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着力点研究

2021-08-11 11:51袁海琴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7期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

袁海琴

摘    要:高校德育工作既在高校工作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找准高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在准确把牢正确政治方向、积极文化方向、以人为本方向等德育方向的同时注重正向引领,需要在遵循道德养成规律、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协同推进的工作规律等德育规律的基础上注重久久为功,需要在激发广大师生主体性的前提下细化德育对象、分层分类开展工作,需要整合好德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特别要注重在实践活动中融入道德教育,并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开展好德育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德育方向;德育规律;德育对象;德育全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7-0007-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汇聚的重地,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工作在高校整体工作中处于一个重要且特殊的地位,“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成效将直接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对于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好高校德育工作需要找准着力点,即在把牢德育方向、遵循德育规律、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工作合力的基础上,在精心谋划、统筹推进、久久为功中全面提升广大师生的道德素养,从而带动全体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升。

一、把牢德育方向,注重正向引领

正确的方向是实现目标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核心目标,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理论创新等也是高校承载着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德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高校实现以上一系列任务、目标和使命的“魂”,因此,把牢和把稳德育工作的正确方向不仅仅关系到这项工作本身的成效,更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核心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达到预期目标。具体来说,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需要在把牢正确政治方向、积极文化方向和以人为本方向的同时,坚持正向引领和正面引导,为全体师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把舵护航。

1.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1]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首先,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裝全体师生,筑牢全体师生的思想理论根基。行动上的自觉源于思想上的坚定,而思想上的坚定则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度统一的理论结晶,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力量。作为掌握相对较丰富的文化知识的高校师生,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学习和研究,努力将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这既是新时代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个人道德养成的正道。其次,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引导广大师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德修身、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既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也是对全体公民提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还是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载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2]高校师生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通过理性认识和判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个特殊群体。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在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三个维度,全面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2.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把牢积极的文化方向。文以载

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公民的道德养成离不开其优秀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现实支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公民的道德素养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汇聚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优秀文化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族儿女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是经过岁月无数次的淘洗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精华。因此,把牢积极的文化方向首先就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师生道德养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讲仁爱、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的范围广泛,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其精髓则是包含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这些具体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高校在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以这些美德为不竭源泉,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科研力量和文化优势,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德性导向,提升师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水准。其次,共产党的创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70多年来所取得的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战和不懈拼搏才得以实现和获得的。因此,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且独特的组成部分,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道德。高校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和使命,因此,以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道德塑造全体师生道德品质、提升全体师生道德水平也就成为德育工作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要通过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历史教育,凸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凸显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将“革命理想高于天”内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最后,高校德育工作坚持积极的文化方向,还包括营造有利于师生修德立身的校园文化。高校师生生活在校园文化之中,积极的、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师生的道德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高校要将德育工作融入到多种校园文化元素和各种校园文化群体之中。

3.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把牢以人为本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创造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历史、创造了自身,而道德就体现在和形成于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之中。道德维度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因此德育工作是与人本身息息相关的工作,脱离人本身、脱离人的生活实践而空谈道德,必然达不到应有的工作效果。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力量、依靠人民自己解放自己、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把牢以人为本的方向,高校德育工作首先就要将广大师生的主体性置于首位,“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3],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在道德养成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师生作为道德生命主体参与道德教育实践,通过自主教育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追求和道德素养。把牢以人为本的方向,还要将德育工作与人格塑造、个性培养统一起来。人是需求、欲望、天赋和才能的集合体,每个人的道德品质往往是与其本身所特有的人格和个性联系在一起的,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就不能脱离和忽视显示着个体独特性的人格和个性。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大背景下,作为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思维相对较为活跃的高校师生,勇于追求个性、敢于表达自我是他们的鲜明特征,呈现出多样化的人格特质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从而也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较为独特的前提条件和客观环境。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在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和差异的基础上,找到在整体上塑造道德品格的最大公约数,将推动师生道德水平的提升融入到师生个性和人格的塑造和表达之中。

二、遵循德育规律,注重久久为功

所谓“规律”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反复地、稳定地、普遍地出现的情况或现象。与开展任何一项工作一样,德育工作也需要在遵循一定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工作成效、实现工作目标。道德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与这些具体的教育工作不同的是,德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是引导人的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工作,既需要教育主体以认知、感染、体悟等综合方式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对象,更需要个体自主地建构、内化并通过体验和实践去养成特定的道德品质。因此,德育工作又是一项有着自身独特而复杂规律的工作。

1.高校德育工作要遵循道德养成规律。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引导和教育使教育对象形成一定的道德素养,因此,要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就必须要遵循人的道德养成规律。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德育工作规律与人的道德养成规律是高度重合的。一个人的道德素养需要经过对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认知,再到道德情感的认同,并通过实践磨炼道德意志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实现。人的道德素养在形成之后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并非永远保持不变,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会随着外在环境或条件的变化发生波动和反复。特别是高校人群的構成主体是青年学子,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也是青年学子,面对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道德认知,但道德情感认同仍在确立过程中、道德意志品质还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历练的一个独特群体,更是需要认真总结和把握其道德养成规律,德育工作才会取得扎实的成效。“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德育不是去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创造条件去发展人。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培育道德智慧,发掘创造潜能。”[4]

2.高校德育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虽然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后天接受各种教育或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但是,就像没有人能够一下子成为一名数学家或社会学家一样,任何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也都不是在一两天内就能够完成,道德品质的形成更是如此。德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允许教育对象的道德素养有一个稳步提升的过程,急于求成甚至揠苗助长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高校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在汲取大量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对全面塑造自我、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有着或隐或显的渴望,相对封闭和单纯的学习生活环境既是他们道德养成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给德育工作者一种可以给学生提出更高道德要求、以达到进一步提速道德教育的错觉,从而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的德育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推进。

3.高校德育工作要遵循协同推进的工作规律。这里的协同推进既包括德育工作与其他育人工作的协同推进,也包括德育工作内部各要素的协同推进。一方面,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育人工作本身就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工作整体。道德教育在与知识传授、体能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共同组成的教育体系中居于首位,这是由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但是,德育工作从来就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德育工作如果脱离育人工作的其他方面也必然收不到应有的成效,因此德育工作要体现到高校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中。另一方面,德育工作本身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解为多重构成要素,如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保障、德育评价等,如果只片面强调其中的个别构成要素必然会使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就德育工作与其他育人工作协同推进而言,一是要对其他育人工作起到引领作用,使其他育人工作方向正确、目标明确;二是要融入到其他育人工作之中,在具体知识传授中凸显其价值内涵。就德育工作内部多重构成要素协同推进而言,一是各德育工作分支要切实发挥作用并相互促进;二是要有专门的德育部门或机构起到总牵头作用。

三、细化德育对象,激发主体作用

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是高校的主要人员构成,除了这两大群体之外还有行政管理人员、教辅单位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高校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培养人才,学生群体毫无疑问是教育工作的对象,但与知识传授等其他教育工作不同的是,高校的德育工作和道德建设工作的教育对象不能简单地被认定为只是学生群体。这是由于一方面,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道德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持续和渐进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因此高校中的哪一个群体都是德育工作的对象,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另一方面,无论是一线专任教师还是其他岗位工作人员,作为教育者,只有不断接受道德教育、提升自身道德水准才能对学生群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正向的引导;而作为已经形成独立道德认知的青年学生群体,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也发挥很强的主体作用。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要有效开展必须对教育对象进行细化,在分层分类的基础上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

学生群体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细化方式。比如,按照教育层次的不同可以分为本科生群体、硕士研究生群体和博士研究生群体,其中每一个群体还可以再进一步按照年级细分,尤其对于本科生群体来说,大一新生和大四毕业生就是两个具有显著不同特点的群体;再如,男生群体和女生群体也是两个在道德认知、道德共识等很多方面有着差别的群体;还如,对于来自不同民族、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群体,他们基于自身的文化、习俗和信仰的不同,對道德要求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和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和践行,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因此,在德育工作中,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必须要有不同的工作方法,要注意分层分类进行引导和教育。总体来说,由于青年学生的感受性较强,因此要善于将道德要求和规范融入到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和实践活动之中,在更加直观和感性的环境中促进青年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产生道德情感认同,从而促使其在进一步的道德实践中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同时,针对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还要与法治教育相结合,法治思想承载着道德理念,具有鲜明的道德导向,要让青年学生在学法、知法、懂法中领悟到其中包含的美德义行和向上向善的力量。

教师群体也同样可以细化为专业课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内的公共课教师、辅导员教师等不同群体。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将直接关系到育人的质量和效果。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在多次重要会议和重要讲话中都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从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到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四个相统一”,再到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四个引路人”,始终都彰显着对教师群体德行的重视和关注。“为人师表,就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模仿教师的言行,想要培养出品德优秀的学生,教师的师德就要过关”[5]。不同的教师群体在不同的场域之中影响和塑造着学生的道德品格,因此,针对教师群体的德育工作也需要在细化教育对象的基础上开展,只有每一个教师群体的道德素养都得到提升,教师群体的道德素养才能从整体上得到提升,才能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产生同向和叠加效用。在高校中,与学生接触相对较多同时也最受学生信赖的教师群体无疑是专业课教师,专业背景的相同或接近使得学生对专业课教师有着天生的崇拜感和亲近感。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好专业课教师的德育工作,对于从总体上提升高校的道德建设成效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高校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教师。专业课教师往往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受到过专业的思维训练,在某一领域有着精深的理论修养,这就要求针对专业课教师的德育工作要偏于理性化,不仅要告知其然还要告知其所以然。工作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内容在逻辑上和学理上的说服力,这同时也就对高校教师工作部门和教师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引导教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需要全校一盘棋、整体发力才能有所收获。

四、完善德育全程,注重多管齐下

与知识传授不同,道德品质教育的全过程不是线性的上升过程,而是纵横交错的、网状的全面提升过程。从人的道德养成来看,德育工作需要在道德认知奠基、道德情感认同、道德实践夯实等各个环节中下真功夫、真下功夫,才能取得实效;从德育工作本身的构成方面来看,既包括德育活动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也包括德育活动中各个小的环节,还包括德育活动阶段性的总结和跟进等;从德育工作和人的道德养成的影响因素来看,根据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人的道德意识作为与特定时代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之一,从根本上说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因此德育工作要在与其他工作统筹配合中共同推进。具体到高校,相对独立化的工作流程和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师生们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内容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载体和切入点,这些都是高校德育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的重要和有利条件。

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要整合好德育过程中的各环节。就高校德育工作整体而言,这是一项需要持续推进、不断深化的全局性工作,具体到不同的工作环节,其主体无疑是德育的实施,但相关的工作保障、工作反馈以及工作评估也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确保德育效果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工作环节。这一点在某一项具体的德育活动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为了有效地开展一项德育活动,往往需要在德育活动真正开始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教育对象现有的道德水平、尽量多地查找与活动相关的道德素材、德育场景的布置,等等;在德育活动具体进行过程中,则需要精心组织德育内容和进行步骤,营造德育现场氛围等;在德育活动结束后,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一步追踪德育效果,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把思想品德作为核心素养体现在教师工作考核和学生学业质量评定中。

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要特别注重在师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德育内容。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也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选择和机会,从人的道德养成过程来说,已经形成的道德认知和情感认同还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夯实。在各种田野调查、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中,师生们可以通过近距离地感受国家的建设成就、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历程,从而在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庆祝活动,也逐渐成为高校师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亲身经历和参与这些重大活动的师生能够在其中深切地体会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光荣感,从而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增强理想信念,在更高水平上提升道德品质。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师生们也更加牢固地树立起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服务的公共精神。德育视角下的高校师生社会实践活动还要重视为师生创造参与劳动的机会,引导师生在劳动过程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体味其中蕴含的崇高精神,确立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道德认知和情感认同。

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要争取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共同参与。高校有自己的教育教学规律,而高校师生并非置身世外,他们的道德养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甚至干扰,尤其在现代网络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要敞開大门,努力争取更多力量共同参与其中。作为既是高校主体也是高校德育工作主要对象的青年学生群体,实际上处于逐步脱离原生家庭和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既是建构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提升道德素养的关键时期,因而高校的学生德育工作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的支持和参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个人道德养成的起点。生活在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家庭环境中的子女,在良好家教家风的涵养下往往也具有温厚恭谨的道德品行。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生德育工作不能忽视与学生家庭教育的配合,如今日益便捷化的沟通方式也使得这种配合更加及时和高效,我国目前交通网络的迅速发展也使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走访了解学生家庭而进一步加强工作针对性成为可能。此外,争取更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也意味着高校需要与一些社会机构或组织合作开展德育工作,充分挖掘各种社会机构和组织及连接着校园和社会的一支重要的德育力量即校友群体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德育资源,让各行各业中的道德模范、先进典型成为广大师生学习的榜样和行为的示范。还应该指出的是,高校德育工作在争取家庭和校外组织机构的参与配合中并非是单向提升师生的道德素养,这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都会同步得到提升。

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恒久的使命,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绵绵用力。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德育工作需要我们从把方向、循规律、研对象、重过程等多方面着力,将德育工作融入现代化大学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全过程,融入办学治校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明大德,举止文明以礼相待守公德,慎独慎微争当表率严私德。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3]申作青.主体性教育思想对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76-77.

[4]王荣德.现代德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62.

[5]徐建华,李季.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15-16.

■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新时代高校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