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农产品“一村一店”发展模式探究

2021-08-10 02:06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一村渠道农户

程 冲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一、新冠疫情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新冠疫情的爆发凸显农业重要性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是改变我国乃至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重大事件,尽管如今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其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仍然不容忽视。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收获。2021年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我国宣布:“已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而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扩散使得因疫情返贫的情况正在加剧。世界银行报告称,预计2020年将有8 800万到1.15亿人再次陷入极端贫困,全球极端贫困人口也将达到7.03亿~7.29亿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再次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由此可见,面对疫情的持续及其对经济、社会的种种影响,如何确保农业不受影响,避免返贫现象发生,实现农村持续发展,农民生活继续提高,仍是一个颇为艰巨的任务。

(二)疫情促进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

尽管疫情带来的冲击仍未消除,但在过去一年中,我国大力发展多种渠道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其中最为显著的成效就是线上与线下销售渠道的齐头并进。之前,由于观念转变较慢,在广大农村地区线上销售推行较慢。在疫情的倒逼下,得益于多年来 “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我国较好的通讯基础,各地不得不纷纷挖掘线上销售渠道,使农村电商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各大电商平台、网店以及直播等形式,打通了农产品产销通道,极大地丰富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如今,线上与线下双管齐下的销售方式已经逐渐成为农产品交易的主流趋势。

二、“一村一店”模式

(一)“一村一店”模式简介

早在2018年,阿里巴巴集团已经将“一村一店”作为其千县万村计划的一部分而提出,试图通过覆盖村级网点为农村提供便捷的购物环境,以解决农村产品上行和下行问题。然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有较大不同,且阿里巴巴平台较为单一,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故而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本文所提出的“一村一店”模式则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基础设立店铺,重点在于以村为中心,设立农产品经营实体,作为农产品销售的统一窗口,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专业的产销队伍,形成农产品销售的长效机制。“一村一店”不仅可以线下运营,而且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设立店铺,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贯通,以合力来打开农产品销售市场,破除农产品对接难题,成为连接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桥梁。

(二)“一村一店”模式可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农业生产主要在广大农村地区,而对农产品的需求则集中于城市,因此供需错位、产销不对接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的重大难题,“一村一店”模式的推行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1.改变农产品销售过于被动的现状。当前,我国农产品销售方式较为多样化,但多以“农户+收购商贩/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批发商+零售商”方式为主,对于农户而言,其不同只是将产品售卖给收购商贩、签约龙头企业或者农业合作社,与终端客户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缺乏销售主动权,也无从了解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一村一店”模式的提出,就是要在农村建立主动销售的渠道,农户只需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享受这一专门的销售渠道,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就近销售出去,避免因产品滞销带来经济损失,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模式对比

2.提升农户对产品价格的影响力。由于农户以闲散种植为主,产量有限,因此难以控制定价权,只能被动接受收购者的价格,导致收益十分有限。这不仅极大地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中转环节的层层加价也使得消费者必须支付高价才能购买到所需的农产品。“一村一店”模式可以有效缩短中间环节,提升农户收入,帮助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

3.改革生产与市场需求相隔绝的弊端。过去,由于农户只能将农产品售卖给收购商,无法与终端市场直接形成联系,因而也无法了解市场需求、消费者偏好的变化,难以解决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问题。通过“一村一店”模式可以在农户与消费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更快、更直接地传导到生产者手中,农户可以及时调节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供给侧改革。

三、“一村一店”模式的优势

(一)建立专业队伍,形成销售机制

“一村一店”模式的关键在于以村为单位建立统一经销窗口,建立专门的农产品销售队伍,为产品的销售及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因此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的销售队伍。一方面,要主动走出去维护、拓展线下渠道,为农产品寻找销路;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网上店铺运营,充分利用电商平台进行交易,弥补线下渠道的地域限制,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重生产、轻销售的不均衡发展问题。

通过推广“一村一店”模式,可以建立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使农产品销售变被动收购为主动销售,建立专业化的运营机制,有利于农业的长期发展。

(二)建立农产品平台,实现农业信息化

近年来,为解决农业供需瓶颈,各地政府都采取了积极措施,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但难免存在政府和农民“一头热”、采购商和经销商“走过场”等问题,部分产销对接活动和举措只发挥了临时性的救助作用,难以形成长效机制。以各地所建的信息平台为例,尽管建设了许多农业信息化平台,然而按照现行的农业信息采集方式,仅统计种植面积、设施农业面积、单产、总产等,缺少具体品类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名录,更无法具体到各村、各农户的产能、产品上市时间等,直接影响产品交易、流通的信息统计,因此无法成为供需双方有效的对接平台。

“一村一店”模式是以村为单位进行农产品信息的整合,有助于各地根据种植面积、气候、降水等条件的变化对产量进行预估,并快速反应,提前设立营销渠道,及时通过线上、线下形式进行售卖,避免产品滞销或囤积带来的损耗。

同时,借助“一村一店”信息传递,农户可以直接接触到消费者,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数量、价格等变化,从而调整生产过程,对农产品的品种、数量等进行适当调整,实现产品适销对路、农业增收等目的。

(三)吸引人才回流,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推行“一村一店”模式,需要具有开拓精神、网络技术水平高的年轻人负责网点的经营管理,从而确保店铺的顺利运营,这就为农村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当前年轻人不愿意回乡务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就业机会有限,难以发挥自身的能力与优势。通过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使其发挥自身对网络、科技产品应用的优势,不仅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新的工作机会,而且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还可以激发农村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一村一店”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一)“一村一店”的经营问题

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呈现出以“老弱病残“为主的人员结构,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年龄较大的农户,他们思想较为陈旧,且因知识、能力所限,缺乏开拓市场的勇气与能力。大多数青壮年劳动者则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生活,使得农村“空心化”问题日渐突出。这与城乡之间收入、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距息息相关,因此“一村一店”的实施需要吸引年轻人回乡,可以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1.吸引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随着我国公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大农村学子得以接受大学教育,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对于这些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具有天然感情的年轻人来说,通过多种措施鼓励他们毕业后回乡就业具有可行性。例如,对于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可以提前签订协议,以毕业返乡为条件,为其提供奖学金、助学金;也可以在读书期间,鼓励大学生代理、推销农产品,所得收入既可以作为生活补助,也可以帮助农产品更好地找到销路,为大学生积累一定工作经验,为返乡后回到农村,发展地方经济奠定一定的基础。

2.吸引退伍军人返乡工作。我国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退伍军人需要安置,其中不乏具有高学历的大学生士兵。多年的军营生活使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而且见多识广、综合能力强,往往有决心、有魄力,富有冲劲,能够做出一番事业。这些退伍军人的加入不仅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而且必然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与希望。

(二)线上平台的选择问题

阿里巴巴“一村一店“项目之所以未能成功,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平台过于单一,仅仅依靠阿里巴巴自有平台还难以成功运作。本文的”一村一店“模式则可以综合各方面因素,选择最为合适的电商平台入驻。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目前的农产品电商模式已经呈现种类多样、各具特色的形势。尽管利用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当前农产品销售的基本共识,但选择何种渠道仍具有一定难度,如表2所示。

面对琳琅满目的电商平台,经营者需要根据自身的产品特色、经营优势进行精心筛选,毕竟在多个平台同时经营既会分散精力,也很难获得良好的成绩,不如精选一个平台,做好运营及服务,培养回头客,不断提高店铺的美誉度,形成品牌效应,方为长久之计。

总之,“一村一店”模式是农产品销售渠道的一项创新,它可以缩小农产品供销差距,使农业销售更加专业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就业,激发农村地区的活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一村渠道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一村三英烈
虚惊一场
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