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课程教学艺术实践研究
——以歌曲《清晰的记忆》为例

2021-08-16 11:42朱燕聪
戏剧之家 2021年24期
关键词:声乐演唱乐段声乐

朱燕聪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湖南 娄底 417000)

因《声乐演唱》课程的特殊性,学生演唱曲目选择空间较大,在课程教学中提升了对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广度、力度和深度,对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家国情怀,传承民族音乐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走进歌曲《清晰的记忆》

“走进歌曲”教学部分通过理论,支撑知识;通过听赏,直观感受;通过教师示范,理性分析;通过讨论,促进思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创作背景

歌曲《清晰的记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 周年而专门创作,由田农作词,朱践耳作曲,是一首以歌颂党为主题的经典艺术歌曲,旋律优美,意境深远。歌曲以时间为主线,通过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示了从懵懂天真的孩童(红领巾)到朝气蓬勃的青年(共青团),最后到不忘初心,一心向党的故事。

(二)感受歌曲

通过聆听教师和歌唱家范唱,引导学生看(看歌谱)、听(听范唱)、想(思考歌曲艺术内涵、曲式结构和旋律特征),为下一步演唱实践作好铺垫。

艺术内涵:歌曲用陈述性的主导乐思,质朴简练的笔触,亲切自然地描写了一段人生、理想与信仰的经历,通过音高的起伏、强弱的对比、快慢的变化以及情感的递进等方式深情地表达了对党的崇敬、歌颂和感激之情。

曲式结构:不带再现的(并列)单三部曲式。分为A 乐段、B 乐段、C 乐段。

旋律特征:A 乐段旋律舒缓流畅,速度和节奏较为平稳和松弛。B 乐段旋律在中高音区迂回起伏,且速度加快,节奏紧缩,情绪热情奔放。C 乐段旋律更为宽广激情,作品的主题乐思得以巩固和强调,情感上得到更高升华,将音乐情绪逐层推向高潮,最后气势恢宏地结束全曲。

(三)歌曲中的“景”与“情”

学生掌握了歌曲主题思想和艺术内涵后,教师展示引起学生共鸣的图片,帮助学生走进歌曲意境。1981 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大力发展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儿童面对鲜艳的少先队旗深情地行个队礼,青年吹响嘹亮的号角庄严地举起右臂……这些幸福都来自伟大的“七月一”,歌曲充满了对党的感激、敬仰和歌颂之情,它与大学生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和平安定幸福的生活”的亲身经历所产生的对党的感激、敬仰和歌颂之情是完全吻合的,实现了歌曲中的“我”和演唱时的“我”的融合,营造了良好的意境。

二、歌曲演唱艺术实践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歌曲各乐段情绪、情感的层次,将“情”“景”“声”三者相互依托,较好地进行歌曲的演唱艺术实践。在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坚定政治认同、培养家国情怀,励志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奋斗中奉献青春。

(一)A 乐段

A 乐段从亲身经历出发,描写了少先队、共青团的往事,对于之后加入共产党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因此,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用温暖的声音歌唱,倾诉式地说出来,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弱拍起强调的是第二个小节的音(比如:没有、阅历、记忆等),演唱时需强调对少先队、共青团的深刻记忆和特殊感情。第二,阅历(li)、记忆(yi)、升起(qi)等,韵脚是闭口母音,声音不能唱紧,口腔里面给空间,咬字吐字清晰、明朗。第三,注意气息的流畅和连贯,声音柔和、松弛,带着回忆,诉说亲切、朴实的情感。

(二)B 乐段

B 乐段在歌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其情感层次丰富,强弱对比、情绪波动明显,演唱的难度相对较大。教学时主要从朗诵歌词、感受歌曲内在规律、演唱实践、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四个方面来进行。

朗诵歌词:许多歌唱家曾强调朗诵歌词对提升歌者音乐素养和乐感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听老师将第一段歌词带着旋律进行朗诵,接着学生用老师的方法朗诵第二段歌词,认真体会歌词蕴含的“情”和描写的“景”,在深刻理解歌词内涵的基础上形成歌唱的画面。

感受歌曲内在规律:B 乐段中音乐表情记号丰富,强弱对比明显(f-mf-mp-f-p-mf),情感波动大,教师用颜色、形状、大小、快慢不同的箭头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内在规律和情感发展逻辑,引导学生恰当地表现歌曲跌宕起伏的情感。

演唱实践:随着前一乐段钢琴伴奏给予的音乐感受,将声音热情奔放地送出来(f);经历两个几乎相同的乐句后,声音强度有所减弱(mf);紧接着用两个“激动的泪花呀”形成你追我赶的动态画面(mp);两个“泪花呀”将情感逐步推向高潮(f),这时候需要大密度的气息、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状态给予声音足够的支持,将声音的强度提到顶点后再缓缓落下;“点点滴滴”声音“弱而不虚,轻而不飘”(p),充满回忆地演唱;最后回归主题,讴歌对党的深情(mf)。

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B 乐段随着音区的上移、节奏的紧缩、情绪的递进等,对演唱音色、气息和情感提出高要求,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声乐技巧与情感融合,注意与钢琴伴奏的配合,用憧憬向往的声音,表现内心难以抑制的忽强忽弱、忽快忽慢、跌宕起伏的情感,尽情歌颂伟大的党。

(三)C 乐段(结束句)

C 乐段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情感充满气势、坚定有力地演唱,将“我”对党的热爱、向往和感激之情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演唱高音、长音、强音时,咬字准确,提升呼吸的密度和深度,情绪和情感逐层上升,全身心赞美伟大的党。最后半句(“来自伟大的七月一”)用渐慢渐强的处理方式在ff(很强)中激越,用高亢、雄伟、恢宏大气的声音结束全曲,稳健地截气收声。

(四)整曲演唱

观看教师现场示范,引导学生做到:形体与脸部表情保持协调,眼随手动,手随心动,心随情动,表情自然美观大方。注意呼吸饱满,咬字准确,情感奔放,气势激昂,声音自然、流畅,与作品的感情层次相统一,富有感染力地表达对党、对祖国的深情。

三、知识拓展

2021 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当代青年”,提出新时代青年将在“十四五”乃至未来15 年成长为国之栋梁、社会中坚,饱含着对青年一代的充分肯定和殷切希望。没有强大的国哪有幸福的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和党同向而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鼓励学生树立起同祖国共奋进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声乐是一门调动全身细胞进行歌唱的艺术,它需要将声音技巧练到非常熟练的地步,张口就能来,仅靠每周45 分钟的课堂实践远远不够,还应在课后不断练习和拓展,练习对了是强化,练习不对是错上加错,因此,搭建学生自主和课外学习的平台非常重要。要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培养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审美修养,养成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的好习惯,为歌唱打好坚实的基础,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

四、教学反思

《声乐演唱》是一门集艺术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见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在歌曲《清晰的记忆》演唱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情”和描写的“景”,在脑海里形成歌唱的画面;其次,引导学生将美好的声音与歌曲中的“情”与“景”进行融合,解决学生在声音强弱对比、情感起伏、音域变化、速度快慢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讴歌党、赞美党、感激党,树立同祖国共奋进的理想信念。

因学生嗓音条件、音乐感受、悟性能力、努力程度和所受音乐教育的差异,《声乐演唱》课程应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原则,总体思路为提高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推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教师需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给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增强学生演唱的信心,使教学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切实提高课堂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声乐演唱奥秘的同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实现声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声乐演唱乐段声乐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声乐演唱中的跨界现象分析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