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机制探究

2021-08-09 06:51董欲晓郝芸芸郭冉
文教资料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实践育人

董欲晓 郝芸芸 郭冉

摘 要: 实践育人是提高高水平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国家全面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高校构建协同视域下实践育人机制的意义,围绕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育人的目标,提出了构建协同实践育人机制的路径,为高校建立协同视域下的实践育人机制提供了参考方案,在改革教育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及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协同视域 实践育人 育人机制

实践育人是提高高水平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国家全面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面对这样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必须科学加强实践育人的上层设计,协同校内外实践育人的所有资源,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大学生实践育人寻求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一、构建协同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意义

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大背景下,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各高校纷纷尝试搭建高效化、立体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平台。特别是在应用型特色高校建设等一大批政策出台后,高校紧抓有利时机,在相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良好的工作积累。构建协同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意义如下:

(一)协同育人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协同育人强调的是在实践平台的基础上,各相关育人主体的协作与共建,这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观的要求,具有深刻的社会学和教育学根源。

(二)“协同视阈”角度能规范实践育人的主体活动

在现实工作中,实践主体面临角色模糊、育人职责不清晰等尴尬,可能造成主体角色混淆、主体间责任推诿、育人作用发挥不佳、育人实效不够深入等一系列问题。运用“协同理论”再造实践育人的主体角色和职责实现组织运行结构再造和功能再激发,发挥不同主体的协同配合作用,达到1+1>2的效果,确保实践育人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协同视阈”角度能优化实践育人活动的资源配置

“协同”注重发挥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不鼓励部门独立或者分割。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出现由于部门资源暂时缺乏造成工作被动的局面,这时候运用“协同理论”对整个实践育人过程进行调配和资源再配置,能有效减少工作障碍,弥补高校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确保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协同视阈”角度能有力增强实践育人的实际效果

人是整个实践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到实践活动的成败。“协同”本质上是一种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运行模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科学分工、密切配合完成实践活动,这种状态下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活动过程的负面影响,确保实践育人的实际效果。

(五)协同育人理念是我国高校进行体制创新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当发挥优势,创建专业化特色品牌,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在教育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多,这体现在对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到位。人才的培养是全面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关键,高校应大胆创新,走特色之路。

二、构建协同实践育人机制的路径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时代新人的首要工作是实践育人,为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需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实践育人过程的始终,建立适合培育新型人才的教育教学体系。

(一)构建育人队伍协同培养机制

高校教师都担负着实践育人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高校应制订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与方针政策,加大师资队伍培训投入,制订教师与辅导员培养发展方案,确保培训的常态化与多样化,探索专业教师、辅导员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实践育人队伍建设,切实增强育人实效性。

1.打造“教学能力强、实践技能高”的师资队伍。高校要联合企业参与教师培养和团队建设工作。企业对任课教师开展业务培训、认证、考核,颁发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书和企业技术等级认证。制订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办法,并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聘中。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调研、顶岗工作机制,参与企业研发项目,增强教学业务能力。企业可选派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课理论知识学习,避免理论知识不足的缺陷。

2.建设“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高校一是应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选拔培养与晋升机制,这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前提;二是應建立健全的辅导员专业培训常态化机制,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法学等专题培训会,并鼓励辅导员根据自身特点与所学专业,考取各类社会认证资格证书,增强专业能力,确保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实现。三是应加强辅导员精品项目与课题培育,指导辅导员队伍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凝练为有广泛示范作用和应用性的育人项目,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建设。

3.培育能力强、稳定持续的导师队伍。高校要着力建设实践育人的导师队伍,一是探索班级导师制,学院从专业教师中选拔为每个班级配备班级导师,主要负责在校期间学生的学业指导、科技实践指导、就业指导,有效解决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难题。二是针对重点竞赛,学院专门配备竞赛导师,加强学生科技实践团队的梯队培养,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三是为有创业实践意向的学生配备创业导师,从辅导员、企业高管、优秀校友中为学生创业选配指导教师。

4.实施“合作导师”制,建立创客导师库。高校应将师资队伍建设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位置,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建设为第一标准,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实施“合作导师”制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于职业化、实践型师资队伍的需求。一是高校可以采取“请进来”战略,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二是充分挖掘政府部门资源、行业协会资源、校友资源,组建创客导师库,采取线下授课、在线微课、直播等方式,保障实践育人的智力支持;三是实行学生“走出去”,建立各类实践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行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保证实践效果。

(二)构建育人平台协同共建机制

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专业的素养与技能及诚信敬业等职业品德;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力、学习力、实践力、组织力、人际交往力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应立足社会发展的实际人才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构筑实践平台,深化协同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1.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搭建主题实践平台。高校应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假期时间,以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为契机在校园、社区、农村、企业等地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组织开展党员示范、党员教育基地学习等多种形式党员实践活动;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主题的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专业实践、就业创业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加深对国情和社会的认知,增强综合能力。

2.以实践教学为依托,搭建教学实践平台。高校要深入行业、企业、政府相关部门,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为起点,以协同实践育人的培养方案为指导框架,引入企业优质资源共建课程,推进实践科目的设计、应用和发展。校企双方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合作进行教材、教学案例、实训指导书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共同打造专业“认知型”+“体验性”+“综合性”+“就业性”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形成“校内仿真实训、校外项目实战、企业顶岗实习”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3.以科创活动为载体,搭建科创实践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科技竞赛的科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可以从各层级的科创竞赛体系中梳理适合本专业学生参与的竞赛项目,形成专业教师、辅导员、竞赛导师联动机制,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的指导。加强对重点赛事、科技类社团的培育,学院专门配备竞赛导师,划定专门场所,按照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组建运行模式,形成“项目+团队+指导老师+场地+经费”五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加强学生科技实践团队的梯队培养,让更多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加强校内协同指导的同时,可以邀请企业家进校园以专题讲座和创新创业沙龙的形式,将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和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中,倡导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与高校共同承担实现大学生实践育人功能。

4.以军事训练为抓手,搭建意志训练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重视理论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基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国防教育,强化忧患意识;通过观看军事纪录片、革命题材影片等形式,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增强艰苦奋斗能力。

(三)构建协同实践育人保障机制

1.构建协同实践育人动力机制。企业和高校之间有不同的利益需求,找到校企双赢的利益结合点是协同实践育人机制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高校应抓住协同育人的契机,让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度。企业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的合作教学,增加企业实训环节等,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双赢。

高校应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高校应积极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企业发展,让受益企业乐于向高校提供必要的硬件与软件支持,高校师生在担任科研任务的同时也增强了实践能力。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与再培训。

2.构建协同实践育人的权责约束机制。权责约束机制能够激发校企双方的动力,保障双方合作权益,防止合作流于形式。签订校企双方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完善合作的制度和措施。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育人中的监督管理作用。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规范合作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形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合作发展机制。

3.构建协同实践育人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规范创新学分认证,将大学生实践活动与学分制度挂钩。将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成效纳入综合测评成绩体系中,作为重要指标;设置实践类校内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发挥教学工厂、创新创业实践的育人功能,表彰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学校教师、辅导员等工作人员展开的实践育人活动以工作量、工作效果纳入考评体系及年度工作考核,对于成绩突出的个体或者群体给予物质精神奖励。此外,职称评定、业绩评定等都应该重视实践育人活动取得的成绩,有效激励师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参考文献:

[1]李雷,董欲晓,郝芸芸.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搭建思考[J].求知导刊,2017(11).

[2]王珍义,徐雪霞,曾洁琼.地方行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18(10).

[3]刘志英,赵忠见.三螺旋理论下政校行企协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8).

[4]袁辉勇,曾翰颖,戴经国.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

基金项目:2016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J16ZD09)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实践育人
组织系统优化设计:辅导员育人机制构建的有效路径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