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评价研究

2021-08-21 10:57王海峰张国会江光华
中国科技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北京科技

伊 彤,王海峰,张国会,江光华

(1.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2.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31)

所谓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指来自文化、科技方面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创造更大价值的创新过程,最终形成文化与科技互相包容、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整体状态。本文研究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问题,主要关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文化内容在生产、呈现、服务、传播等各个层面的方式,赋予文化产品更高、更强的创作力、感染力、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而实现更大价值创造的相关问题。为了简单起见,将 “文化和科技融合”简称为 “文化科技融合”。

为了准确测评、认识、把握北京地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水平,有必要建立一套实用、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对于客观描述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状况、监测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促进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现状与问题概述

区域文化科技融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2012年颁布的 《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在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中明确要求 “要完善文化科技工作体系和统计评价体系”,指出 “加强文化科技工作统计制度、指标体系、调查方法的研究,逐步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评价文化科技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以及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此,不少学者、政府研究机构都意识到建立全国统一的文化科技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并从国家、地区、城市等多个层面展开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借鉴创意产业研究领域构建的3T理论 (技术、人才、宽容度)以及欧洲、香港、上海等多个创意指数构架,同时还借鉴信息、专利等涉及科技创新的诸多高科技园区的评价体系因子。自中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工作开展以来,对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融合状况和发展水平的评价和测量问题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综合看,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基地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能力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大都涵盖融合基础、融合环境、融合能力、融合效益等方面,创意城市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大都涵盖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人力资源、文化环境等方面。在具体的评价指标中,专利申请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R&D经费占GDP比重、R&D从业人员、图书馆拥有量、互联网用户数等指标出现概率比较大。这些评价指标体系为本文提供了启迪和借鉴。同时也应看到,国内外对文化科技融合评价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存在 “重融合、轻评价”的现象

目前国内外针对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评价的资料较为缺乏。在中国知网上输入 “文化科技” “文化科技融合”等关键词,从1996年至2018年,中国国内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研究相关的论文有5000余篇,近几年有不断增多趋势,自2012年以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已超过500篇,研究内容涉及多个领域。而其中关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评价的文章相对较少,在上述搜索结果中进行主题词为 “评价”的二次检索,仅有12篇文章。总体看,当前中国对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融合机制、融合模式、融合对策等定性研究方面,相关的评价研究不多。在定量评价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对于创意城市、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且各自形成较为成熟完整的理论框架,而对于文化科技融合方面的定量评价研究则较为欠缺。

1.2 文化科技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尚待完善

随着中国文化科技融合深入推进,关于文化科技发展评价的文章开始增多,如倪芝青等基于指数研究对杭州市文化与科技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1],孙智君等[2]梳理归纳国内外认可度较高的创新指数及创新指标体系,从微观、宏观与融合特质3个维度入手,建立包含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文化科技融合类产业创新指数进行测算分析。山红梅等[3]对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进行评价研究。蒋伟等[4]设计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贾佳等[5]对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指数及创新指标体系建设进行深入分析。但整体看,一是对文化科技融合的界定及其内涵外延还未形成统一认识,对文化科技融合产业也没有明确界定和统计口径。二是所提出的评价指标大都处于理论层面,许多评价指标很难量化,可操作性较弱。

为此,根据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与特点,建立健全区域文化科技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文化科技融合水平进行定量评价,是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构建一套区域文化科技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进行沿时间轴的纵向评价。

2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思路

文化科技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整体水平的各个角度和层面。在指标选取时,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独立性等原则。为此,根据文化科技融合的内涵,在借鉴国内外学者有关创意城市评价、区域文化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评价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指标相应数据的可获得性,从融合基础、融合投入、融合产出、融合环境4个维度出发,尝试构建区域文化科技融合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文化科技融合评价指标模型

(1)融合基础:衡量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基础的扎实度。融合基础主要体现为区域文化与科技各自发展的水平。只有当文化和科技两个方面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才能更好提升区域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文化科技深度融合。

(2)融合投入:衡量区域文化科技融合投入的强度。融合投入主要是评价区域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方面的投入情况,主要通过能够体现文化科技融合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两个方面来反映。

(3)融合产出:衡量区域文化科技融合效果的显示度。融合产出指的是文化科技融合带来的综合产出绩效,可通过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产出进行表征。

(4)融合环境:衡量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外部环境条件的完善度。融合环境衡量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具备的保障条件和支撑环境。它对促进区域文化和科技资源集聚、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等发挥重要作用。融合环境涉及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2 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原则和思路,结合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目标,经过多轮专家咨询和论证,最终确定北京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 评价方法

3.1 计算方法

对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进行评价,选用综合评价指数分析法。综合评价指数分析法能够综合反映社会现象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并能够分析测定现象各构成要素对现象发展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反映现象的变动趋势以及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对比关系。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可分为3个层次。第1个层次反映文化科技融合总体发展情况,通过计算总体发展指数实现;第2个层次反映融合基础、融合投入、融合产出和融合环境4个方面的情况,通过计算相关分指数实现;第3个层次反映构成融合能力各方面的具体发展情况。结合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最终选取22个评价指标。

(1)确定指标权重。在比较国内外赋权方法优劣的基础上,参考中国创新指标体系框架,采用逐级等权法进行权数分配。

(2)计算指标增速。通常指标的增速或发展速度是以基期年份指标值作为基准进行比较。在某一指标体系中,如果按照通常方法计算各指标的增速后进行加权平均,由于可能存在某些指标增速过高 (或过低)的情况,会造成指标增速之间不可比 (即增速过高或过低的一些指标掩盖了其他指标的作用),从而造成整个指标体系失真的现象。因此,必须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增速的范围进行控制。一种较好的方法是将指标增速的基准值设定为该指标的两年平均值,这样计算出来的各指标增速的范围可以控制在[-200,200]区间。本指标体系中,22个指标都是正指标。

各指标相邻年份的增长速度计算方法为:

其中,i为指标序号,t为年份且t≥2015。

(3)合成分领域指数和总指数。指数合成方法分为以下3个步骤。

第1步:计算各领域所辖指标的加权增速,公式为:

其中,wi为各指标对其所属领域的权重,k为该领域内指标的个数,t为年份且t≥2015。

第2步:计算定基累计发展各领域分指数,公式为:

其中,t为年份且t≥2014,E2014=100。

第3步:计算定基累计发展总指数,公式为:

其中,t为年份,αi为各领域对总指数的权数。

3.2 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评价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数据来源,见表1。

表1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布及数据来源

4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评价分析

4.1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基于上述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采集2014—2018年的相关数据,对当前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见表2。

表2 2014—2018年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4.2 评价结果

通过发展指数测算结果,2018年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指数首次突破140 (以2014年为100),达到148.6,较2017年大幅增长15.1%,增速较上年加快5.2个百分点,见表3和图2。分领域看,文化和科技融合基础、融合产出和融合环境三大指数比上年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文化科技融合投入指数出现下降,如图3所示。

图3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分领域发展指数

图2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指数 (2014年为基期)

(1)融合基础指数。2018年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基础指数达到137.9,比上年增长7.4%,增速较上年放缓0.5个百分点,指数总体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该领域中,两个指标较上年均呈现增长,其中文化基础指数为144.1,较上年增长6.1%,增速有所放缓,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科技基础指数也实现稳定增长态势,达到131.7,较上年增长8.7%,增速加快4.7个百分点,如图4所示。

图4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基础发展指数 (2014年为基期)

(2)融合投入指数。2018年融合投入指数达到103.1,呈现略微回落态势,下降5.0%,但仍高于100。该领域中,两个指标均较上年有所下降,人力投入指数出现下降,为85.7,较上年下降3.8%。财力投入指数为120.4,较2017年下降5.9%。虽然财力投入指数有所下降,但仍高于100,如图5所示。

图5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投入发展指数 (2014年为基期)

(3)融合产出指数。2018年北京文化科技融合产出指数达到175.0,比上年增长15.6%,是所有分领域指标中增速较快的。融合产出指数的两个指标指数均全部实现增长,其中数量产出指数为201.8,比上年增长25.8%,质量产出指数为148.2,较上年增长4.2%,如图6所示。

图6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产出发展指数 (2014年为基期)

(4)融合环境指数。2018年北京文化科技融合环境指数达到178.3,融合环境发展指数呈现不断优化提升的发展态势。文化科技融合环境两个指标中,经济环境指数为135.4,较2016年上升5.9%。社会环境指数为221.3,较上年大幅增长72.7%,在全部评价指标指数中领跑,如图7所示。

图7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环境发展指数 (2014年为基期)

5 结论与建议

综上可知,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近年取得了较为瞩目的发展成绩,但仍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融合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融合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

5.1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整体效果显著,但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整体看,2014—2018年北京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无论从规模还是速度来说,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尤其是融合产出成果丰硕,特别是数量产出成果显著,文化及相关产业发明专利授权总数、游戏动漫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4%和23.9%。在质量产出上,鼓励相关文化企业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出台实施相关激励政策,提升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此外,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和科技统计年鉴公布的分项统计指标数据看,北京的部分指标绝对值与其他省市仍有一定差距,未来北京仍有较大提升发展潜力。

5.2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的人力投入有待加大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文化人力投入发展指数仅为85.7,人力投入较慢,从人力投入的规模情况看,2018年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文化人力投入较2017年继续减少。具体原因是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有所下降,人文社科R&D人员全时当量实现了小幅增长。北京地区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占比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80%,这就要求北京市抓住规模以上文化制造重点企业,做大企业,加大企业研发人员投入,培育文化制造行业龙头企业。

5.3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的财力投入有待加快

在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指数中,财力投入发展指数为120.4,较上年下降5.9%,而2017年该指数为127.9,同比增长21.7%,北京文化科技融合的财力投入增长速度放缓,主要是由于年度科普经费筹集额较2017年下降了2.9%,同时,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也出现下滑,较2017年减少8.8%。应不断引导企业加大文化科技产业投资力度,壮大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制造业领域的研发创新活动,推进文化总部经济建设,加快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式发展、内涵式发展、集约化发展、品牌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

5.4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在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指数中,融合环境指数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融合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北京人均GDP虽然保持增长态势,但地区GDP增速放缓,2018年为8.2%,较2017年下降0.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也有所放缓,2018年增长6.5%,较2017年下降0.4%。2018年融合环境指数大幅增长,主要是每万人口参加科普 (技)讲座、展览人次出现大幅增长,一是中央在京单位组织开展的全国性科普活动参加人次,全部计入本数据;二是网络形式的科普活动大大增加了参加人次。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加快了知识、科普等的传播速度,创新了传播方式。北京应加快整合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人才聚集优势,实现文化与市场的有机对接,满足地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同时,增加实体科普 (技)讲座和科普 (技)展览的数量和质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更多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科技需求。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北京科技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