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评价指数模型构建创新型中药学科学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8-17 06:51刘凤杰孔招娣张荣华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中药学硕士导师

刘凤杰,孔招娣,张荣华,杨 丽,蔡 宇

(暨南大学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中医药是应用悠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瑰宝[1]。近年来,中医药在产业、事业、教育与科研、国际竞争、国民健康等方面越来越多地发挥作用。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在患者救治、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显现出独特优势[2-3]。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专门人才、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使命。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中药学专业人才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培养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人才迫在眉睫,尤其是决定中药发展深度和广度的创新应用型中药学研究生[4-6]。

当前,我国及本校中药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创新意识薄弱、实践应用能力不高、综合能力缺失等,反映出的是旧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与发展的瓶颈。本校的生源特点致使本校在创新型中药学人才培养中担负了十分重要的责任,尤其面对港澳及东南亚对中药产业的布局规划,以及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需要。本研究收集了我国重点院校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相关资料,分析了以往和现行模式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就业指导、教学质量保证等方面多角度探讨了践行创新型中药学科学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措施。

1 我国中药学科学硕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科学硕士(即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等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前者强调学术理论,后者强调实践技能[7]。专业硕士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培养模式已渐趋完善。科学硕士在长期的探索中虽然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培养体系,但显而易见忽略了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的道理。以中药学为例,首先,课程设置内容的前沿性、多样性和有用性一般,方案和内容陈旧,调整滞后。其次,授课与学习时间紧张,学术交流的频率低、范围小,教学方式僵化,研究生不能改变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很少主动阅读期刊文献和专业资料,思维受陈旧知识结构束缚,知识面狭窄[8]。教学中常存在认为理论研究“学”大于“做”的现象,这也可能是由于场地和经费限制。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常带有浓厚的“师徒”“上、下级”色彩,尤其是中医药院校。单一导师指导多名研究生,导师知识和精力有限,导致指导不到位或学生科研意志松懈。缺乏有效、科学的教学评价系统,普遍存在以论文发表数量作为考核评价指标的情况或指标单一,缺乏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9]。轻视或忽视对研究生的就业动态访查和就业指导工作,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科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10]。

2 创新型中药学科学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国内中药学研究生教育越来越注重“应用与创新融合”,在德育和课程教育、科研工作与学位论文教育,以及实践教育联合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糅合了管理理论、统计学理论、模型理论等理论思想。基于PDCA[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循环的中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将培养过程分为3个循序渐进的阶段目标:中药学专业特色的学科知识积累、规范化科学实践能力培养和创造性科学实践能力培养[11]。以内涵式发展为引领的教育培养体系则强调以人为本,加强优秀指导团队和科创实践课程体系与平台建设,建立在学培养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的质量评价体系,从而有利于培养拔尖创新型中药学人才[9]。“培养目标-教育手段-培养制度-评价机制”四体协同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和行业对综合性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12]。近年来,“产学研临床”联合培养模式被许多院校接纳并效仿实施。“两段式-双导师”研究生培养模式将研究生培养分为理论学习和科研实践2个阶段,学校导师为主导师,基地导师为协助导师。产学研合作培养方式所培养的研究生与传统培养模式比较,实践与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导师指导作用薄弱、研究生评价和考核标准不严格等[13]。据统计,中药学科学硕士毕业生大部分都涌向药企、医院等地方,从事科研、教学、教育者较少[14]。因此,“产学研临床”培养模式适于中药学各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此外,产教融合[15]、互联网+[16]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17]教学模式也各具有其优势和特色。

3 中药学科学硕士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前提 中药学教育不仅要培养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更要培养具备宽厚人文知识底蕴、高尚道德情操及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学校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平台宣传等让“仁心、仁术”思想和“大医精诚”理念深入人心,弘扬崇尚科学、追寻真理、独立思考、灵活创新、甘于奉献精神,传播正能量;培养学生中医药学科文化自信、职业素养及大局观和全球视野,在灾难与逆境中迎难而上,以科学武器捍卫国民安全[18];将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将学术不端行为扼杀在摇篮中。

3.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秉持“按需设课”“内容拔高”“提升素质”“启迪创新”等基本原则,适当增设新兴边缘学科和跨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学术报告等,构建与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纵观全国高校,对中药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分析学、科学思维培养、思维导图训练、生命科学拓展、生物技术、实验管理等课程,以及多学科专题讲座和会议等重视的高校,其学科排名和培养的学生质量往往较高。

3.3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应改变“投喂式”的旧习惯,采用研讨式、双向式、案例式、讨论式、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双语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化结合的新方式,充分启蒙学生创新思维与潜质。如研讨式教学通过学生的主题概述,培养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明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探讨过程促进师生之间的观点交流和思路碰撞。教学双方发挥和激发对方主观能动性,营造愉悦舒适、宽松自然、合作共鸣、共同进步的乐教乐学环境。

3.4导师指导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双向选择。研究生基于专业兴趣及为人治学风格选择导师,导师基于专业素质和培养潜能选择学生,构建平等和谐、理解信任、合作共赢、自然温馨的教学关系。导师利用自身科研思维和学术成果启发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其走独立思考、刻意创新的研学之路。采用导师小组制度扩大信息渠道、扩充知识面、共享资源和增强学术交流。严格遴选和审核导师的招生资格,把好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人格素养和学术水平关。

3.5科研实践 科研实践是培养形成研究生科研思维、科研规划、科研动手、科研交流、创造成果等能力的重要过程,是体现在研究生教育方方面面的培养方针。研究生需了解国内外中药学和相关领域科研进展和动态,能根据个人兴趣或课题组研究方向拟定课题,制订严谨科学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细化落实各个流程,定期总结和交流研究成果并撰写和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最后能在未来深造或社会工作中深化创造力和自我拔高。

3.6就业指导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应具备社会与市场指向性,帮助指导在校研究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就业市场需求和提高自身竞争力。中医药院校对中药学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不仅包括相关课程,还需要在构建培养方案时纳入就业市场需要的参考因素,引导研究生关注重视职业市场动态,转变中药学研究生执着于“高薪、高端、稳定”的就业观念,培养研究生“合适、创新、挑战、基层”和“按需发展”的职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3.7教学质量保证 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重视对受教育者创新素质、教学督导者落实态度和教学管理者创新培养理念的评估。建立以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考核内容的研究生考核制度,学习成绩、科研实践、思想品德、体育运动等按创新需求素质分配占比,对涉及个人非专业能力的考核应简化考核方式,如采用他人评价意见等。对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考核应采用客观、灵活的考核方式,如随堂测验和布置实践任务等,而不是评价过往成绩和奖证。

4 基于统计学的教学综合评价指数模型

分析中药学科学硕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比较不同中医药院校的教学改革实例发现,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容易偏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更缺乏综合、客观、动态、可视化的综合评价系统。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劣程度受到人才培养方式、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及个性化教学3个主要方面的综合影响。建立一个数学统计模型以综合评价指数量化这3个主要方面。

人才培养方式(Y1)、教学质量保证体系(Y2)及个性化教学方式(Y3)的评分评价因素根据上文所述选取,如人才培养方式的评价因素包括课程设置的总容量、多样性、创新性、可接受度等,以及导师制度和导师培训实效、就业指导工作认可度、科研实践实效等;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价因素包括教学质量评价实效、研究生考核制度效果、学生综合素质等;个性化教学方式的评价因素包括教学方式响应度与效果、求学满意度、学生专业与创新素质等。根据模型阶段性的结果可区分出重要因素、待再评估因素和无关因素。

教育的发展性注定完善的中药学科学硕士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难以较快成型和一成不变,并且在实践中也会遭遇很多困难,因而运用数学模型记录实践经验十分有意义。该模型的运作建立在大数据收集和长时间实践的基础上,从而有可能建立一套匹配人才培养模式的硬件系统,起到辅助人才培养的作用,而不应看作是一个脱离了实际的数学模型或过度重视数据的指导意义。

5 小 结

纵观科技国情,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旧偏弱,资金投入强度尚有待于提升,要素配置结构尚有待于优化,对外开放程度尚有待于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撑能力尚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较少,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仍具有较大差距[19]。种种困境之下中药学作为我国特有的专长学科,其所积攒的宝贵经验和丰富内容如何被创新性继承和发展,为提升我国医药事业核心竞争力贡献力量?“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构建“学科融合”“实践与理论融合”“应用与创新融合”培养方式,建立个性化教学方式和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形成先进、科学、均衡的创新型中药学科学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决定因素。基于统计学理论的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可用于优化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为各中医药院校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推动我国及本校中药学学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和创新化发展。

猜你喜欢
中药学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爱情导师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