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助绩效评价:基于政府会计视角的框架研究

2021-08-09 22:52聂帆飞张玉冰
会计之友 2021年15期
关键词:政府补助政府会计

聂帆飞 张玉冰

【关键词】 政府补助; 政府会计; 绩效评价框架

【中图分类号】 F2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15-0072-06

一、引言

从我国资本市场现状来看,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享受着政府补助①,有的企业甚至要在政府补助帮助之下才能实现扭亏,而且政府补助的范围、额度、种类也在逐年增大增多[ 1 ]。2020年度,沪深两市有63家公司政府补助超过5 000万元,29家上市公司补助金额超1亿元。无论从经济学经典理论还是我国现实政策导向来看,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普遍而直接的方式,政府补助在优化产业战略布局、加速企业成长、增强地方政府间竞争力等方面对企业和社会发展都应当起到积极作用[ 2 ]。因此,各类政府补助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使其中道而止,应从提升政府支出绩效的角度对政府补助绩效进行探索。

目前,政府补助绩效大多从企业会计角度进行实证研究或是包含在政府财政支出宏观研究中,鲜有从政府视角,使用政府会计信息,研究建立政府补助的评价体系。政府作为政府补助的主体,是其绩效重要的决定者,而政府会计作为政府的“大管家”对提升政府补助绩效有重要作用,可以较为全面地计量和评价政府补助的过程和受益关系[ 3 ]。本文将探索从政府会计的视角来进行政府补助绩效评价的框架构建。

二、政府补助绩效评价现状及视角转换

(一)实践及研究现状

政府补助绩效评价当前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财政管理中,对政府补助支出专项绩效评价不足;二是学术研究中,政府补助绩效的研究视角局限于企业财务管理。

实务中,政府补助大多作为一般性的财政支出纳入政府支出绩效评价中。但是,政府补助与一般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从本质上讲也有众多的不同之处。一是从对应的预算科目看,政府补助对应预算功能类科目众多,政府补助的绩效表现形式隐蔽。二是单从现行的预算系统及政府会计系统评价其绩效性存在不少障碍,例如,大部分财政资金是统一纳入国库管理,再分别通过预算科目下拨,税收与拨款之间存在脱节,这样的好处是避免坐收坐支,缺点则是管理不明确,政府补助资金的来源不明。三是与其他财政支出目标较明确②相比,一些特定政府补助的评价没有一个相对公允的标准。一方面,政府补助行为短期是否有利于企业可持續发展,需要对补助的长短期效应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现行政府补助设立的目的往往比较含混,例如,一些政府补助项目命名为“企业发展专项补助”。以上几点证明了企业政府信息不能直接利用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政府补助支出不同于那些可以考察成本的支出项目。由非竞争性领域转移到竞争性领域,这一交互过程注定不能简单地由单独非营利组织或单独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去考察。

现有政府补助绩效的研究方面,主要是研究企业相关特征、企业绩效表现与政府补助之间的关系,尚无通过政府会计视角进行的相关研究。财政支出绩效性的研究主要从财政支出整体角度研究一级政府的财政支出,专门针对项目的财政支出绩效主要有农业和科技扶持的效果研究、政府间转移支付效率的研究等[ 4 ],也尚无专门关于政府对企业补助绩效的研究。

(二)以政府会计为研究视角的意义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的政府补助绩效评价框架从政府会计视角进行设计,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政府补助受助企业的绩效不能简单等同于政府补助的绩效。财政资金的回报比一般投资比例分红的契约关系复杂得多,企业经营和财务业绩的变化影响因素众多,多大程度上是由政府补助导致的很难界定[ 5 ],单从企业会计信息角度考察政府补助绩效显然不够全面,不能反映财政资金支出是否得到合理的回报。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补助,应当是基于提高企业效率及社会效益等综合目的,不仅要能够使补助企业做大做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补助达到更广泛的社会效益。另外,由于政府补助的无偿性,让企业从自身角度进行绩效评价很不现实。

其次,政府干预会存在失灵的情况,需要政府会计进行管理。透明、规范、高效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助行为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政府补助由于非市场化的特征,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使其合理高效配置。公共财政理论指出,不仅市场会失灵,防止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也存在失灵的问题,比如日益泛滥的上市公司补助就是由于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政府支出的自我膨胀倾向(James McGill Buchanan,Jr.,1988)造成的。因此,必须通过政府会计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防范政府补助的过度和政府干预的失灵。

再次,政府补助需要与其他财政支出在政府会计框架辅助下统筹考虑。财政支出是个系统工程,政府补助需要与其他财政支出在政府大环境中共同考虑,否则政府补助会造成企业一头热,而另一头的财政支出却矛盾频发。例如,与政府补助发放失控相反的现实是,不少单位的结转结余资金过多,预算执行不足。这种统筹分析的前提是,必须要政府会计提供较为详细的财务信息,而不能仅停留在分块的预算管理上,要让政府财务管理统筹起来,让会计为财政运行提供可靠、低成本的绩效评价信息。可见,要想从政府视角进行政府补助的绩效研究必须从政府会计中获取必要的管理信息。会计作为政府对政治经济活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几乎每一次财政变革都相应伴随着会计制度的变革。

最后,政府补助绩效评价依靠会计信息还有一个原因是,政府补助既不同于政府直接性的投资,也不同于政府一般性的公用支出。政府补助的性质介于二者之间,既像政府直接投资一样有明确的受益对象,又像一般性的公用支出一样没有明确的投入—产出关系,需要照顾到的利益相关方也很复杂[ 5 ]。这就客观上需要政府会计为政府补助提供更多相关、可靠的信息用于绩效评价。这也是一般意义的财政支出绩效不能简单覆盖政府补助绩效的原因。目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较为活跃,特别是基于绩效评价的政府会计改革导向已经成为不少专家的共识,政府会计不仅要能够反映预决算的全过程,而且应当能够反映政府履职全过程的绩效、风险等信息[ 6 ]。这些改革为政府会计视角下的政府补助绩效评价提供了基础。

三、政府补助相关的会计处理与改革思路

(一)政府补助支出的会计处理与披露现状

从政府会计的账务处理来看,虽然企业会计准则中将政府補助单列一节进行专门规定,但在目前政府会计中,政府补助和其他财政支出在支出流程和会计核算管理上并无任何区别。与消耗性或投资性的政府支出不同,政府补助往往很难找到明确的可计量的回报实物,如果会计核算过程中不能明确对其批复、发放、潜在回报全过程做合理的记录,则很有可能使政府补助缺乏必要的绩效管理信息。

从预算管理来看,政府补助的发放涉及众多政府部门,自然也涉及众多“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科目”,特别是科学技术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农林水支出等。同时,我国预算法要求预算应当按照经济分类公开,也就是要更清楚列出财政资金具体都干了什么,比较容易判断这些钱花得合不合理。严格来说,所有政府补助都应当列入支出经济分类中的“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科目。

综合政府会计和预算编制执行来看,政府会计仍处在机械反映预算执行的阶段,没能够全面反映预算执行的前导及后续事项,简单列作支出项目既不利于政府补助的管理,也不利于相关信息的披露。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中心任务是服务预算执行,但是现行会计系统对这一任务实现也仍然不完善,例如财政总预算披露的预算分配信息未能与各预算单位的实际执行信息相匹配,加之预算科目与政府会计科目不一致,会计循环未能如实反映预算全过程。具体到政府补助支出来讲,只有如实反映各项补助财政资金的来源、去向才能进行后续的监督和绩效分析。

从披露的角度看,政府补助的披露涉及企业和政府部门两个方面。在上市公司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上市公司日常信息披露工作备忘录第71号中规定了上市公司获得各类补助的公告适用范围、基本格式、报备文件、注意事项等。公告要求企业获得补助后披露获取补助的基本情况,明确补助类型、相应会计处理方法及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二)适应政府补助绩效评价的政府会计改革思路

1.完善政府会计账务处理

为了更好地进行后续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对政府会计做一些必要的改革。政府会计账务处理设计上,应当充分反映政府补助的授权环节、回报环节,并对披露内容做出细致规定。为了更好地将政府补助资金的来龙去脉全面反映在政府会计系统中,有必要对政府补助批准、授权、申请、审批、发放的全过程予以反映。为了将补助支出资金与来源资金配套比较管理,原则上应当将预算收入项目与安排补助支出的项目相对应。这种对应关系从政府会计角度来看,意在提供两种关系:一种是反映事后补助,即反映一个行业或单独一户企业对财政的贡献度和之后补助发放的去向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反映事前补助,即反映补助发放后对一个行业或一户企业财政贡献增加程度的信息[ 7 ]。这两种情况也可能是共同存在、交替进行的。

首先,补助前提供政府收入贡献与补助成本信息,考察成本边际贡献。绝大多数企业经营活动要与政府发生关系,企业是一级财政的税收及非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更好地考察补助对象在补助前对财政的一般贡献(税及非税收入)或某一特定领域的贡献(就业吸纳、专利技术等),政府会计应当能够在其系统中追溯到一户或一组类似企业与补助相关的特定贡献的程度,这种程度可以通过日常核算中设置单独的辅助核算科目实现,也可以通过表外的专项记录实现。

其次,补助后提供投入—产出信息,充分考虑杠杆效应。补助资金到账后一段时期应当对补助效果进行持续记录,反映该项补助产出的效果,一般以财政增量贡献数额作为计量对象。能够精确获得企业会计信息的,应当具体分析补助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对财政的贡献。分析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关注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即每一单位补助资金所带来的增量财政回报。例如,科技专项经费就应当以受益产品或服务的新增财政贡献作为分析对象,开拓市场补助经费就应当以新市场中的收益增长作为分析对象。政府补助支出一部分可以作为暂付款处理③,待评估后,递减未来相关支出或收入,这一过程可作为补助实际去向的分界点。

具体操作中,由于目前财政资金的原则是统筹安排,财政预算收入与支出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需要多部门共享信息。如果是财政部门直接拨付的补助资金,应当会同税务部门分析税源结构,事前确定补助额度并为补助后改进程度提供参照标准;如果是其他部门拨付的补助资金,应当与财政税务部门共同完成这项工作。

此外,在评价框架中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显得尤为重要。为使政府会计信息能够忠实反映政府补助的绩效,必须重视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设。

2.加强政府补助相关信息的公开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改革是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补助的绩效信息往往不容易通过核算过程直接反映,这就需要更为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予以完善。根据契约理论,政府补助可以采用谁发放谁披露的原则。政府补助的发放涉及多个部门,有时财政部门无法全面掌握这些资金的真实去向,可以要求各预算单位披露补助的相关信息,包括使用计划、可行性分析、社会效益等,并持续确认计量,如违约等事项的影响。同时应当注重公开涉及政府补助的岗位职责,以保证每一分补助资金去向可查、来源可寻,可尝试将本地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外地的政府补助、中央的政府补助,甚至人大等政府以外部门的补助在披露中进行适当的合并管理。还应充分满足资本市场信息使用者需求。政府会计与企业财务信息特别是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相互印证,为公众和投资者提供可靠信息。此外,还应注重或有负债的核算与披露,要求政府会计在某项政府补助确定后适当确定未来可能为政府带来的潜在支出压力,充分考虑这部分未来支出可能带来的风险。

四、政府补助绩效评价框架设计

(一)政府会计系统与政府补助绩效评价框架

经过上述对政府会计的完善和评价原则的确定后,就可以对绩效评价的框架和指标进行设计。设计时既要考虑框架和指标设计的普遍适用性,也要考虑政府补助的不同类型,对不同类型的补助进行分类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财政绩效评价分级分类、绩效相关、切实可行的原则,体现出政府主体行为的价值。

学术界对绩效的定义有多重理解,从政府补助绩效来讲,本文选用“结果与过程统一论”来定义绩效[ 8 ]。一方面,现阶段政府补助作为财政预算支出的一部分,其过程的合規性是现实财政预算管理的必然要求,无法跳过这一阶段。另一方面,政府会计的整个核算过程客观上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政府补助行为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此外,政府补助结果的难以衡量也要求对绩效的评价必须同时关注过程和结果两个阶段。本文设计的基于政府会计的评价框架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政府会计信息反映补助的合规性

政府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出补助是否合规这一底线标准,这一标准主要是指政府补助所依照的预算和政策文件。经过各级人大批复的预算是政府财政支出合法合理的基本政治制度的保障,随着我国人大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预算将在我国社会民主管理进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预算和补助文件是政府补助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起点,它们从根本上决定着政府补助的绩效,但是为编制好相关预算和文件又离不开其他多个方面提供的绩效信息。

预算管理曾一度是我国政府会计的首要任务,预算会计甚至是政府会计的代名词。政府补助支出大多是预算内资金,评价政府补助绩效恰恰可以利用预算执行进度等信息判断政府补助资金使用是否符合预算;通过会计明细科目的核对,可以发现政府补助资金是否均列入了“对企事业单位的补助”项目,有无挤占、调整情形,防止政府将一般事务性的行政运行预算资金到年底集中拨付给企业,或把应用于政府服务或建设用费用变相转入“对企事业单位的补助”项目中(王鑫,2014)。

除了提供直接的信息外,还可以利用政府会计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程序,包括利用会计信息提供的财政贡献来评价补助的效果,利用会计信息提供的补助—投入产出信息为后续预算和文件制定提供依据等。

政府会计在反映预算管理的同时也反映着政府补助的文件依据。符合政策文件是政府补助的一大特点。政府会计可以忠实反映政策文件意图,政策文件执行情况可以作为政府会计视角评价政府补助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系统可以反映文件的基本信息,包括补助的对象、形式、金额。文件较深层次的要求也可以通过会计信息进行评价。例如,会计信息反映补助文件预期达到的效果,以及对违反政策规定的企业做出的处理;文件中所规定的补助要求、效果评估等信息也可以通过后续评价角度获得相应会计信息。

2.运用政府会计信息评价补助对象的财政及社会贡献

政府补助绩效的核心问题是受助企业拿到补助资金后,企业究竟有哪些改善和贡献,特别是政府立场上希望看到的贡献。政府对企业最为关注的就是企业的财政贡献以及社会贡献。简单讲,政府应当希望补助资金带来杠杆效应,为政府带来更多的税收或非税收入,或是解决诸如就业、环保、民生等社会问题。财政贡献可以通过将现有税务部门的会计系统借鉴到财政部门或其他补助发放部门,通过对企业的跟踪核算,反映政府补助带来的税收杠杆效应。改革后的政府会计可以提供这方面绩效相关的评价信息。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补助对象对财政的贡献或潜在预期贡献,对国家或当地的社会效益、科技效益、环境效益等。其他社会贡献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进行表内核算或表外披露。

政府补助的主要方式为一次性货币补助。政府会计可以提供政府补助财政贡献与补助额度的比例信息④、政府补助边际收益信息⑤。通过对政府会计的改革和对会计信息的利用,补助资金与财政贡献额度可以通过类似会计上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体现出来。其他形式的补助方式也呈现出相似的关系。例如,退税形式的政府补助可以通过对持续记录的财政贡献进行对比,防止补助过量,也可以考察政府补助引致的增量税收。贴息形式的补助可以通过考察企业每单位增量贷款给政府带来的增量(财政贡献增量/贷款增量),从政府会计信息中得出贴息具体效果。

政府会计信息还可以为不同目的的政府补助行为提供绩效评价信息。一些无法在会计表内系统中直接反映的信息,可以在表外进行辅助提供。这些不同类型补助的评价,都可以利用政府会计提供的不同角度的信息。核心信息是改革后的政府会计提供的企业对财政某一特定方面的贡献,着重关注补助资金所带来的杠杆效应。例如,政府补助中比重较大的科技研发专项类、环保专项类补助,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会计计量企业某一领域的财政贡献与特定政府补助之间的关系⑥。对于无特定目的的企业专项发展扶持资金,需要综合企业的各项增量财务贡献。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政府产出如何界定衡量的问题,二是政府绩效目标确定的问题。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不能简单等同于政府产出,而需要会计信息持续、有针对性的计量。从回报的角度讲,评价政府补助绩效应当符合补助程度与贡献程度相一致、注重长期社会效益、注重政府补助与绩效表现相关性的原则。因此,有必要针对政府补助类型去挖掘相应的会计信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以近些年企业的政府补助公告为例,政府补助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科技研发专项类、环保专项类、职工薪酬补助类、退税类、单个企业专项发展扶持基金、出口对外投资类、搬迁改造更新关停类、经济指标考核类、无形资产奖励类、农业扶持类、其他类等。这些补助有的给予直接援助,有的给予退税、贴息的形式。

3.利用政府会计信息对发放过程评价

政府会计还可以通过对政府补助发放过程的持续记录对其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补助资金的来源和申请及下发过程等。政府会计可以反映预算中补助资金实际拨付过程是否使用了原定的资金来源。补助实际拨付时,除了具体的拨付金额和对象外,政府会计还可以对政府承诺补助形成的或有负债进行计量,具体考虑政府承诺补助的期数,或承诺未来的补助数额,或变相提供担保的情况。这样可以揭示政府潜在支出压力和风险,防止政府朝令夕改或出现其他违规行为,使政府补助的评价更加全面。

4.从会计视角进行持续绩效评价

持续评价需要政府会计提供相应的设计,可以借鉴长期股权投资等项目的后续计量予以持续关注,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对于绩效未达到的要在次年度进行停发或调整,绩效较好的要在以后年度进行适度推广,对于企业违反补助发放相关规定的,要将补助资金及时追回。

对于后续回报的评价,可以财政收入中单列以前年度补助收益,或是将以前确认为暂付款的确认为支出(与企业确认递延收益的过程同步),后续回报是政府补助机制持续高效运行的根本保证,也是体现政府主体目的最直接的指标。对于财政补助资金追回或追加,也可以在政府会计系统中反映。补助追加既包括对现有获助企业额度增加、时间增长,也包括受助企业范围增大。无论追回还是追加,都是政府主动进行补助绩效评价后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利于激励企业使补助资金符合政府绩效的引导方向。

5.运用会计信息评价政府补助的发放效率

政府补助发放及评价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项政府活动,这项活动本身也耗费并占用了一定的社会资源,政府部门应当对组织这项活动发生的相关成本予以计量,从一般公用支出项目中单独列出。无论从企业还是政府角度来看,政府补助都应当是经济活动的辅助角色,不能将政府补助当成政府投资性的日常活动,也不能当成政府参与企业管理的日常活动,政府补助发放及评价全过程绩效低下势必会违背政府补助的初衷。

政府补助发放及评价过程直接消耗的人力、物力主要发生在制定补助政策、审核、后续监督、披露及评价环节。间接成本包括经济形势与行业环境分析、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的调查分析等。这些成本有些并不直接归属于政府补助活动,区分较为困难,所以这项评价还应当注重考虑受助企业相关经办人员的主观评价,以判断政府在补助过程中是否公平、高效地执行财政纪律和部门规章。

6.对政府补助支出披露环节的评价

政府相关信息披露是政府会计的重要任务,是进行一切绩效评价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如果说绩效评价框架的其他部分存在理论及实践的难度,那么披露环节应该不存在很大的障碍,然而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进展并不顺利。从公共选择理论来看,政府管理者类似理性的经济人,他们权衡披露收益和成本,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披露方式。而政府补助绩效评价越是存在技术困境和复杂的利益关系,越需要恰当的信息披露给予有效辅助。因为,即使不设计任何评价框架,披露信息本身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学者认为,全面而真实的财务信息披露比任何巧妙的指标都有用,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会自行挖掘出披露信息背后的绩效信息,即符合企业会计理论的“信息观”。此外,政府部门也应该学会利用信号传递理论,主动传递出政府行为信息,特别是与资本市场联系紧密的政府补助,如果信息互动不畅,可能对政府与资本市场都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除了表内信息外,政府应当提供更多利益相关者信息,主要包括:政府补助文件或其他通知;受助企业获得补助的原因及预期带来的社会效果;持续关注的事项及后续处理,对社会、对财政的杠杆效应;后续处理包括补助资金是否有追加或追回的情况;受助企业所接受的同级及上下级部门的同类补助;可能形成的一些无法计量的非货币性的补助承诺或义务。

本文从六个维度设计了政府补助评价全过程可能涉及的评价内容,如表1所示。

(二)政府补助评价的会计支持系统构建

指标体系确定之后,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这就需要明确评价的主体客体,同时需要评价标准的建立,并对评价系统进行适时适度调整。可见,要完成政府补助绩效评价工作不仅需要评价框架,还需要有一套支持体系相配套,才能完成评价功能⑦。

1.政府补助绩效评价的标准体系

同一般意义上的绩效评价一样,政府补助在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绩效评价活动、衡量政府部门真实绩效、鉴定政府补助绩效质量的标准。基于政府会计的绩效评价为寻找这种标准提供了良好条件,政府会计具有相对严格而一致的信息生成过程,会计师的主观判断也遵照一些共同的原则。因此,政府会计既可以提供类似法律法规相对刚性的评价标准,又可以提供切實可行的比较信息。无论目标管理还是标杆管理等流行的评价标准都可以利用政府会计信息进行标准制定[ 9 ]。

2.政府补助绩效评价的会计组织体系

政府补助评价的这一新视角不仅需要会计核算上的细微设计,还需要从会计组织体系上予以保障。政府补助由于涉及面广,受到了政府领域、社会公众,特别是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绩效评价框架,涉及政府补助的政府会计部门应当加强组织建设,形成专人管理的模式。对政府补助的申请审核、后续监管、补助效果分析等工作进行合理分工,既做到工作合理衔接,又做到不相容工作相分离。在一些政府补助工作较多的部门,如财政、发改、经信等部门,应当形成相互监督、共同负责的会计组织模式。

3.政府补助绩效评价的会计信息管理体系

政府会计是政府部门运行的重要信息系统,但为了实现政府会计信息的综合高效利用,必须利用众多其他相关联的信息系统予以保障。从前面设计的政府补助绩效评价系统可以看出,政府会计系统与预算系统、税务征收系统的互动是政府补助评价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如果把整个评价过程的信息搜集、处理、反馈全过程在一个体系中进行反映,无疑有利于政府补助及相关政府支出的绩效评价。

五、反思与展望

本文的评价框架思路来源于笔者参加财政部驻某省专员办(现为财政部某省监管局)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检查工作。实践中发现,由于各种考核的压力,地方政府出于“好心”,迫切希望当地企业做大做强,认为自己提供的补助能是雪中送炭或是锦上添花,加之一些可行性分析报告的诱导,政府补助往往仓促发出;后续既没有评价的基础也没有评价的实践,造成了政府补助持续追加;最终导致财政资金的浪费,使社会特别是资本市场上的负面情绪不断加大。而这一过程中都没有会计信息予以保障,导致错误揭示。因此,结合政府会计改革进展设计了上述评价框架。但是,该框架仍有一些缺陷需要后续研究不断完善。

首先,我国政府补助中涉及的参与方较为复杂,上文所述的补助与受助关系背后还有更为复杂的现实情况。一是补助发放的部门较多,不仅涉及政府部门,还有党委、人大及群团组织也参与到政府补助发放中。二是补助对象不是简单属地管理,有些补助可能给予了与本地财政无明显关系的外地企业。这就造成一些补助的受益和管理关系较为复杂,上述政府会计设计中补助资金投入—产出的表现可能不很明显。此外,预算外资金拨付现象仍然存在,预算授权的会计设计可能失效。

其次,评价方案中通过会计将税收和财政支出匹配的设计不符合我国现行财政制度。上述评价系统设想建立财政贡献与补助额度的关系,从财政制度来讲这一设想存在一定的难度,在目前部门预算下,部门层面预算制定过程收支无直接关系,财政资金统一分配,所以上述设想只可能用于地方自行简单测算,做不到精确。

最后,补助发放评价过多、会计设计过于复杂可能造成补助成本高、发放周期长。本文不考虑这些政府补助在企业内部如何做会计处理以及如何影响企业财务业绩,但企业收到一笔现金对企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根据笔者实习经验,现实中确实有因为审批成本过高、周期过长而主动放弃政府补助的企业,如财政部驻某省专员办近些年审批文化出版业增值税退税中就发现,不少企业由于退税金额较小而审批较为繁琐主动放弃申请此项退税。

政府补助绩效评价是财政和会计领域的难点,研究中视角也较为单一。本文从政府会计改革的视角入手,尝试改变单方面从企业角度评价政府补助的不足,建立起一个适用于我国政治环境和财政体系的评价办法。这个评价框架主要基于利用政府会计可以或应当提供的信息,着重关注政府补助全过程和补助的杠杆效应,注重政府会计信息与企业会计信息的互动。本文的探索为实现我国财政管理精细化、科学化,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步丹璐,郁智.政府补助给了谁:分布特征实证分析——基于2007—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J].财政研究,2012(8):58-63.

[2]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Technical summary:IAS 20 accounting for government grants and disclosure of government assistance:IFRS foundation[R].2012.

[3] 財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会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12-14.

[4] ROBINSON P.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Critical Perspective on Accounting,2003(14):77-90.

[5] 邓九生.政府“产品”的界定与计量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2):57-63,70,159.

[6] 李永友.解析与构建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当代财经,2005(1):25-29.

[7] 吕久琴,周俊佑.政府补助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基于补助制度变迁的视角[J].财务与金融,2012(5):28-33,39.

[8] 杨发勇,瞿曲.试论公共财政与政府会计的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0-115.

[9] 唐清泉,罗党论.政府补贴动机及其效果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7(6):149-163.

猜你喜欢
政府补助政府会计
日本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
文化企业的融资特点及方式研究
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的定位研究
政府补助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股权投资浅析
公司应用政府补助准则分析
浅谈企业不征税收入的税务处理及会计核算问题
政府会计改革进程中的困惑和机遇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