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熊去氧胆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分析

2021-08-19 08:47谷广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2期
关键词:胆酸酒精性脂肪肝

谷广伟

(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许昌461000)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是除酒精和其他明确损肝因素所致疾病, 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1~2]。NAFLD 早期无自觉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或加重可出现疲乏、食欲不振、腹胀、嗳气等,病情若未及时控制可继发肝硬化、肝癌等危及患者生命。 有调查显示NAFLD 是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肝脏疾病,早期采取科学方案治疗可控制疾病发展,但若疾病发展至晚期,预后效果较差,因此需结合目前医疗技术展开科学、有效的治疗[3]。 多烯磷脂酰胆碱可促进肝组织再生,但单一使用临床疗效有限,熊去氧胆酸作为一种利胆药可刺激胆汁酸大量分泌,亦可促进胆汁排出,为进一步明确其临床价值,本研究选取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100 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 例,男28 例,女22例,年龄(56.11±10.24)岁,体质指数(28.64±2.11)kg/m2,病情:轻度 15 例、中度 30 例、重度 5 例;对照组 50 例,男 27 例,女 23 例,年龄(56.14±10.21)岁,体质指数(28.65±2.12)kg/m2,病情:轻度 14 例、中度29 例、 重度7 例。 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 经 B 超、CT 检查确诊者;无药物禁忌证者;年龄<80 岁者;自愿进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未合并心肺功能疾病者;无精神及心理疾病者。 排除标准:因病毒、药物、免疫性损伤引起者;凝血功能疾病者;肝脏及其他部位肿瘤者;自愿退出研究者;感染性疾病者;脑血管疾病者;药物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为确保研究结果准确性,经相关检查确诊后,医师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对糖尿病、肥胖等基础性疾病进行治疗,叮嘱其在治疗期间保持低脂、低热量食物、戒烟戒酒,在日常生活中适量运动,以增加机体代谢量。对照组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国药准字H20059010) 治疗, 口服,456 mg/次,3 次 /d,持续治疗 3 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注册证号H20181059)治疗,口服,250 mg/次,3 次 /d,持续治疗 3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4]。 判断标准:显效为B 超检查显示脂肪肝改善1/2; 有效为B 超检查显示脂肪肝改善1/3;无效为未达上述标准。 总有效=显效+有效。(2)临床指标。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肘正中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 速度离心5 min,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酰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 ALT)、 天 冬 氨 酸 氨 基 转 移 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 TC)、白介素 -6(Interleukin-6,IL-6)水平[5]。(3)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肝脾CT 比值。

1.5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82.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临床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iL、TG、TC、IL-6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表2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TBiL(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ALT(U/L)治疗前 治疗后AST(U/L)治疗前 治疗后IL-6(pg/m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tP 16.25±5.92 22.94±7.25 5.054<0.001组别 n T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50 50 79.21±22.02 81.02±25.51 0.379 0.705 38.11±9.62 47.71±13.02 4.193<0.001 72.11±24.02 72.13±24.25 0.004 0.997 37.54±10.32 52.26±15.22 5.660<0.001 39.61±11.32 37.08±12.11 1.079 0.283 TC(mmol/L)治疗前 治疗后50 50 tP 4.26±0.79 4.02±0.85 1.462 0.147 2.26±0.61 2.73±0.72 3.521 0.001 7.03±1.32 7.02±1.42 0.034 0.971 4.72±0.55 5.21±0.62 4.180<0.001 104.81±17.25 105.25±17.35 0.127 0.899 72.21±14.66 85.25±15.35 4.344<0.001

2.3 两组肝脾CT 比值对比 治疗前,两组肝脾CT比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脾CT 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肝脾 CT 比值对比()

表3 两组肝脾 CT 比值对比()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50 50 tP 0.71±0.12 0.72±0.11 0.434 0.665 0.93±0.11 0.84±0.12 3.909 0.000

3 讨论

NAFLD 作为消化内科常见慢性肝脏疾病,作为一种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多认为与糖尿病、高血脂密切相关。 当机体游离性脂肪酸过量输送至肝脏,肝细胞过度摄取并合成过量的TG, 导致大量脂肪蓄积在体内, 形成NAFLD; 或是当机体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合成或分泌障碍时亦可引起TG 排泄量减少,导致肝脏内蓄积大量脂肪,增加NAFLD 发生率[6]。NAFLD 虽为良性病变, 但若未及时控制可继发肝纤维化、肝癌等,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生活质量,鉴于此需及早选择有效方案进行治疗,在保护肝脏细胞及功能的同时,增加机体内血脂代谢率,避免病情持续加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7~9]。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 高于对照组(82.00%), 且治疗后ALT、AST、TBiL、TG、TC、IL-6 水平低于对照组, 可见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后血脂、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且临床症状逐渐消失。 分析原因为,多烯磷脂酰胆碱是从大豆中提取的磷酸精制作而成,所含的磷脂成分符合生理需求,不仅可修复已破坏的肝细胞膜结构,亦可加速机体脂质代谢,在调节肝脏能量平衡的同时避免脂肪在体内聚集,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 熊去氧胆酸作为亲水性胆酸制剂,具有溶解胆固醇性结石的功能,在降低ALT、AST、TBiL 的同时抑制血脂水平升高,既可避免脂质过氧化,亦可保持肝脏细胞避免出现凋亡情况, 将其与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可发挥协同作用机制, 既可确保肝细胞膜稳定性,又可达到抗氧化、利胆化淤的作用。 IL-6 与机体炎症状态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预后效果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IL-6 低于对照组,究其原因是熊去氧胆酸进入机体后可恢复肝细胞维生素E 的还原能力,在增强细胞还原性防御机制的同时,抑制机体炎症介质的分泌, 继而维持肝脏组织正常的代谢[10]。

临床多根据肝脾CT 比值判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病情,比值在0.7~1.0 者为轻度,<0.5 为重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肝脾CT 比值高于对照组,证实经熊去氧胆酸治疗后肝脏密度降低, 病情得到控制。综上所述,熊去氧胆酸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中效果显著,使得患者肝功能、血脂水平得到改善,且整体炎症状态得到控制。

猜你喜欢
胆酸酒精性脂肪肝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黄解毒片中胆酸和猪去氧胆酸的含量及其质量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胰酶片中胆酸和牛磺猪去氧胆酸的含量
天麻素有望成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潜在药物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piRNA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