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2021-08-10 22:49钟柱培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进校校企实训

在东莞机器换人产业升级转型的背景下,我校依托教学改革课题——基于“机器换人”背景下的中职学校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针对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环境、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严重短缺的问题,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引企进校,校企共建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成果。

一、研究背景

机器人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智能制造不断发展,机器人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产销量以每年25%的比例快速增长。国家工信部在产业发展规划报告中指出,到2018年年底,我国机器人的总销量突破55万台,专业人才的需求达25万人以上,人才出现严重短缺。为应对产业转型升级,东莞提出的 “机器换人”战略部署,旨在解决企业的用工难问题和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机器人换人不是简单的减少企业用人数量,而是由机器人替代人去完成简单枯燥的重复劳动或接替人去从事危险性高的工种,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企业盈利和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力的层次。

随着“机器换人”政策的全面铺开,企业对普工的需求量明显减少,而对机器人技术员的需求大幅增加,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将成为紧俏人才。为本地培养机器人行业的运行维护以及集成应用型人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庞大的机器人技工需求缺口的一部分将由中职毕业生填补,中职学校肩负着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重任。各中职学校近几年纷纷开设机器人专业,但是在实施中还遇到专业师资短缺、课程体系不完善、欠缺合适的教材等问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在办好机器人专业的目标引领下,我们围绕研究主题,成功申请了市投标课题——基于“机器换人”背景下的中职学校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依托市投标课题,针对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实训环境、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严重短缺的问题,从调研、分析到制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到构建“基础实训—仿真产线—场景应用”一体化实训体系;从学生培养、教师培养到教材编写与出版等方面务实扎实地推进,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效果。

(一)考察调研,整理与分析调研数据,撰写机器人专业调研报告

成立由专业科骨干教师、企业代表组成的专业调研小组,制定好调研阶段的工作计划。调研工作分四步实施:第一步,先对东莞市以及机器人教育先行地区院校进行考察;第二步,依托合作企业优势对行业协会和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访谈;第三步,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回访、在校生做座谈并做问卷调查;第四步,与行业专家做座谈论证。按照计划,我们面向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企业、行业学会、中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研,采访了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固高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大族粤铭激光集团、广东统一机器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走访了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工商信息技术学校、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职业技术学校、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等,收获良多。了解了机器人产业发展状况、机器人产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各学校开设机器人专业的现状。我们召开多次研讨会议,收集、分析企业对机器人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等相关信息资料。针对机器人专业具体岗位和岗位群进行系统分析,对主要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与探讨,确定各岗位工作职责,分解具体工作任务,得出岗位群的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撰写机器人专业调研报告《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调研论证报告》。

(二)制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成立由本专业科骨干教师、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代表、行业协会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多次研究会议,根据调研结果,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以满足机器人专业就业各工作岗位群的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编制出《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再会同机器人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审查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定稿。

(三)引企进校,推动“基础实训—仿真产线—场景应用”一体化实训体系建构

学校在建立机器人基础实训室(如图1所示)、机器人应用实训室(如图2所示)的基础上,引入深圳市赛柏敦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东莞宏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校,创建智能装备零配件制造车间、工业机器人制造车间(如图3所示)、智能装备装配调试车间等四个场景应用车间,同时也建立1个校外实训基地,构建了从基础实训到仿真产线到场景应用的实训体系化建设,为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

(四)编写核心课程教材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中等职业学校机器人各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骨干教师、行业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小组。编写紧扣课程标准,结合生产实际案例设计有代表性的实训项目,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编写机器人专业的中职教材,并制作配套系列教材的课件、电子教案。听取专家审稿意见,修改后送出版社审核并出版。巫云、钟柱培分别主编教材《工业机器人维护与维修》《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谭乃抗、罗梓杰分别主编教材《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KUKA)》《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FANUC)》由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等。制作核心课程微课,构建课程资源网络学习平台,推动“3A”学习模式落地。

(五)推动“3A(Anybody、Anytime、Anywhere)”学习模式,展示研究成果

学校与北京华航唯实进行校企合作,制作机器人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微课视频资源,借助校园网、互联网、移动终端平台,打通“最后一里路”,真正让学生实现“3A”自主学习,为兄弟职业院校提供一个示范与借鉴效应。

三、研究成果

在东莞机器换人产业升级转型的背景下,我校依托教学改革课题“基于‘机器换人背景下的中职学校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针对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实训环境、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严重短缺的问题,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建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以下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成果。

(1)探索了引企进校以建构起“基础实训—仿真产线—场景应用”一体化实训体系建设的规律,并进行了实践。学校在与华航唯实等企业建立机器人基础实训室的基础上,引入东莞宏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校,建立了智能装备零配件制造车间、工业机器人制造车间、智能装备装配调试车间等多个场景应用车间,构建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的产教一体化实训场景。

(2)探索了校企合作以培育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的规律,并进行了实践。学校分别与华航唯实等企业合作,畅通校内的兼职教师聘用渠道,吸引企业的能工巧匠,与校内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合作,一起进课堂、协同做项目,在补充不同类型的师资的同时,促进校内教师的专业能力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

(3)探索了校企协同以开发专业教材和教学资源的规律,并进行了实践。学校与华航唯实共同实施工业机器人示范项目建设,共同编写《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等六门核心课程教材,共同建设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借助慕课精品课程平台,发布了工业机器人PCB实训等四门课程共计166节慕课资源。学员可随时随地利用自己的终端进行学习,实现“3A”学习模式应用。

(4)探索了产教研深度融合以进行产品研发的规律,并进行了有效的实践。依托进校企业,在“先进技术进课程、企业师傅进课堂、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基础上,校企共建研发团队,卓有成效地推进新产品开发和专利申报等工作,构成一个“產促学、学促研、研促产”的良性循环。

(5)探索了跨境交流以提升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校企共建人才培养体系的规律,并进行了扎实的实践。通过台商企业组织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与台湾修平科技大学开展师资、学生及课程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富有成效地提升师生的职业视野和专业技能。

四、结束语

我校机器人专业不断探索,开拓进取,引企进校,通过实训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产教研深度融合、跨境交流与合作等措施,充分挖掘境内、境外企业资源潜力,实现了校企共建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以共建机器人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和模式,构建了校企共建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为东莞产业转型培养技术型人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进校校企实训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不能“一刀切”管理进校食品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浅谈“进校”应如何搞好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培训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