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中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

2021-08-11 01:24张文杰查玉玲李军
世界中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酸枣仁药理安神

张文杰 查玉玲 李军

摘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中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主题词检索方法检索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國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4个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并结合IBM SPSS Statistics 20.0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06篇文献,涉及中药112味;方剂应用率>50%的药物有麦冬、炙甘草、五味子;药物功效分类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补虚药,其次为安神药和活血化瘀药。聚类分析中,提取5对药对及3组药物组合。结论: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以益气养阴为治法,方药以补虚药为核心,辅以安神药,佐以活血化瘀药,治疗的核心药物为麦冬、炙甘草、酸枣仁、丹参,聚类分析结果对于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中药功效;用药规律;聚类分析;益气养阴;安神;活血化瘀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escribing regulair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compound prescription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of deficiency of qi and yin type based on data mining technology.Methods:Through computer retrieval and manual screening,the 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the treatment with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of deficiency of qi and yin type(CNKI、CSPD、CCD、Sinomed)from March 2010 to March 2020 were searched using the keyword search method to search,in order to establish a database by Excel 2010 and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prescribing regularity with IBM SPSS Statistics 20.0.Results:A total of 106 literature were included,with 112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The drugs whose applied rate in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was more than 50% were Radix Ophiopogonis,baked licorice and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by efficacy of TCM,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drugs had efficacy of tonifying deficiency,sedation,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medicine.Cluster analysis revealed five pairs of commonly used drugs and three groups of medicines.Conclusion:The treatment focus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is benefi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while the prescription uses tonifying deficiency drugs as its core,supplemented by sedative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drugs.The core drugs were Radix Ophiopogonis,Baked Licorice,Semen Ziziphi Spinosa and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The result of cluster analysis has vital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the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 Deficiency of qi and yin;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bing regularity; Cluster analysis; Benefi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Sedative;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0.025

室性早搏,亦称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是指His束及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现代医学目前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抗心律失常药或射频消融术,但都存在一定不足。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特色,其整体观念的治疗理念、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方法,使患者更易接受。中医药辨证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报道众多,对室性早搏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回顾性分析表明,气阴两虚证是室性早搏临床最常见证型之一[1-2]。对近10年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统计的方法对其方药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其用药规律,以期对临床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采用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选择药规律。采用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主题词检索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hina Science Periodical Database,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ese Citation Database,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4个权威数据库,年限为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

1.2 检索策略 以“室性早搏”“室性期前收缩”“室早”为主题词进行第1次检索。然后在结果中以“气阴两虚”为“主题词”进行第2次检索。通读文献,参照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逐一筛选。

1.3 纳入标准 1)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2)文献方剂有明确的药物组成及详细剂量;3)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证明中药治疗有效。

1.4 排除标准 1)非临床型研究,包括动物实验、经验总结、个案报道、综述等;2)耳穴、针灸、推拿、足浴等中药外用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者;3)文献方剂组成或药物剂量不清楚者,中医证型不清楚者;4)重复发表的文献;5)蒙医药等其他民族医学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者。

1.5 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1.5.1 数据库的建立 通过阅读全文,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按照文献发表的年份、篇名、涉及病例数、具体药物组成成分等信息依次录入Excel 2010表格建立数据库。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采用双人数据录入,完成后进行一次数据复核。

1.5.2 数据库的规范 对文献所运用的方剂,仅以基本方为主,对伴随症状的加减药物不予录入。参照全国高等教育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对所录入中药名称、功效进行统一规范。如“红参”归为“人参”,“炙黄芪”归为“黄芪”,“川黄连”归为“黄连”,“生龙骨”“煅龙骨”归为“龙骨”,“生牡蛎”“煅牡蛎”归为“牡蛎”,“川牛膝”归为“牛膝”,“焦山楂”归为“山楂”,“炒枣仁”归为“酸枣仁”,“元胡”归为“延胡索”,“制首乌”归为“何首乌”,“酒大黄”归为“大黄”,“淮小麦”归为“小麦”。

1.6 数据分析 应用Excel分析归纳整体用药情况和每味药物的应用情况。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150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逐一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纳入符合标准文献106篇。文献时间分布见图1。

2.2 患者年龄分布及总体用药情况 纳入的文献中,涉及室性早搏患者共计4 584例,其中20篇文献中的787例患者未明确性别。明确性别的3 797例患者中,男1 980例(52.15%),女1 817(47.85%),男女比例基本为1∶1。共收集处方106张,涉及药物112味。数据分析得出,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方药中,高频药物(频次≥9次)的使用相对集中,仅占总药物种数的28.57%,且累计出现频率高达81.01%,因此对高频药物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用药情况见表1。

2.3 药物方剂使用率及功效分类

2.3.1 方剂使用率 对所有药物的使用次数、方剂应用率进行分析发现,麦冬、炙甘草、五味子在106张处方中运用频次最高,方剂应用率>50%。使用频次≥9次的药物应用情况见表2。

2.3.2 功效分类 将药物依据《中药学》[3]进行功效分类,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补虚药,其次为安神药和活血化瘀药。在补虚药中,以补气药和补阴药为主,补气药占54.57%,补阴药占29.18%,兼有部分补血药和少量补阳药;安神药中,以养心安神药为主,占67.57%;活血化瘀药中,以活血调经药为主,占70.10%。通过分析还发现,补虚药的种数最多。见图2~3。

2.4 聚类分析结果 根据总体用药情况,考虑涉及的药物种类多,且高频药物相对集中,因此对32个高频(频次≥9次)的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经过反复聚类并结合专业知识,聚类时将“人参、西洋参、太子参”三参合为一项进行聚类最为合适。见图4。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并非臨床所用具体方剂,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和专业知识,提取可能适用于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临床药对和药物组合。见表3~4。

3 讨论

中医文献中无“室性早搏”这一病名,一般将其归于“心悸”“怔忡”范畴。“心悸”“惊悸”等名称最早见于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怔忡”病名首见于朱震亨的《丹溪心法·惊悸怔忡六十一》。目前普遍认为心悸的病理因素不外乎外感、内伤、饮食、气滞、血瘀、劳欲、七情;病性本虚标实,本虚是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标实是痰浊、水饮、气滞、瘀血等病理产物淤积,导致心脉不畅,心神不宁[4]。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心悸的辨证分型为5型,包括气阴两虚型、心阳不振型、心脉瘀阻型、肝气郁结型、痰湿阻滞型[5],其中气阴两虚型为室性早搏最常见的临床证型[1-2],故益气养阴法为主要治法。

3.1 总体用药规律分析

3.1.1 补虚是主要治法 由分析结果可知,补虚药使用频次最高,且以补气药和补阴药为主,符合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整体治疗思路——益气养阴法。《诸病源候论》云:“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是由虚劳伤脉,邪气所乘所致。虚劳伤脉导致心气不足,邪气由血脉侵袭于心,久则耗伤心阴,气为阳,血为阴,气虚则血脉运行不利,阴虚则导致血脉充盈不足,气阴亏虚则致心失濡养,故见心悸等症状,一般为阵发性。在运用的补虚药中,主要有补气药如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炙甘草,补阴药如麦冬、黄精、龟甲,补血药如当归、阿胶、白芍,补阳药如菟丝子、紫石英。其中补气药和补阴药相对应补气阴,而血亦为阴,适当的使用补血药也可补阴;而少量补阳药的应用则体现了阳中求阴的治疗理念。补阴药麦冬和补气药炙甘草使用频次最高,麦冬归心经,能养心阴,并略具安神之效;甘草归心经,能补益心气,益气复脉,蜜炙可加强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麦冬含有麦冬总皂苷,具有抗心律失常、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可能与治疗早搏密切相关;炙甘草中的甘草次酸和黄酮类成分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6]。

3.1.2 安神药不可或缺 由分析结果可知,安神药的使用频次仅次于补虚药,并以养心安神药为主。《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神清明,则能驭气并调控心血的运行,以濡养全身及心脉自身。安神药以安定心志为功效,尤适用于室性早搏患者的心神不宁等症状。其中重镇安神药质重沉降,重则能镇,故能治疗心悸等症,如龙骨、琥珀;养心安神药可以治疗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所致的心悸怔忡等症,如酸枣仁、柏子仁和远志,其中酸枣仁的使用频次最高。酸枣仁入心、肝经,可治疗心肝阴血亏虚所致的惊悸或心脾气血亏虚导致的惊悸不安。现代药理研究中,酸枣仁含有的酸枣仁总皂苷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且实验表明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自由基有关[7-9]。

3.1.3 活血化瘀药提高疗效 由分析结果可知,活血化瘀药的使用频次位居第三。《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之病变,可影响血脉的运行,血脉运行不畅,可出现瘀血证候。9 709例室性早搏患者统计数据显示,患者证候类型和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涉及12种证候要素,所占比例前三位分别是气虚、血瘀、阴虚,实证证候要素以血瘀为主[2]。以气阴两虚为主证的室性早搏患者,多数兼有瘀血证候,因此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辅以活血疗法十分重要。活血化瘀药具有通利血脉的作用,如川芎、丹参等,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丹参,入心经,功擅补血活血凉血,既可“破宿血,补新血”,亦可治心血不足之心悸。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丹参含有的丹参酮ⅡA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预防和治疗由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延迟和IKs通道功能降低有关[10-11]。

3.2 药物聚类分析

3.2.1 药对分析

3.2.1.1 茯苓、远志 茯苓,三药均归心、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茯苓总三萜具有镇静作用[12]。远志,归心、肾经,味苦辛,性善宣泄通达,能够开心气而安心宁神,可治疗心肾不交引起的惊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远志具有镇静作用,主要成分远志皂H具有显著降低心率的作用[13]。茯苓与远志同用,可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整体功效体现为镇静安神,兼有补益之效,可作为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臣使之药。

3.2.1.2 白芍、柏子仁 白芍归肝经,入血分,可养血敛阴,为补血药。血属阴,且能与阴精互化,故补血即补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总苷可对再灌注相关标志物、心肌缺血进行调节,有利于心肌缺血导致的室性早搏的治疗[14]。柏子仁,味甘质润,且药性平和,归心经,具养血安神之效,可用于心之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所致的心悸怔忡。柏子仁中的总萜类成分具有镇静作用[15]。白芍补益,柏子仁安神,二者配伍可为君臣。

3.2.1.3 丹参、苦参 苦参,入心经,苦寒之性较强。丹参、苦参合用适用于素体痰湿兼瘀者。苦参碱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可影响心肌细胞电生理,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16]。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丹参、苦参均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3.2.1.4 龙骨、牡蛎 龙骨、牡蛎皆为介类质重之品,总结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配伍规律,其治疗病机皆为心阳不足,心神不安,故二者合用共奏补益心阳、镇静安神之功[17]。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龙骨、牡蛎的水煎液或粉末均有镇静的作用[18]。两药合用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可起到阴中求阳和安神定悸之效。

3.2.1.5 黄芪、酸枣仁 黄芪为补气药,入脾经,能补能行且能养血。现代研究认为,黄芪注射液可改善心肌缺血情况,有助于调节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血流情况[19]。黄芪与酸枣仁共用,可通过补益心脾而达到宁心安神之效,一补一安,相辅相成。

3.2.2 药物组合分析

3.2.2.1 麦冬、五味子、参(人参、西洋参、太子参) 参、味、冬组成的生脉饮是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代表方剂。一补一敛一润,共成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功。“生脉”乃补正气以鼓动血脉,滋阴津以充养血脉。三参比较,人参偏于温补,西洋参偏于凉补,太子参清补且较人参和西洋参功效弱一些,适合症状较轻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上,三参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网络分析表明,生脉饮中50%以上的有效成分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表明生脉饮可能通过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来缓解心律失常[20]。

3.2.2.2 黄精、琥珀、三七 黄精归脾经,气阴双补可益气健脾,有利于脾之运化,使气阴生化有源。琥珀质重,入心、肝经,长于镇静安神。三七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并且三七总皂苷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能够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21]。黄精补益,辅以琥珀安神,佐以三七活血化瘀,此配伍符合总结的一般规律。

3.2.2.3 炙甘草、桂枝、生地黄 炙甘草益气养心,为复脉之本;生地黄滋阴养血;桂枝温通心阳。三药为炙甘草汤的核心药物,气血阴阳并补,使悸定脉复。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桂枝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并对心律有双向调节作用[22]。炙甘草汤总提取物、单个有效成分及配伍能明显抑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23]。室性早搏的治疗中,抗心律失常药可不同程度减弱心肌收缩力、抑制心脏传导,可致其他新的心律失常出现,不良反应较大且容易复发[24];而射频消融术受技术、环境等限制,二者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 小結

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越来越突出,促使更多的人选择中医治疗室性早搏,因此挖掘现有的中医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对于指导治疗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分析发现,补虚药、安神药和活血化瘀药的最高频次药物是麦冬、炙甘草、酸枣仁、丹参,无论在中药归经、功效还是在现代药理研究中,都有大量的证据证明其对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治疗的有效性,这也说明这样的用药规律分析是可行且有效的,对于挖掘中药其他可能功效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方药或中成药,主要由炙甘草汤、生脉饮化裁而来或以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中成药为主。聚类分析结果既包含临床常用的药物组合,也含有一些新型的药物组合,进一步验证了现有经方对于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确实有效;同时提取了可能对临床具有指导价值的新型药物组合,为临床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提供了辨证及用药思路。

参考文献

[1]段锦龙,姚魁武,刘友明,等.室性早搏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文献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14(3):306-309.

[2]李颖.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与治疗规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3]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9-454.

[4]张临宁.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法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5]王师菡,张文娟,杨建宇,等.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室性早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8):142-143.

[6]解微微,高佳明,石羡茹,等.从心律失常与心衰并发症的最新临床进展解析中医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科学内涵[J].中草药,2018,49(22):5448-5455.

[7]张婷,张岩,王文彤,等.酸枣仁中黄酮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18,30(1):69-74.

[8]黄之镨,马伟光.酸枣仁及活性物质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3):57-60.

[9]黄宜生,糜小英,熊纭辉.酸枣仁总皂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7):45-46.

[10]Shan H,Li X,Pan Z,et al.Tanshinone IIA protects against sudden cardiac death induced by lethal arrhythmias via repression of microRNA-1[J].Br J Pharmacol,2009,158(5):1227-1235.

[11]Sun DD,Wang HC,Wang XB,et al.Tanshinone IIA: a new activator of human cardiac KCNQ1/KCNE1 (I(Ks) potassium channels[J].Eur J Pharmacol,2008,590(1-3):317-321.

[12]崔鹤蓉,王睿林,郭文博,等.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9,34(5):694-700.

[13]张耀春,王立为.远志药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4,19(2):59-63.

[14]叶先文,夏澜婷,任洪民,等.白芍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0,51(7):1951-1969.

[15]周静,许一凡.柏子仁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19,30(4):429-433.

[16]珉翔,白音夫.苦参心血管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3,28(2):215-217.

[17]张晗,张磊,刘洋.龙骨、牡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3):1839-1840.

[18]黄诗茵.《伤寒杂病论》中龙骨、牡蛎的应用及配伍规律探索[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9]左军,张文钊,胡晓阳,等.黄芪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4,31(1):111-112.

[20]唐晓雷,刘莉,肖雯元,等.基于分子模拟技术探究生脉饮针对心律失常疾病的作用机制[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0):2552-2555.

[21]杨娟,袁一怔,尉广飞,等.三七植物化學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10):1641-1647.

[22]周三林.麻黄、桂枝的临床应用与药理学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4):108-109.

[23]李兴高,陈奇,黄梦雨,等.炙甘草汤有效成分及其配伍对缺血再灌离体大鼠心脏触发活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1):6-9.

[24]宋小青.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554-555.

(2020-05-04收稿 责任编辑:芮莉莉)

猜你喜欢
酸枣仁药理安神
现代西药药理不良反应研究
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临床用药分析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食用酸枣仁能改善睡眠,但有5类人不适合
百合 润燥安神
酸枣仁汤心肝同治虚烦失眠临证心得
酸枣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安神补脑和补脑安神,不是一家
夏季睡不好,喝酸枣仁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