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源客家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

2021-08-10 22:53朱兴艳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河源模块中职

朱兴艳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南接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北邻江西省的文化古城赣州,自然资源丰富,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粤东宝地”的美誉。千百年来,河源客家人以东江流域为聚居地,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客家民居、客家歌舞、客家美食等物质外壳承载着绵延不绝的客家精神。作为客家文化的精髓,客家精神包含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崇文重教、包容宽恕、克勤克俭,乐天知命、睦邻友好、爱国爱乡等特征。客家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正道直行、尚和持中、乐观豁达、守望相助、和谐廉洁等方面的文化因子一脉相承,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一、河源客家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河源客家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是中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河源有着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如千年古镇龙川佗城、龙川考棚、孙中山祖居孙屋排等;历史文化名人如南越王赵佗,明朝儒学家王阳明,岭南第一进士古成之,清朝高官颜氏三代颜希深、颜检、颜伯焘等,而河源客家文化所蕴含的开拓创新、忧国忧民、廉洁清正、勤劳节俭、团结诚信、和谐发展等精神财富更是中职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资源。将河源客家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对于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信心不强、敏感冲动、易于接受新事物等特点的中职生而言,既能深化他们对河源客家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反思,也能引发他们的地域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拓展他们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健全他们的人格,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河源客家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等4个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与形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河源的客家先民在漫长而艰难的迁徙中,既保留了中原古老的优秀文化传统,又吸收了畲、瑶等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河源客家文化。河源客家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家训童谣、谚语俗语等内容,涉及汉语知识、文学常识、历史知识、民俗艺术等方方面面,恰如其分地将其融入中职语文教学,能使学生在获得的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的同时,与熟悉的“人”“事”“物”“景”产生共鸣,在思考与体悟中产生文化自觉,进而生发出深厚的文化自信,主动成为本土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承者。

(三)河源客家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是河源客家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到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从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到风情万种的民俗民风,河源客家文化在千年的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其中的“非遗文化”“家训族规”“恐龙文化”“红色文化”正日益受到关注。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河源客家文化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将河源客家文化融入中职语文,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感召、熏陶,能唤起他们自身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传承创新客家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以更为平和理智、客观真诚的态度看待河源客家文化,从而为河源客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河源客家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融入河源客家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有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模块。河源客家文化在基础模块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语文的知识性方面。教师对基础模块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河源客家文化融合到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背景下,主动积累语文知识,并加以分析和整合,进而提升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在学习《读书人是幸福人》时,可融入河源客家文化中崇文重教的内容,如脍炙人口的客家谚语:“山鹁鸠,咕咕咕,唔读书,大番薯”“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子弟不读书,好比没眼珠”及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谣《月光光》:“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一口塘,放条鲩鱼八尺长;鱼头拿来煲汤食,鱼尾拿来入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张凳子读文章。”这些与课文内容契合度极高的客家文化的融入,使得学生迅速进入语境,较快理解文章的含义,进而领会阅读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拓展模块是对基础模块的提升。在本模块,教师通过融入符合学情实际的河源客家文化,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基础上,对文本及语言现象加以比较、分析,归纳、提炼,让他们在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中得出较为客观、理性的结论,进而提升其逻辑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如笔者尝试用抽签方式让学生随机挑选河源老八景“桂岫晴岚,梧峰夕照,宝江渔唱,石径樵归,龙津晚渡,东埔春耕,龟峰宝塔,燕石长亭”之一,以之为微写作的主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文字描述,配图发微信群及朋友圈,供师生家长及网友点评。实践证明,该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高度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抒发、观点的阐发和语言的快速组织,发展了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及参与能力。

中职语文的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在本模块教学中,融入适宜的河源客家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连平忠信花燈,是一种集手工、绘画、剪纸、编织、书法、对联、诗词等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品。从削竹条、钻竹眼、搭架子、剪纸、刻纸、描画、着色、解花糊裱到最后的贴灯裙、写灯联,要经过几十道繁琐的工序。整个制作过程中,花灯艺人必须专注细致、有条不紊、反复琢磨、精益求精,才能做出一盏别致精美、内蕴丰富的花灯——这与《庖丁解牛》“道也,进乎技矣”所表达的意蕴是一致的。因而,教师在《庖丁解牛》教学中,可适时融入忠信花灯文化中所蕴含的专注认真、追求极致、执着坚韧、突破革新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运用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进而真正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

(二)依托河源客家文化载体,开展各种语文综合活动

目前中职生在语文教学中接触河源客家文化的方式多数来源于教师的讲解,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也比较少,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学习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强的特点,在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活动中融入河源客家文化,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如教师组织学生对学校附近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龟峰塔进行调研,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与之相关的对联、解说词、诗词、神话传说,并形成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在查阅资料、实地参观、分析提炼、形成报告以及师生互动的教学评价中,充分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学生构建与现实生活及地方文化传统的联系,使他们对河源客家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更为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

此外,还可以打破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界限,引导他们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校内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如组织学生参观河源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紫金苏区“血田”遗址,安排学生采访军烈属、聆听当地老人口述历史等活动,在提高学生口头交流、现场记录、文稿整理等方面能力的同时,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加深对英雄人物思想境界的理解,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程的体认。

(三)充分发掘河源客家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作为为河源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中职学校应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担自身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责任,发掘河源客家文化中优秀的因子,开发适合中职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语文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了解河源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历史文化的教学活动中,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成为继承和发扬河源客家文化的积极力量。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围绕语文学科的本质,充分发掘和利用河源客家文化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载体。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结合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媒体,以文字、图片、视频、微课、慕课等多种形式展开,为学生打造兼具开放、便利、合作、共享、自主、多元等特征的学习平台和评价模式。此外,还可以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需求,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企业行业的需求及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机整合,有意识地加强校本课程与专业教育、职业生活的联系与配合,自然而然地融入劳动光荣的职业理想、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河源客家文化,促使中职生在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学习、保护、传承和发扬客家文化,并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等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产生文化自覺,树立文化自信,涵养工匠精神,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及社会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项目课题:本文为广东省河源市2020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课题“‘兴发感动说在中职古代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的阶段性成果(立项号hy20036)。]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河源模块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广东自然学院河源分院成立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叶丽娟作品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