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小屏幕提升美术欣赏课教学效率

2021-08-10 22:53肖敏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吴冠中美术作品美术

肖敏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它对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是美术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利用教材和挂图的传统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欣赏方式和教学工具正在不断变革之中,如何利用美术作品的直观性及形象性来直接感染学生,这是美术欣赏课程中教师面临的难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屏幕的普遍使用,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些电子产品变为学习工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提升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小屏幕融入美术欣赏课的意义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屏幕设备功能众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小屏幕变成学习机,如进行大批量的优秀美术作品欣赏,储存美术学习资源等,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激发欣赏兴趣和美术学习能动性,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进而提升美术想象力和美术创作力。

(一)小屏幕改变传统美术欣赏模式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欣赏课堂,教师注重将某一件美术作品的画作艺术和画作知识传递给学生,注重的是“讲”,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这种模式的教学过分强调美术欣赏的知识和技能,却忽视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发现和探究,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性,处于被动学习之中,缺少客观性、能动性以及独立性。此外,学生上课容易听觉疲劳,从而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不佳。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也多为教师主导,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当代的中职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手机运用在美术欣赏课中,可以较好地弥补传统美术作品欣赏方式的不足,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己去查找资料,探索问题,获得更好的视觉享受,尤其是良好的自我体验。由此,学生会让优秀的美术作品贴近自己,更好地做美术欣赏的主体,做美术欣赏课堂的主人,教师也能转变教学角色,由美术欣赏的主体转为美术欣赏的引导者,使美术欣赏课堂更活跃、更科学、更有效率。

(二)小屏幕APP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随着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拥有的功能也更加丰富,这对美术欣赏来说作用巨大。广为人知的智能手机美术欣赏APP主要有“世界名画欣赏”“艺术者”“世界名画拼图”以及“中国国画作品精选鉴赏”,这些APP不仅可以进行个人的美术欣赏,还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大家一起讨论,实现美术欣赏的目的。美术欣赏课堂完全可以借助电子设备的功能来进行,对于一些比较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发表到网络上,由大家进行品鉴,最后统计一些比较中肯的评价,由学生先进行小组欣赏和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统一评赏,这样不再是传统美术欣赏课堂的“一言堂”,而是学生独立欣赏的“智慧屋”。

(三)运用小屏幕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电子设备进行美术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小屏幕设备的美术欣赏APP层出不穷,功能也比较完善,可以实现听、学、讲等多项功能。美术欣赏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APP,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分析与思考中做出欣赏判断。此外,利用小屏幕可以快捷地进入各种社交平台,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社交平台,如微信群、QQ群、钉钉等,组织学生进行欣赏,发表自己的欣赏意见。总之,小屏幕有大用处,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使中职学生变娱乐为学习,将手机变成学习工具,处处有美术,时时有教学,充分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二、小屏幕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导”和“学”的教学模式

运用小屏幕进行美术欣赏教学,首先要形成课堂“导”和“学”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首先突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导”。学生通过手机或ipad可查找资料、图片、视频,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习途径,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其次,师生的沟通不再局限于课堂。课前,学生可以充分预习、准备,使课堂更精彩;课后,可以通过小屏幕+学习软件进行充分的师生反思和沟通。在美术欣赏课堂运用小屏幕模式教学,不仅弥补了教材资料有限、图片少、效果差、欣赏作品局限大等不足,而且还将“导”和“学”完美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欣赏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作品《吴家作坊》时,学生课前预习教材上的一张图片和作品简介,是没有办法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的。因此,笔者课前下达任务,让学生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自主学习了解吴冠中的生平、创作历程、作品风格的演变等知识。任务布置下去后,笔者通过教学软件提示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并适当提供网址、电子资料等,使学生顺利完成《吴家作坊》预习任务。课堂上,因为有了充分的预习,学生对吴冠中这位大师的生平、早期作品、中期作品、晚年作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欣赏《吴家作坊》,学生就能对该作品进行热烈的评价,并发表个人看法。教师最后总结,也可以再细化问题,学生再次通过小屏幕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当然,将手机运用于教学之中,教师的“导”还要发挥领导作用和引导作用。领导作用就是在进行小屏幕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控课堂纪律,禁止学生利用小屏幕电子设备做别的事情,要让小屏幕电子设备发挥真正的作用。引导作用就是通过小屏幕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的价值观,在美术欣赏中,始终抱着客观、科学的态度进行欣赏,要认同文化多样性、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美术欣赏的多样性。

(二)“学”和“赏”的教学模式

形成“导”和“学”的教学模式之后,继续深入发展,可形成“学”和“赏”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作用巨大,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和“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用小屏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小屏幕学习,师生利用小屏幕共同欣赏、讨论,形成长期“学”、经常“赏”的良好循环模式,并对“导”和“学”的教学模式成功起到助推作用。

例如上列吴冠中《吴家作坊》的作品欣赏过程中,课前通过群聊天,师生共赏吴冠中的早期作品、中期作品、晚期作品,那么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找出大师作品演变的风格,谈谈《吴家作坊》是大师哪个时期的作品,大师在绘画领域的成就有哪些,进行小组讨论,小组长集中意见,分组发言,然后教师总结,并继续探讨吴冠中同时代的画家,比如,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作品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如何对油画与中国画进行糅合的,创造出了哪些新的技法与画风。笔者布置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课后师生通过手机发送作品在群里,并补充欣赏赵无极等同时代画家的作品,做到课外 “赏”。有了课前课后的补充,才有课堂“导”和“学”的顺利完成,二者相辅相成。美感的培养和审美经验的积累需要长期地欣赏美术作品,绝非一次课堂能够完成。有了小屏幕设备,课堂不再局限于45分钟,而是做到随时“学”,随时“赏”,进行长期的艺术熏陶,提高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逐步形成审美观念,并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确立科学的人生观。

(三)“赏”和“创”的教学模式

“赏”和“创”的教学模式是最终要形成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断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价值观,能够分辨美术作品的美和丑,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现在很多的小屏幕设备都有绘画和书写功能,学生在欣赏完优秀的美术作品之后,就可以进行自我创作了,由教师设置范围,学生发挥想象力,在小屏幕设备上进行课堂创作,独立完成作品的构想和着色。最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

仍以吴冠中《吴家作坊》欣赏课为例,在欣赏了吴冠中的作品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后,让学生思考: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看法与想法后,让学生在手机上对着照片,利用电脑软件,十分钟时間完成一幅抽象画的创作,实现从欣赏到创作的最终目的。美术欣赏课上,在学生捕捉到艺术灵感后,教师应该及时让学生通过“创”发挥出来。但课堂上时间有限,作画工具有限,利用小屏幕的绘画和图片处理功能,就可以节省创作时间和弥补学生在绘画水平上的不足,进行纯意识的创作,做到“赏”和“创”的结合。

总之,教无定法,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过程。在中职美术欣赏教学中适当运用小屏幕辅助教学,是基于中职或技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一种可行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满足学生美术欣赏的需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运用这一模式,教师要当好管理者和引导者,不可让学生以学习为借口,滥用手机。

时代快速发展,只有坚持不断创新,不断丰富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学生。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吴冠中美术作品美术
春江水暖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美术篇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