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PACK 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共同体构建研究

2021-08-11 02:35何小香
校园英语·月末 2021年4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摘要】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实践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要求。基于TPACK 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教師的教学信息化素养,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框架,实现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法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TPACK; 教学共同体; 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何小香(1979-),女,浙江淳安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线上、线下同步教学能力既是目前疫情防控期间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从长远来看,信息化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就明确提出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强调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指导性意见。大学英语教师要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提高自身的技术知识势在必行。

在《基于TPACK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案例探究》一文中,针对词汇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构建大学英语教师TPACK教学共同体的设想。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中,线上、线下混合式同步教学已成为普遍接受和开展的教学模式,但要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却非易事,绝非某一位或几位教师就能实现,这需要大学英语教师整个群体的通力合作。具体到某一个高校,或某一个合作的高校群体,大学英语教师需具有明确和迫切的教学改革意识,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积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本文从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提出构建基于TPACK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共同体的设想:同一个课程组的老师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学习 TPACK知识,构建课程知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结构框架,探索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最佳方式。共同体的老师共同支撑起同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设计,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以适应全新的教学环境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二、教学共同体

共同体(Community)的概念是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于1887年在其成名作《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是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的一种结合关系,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组合”。 因此,共同体是一个“由个体意志决定的、相互发生关系的群体”。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认为,社区(Community,即共同体)注重内部成员之间的有机团结,其强大凝聚力能起到帮助个体蓬勃发展的作用。费林(Phillip Fellin)认为,一个满意度较高的共同体,应当最大限度满足共同体各成员的需求,有效地解决共同体内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当然,也有社会学家认为共同体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共同体成员彼此信任、互相依赖、共同成长,同时共同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剥夺其成员的自由。此外,也有学者研究共同体的构建方式,认为在不同社会中,共同体拥有截然不同的构建方式。20世纪90年代,共同体概念进入教学研究领域,目前,教学共同体已成为教学领域比较热门的话题,更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共同体具有广义上的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展现群体的优势,又能充分发挥各成员的特长,同时共同体又因其在教学领域的适应性而使其中各要素拥有了特殊的教育、教学内涵。 具体来说,教学共同体是“基于价值共创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群体结构,结构内部的学生、教师、学校等要素通过平等、合作、交流组建为专业共同体”。教学共同体指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彼此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实现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当然,构建教学共同体的目的也在于“强调和鼓励教师之间的情感关怀与智力共享”。

三、教学共同体的构建

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可知,大部分教师认同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和改革中的作用,认为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质量,而且大部分教师对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有比较迫切的要求。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主要体现为利用信息技术更为有效地传递知识,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腾讯课堂等进行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同步教学,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理解和解决教与学中的实际问题,但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资源开发、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知识创新以及开展创造性学习等方面的能力仍然较差。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只有部分教师能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设计优秀的教学案例,并和学生积极进行有效的在线教学互动。目前,仍有一部分老师没有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只是被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或是借鉴现有的资源,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在访谈中,基本没有对信息化技术抵触的教师,但仍然存在对信息技术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希望借助其他老师的力量解决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TPACK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共同体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的深度融合。TPACK概念由美国研究者科勒(Mattew J.Koehler)和米什拉(Punya Mishra)在总结前人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意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TPACK概念下的教师知识结构,主要是由T、P、C三部分内容组成,具体来说就是技术知识(Technology Knowledge)、教学法知识(Pedagogy Knowledge)和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的有机融合。在信息化教育的大环境下,具体到大学英语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实践中,CK(教师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PK(外语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以及TK(现代外语教育信息技术知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TK的作用愈益重要,可以说如何实现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与外语学科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有机融合将直接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开展课程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课程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基于TPACK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共同体的构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培养与培训。提高教师的TK技能是前提。首先解决教师计算机使用的基本问题,这是解决問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培训和参加讲座,教师从名师的教学实践中汲取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经验,用较少的时间提高线上教学质量,包括线上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的设计、作业的安排、线上的交流等各个环节都能受益匪浅。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案例培训和观摩,培养教师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实践能力。汲取已有的可行经验,避免长时间的盲目探索。

2.扬长避短,分工合作。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是关键。共同体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发挥不同的作用,同时也能兼顾集体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共同体成员按其特长和兴趣,可以组建不同的团队,包括:课程设计团队,涉及线上、线下教学各环节设置;慕课制作团队,处理视频拍摄和制作,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内容;在线辅导和答疑团队,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对学生的线上学习给予指导并及时处理和回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题库建设团队,编写高质量的题库,供教学使用。整个共同体成员既能统筹利用教学资源和经费,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又能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共同打造优秀的大学英语课程。

3.协同创新教学。教学创新是目的。在资源共享、课程共建的过程中,重组和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在实践中探索和构建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学术研究共同体,达到研究和教学实践相长,教学研究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的目的。教学共同体所打造的高质量的精品课程也可向其他院校开放,以实现校际之间的合作创新,更好地为学生创造技术环境和建立交流社区,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创新精神。

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学思维和模式的创新,加快大学英语教师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的转变。基于TPACK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特长,同时教师和学生都能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Haidt J, Graham J. Planet of the Durkheimians,Where community, Authority,and Sacredness ar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M].Jost T, Kay C,Thorisdottir H.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Bases of Ideology and System Justific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3]Fellin P. The Community and the Social Workers[M]. Itasca, IL: F.E. Peacock,2000.

[4]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Komito L. The net as a foraging society: flexible communities[J]. Information society, 1998(2):97-106.

[6]安富海.信息技术支持的城乡教师教学共同体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7):70-75.

[7] 乜勇,高红英,王鑫.“双师教学”共同体模式构建:要素与结构关系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12):65-70.

[8]Mishra P, Koehler M J. What Happens When Teachers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005(2):131-152.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