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及其实践指引

2021-08-16 03:21白暴力程艳敏白瑞雪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碳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碳达峰

白暴力 程艳敏 白瑞雪

摘 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经济理论的中国化。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为我国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引领;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为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确立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指引我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确发展思路,明确了“绿色发展”是化解我国生态经济矛盾的根本之策,并为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指明了实践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指引下,我国生态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我国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坚定迈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引;绿色低碳发展;碳达峰;碳中和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21)04-0026-11

收稿日期:2021-05-14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略研究”(18KDAL038)

作者简介:白暴力(1954-),男,陕西西安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艳敏(1992-),女,河南周口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白瑞雪(1982-),女,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在2035年目标中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在战略任务中提出“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030年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兩个阶段奋斗目标,与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基本吻合①。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为绿色发展提供严密法治保障;国际社会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等。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构成了内涵丰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以“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是二者在生态经济领域的具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与科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性,为我国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引领。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为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确立了正确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以人类解放为价值追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守人民立场,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理念,为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确立了正确的价值目标。

(一)发展生态经济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形成强大的发展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3]。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生态经济是为人民谋福祉。他讲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4,“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3]。发展生态经济可以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从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中可以创造新的增长点,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生态经济建设的主体是人民,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3],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作用,依靠群众形成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变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为经济发展动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绿色发展,将是我国生态经济建设不断进步的根本力量。

(二)发展生态经济要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联接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基础,人类在实践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善自然并把它传给子孙后代,努力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永续发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方面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6]103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的制约,另一方面作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6]103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人类通过实践不断地改变自然界,现实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实践的关系。人类实践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恩格斯对此有一段著名的“告诫”:人类虽然可以通过劳动“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7]313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是人类强大的真正所在。[7]314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认识会不断加深,人类将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的统一。恩格斯写到,“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习常过程的干预所造成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而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性”[7]314。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也将越来越有能力正确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进而控制人类活动给自然界产生的影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确立了科学的价值目标。面对人类工业化进程导致生态环境危机全球蔓延的事实,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累积的压力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字给我们以警示。他讲到,“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8]。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3]的道理。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5]8。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朝着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文明共生共荣的方向发展,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习近平总书记曾面向国际社会真诚呼吁“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9],倡导携手合作同走绿色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它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0]50。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1]。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为我国解决生态经济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路径指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為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基础。坚持正确的价值目标导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为进一步解决生态经济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路径指引。其指引我们辩证地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指引我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深刻把握生态经济矛盾产生的根源,明确了绿色发展是化解我国生态经济矛盾的根本之策,并为推动绿色发展指明了具体实践路径。

(一)辩证地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发展思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对人类具有优先性。 生产劳动是联接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人类劳动会对自然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合理的劳动方式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不合理的劳动方式则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冲突。自然界同劳动一样是物质财富的重要源泉,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力。自然生产力的存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自然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类要善待自然,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合理调整劳动方式,努力实现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永续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会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也将越来越有能力合理地控制和调节经济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经历了“经济发展优于生态环境保护”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再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演进历程。实践中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提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从实践中总结规律,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系统的良好生态功能纳入到生产力要素范围、创造性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思想,深化了自然生产力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生产力的理论。他讲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0]23,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形象地表述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21。“既要”“也要”强调二者缺一不可,“宁要”“不要”强调良好生态环境作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之一是物质所不能替代的,对于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应坚决摒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一步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关系,指引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发挥二者相辅相成作用的实践路径。

(二)深刻把握生态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化解矛盾的根本之策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应从人与人关系的分析中把握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产生的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方式进行合理变革能促使经济关系朝着有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最终可以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实现人类物质生产生活关系的合理化。马克思设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通过联合的方式废除私有财产,在公有制条件下,“社会化的人”将根据符合“人类本性”的要求,“消耗最小的力量”“合理地调节”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12]928-929。共产主义将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6]78。

马克思主义理论启示我们从推动生产力发展和调整生产关系入手,探寻解决生态经济矛盾的根本途径,并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方向,我国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绿色发展理念就是在这一实践中逐步演化形成的,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观念的总结和升华。绿色发展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3]。“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5]17成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3]。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下,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将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人类经济活动不会超过自然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绿色发展涉及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涉及人民群众衣食住行,要从生态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入手采取多方面举措,全社会形成合力全面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的绿色发展,是我国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践创新。

(三)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具体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5]27他提出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5]41,依靠科技和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3],推动国际社会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实践路径。

1. 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绿色发展优化空间布局。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习近平总书记用“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3]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他强调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5]56,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统筹开展对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和治理。传统的生态治理模式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往往治标不治本,虽然可以使生态环境问题暂时得到缓解却始终无法根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强调“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3],是追求标本兼治的理论,它引领我们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布局,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和修复。习近平总书记讲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5]44。将国土空间开发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之上,以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为前提,发展才能更加持久。开展系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是绿色发展的前提,可以为绿色发展营造更加广阔持久的空间。此外,通过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产业转型等有机结合起来,探索“生态+”发展模式,还可以实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的融合发展。“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引领,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推动绿色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2. 依靠科技和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绿色发展提供充足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解,一方面需要生产力的进步,另一方面需要生产关系的合理变革。这为我们走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思路和指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相结合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13]444。绿色发展要求实现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创新作为引领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10]31,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培育新的增长点,以创新为基点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进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为劳动人民所掌握,变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技术手段,才能服务于劳动人民根本利益。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这是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结出的一条经验。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发挥科学技术在修复、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也要发挥其对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在确保科技创新本身及创新成果对生态环境没有危害的基础上,不断推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先进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扩大科技成果应用范围等,为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4]。

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顺应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进行合理变革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导致其生态经济问题产生和频繁爆发的根源,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是解决其问题的根本途径。对拥有社会主义制度条件和优势,同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需要通过不斷完善制度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我国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创新之路。它是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发展之路。“绿色”要求尽可能减少经济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低碳”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循环”强调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3]为重点,努力推动全方位全过程的绿色化转型。通过规划、设计、投资和建设等全方位的绿色化,以及生产、流通、生活、消费等全过程的绿色化,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3.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为绿色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依靠法治。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并且严格执行,为生态经济建设提供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律保障。其具体包括: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制度,保障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为经济活动提供严格的生态准则。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国家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行使所有权并进行统一管理,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市场机制,引导和激励各类市场主体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和交易市场以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3],实施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5]100等,用制度约束不合理的人类经济行为。将绿色发展相关指标纳入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纳入政府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严格执行终身追责。强化中央环境保护督查权威,“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3],推进相关法律制度的落地见效。这些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途径,也是我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还拥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包含着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践与创新。我国积极参与贡献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态度与担当,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为全球绿色发展凝聚了共识与力量。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指引我国生态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下,我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成效显著。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我国在参与贡献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成效显著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下,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强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总体改善,“两山”转化实践路径不断丰富,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提高。

1. 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总体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并做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15]“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生态文明”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了更加明确的阐述,提出了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1]的远景目标。这些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展现出社会整体生态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性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4—2018年)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②,与第八次相比提高了1.33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逾1.18万个,保护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0%、管辖海域面积的4.1%。”[16]全国生态状况第三次调查评估结果显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提升,生态保护和恢复成效明显。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强力推进下,“十三五”规划纲要规定的九项约束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大气、水、土壤污染以及人居环境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普遍提升。2020年全国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接到公众举报件数相较于2017年下降了34.19%,③说明群众对身边环境问题的不满在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眾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可。

2. 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不断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统一的,实现二者的双赢关键在思路。因此,“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试点,积累经验”[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为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示范样板。2017年至今,我国先后分四批命名了涵盖28个省的87个地区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功探索出了一批又一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经验和模式,成为我国生态经济建设的鲜活案例和实践样本,有力推进了绿色发展,形成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有效模式。此外,以长江经济带为代表,我国大力实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国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7]重要论述指导下,长江经济带的环境和经济质量都不断提升。2020年1—11月,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Ⅰ-Ⅲ类)比例为96.3%,较2016年提高14个百分点。④2019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46.2%,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⑤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18]这些重要论述对全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3. 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绿色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3]为重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土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十三五”以来全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35%[19]。经济发展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由2013年的15.5%上升至2020年的24.3%,2020年能源产出率比2013年提升了43.44%。⑥同时,我国积极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对绿色产业边界进行了界定,生态环境监管服务不断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效力不断提升。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逐步建立了全球首个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助力绿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信贷规模稳步增长,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2020年上半年,绿色信贷余额已超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1.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20]近年来我国绿色产业整体规模在不断扩大,环保产业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测算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绿色经济产值将达到12万亿元,约占GDP的8%;到2035年,有望达到GDP的10%以上”[2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势头稳健、前景可期。

绿色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了18.8%。”[22]在超额完成2015年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基础上,我国又进一步提高了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作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3]的重大战略决策。“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绿色低碳无碳时代的开始。“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4]成为我国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我国绿色发展实践为如期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4. 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提高。大量事实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均取得显著成就。本文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和协调发展模型对2021—2025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进行预测分析,从数理角度更加直观地呈现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

参照相关研究⑦,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特点,根据科学性、实用性、完备性等原则,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8个经济类指标、8个环境类指标⑧,构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本文首先利用2013—2019年指标数据(部分指标用2016—2019年数据⑨)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对2021—2025年指标数据进行预测,然后利用2021—2015年预测数据对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分析。数据来源于2012—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6—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统计公报》、2019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2—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以及2017—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通过运用MATLAB软件,依据所选指标和数据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对2021—2025年指标数据进行预测,得出预测结果⑩,然后对各模型进行相对残差检验、方差比检验和小误差概率检验,将检验均通过的模型、指标及其2021—2025年预测结果留用。最后利用留用数据建立协调发展度模型,采用熵值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21—2025年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结果见表1。

因测算结果的大小受所选指标和测算方法的影响较大,参考意义有限,故本文不对具体数值作单独分析,仅通过数值之间的比较,分析我国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状态及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2021—2025年,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环境综合发展指数以及协调发展系数均不断上升。这反映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及二者协调发展关系均趋于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实践卓有成效。2021—2023年环境综合指数高于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展现我国十八大以来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预期。从协调发展系数所属范围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仍处于过渡协调区(0.4≤D<0.6),实现二者良好协调发展还需努力。实证研究证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下,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将越来越好,二者关系的改善是必然的,同时也看到改善空间还很大,进程还很长,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二)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我国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坚定迈进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不仅指引我们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而且也为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指明了路径。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3]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纲要都对其做出了重要安排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25]实现“碳达峰”与实现“碳中和”目标紧密相连,只有越快越好地实现“碳达峰”,才能更好地实现“碳中和”,否则需要付出更大成本和代价。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我们要重点做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25]七个方面的工作。由此,绿色低碳发展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1. 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减少碳排放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基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与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二者在政策和行动上可以相辅相成,形成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持续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有利于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稳定性和碳汇能力,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更加有利的生态基础。

2. 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为降低碳排放提供充足动能。实现经济结构的绿色化转型,有利于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强度。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较大,我国也因此面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较大压力。尽管我国在不断加大节能减排降碳力度,能源需求总量在一定时期内还会随经济发展而持续上升,碳排放量也因此呈缓慢增长趋势。改变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成为当务之急。严格控制高能耗产业规模扩张,发展低能耗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逐步实现用新增清洁能源供应来满足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优化能源结构。我国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十三五”时期,“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已“建立起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26],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打下了良好基礎。但是现阶段我国能源电力领域碳减排任务依然较重,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来自于能源燃烧,其中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27]。面对挑战,我国国有企业迎难而上、主动担当,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能源电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一方面需要推进能源供应清洁低碳化,另一方面需要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主要用能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近年来,我国各重点行业领域都在为减污降碳持续发力。工业绿色发展成绩亮眼,2016—2019年,《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超15%,节能成本约4 000亿元[28]。绿色低碳发展涵盖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绿色行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近年来,国家《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相继印发,为各领域绿色创建行动提供了明确指引。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发展迅速,覆盖多个行业领域[29],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

3. 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为降低碳排放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严密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25],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加快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等,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支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相关政策不断丰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2021年以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等多部文件,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2021年2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保监会、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发改运行〔2021〕266号),进一步为可再生能源行业和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支持。

4. 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引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愿景在引领全球实现绿色低碳复苏,引领全球经济技术绿色化变革,推进保护地球生态、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工业革命中先行一步的发达国家,我国是后来者居上。与欧盟和美国相比,我国是在人均GDP相对较低、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并且所用时间较短的条件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这一承诺再次展现出我国的大国担当。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新的绿色工业革命。按照这一承诺,21世纪我国将成为实现绿色能源革命、绿色工业革命和绿色现代化的创新者和引领者。[30]

(三)我国在参与贡献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指引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为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展现大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主动承担大国责任。“我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我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量占发展中国家总量的50%以上,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3]。在提前完成2015年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基础上,2020年我国又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提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31]等新举措,并做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绝对减排承诺,为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和新冠肺炎疫情后经济绿色复苏注入了强大政治推动力。与此同时,我国还通过不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支持,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起到了引领作用。截至2021年1月,我国“已累计安排12亿余元人民币用于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35个发展中国家签署39份气候变化合作文件并开展相关合作,成为推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的亮点。”[32]“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吸引了40余个国家的150多家合作伙伴加入。

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树立了榜样。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我国走出了一条荒漠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民生相结合的道路,创造出了可供世界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模式。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治沙模式”就是我国荒漠化治理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功实践,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治理沙漠具有典型借鉴意义。坚持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我国的国土绿化工程造福了全人类。2000—2017年我国绿化面积增量占全球绿化增量总量的1/4左右,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33],对全球固碳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是我国植树造林的经典案例,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充分证明与体现。我国还开创了利用科技助力民众参与公益植树造林的新模式——支付宝蚂蚁森林模式,该模式带动民众超5.5亿人,累计种植和养护树木超2亿棵,减少碳排放量超1 200万吨。[34]因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创新路径探索和积极示范作用,蚂蚁森林获得了2019年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最高奖项“灯塔奖”。蚂蚁森林模式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力量对绿色发展的支持,以及参与公益保護生态环境的群众力量。我国为人类建设绿色家园做出了突出贡献和示范,体现着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毅力与精神,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肯定与称赞。“当今世界,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模式各有千秋,但唯有人民群众满意、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并契合科学精神的发展理念,才是最有价值的发展理念以及最有实践意义的发展模式。”[35]出席2018年“地球卫士奖”颁奖典礼的一位联合国官员作出如此评价。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打破了西方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实践路径,阐释了生态环境和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内在的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经济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与经济关系的辩证认识、“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创新实践路径等是提升人类福祉、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我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实现生态经济共赢的成功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有重要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对我国生态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我国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坚定迈进。大量事实以及实证研究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指引着我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共进,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是科学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

①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②数据来源于生态环境部发布《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15/202103/t20210302_823100.html,2021年3月2日。

③结果由生态环境部每月公布的全国“12369”环保举报办理情況数据测算得来。

④数据来源于《国家发改委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取得的成效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http://www.china.com.cn/zhibo/content_77080897.htm,2021年1月5日。

⑤数据来源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总报告(2019-2020)》,http://cjjjd.ndrc.gov.cn/zoujinchangjiang/jingjishehuifazhan/202101/t20210121_1265579.htm,2021年1月21日。

⑥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2018年2月28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2021年2月28日。能源产出率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量数据测算得来,测算公式为能源产出率(万元/吨标煤)=生产总值(万元)/总能耗(吨标煤)。

⑦相关研究参见:李国柱《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载于《热带地理》1999年第2期;吴玉鸣、张燕《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载于《资源科学》2008年第1期。

⑧8个经济类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占GDP比重、居民消费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比重、人均城市道路面积。8个环境类指标有:能源消费总量、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废气污染物排放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⑨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这三项指标因2019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明确指出“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为基准,生态环境部依法组织对2016—2019年污染源统计初步数据进行了更新,2016年之后数据与以前年份不可比”(具体参见刘文华、徐必久《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年版)。故这三项指标仅采用了生态环境部2021年公布的《2016—201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因灰色预测法对数据长度要求较低,预测的稳定性和精度较高,选择这4年时间可行,经过多重检验后预测结果均可用。

⑩受篇幅限制,需要运算过程请与作者联系。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0-11-03.

[2]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3-10.

[3]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

[4]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2016-03-1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9]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 共建美丽家园[N].人民日报,2019-04-29.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新华社.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1-05-02.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陈亮,哈战荣.新时代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基础与实施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6):74-86+160.

[15]国家统计局能源司.环境保护效果持续显现 生态文明建設日益加强[N].中国信息报,2019-07-19.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9年中国生态坏境状况公报[EB/OL].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zghjzkgb/202006/P020200602509464172096.pdf,2020-06-02.

[17]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17):4-14.

[18]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19]韩鑫.“十三五”以来全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35%(数读)[N].人民日报,2019-06-18.

[20]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EB/OL].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15/202012/t20201229_815398.html,2020-12-29.

[21]刘毅,孙秀艳,等.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N].人民日报,2019-08-14.

[22]生态环境部.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zghjzkgb/202105/P020210526572756184785.pdf,2021-05-26.

[23]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

[24]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2-19.

[25]新华社.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N].人民日报,2021-03-16.

[26]丁怡婷.打赢低碳转型硬仗[N].人民日报,2021-04-02.

[27]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N].国家电网报,2021-03-02.

[28]韩鑫,金言.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成绩亮眼[N].人民日报,2020-08-26.

[29]李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绿色低碳技术大有作为[N].科技日报,2021-03-17.

[30]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15.

[31]习近平.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N].人民日报,2020-12-13.

[32]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视频出席首届加速适应部长级对话会议并发表讲话[EB/OL].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15/202101/t20210126_818685.html,2021-05-08.

[33]周舟.全球新增绿化1/4来自中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2-14.

[34]王俊岭.5.5亿双脚“种”出了这片“蚂蚁森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6-29.

[35]何玲玲,何雨欣,方问禹.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12/28/content_5353139.htm,2021-06-22.

责任编辑:李金霞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Theory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its Practical Guidelines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help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strategy of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carbon neutrality"

Bai Baoli1, Cheng Yanmin1, Bai Ruixue2

(1. Business School,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The ecological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s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eco-economic theory. Based on Marxist theory, it provides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economic in China. It takes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ll-be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oothold, and takes "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the goal, which establishes the correct value goal for the ec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It guides us to set up the correct development idea of "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as good as mountains of gold and silver". it makes clear that "green development" is the fundamental policy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f eco-economic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e practical path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Under its guidance, new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continuously in China's eco-economic construction.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s helping our country move towards the strategic goal of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carbon neutral".

Key words:Marxism; ecological economic theor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actical guidelines;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carbon neutrality

猜你喜欢
碳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碳达峰
碳中和·碳达峰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思路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