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双循环”态势

2021-08-16 07:32曾铮
中国经济报告 2021年2期
关键词:双循环消费

曾铮

提 要:“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快国内市场培育、市场体系建设和市场对外开放,市场潜力释放度、国内市场活跃度以及市场体系成熟度都明显提升。“十四五”时期应该立足“十三五”时期的基础,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通过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夯实“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体制基础,通过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孕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不竭动力。

市场是大国的重要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十三五”时期,在国内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提升和全球市场需求萎靡的背景下,我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推进重点市场领域开放,市场潜力释放度、国内市场活跃度以及市场体系成熟度都明显提升,国内市场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全球经济平稳发展和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和做出了巨大贡献。“十四五”时期,应该立足于“十三五”时期我国市场培育和体系构建的良好基础,重点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三个层面发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我国市场潜力释放度逐步彰显

我国是全球的人口大国,具有独特的市场规模优势和需求潜力。“十三五”时期,我国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以及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并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国内市场规模优势持续发挥,市场需求潜力不断释放。整体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超大规模市场国家。

(一)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万亿元大关,较之2015年增长了35.5%;2019年最终消费形成超过了55万亿元大关。2016-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5%左右,连续6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虽然,由于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外部经济冲击造成我国消费数据出现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为负,但这只是短暂现象,并不影响我国消费总量攀升的长期趋势。“十三五”时期,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二)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2020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突破50万亿元,资本形成达到45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排名第一的资本流量大国,同时还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排名第二的资本存量大国。“十三五”时期,在全球跨境投资持续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逆势增长,2019年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总额达到1381亿美元,保持世界第二大利用外资市场地位;2020年,我国利用外商投资总额达到1444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与此同时,“十三五”时期,我国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社会民生领域和生态环境领域投资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大大高于全部投资增速;五年综合来看,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快于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增幅明显高于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接近30%。投资结构优化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条件,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有效显现。

(三)优进优出格局显现

202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6462亿美元,在全球贸易萎缩的情况下,“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保持在3.5%以上的水平,对外贸易总量稳居全球第一。一般贸易占外贸总额的比重持續上升,扩大进口也取得显著成效,国内市场对于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不断增强,进出口贸易平衡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十三五”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平均增速高于全球,202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到了4.5万亿元,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接近30%,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持续提升。对外贸易逐步从“大进大出”转变为“优进优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对全球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稳步释放。

二、我国国内市场活跃度持续走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市场活跃程度持续走低,但是我国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加快国内市场培育,已经成为全球活跃度最高的市场之一。

(一)消费升级持续推进

“十三五”时期,在城乡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下,我国消费升级趋势明显。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9.2%,较2015年下降0.5个百分点。服务消费增速快于商品消费,旅游、文化、体育、养老、家政等在内的服务消费占比超过50%。通信器材、化妆品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年均增长率达到10%左右,明显高于消费整体增速。乡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消费,农村消费市场已成为挖掘我国消费潜力的重要领域。

(二)市场主体快速增长

“十三五”时期,我国推动实施减税降费、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16-2020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7.6万亿元左右;全国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4个工作日以内,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种类由60类压减为10类;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跃居全球第31位,比2015年提升了59位。这些措施使得企业负担持续减轻、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低、市场环境更加规范有序,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我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数量由2015年的7746.9万户增长至2020年底的1.4亿户,全国日均新登记注册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1.2万户增长至2020年1-9月的2.2万户,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持续保持全球第一。

(三)新型业态方兴未艾

“十三五”时期,我国大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优化新型消费发展环境、加大新型消费政策支持力度,消费新业态层出不穷,新业态消费规模逐步扩张。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是2015年的3倍,五年内年均增长24.8%,增速大大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0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0%;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超过15%,新型业态消费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第一动力。

三、我国市场体系成熟度不断提升

“十三五”时期,我国围绕“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逐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着力清除市场壁垒,积极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实际市场潜力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市场主体培育和平台搭建成绩显著

市场主体结构趋于合理,企业治理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国有、民营、港澳台和外资企业资产所占比例分别为52%、29%和19%,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29%、58%和13%,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结构已覆盖多数国有及民营企业,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市场主体经营效率提升,竞争力增强,在2020年的《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前50名中来自我国内地的企业就有12家,有41家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之列。多种类、多形态、多层次的交易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形成包括消费品交易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股票和债券交易平台、产权交易平台、劳动力市场平台、土地流转平台等众多市场平台,股权交易平台体系已形成主板市场、中小板和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四个层次。

(二)市场体系构建与模式创新成效凸显

多层次、多类别的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成功构建起由现货市场、中远期市场和期货市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组成的多类别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京东、天猫、渤海商品交易所、寿光果蔬交易所、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等万亿级现货交易平台不断发展,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期货交易规模国际领先。现代化的市场组织体系和交易方式初步形成,商品市场的信息化水平日益提升,商品实现就近配送、商流和物流信息的有效对接,开展了竞价交易、挂牌交易、中远期交易、現货递延交易等各种交易模式。

(三)要素市场改革和效能提升持续突破

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所增强。“十三五”时期,新增直接融资38.9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2%,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国际金融机构和商业机构在中国股市、债市、期货市场中的参与程度逐步提升。土地计划管理方式持续优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逐步完善,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推进。各地逐步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部分地区放宽落户条件,居住证制度不断改进,提升了劳动力城乡及区域流动性。技术市场稳步发展,技术转移机制持续优化,提高了知识生产、传播和更新的质量与速度,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资本化和产业化。形成了由国家战略、行动纲要、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等构成、比较完备的数据市场顶层制度体系,整体数据总量在全球占比达到了20%左右。

(四)运行机制建设和竞争优化取得进展

市场在商品和服务价格形成以及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基本确立,竞争性领域和环节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完全放开,政府管理价格的比重已不足3%,价格调控转变为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从中央层面明确了公平竞争审查的总体要求、审查对象、方式、标准,竞争政策在我国经济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

(五)体制机制调整和监管强化持续推进

市场主体权利保障机制得到改进,加强对产权和企业家精神的保护,为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提供了保障。通过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企业投资核准项目,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改革商事制度。监管等保障体系不断优化,2018年机构改革后,新组建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市场化退出机制开始建立。

四、利用强大市场优势助推“双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三五”时期,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规模市场,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十四五”时期,应该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加快培育完整内需系统,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国内市场规模优势转化为“双循环”运行势能,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高质量参与全球分工和高水平推进国际合作,有效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一)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要从经济循环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多个环节入手,打通堵点、畅通链条,不断释放国内市场潜力。

首先,从供给侧强化市场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国产商品和服务竞争力,积极推进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尽快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推动养老、家政、托育、文化和旅游、体育、健康等领域服务标准制修订与试点示范,在消费品领域积极推行高端品质认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消费品领域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技术服务能力。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认定和培育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品牌,通过举办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以及自主品牌消费品体验活动等,塑造中国品牌形象,提高自主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自主品牌消费。改善进口商品供给,进一步增加国内市场优质商品供给,落实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和相关监管政策,优化网络营销生态,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进一步完善免税业政策,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扩大口岸免税业务,适时研究调整免税限额和免税品种类。

其次,加快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在国家物流骨干网络的关键节点,启动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培育形成一批资源整合能力强、运营模式先进的枢纽运营企业,促进区域内和跨区域物流活动组织化、规模化、网络化运行。完善城乡消费流通网络,加强公用型城市配送节点和社区配送设施建设,将末端配送设施纳入社区统一管理,支持试点城市和企业加快构建城乡双向畅通的物流配送网络,完善县乡村三级邮政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进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工作,促进相关部门、大型市场主体的物流公共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探索市场化机制下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新模式。

再次,形成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收入分配结构。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健全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实行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明确生产要素的产权归属;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研究进一步合理提高起征点;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房地产税的立法和实施;适时推进研究遗产税征收规则和推动实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健全社会保障运行体制机制,促进相对贫困人口持续发展,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强化社会保障收入调节功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保持城乡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适度同步于经济增长。

最后,加快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推动闲置的传统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促进吃穿用消费升级;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强化汽车消费优惠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住行消费升级。加快提升新型信息产品供给体系质量,积极拓展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消费成长,优化线上线下协同互动的消费生态,培育信息消费;建立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发展绿色消费。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培育文化旅游体育消费,促进文化消费与其他服务消费融合发展;拓展健康养老家政消费,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高质量满足教育培训托幼消费,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开放,引导社会力量按照规范要求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引导创新消费新模式,大力发展平台型消费、共享经济,提升相关主体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協同创新功能;制定完善适应新消费模式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推动具备条件的乡镇将商贸物流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加工等有机结合。

(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夯实“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体制基础

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加快国内外标准规则对接,全面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国内市场潜力持续释放。

首先,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将部分国有股权转化为优先股,支持符合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骨干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探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国资监管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提高自然垄断行业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严格监管自然垄断环节,加快实现竞争性环节市场化。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油气等领域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增加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支持发展民营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完善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健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度,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

其次,完善公平竞争基础性制度。加快健全产权制度,完善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细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制度规则,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以服务业为重点试点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建立统一的清单代码体系、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信息公开机制以及市场准入评估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建立健全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统筹做好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逐步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强化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培育和弘扬公平竞争文化,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再次,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探索实行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探索实行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注册管理制,构建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相适应、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标准和措施。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城镇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和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政策,推动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土地复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双向浮动弹性;加快全国技术交易平台建设,促进技术要素有序流动和价格合理形成。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建立土地征收目录和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中的土地资产处置,促进存量划拨土地盘活利用;健全工业用地多主体多方式供地制度;促进劳动力、人才的社会性流动,完善企事业单位人才流动机制,构建更加开放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三)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孕育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不竭动力

要加快制度型开放,高水平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协同推进“走出去”和“引进来”,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加快搭建内外“双循环”的开放平台。继续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海南自由贸易港,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推动实施自由贸易区政策制度体系,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功能,力争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更多成果并向全国复制推广;全力打造开放水平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推动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其次,适应生产与消费结构升级之需,扩大进口。持续优化进口结构,支持关系民生的产品进口,落实降低部分商品进口税率措施,完善免税店政策;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建筑设计、商贸物流、咨询服务、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增加有助于转型发展的技术装备进口,支持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设备及零部件进口,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加农产品、资源性产品进口,加快与有关国家签订农产品检验检疫准入议定书,推动重要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准入。积极拓展促进进口渠道,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打造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发展成就、开展国际贸易的开放型合作平台;发挥外资对扩大进口的推动作用,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领域,进一步发挥外资在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化进口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创新进口贸易方式,统筹调整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正面清单,复制推广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熟经验做法,推进汽车平行进口试点以及维修、研发设计、再制造业务试点,支持边境贸易发展。优化进口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条件,大力培育进口促进平台,培育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优化进口通关流程,推进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降低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加快改善国内营商环境,加强外贸诚信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

再次,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维护完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世界贸易組织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核心地位,积极推动和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规则谈判,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取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限制,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建立健全外资企业投诉机制,保护外资合法权益。

此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与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共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提升境外经贸合作区创新发展水平,推动形成“一带一路”双向大市场。以重大投资合作项目为重点,打造一批综合效益良好、产业定位清晰、辐射作用明显、各方面都欢迎的重大项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实走深。推动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互动,推进签订高水平的投资协定,构建双边投资促进工作机制,完善对外投资备案报告制度,健全对外承包工程管理,加快与有关国家商签或更新投资协定,提高对外投资便利化水平。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提升对外投资质量,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为中外企业投资合作创造稳定透明的外部环境。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

猜你喜欢
双循环消费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国内消费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双循环战略下我国化肥业发展的思考
40年消费流变
消费物价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