能更好满足日后保存及陈展需要,此次修复除了对松动裂隙进行粘接加固外,对文物表面进行了适当清洗,而其缺失部位的补配也是此次保护修复工作的重点内容。文章介绍了这次保护修复的整个过程,并对修复后的文物状况进行评估,以有利于其更好地保存与展示。

陶仓楼,最早出现在新莽至东汉早期,一直延续至东汉晚期,作为建筑模型明器出现,即专门供随葬使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动物、谷仓、楼阁制作而成。焦作出土的陶仓楼根据形制主要有连阁式陶仓楼、联仓式陶仓楼、简式陶仓楼和普通式陶仓楼四类,其中连阁式陶仓楼,楼体由主楼、附楼及连接主附楼的空中阁道组成,因阁道连接主附而得名。

此次保护修复的这件东汉连阁式陶仓楼,出土于焦作白庄M6号墓,陶仓楼的分布比较广泛,在多地均有出土,但以焦作地区出土的带有仓的连格式陶仓楼最具特色。该件陶仓楼调入河南博物院时整体碎裂成104块,后经粘接修复而成。修复完成后,陶仓楼整体面阔168.00厘米,高192.00厘米,共有七层,整个楼身刻有竖条纹,饰红、白彩绘以做装饰,但彩绘部位多有脱落如(图1)。主楼高大雄伟,配楼挺拔秀丽,又有阁道横架,使其巧妙地连为一体,这正是汉代“复道行空”高超建筑技术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在主楼的第三、五层转角处均置横木承托斗拱,应是后来转角作的雏形。而本次所重点补全的2564-15构件,就是主楼五层主体构件,其失部分就是右侧转角处两个横木承托斗拱部位。因缺失部位形貌不够规整,补全工作存在一定难度,下文将就该件构件的整个修复过程做详细介绍。

文物保存现状

经初步观察,构件由数件碎块粘接而成,粘接用胶共有两种,多数为漆片,少部分为B72(丙烯酸甲酯与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此两种胶多用于陶器修复,具有粘接可逆,不伤害陶质文物的优点,但也存在老化周期较短、粘接强度相对较弱的劣势,此次原粘接裂隙松动即为此两种胶体年久老化所致。

除粘接剂老化外,器物上存在的病害问题还包括:表面污垢较多,彩绘区域存在剥落现象,裂隙两侧粘接剂胶体残留较多如(图2),个别粘接部位存在错位如(图3),以及正面右侧均置横木承托斗拱缺失(图4),这些具体病害问题都是本次保护修复过程中需重新进行矫正的目标对象。

文物保存现状调查报告

在开始保护修复前,需首先完成该件文物的保存现状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具体包括:文物图像资料采集情况,即采集修复前文物图像信息;采集整理文物基本信息,包括文物的历史学年代,质地、等级、具体尺寸、形态描述、及其所经历的保护修复的具体情况;采集样品包括构件表面土垢及烧制残留范土、断面旧胶、一些多余彩绘残留(根据后期所做仪器分析情况尽可能少量采集)等。

修复前准备:对该件陶仓楼构件进行图像资料采集,并收集该文物相关文字资料,建立其文物基本信息档案;配制质量浓度为3%的B72-乙酸乙酯溶液,作为加固试剂使用;配制质量浓度为40%的B72-丙酮试剂,作为此次修复的粘接剂;配制2A试剂(无水乙醇、丙酮按体积比1:1混合),用作修复过程中的表面清洗所用主要试剂;配置质量浓度为3%的Primal AC-35试剂(主要成分为丙烯酸乳液),用于构件表面彩绘部分加固试剂。其中配制所用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用水均为去离子水。

表面清洗:表面清理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清理原修复粘接多余残胶:经观察,在构件表面发现B72及漆片残留,均系先前的修复所用粘合剂,因粘接完未及时清理导致的残留污染,影响文物展示,是本次表面清理的对象之一。多种粘合剂的存在,也是判断该陶仓楼构件此前经过多次粘接修复的依据。其次清理原补配部位边缘过多着色区域:多余颜色覆盖了构件本体,在此次修复中也会尽量去除,以利于文物能够被更完整地展示。最后清理器物表面泥土、灰尘等其他非文物本体的污染物,这是此次表面清洗的重点工作。进行表面清洗前,需对构件上的彩绘区域进行加固,即利用质量浓度为3%的Primal AC-35试剂在彩绘表面涂刷2遍。

裂隙加固:对于粘接部位仍比较牢固的裂隙,用细毛笔蘸取适量配置好的质量浓度为3%的B72-乙酸乙酯溶液对裂隙进行渗透加固,每条裂隙整体加固2-3次,加固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多余B72-乙酸乙酯溶液污染构件表面,如不慎残留在裂隙两侧,应在其彻底干燥后,利用手术刀等工具小心刮除干净。

松动裂隙处理:首先小心清除裂隙内可刮除的粘接用胶,其目的在于让裂隙更多暴露于器物表面,然后利用细毛笔多次蘸取2A试剂,小心滴入或渗入裂隙中,此过程中,裂隙松动程度会不断加大,操作者应时刻观察松动情况,期间可利用手术刀等工具轻轻撬动,直至将两粘接部位分离。

断面清理:断面打开后,必定存在早先修复粘接所用胶体、泥土、灰尘等杂质残留,利用手术刀、竹签、镊子、毛刷等工具细致处理断面的这些杂质。对于粘合较顽固的杂质残留,可用2A试剂做适当润湿软化处理,后清理完全,其目的在于尽量使文物在后续粘接后能够严丝合缝,不至错位。整个清理过程需特别谨慎、细致,避免对文物造成损伤。

断面粘接:断面完全清理干净后,同样使用质量浓度为3%的B72-乙酸乙酯溶液对断面加固2-3次,后根据断面位置,分析该断裂部位是否在整个陶仓楼结构中起到承力作用,若是,则利用UHU环氧树脂进行断面粘接,UHU环氧树脂的初凝时间约为2小时,完全凝固则需24小时,粘接后,可用纸胶带临时固定,待其完全凝固后去除即可;若否,则可使用质量浓度为40%的B72-丙酮试剂,B72-丙酮试剂凝固较快,用手固定一段时间即可。粘接时,要确保断面间粘接紧密,无错位状况产生。在断面粘接过程中,多余的粘接剂会从断口溢出,待其完全凝固后,以手术刀小心刮除干净即可,处理过程中需谨慎,切勿伤及器物表面。

錯位粘接裂隙处理:此陶仓楼构件存在错位粘接裂隙一处,使此处整体不够协调,影响展示,如(图3),需将其打开重新粘接。处理方法与松动裂隙处理、加固、粘接过程相同,但此处裂隙粘接较为牢固,处理过程相对费时。处理完成后,因裂隙表面残缺较明显,利用白色超硬石膏对裂隙残缺部位稍加填补并修整平整,石膏可用炭黑色矿物颜料预调至灰色,补配前可进行调色实验,确定调配比例,争取使干燥后的石膏颜色与构件断面环境颜色相近协调,此操作可避免额外全色过程。

补配:此件陶仓楼构件存在右侧转角处两个斗拱部位部分及下端承托横木缺失,其中,横木几乎整体缺失,两斗拱仅残留少量不规则存在与楼沿上端相接,且两个斗拱部位缺失程度不一,与其连接的楼沿处也有少量缺失如(图5)。

横木补配以构件左侧横木为参照,斗拱则以构件中部斗拱为模型,分别用蜡片翻模,超硬石膏浇筑,斗拱模具可翻制浇筑两个。然后根据补配位置具体缺失的形状,对翻制件进行相应打磨、切割,以使其与构件本体尽可能贴合。打磨完成后,依次完成横木到两斗拱的粘接工作(粘接完成后如(图6))。考虑其承重问题,这部分粘接及修整利用石膏加白乳胶调配完成,以达到增大粘接强度的目的。全色:补配部位虽经过矿物颜料预调色,但与构件本体仍存在一定色差,以丙烯颜料进行相应调整全色,使之最后与陶楼构件整体协调一致可辨识。

至此,此件2564-15的陶仓楼构件的保护修复工作已基本结束,修复完成图像如(图7)。修复保护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加固及完整器物的目的,从而满足其更好的展陈需求。但考虑其原本修复状况,构件上的未进行操作部分裂隙在后续时间仍存在胶体继续老化,导致松动开裂的可能性,故建议在日后陈展组装及拆分包装运输过程中仍需特别谨慎对待。

作者单位:河南博物院

猜你喜欢
斗拱裂隙断面
说不完的斗拱
基于CT扫描的不同围压下煤岩裂隙损伤特性研究
Noordhoff手术联合PNAM正畸对唇腭裂患儿发音准确性及腭部裂隙情况的影响
说不完的斗拱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承载力学特性及形变研究
斗拱
茂名市开展全面攻坚劣Ⅴ类国考断面行动!
落水洞对裂隙—管道介质泉流量衰减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
基于电气分区的输电断面及其自动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