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2021-08-19 08:48郭莹盈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肌纤维盆底肌力

郭莹盈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 南阳473003)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 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盆底功能薄弱,进而引起盆腔功能障碍[1],主要表现为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 PFD 为女性人群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原因为分娩和妊娠造成的盆底肌肉损伤,大约40%的产妇产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盆底肌肉损伤。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产妇重视产后自身健康状况。 现医学界主张产后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和训练,如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训练等,以防治PFD。 目前,已有报告证实,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在PFD 治疗中的效果良好[1]。 但此点暂未形成定论。 因此,本研究纳入80 例PFD 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探讨产后康复护理的优势。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 2016 年 3 月 ~2018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足月单胎分娩产妇;(2)在我院接受产检和分娩;(3)知晓并同意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1)存在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者;(2)认知能力异常,无法正常沟通交流者;(3)合并器质性疾病和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者。 按产后护理方式不同,将80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0 例。 对照组年龄20~38 岁,平均(28.3±1.1)岁;经产妇 12 例,初产妇28 例;文化程度:12 例高中或以上,3 例中专,25 例大专或以上。 研究组年龄20~39 岁, 平均(28.5±1.2)岁;经产妇 13 例,初产妇 27 例;文化程度:13 例高中或以上,4 例中专,23 例大专或以上。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会批准后实施,患者及其家属均签字同意。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指导患者低脂低盐饮食,督促其定期排便。 研究组接受产后一对一康复护理干预。(1)盆底肌训练:反复做缩肛动作,每次收缩时间>3 s,再放松,重复此动作,25 min/次,2~3 次 /d,8 周为一个疗程。(2)低频神经肌肉盆底康复治疗仪(SOKO 900 Ⅲ型)治疗,平卧在床,屈曲分开两腿,将电击棒置入阴道中,测定腹肌和盆底肌收缩时电活动, 并从图像上反映出来,20 min/次,2次/周,持续10~15 次。

1.3 观察指标 (1)用压力张力器检测两组患者盆底压力,按照压力表刻度将盆底压力分为4 个等级,即非常好(Ⅳ)、好(Ⅲ)、一般(Ⅱ)、差(Ⅰ)。(2)用低频神经肌肉盆底康复治疗仪(SOKO 900 Ⅲ型)和阴道指检评分测定两组患者盆底Ⅱ类、 Ⅰ类肌纤维疲劳指数和肌电压, 分别表现为盆底肌收缩耐力和强度。(3)用尿失禁问卷表(ICI-Q-SF)评估两组患者产后尿失禁发生率, 轻度: 评分≤6 分, 中度: 评分7~12 分,重度:评分≥13 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盆底压力分级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盆底压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Ⅰ级、Ⅱ级、Ⅲ级率低于对照组,Ⅳ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盆底压力分级比较[例(%)]

2.2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盆底肌力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指数、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 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

表2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

护理后盆底Ⅱ类 盆底Ⅰ类 盆底Ⅱ类 盆底Ⅰ类 手测阴道肌纤维 肌纤维 肌纤维 肌纤维 横断面疲劳指数 疲劳指数 肌电压(mV) 肌电压(mV) 肌力(nxm)研究组对照组组别 n护理前盆底Ⅱ类 盆底Ⅰ类 盆底Ⅱ类 盆底Ⅰ类 手测阴道肌纤维 肌纤维 肌纤维 肌纤维 横断面疲劳指数 疲劳指数 肌电压(mV) 肌电压(mV) 肌力(nxm)40 40 tP 0.00±0.03 0.00±0.03 0.000 0 1.000 0-0.05±0.03-0.05±0.04 0.000 0 1.000 0 7.17±1.45 7.18±1.44 0.030 9 0.975 4 6.33±1.25 6.32±1.24 0.035 9 0.971 4 3.75±0.58 3.74±0.57 0.077 7 0.938 2 0.00±0.01 0.00±0.02 0.000 0 1.000 0-0.04±0.02-0.02±0.01 5.656 8 0.000 0 8.15±1.67 7.25±1.51 2.528 2 0.013 5 7.96±1.51 6.52±1.37 4.466 8 0.000 0 4.09±0.52 3.85±0.51 2.084 0 0.040 4

2.3 两组尿失禁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尿失禁发生率 2.50%(1/40)低于对照组 25.0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女性盆底承托着膀胱、直肠、阴道、子宫等器官,并参与了控制排便排尿、维持阴道紧缩度和增加性快感等生理活动。 PFD 多发于中老年女性人群及产后女性,因此产后预防PFD 非常必要。 目前认为导致PFD 的独立高危因素为分娩和妊娠,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PFD 已逐步发展为常见疾病。 数据显示,大约50%的女性均曾患程度不同的盆底功能障碍,且大部分患者未及时接受有效诊治。 妊娠属于女性特殊生理阶段[2~4],此阶段机体内激素发生改变,盆底结缔组织代谢也出现变化,盆底支持力降低,加大了盆腔器官脱垂发生风险。 产后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训练,具有无创、无痛等优势。 目前医学界已认可盆底肌肉锻炼对盆腔器官脱垂有预防作用,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盆底肌锻炼在我国仍未完全发展成熟[5~7],不少学者仍对此有异议。

本研究中,研究组采用产后康复护理干预,盆底压力和盆底肌力均得到显著改善,且尿失禁发生率低,表明产后康复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有利。 盆底康复锻炼属于运动疗法之一,此外运动疗法还包括机械运动、徒手运动、主动助力运动、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等,为近年盆底康复医学的主要方式,适当运动可加大机体摄氧能力,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机体代谢,进而增强神经灵敏性,加大肌肉收缩力。盆底康复锻炼中,患者以一定收缩强度和频率主动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群, 盆底肌肉和神经可因此得到唤醒[8~9],让阴道逐步恢复到产前大小和敏感状态,改善肛门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对防治PFD效果良好,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此外,治疗过程中,护士指导产妇在强化训练I 类纤维时,还兼顾了盆底肌持续收缩时间和训练强度。

综上所述,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可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改善肌纤维,降低尿失禁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肌纤维盆底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