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特殊言语,品味独特情感

2021-08-16 09:55王炎炎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散文

王炎炎

摘要:教师在字词句的咀嚼中推进散文教学,带领学生从特殊的言语形式入手,循着文本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思,才能真正实现基于“这一篇”走向“这一类”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从一些有特点的言语形式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特殊言语形式的品读,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关键词:散文;特殊言语;独特情感

“文学性的散文”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这类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度个性化的言说内容和言说方式。王荣生教授曾言:“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是在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因此,“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是散文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然而很多散文,学生理解其情感并非难事,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贴着文本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思。越是浅显的情感主旨,学生越容易对其抽象地概括。阅读没有过脑过心,缺少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这样的散文阅读无趣且无效。

因此,如何跋山涉水、曲径探幽,贴着文本探寻到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才是散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文字才是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作者的人生体验存活在言语文字之中。于散文而言,只有聚焦作者个性化的言语形式,才能真正把握作者细腻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便从一些有特点的言语形式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特殊言语形式的品读,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一、特殊表达中的独特情感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即将告别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时,流露出不舍、无奈、懊悔、惧怕等复杂的情绪,这些情绪包含在这样一段简短的文字之中: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墻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段文字里作者不舍百草园和不情愿去三味书屋的情绪一望而知,重点在于作者是通过一些特殊的言语表达来表现这看似一望而知的情绪,如三个“也许”“Ade”“们”。下面请看学生的品读:

师:这一段是作者即将离开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时的心理活动,这一段心理描写流露出作者复杂的情绪,大家能够品出几种呢?我们边读边从句子体味。

(生自由诵读。)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不愿意去三味书屋。

师:可以具体说一说从哪一句感受到的吗?

生:三个“也许”,作者猜测大人们送他去三味书屋是对他调皮、捣蛋的惩罚,说明他认为三味书屋是一个不太好的去处,他并不想去。

生:三个“也许”也写出了在百草园的快乐,在大人眼里,那是破坏,那是捣蛋,可在“我”心里,那是生活,那是快乐!

生:三个“也许”是作者的自责,其中还有一些懊悔和无奈之情。

师:三个“也许”里包含了喜爱、懊悔、无奈这么多细微的情感。

生:我还感受到作者对百草园的不舍,最后一句,“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是作者在告别百草园里的蟋蟀、覆盆子、木莲,说明他很不舍得这些东西。

师:哪个词体现了“告别”?

生:Ade。

师:Ade是德语,意思是“再见”。这里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再见”,而要用Ade呢?

(屏显:Ade多用于儿语,类似于英语中非正式的再见“byebye”。)

生:Ade是小孩子的口吻,更符合童年鲁迅的身份,更能体现小孩子对这些动植物最纯真的不舍之情。

生:这种儿语化的表达既显出小孩子的稚气,又能感觉到小时候的作者已经把百草园的动植物当成自己的朋友了,这是一个小孩对朋友深情又无奈的告别。

师:非常好,大家发现作者用了一种特殊的言语形式——儿语化的表达,来表现不舍之情,惟妙惟肖地刻画童年之“我”依依不舍的稚态和恋恋不舍的深情。

生:这句话还有一个特殊之处,作者在告别蟋蟀、覆盆子和木莲时都用到“们”字,“们”是表示人的复数,作者这里却用它来称呼百草园里的动植物。

师:那作者用这样一处特殊的表达有什么用意吗?

生:这也是说明小作者早已把百草园里的动植物当作自己的好朋友了,这里是在表现他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师:很好,我们读文章不仅要关注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更要关注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这一段文字,作者情感的奥秘藏在“也许”“Ade”和“们”这三处特殊化的表达里。

这是一段值得细品的文字,若是粗略地读过,学生只能空洞地谈论不舍、不愿之情。捕捉到三个“也许”、德语“Ade”和拟人化的“们”这三处特殊的表达,才能体认作者更多细腻甚至细微的心绪。脑海甚至还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个小孩子跟百草园的朋友认真告别的情景,一个可爱又略带忧伤的小孩跃然眼前。如此,学生对作者不舍、留恋之情便有了更为鲜活的感受。

二、特殊句式中的独特情感

童年鲁迅之所以热爱百草园,是因为百草园里有诸多让他魂牵梦绕的“朋友”,作者对这些“朋友”的介绍集中在以下段落: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一个段落集中介绍了十四个“朋友”,作者介绍这些“朋友”时是否有章法可循呢?又是如何巧妙地表现百草园的妙趣横生呢?请看以下教学实录片段:

师:百草园里有这么多朋友,哪些是作者重点描述的呢?

(生陷入沉思,答案不统一。)

师:我们看这一段有这样一个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屏显)我可不可以把这些词换一换,比如说换成“不但有……还有……而且……也有”,我们把文章的内容带进去读读看,比较一下,两个句式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

(生齐读。)

生:我觉得原文中的句式重点强调的是“单是”后面的内容,“不必说”是并列的,所提到的地方都有趣,并没有突出重点。

师:很好,作者用这样一个句式不仅把这么多的景物串联在一起,而且还有重点、有详略。

师:那么“不必说,也不必说”与“单是”后面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呢?

(屏显段落内容,标红所写景物。)

生:“不必说”后面的景物更加广泛、丰富,“单是”后面仅描写了“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短短”说明这是一个非常狭窄的空间,“泥墙”说明这个地方很普通,应该无甚趣味。

师:“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些都比“短短的泥墙根”有趣,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不起眼的泥墙根呢?

生:作者的意思是这些地方已经有足够多的趣味可以追寻了,我就不细讲了,单单是泥墙根这样一个普通又不起眼的地方就包含了无穷的乐趣,说明百草园确实趣味多多。

师:作者用很狭小的空间展现了百草园的巨大乐趣,更具感染力。

师:再来看看“单是”后面具体描写的这些内容,老师觉得很普通啊,哪有这么有趣?

(屏显: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生:在大人眼里,這些都是普通的昆虫和植物,可是小孩子不这样想,我都很想看一看会喷烟雾的斑蝥。

生:这是儿童独有的乐趣,这里是在表现孩子的童心。

师:很好,作者用这样一个特殊句式不仅突出了重点,还巧妙地表现了百草园里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这里还隐藏着一个无拘无束、充满好奇心的孩子。

特殊句式往往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这个段落中,一个“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特殊句式将百草园里众多有趣的事物划分成两个部分。“不必说”宕开一笔,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后面已经富含趣味了,那百草园的其他地方更有乐趣无穷了。再细读“单是”后面描写的内容,看似稀疏平常,在小作者眼里却妙趣横生,这正是儿童自然天性的体现。抓住这一处特殊句式,不仅能快速厘清段落思路,还能从中发掘更深刻的意味。

三、特殊视角中的独特情感

回忆性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包含两重叙述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之“我”,一是回忆主体——现在之“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不例外,现在之“我”在回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时,过去之“我”在故事中若隐若现。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师:这个故事恐怖吗?从哪里看出来?

生:恐怖,作者在回忆这个故事的时候有穿插一句“当然睡不着的”,说明少年鲁迅是害怕这个故事的。

师:泥墙根一带的乐趣、捕鸟的乐趣是显而易见的。这个令“我”感到害怕的故事就让人匪夷所思了,它能算作百草园的乐趣吗?

(生沉默。)

师:这是成年作者回忆长妈妈讲的故事,老师发现回忆里不止长妈妈一个人,还有一个隐藏的小听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谁能找到这个小听众。

(生齐读。)

生:我发现“后来呢”这句话像是小鲁迅在听故事时跟长妈妈的对话。

师:成年作者回忆这个故事,为何要转换视角,加入一处小作者的语言?我们一起来演绎当时的情景。

(分角色朗读:一人扮演长妈妈,其他人扮演小鲁迅。)

生:“后来呢”写出了小孩子的好奇,长妈妈讲故事的时候,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结局。

生:少年的作者又害怕又想听,这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乐趣。

师:说得好!一句少年作者的“后来呢”写出了百草园里“惊心动魄”的快乐,也生动地表现了儿童天真、好奇的心理。

如果单从故事本身分析,美女蛇吸人脑髓是一个鬼故事,似乎算不得童年的乐趣。捕捉到过去之“我”的一句“后来呢”,才发现故事虽恐怖,但少年作者享受其中,对故事充满探索欲。这一句特殊视角的语言让故事多了一份神秘感和趣味性,抓到这个细节,才能真正体味到其中“惊心动魄”的乐趣,理解这个故事存在的合理性。

散文的情感不是浮于文字表面,而是潜藏在文字深处的。要与作者产生真正的心灵碰撞,还需要往散文的细微处走,特殊的言语形式便是细微之处的具体抓手。教师在字词句的咀嚼中推进散文教学,带领学生从特殊的言语形式入手,循着文本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思,才能真正实现基于“这一篇”走向“这一类”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散文
2021年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30名)
遥想右北平(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老苏(散文节选)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其它的交给时间(散文)
2018年《西部散文选刊》最佳评论奖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