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胸膜神经鞘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1-08-23 09:00李如意代金娥张鑫李少莹
临床肺科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胸膜胸腔镜胸部

李如意 代金娥 张鑫 李少莹

临床资料

患者女,33岁,体检时行胸部CT检查发现左上肺胸膜占位,为进一步诊治至我院。患者无胸痛、发热、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无特殊既往史。查体:体温:37 ℃,脉搏:87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04/69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廓对称无畸形,胸部无压痛,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入院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血沉、CRP及大小便常规均正常。入院初诊:左上肺胸膜占位待查。

入院后行胸部增强CT检查:见左上胸膜下条片状密度增高影,最厚处约25mm,CT值约21Hu,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局部向肺内膨隆,邻近肺组织轻度受压改变,印象:包裹性积液(见图A~B)。胸部MRI检查:见左上胸膜下条状等长T1T2信号影,内部信号不均匀,边界清楚,最大层面约70mm×27mm×25mm,印象:左上胸膜下囊性为主占位病变,倾向良性,淋巴管囊肿可能(见图C~D)。

全麻后行胸腔镜探查左胸腔,于胸腔顶部壁层胸膜下见长条状囊性病变,并完整切除囊肿(见图E~F)。囊肿送术中冰冻,肉眼见:(左侧胸膜下囊肿)灰白灰红色条状组织一块,大小10.0cm×1.5cm×1.0cm,切面灰黄色,实性,质中,似有包膜。冰冻结果:(左侧胸膜下囊肿)倾向良性病变,神经鞘瘤可能(见图G-I)。术后病理示:特殊染色:Rf(+),AB/PAS(-);免疫组化:S-100(+),vim(+),Ki-67(-),GFAP(+),SOX10(+),EMA(-),NF(-)。印象:左侧胸膜神经鞘瘤(见图J)。

图1 A~D为患者术前检查资料;其中A~B:2020年5月17日胸部增强CT示左上胸膜下条片状密度增高影;C~D:2020年5月20日胸部MRI检查示左上胸膜下囊性为主占位病变。E:胸腔镜下可见条状囊肿;F:经胸腔镜下切除的肿瘤组织。G~I:HE染色,可见细胞排列成梭形;J:免疫组化S-100(+);G×40;H、I、J×100。

讨 论

神经鞘瘤又称施万细胞瘤,来源于神经鞘细胞,大多为单结节梭形肿块,由神经外膜和残存的神经纤维共同组成的纤维膜包裹,神经鞘瘤在临床上较常见,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20~50岁的中年人居多,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1]。发病部位主要以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相对表浅的部位居多,发生于胸膜的神经鞘瘤较罕见,其多来源于肋间神经,生长缓慢,病史较长,偶可引起胸痛、咳嗽等,但也有的病例无自觉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2-3]。

检索1970年1月~2020年5月的中外文数据库,共检索到8例胸膜神经鞘瘤的病例报道。第1例患者为37岁女性,因“左胸部隐痛1年半,加重3月”来院,入院查胸片示左侧胸壁阴影,诊断胸膜间皮瘤,胸部CT检查示:中野左侧胸壁半圆形致密影,手术完整切除肿块,术后病理确诊为左侧胸膜神经鞘瘤[4]。第2例为48岁女性患者,因“咳嗽、咳痰、胸闷1个月”入院,胸部X线检查:右上胸第1~2前肋间内带见一个5.0cm×2.8cm大小的椭圆形块状影,诊断神经纤维瘤,手术完整切除肿块,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右侧胸膜神经鞘瘤[5]。第3例患者为43岁女性,因“体检行胸部X线透视,发现右侧胸腔内肿块2天”来院,入院复查胸部X线示:右肺上叶外带第1、2前肋间见一个类圆形肿块,CT平扫示右上背侧胸膜局限性增厚,且有一椭圆形肿块突向胸腔。CT诊断:胸膜间皮瘤,不排除局限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术后病检示:胸膜神经鞘瘤(囊性)[6]。第4例为29岁男性患者,因“间断性右侧胸痛3年,加重1个月”入院,胸部CT提示右侧胸膜占位,行B超引导下胸膜活检后病检提示:梭形细胞瘤,全麻下行胸腔镜下肿块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右侧胸膜肿瘤)神经鞘瘤[7]。第5例患者为60岁男性,因“左胸感反复针刺样疼痛5个月”入院,胸部CT示右胸膜下病变,全麻后行胸腔镜下右侧胸壁肿瘤摘除术,术后病理示:(右胸膜)神经鞘瘤[8]。第6例是一位62岁的绝经后女性,于左侧乳腺癌切除术前行CT和磁共振检查,无意间发现左前胸壁下方于第二肋骨前缘的位置有一个7毫米的结节,接着行PET-CT检查,显示左侧胸部下方可见局灶性轻度代谢灶,因此考虑转移性病变的可能性大,经胸腔镜切除后行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胸膜神经鞘瘤[9]。第7例为一位61岁女性,深吸气时感右肩疼痛2周,体格检查发现左肺尖部呼吸音下降,行CT检查发现左上胸纵隔边缘有一个圆形、包裹的不均匀肿块,经胸腔镜切除后做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胸膜神经鞘瘤[10]。第8例是一位37岁的女性,因背部疼痛至医院就诊,胸部X线显示左侧胸腔积液,接着行胸部CT及磁共振检查发现左侧胸腔有一个大小为76毫米的巨大肿瘤,起源于第九肋间神经。最后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左侧胸膜神经鞘瘤[11]。以上文献回顾了8例胸膜神经鞘瘤病例,加上本次报道的共有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5.6岁,男女比例为2:7,病变来源于左侧胸膜的有5例,右侧胸膜的4例,因常规体检发现的2例,术前检查发现的1例,感胸痛的3例,背部疼痛的2例,咳嗽胸闷的有1例。上述文献中绝大多数神经鞘瘤在影像学检查上,均为圆形或者类圆形肿块,生长速度慢,常无自觉症状,仅在肿块体积不断增大以至对周围神经产生压迫时,才会出现胸痛、背痛、咳嗽等相应的临床症状。

良性的胸膜神经鞘瘤在CT及MRI上通常表现为与邻近肺组织分界清晰,并且沿神经走形的椭圆形肿块,病灶周围胸膜无增厚,未见肿大的淋巴结[12]。其中CT平扫示肿瘤密度稍不均匀,CT值约为18~26HU,增强扫描见肿瘤呈中心延迟强化、边缘低强化的靶征。CT可以较清晰地显示神经鞘瘤的生长部位、大致范围、肿瘤大小以及肿瘤边界等,此外还能显示病灶对邻近组织的压迫和侵犯情况[13]。T2WI像示病灶中心为略高信号,周围呈明显高信号的特征[2]。因此,CT、MRI检查对于胸膜神经鞘瘤的诊断具有一定优势,但对于早期的胸膜神经鞘瘤,其影像学检查并无特异性。本例患者入院后行胸部增强CT检查提示为包裹性积液,另行胸部MRI检查提示淋巴管囊肿。因此,对于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早期胸膜神经鞘瘤,仅凭影像学检查不能明确诊断,临床上对神经鞘瘤的最终确诊需靠病理学检查。

胸膜神经鞘瘤应重点与胸膜间皮瘤、神经纤维瘤、胸膜结核瘤等累及胸膜的疾病相鉴别。胸膜间皮瘤是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及纤维细胞的原发性肿瘤,多有石棉接触史,胸膜呈结节状或团块状增厚为本病的基本特征,大多数病例合并大量胸腔积液[14]。神经纤维瘤多位于后纵隔,少部分位于叶间胸膜,影像主要表现为胸壁或叶间裂胸膜的软组织肿块,质硬,呈类圆形,轮廓光滑锐利[15]。行平扫CT检查时,可见胸膜结核瘤紧挨着胸膜并朝着肺野呈局限性突出,通常为球形或不规则的团块影,病灶边缘光滑整齐,肿块内可见钙化及邻近胸膜增厚,病理检查均为结核性干酪样坏死物及结核性肉芽肿[16]。

神经鞘瘤的病理类型分为以下两种:1) 束状型,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核膜薄,核仁少,排列呈栅栏状或不完全的旋涡状;2) 网状型,细胞间液体较多,呈排列较稀疏的网格状,网格中常有小囊腔形成,免疫组化:S-100(+)[17]。本例患者免疫组化为S-100(+),提示网状型构象。S-蛋白广泛存在于间充质细胞和淋巴造血组织中,例如神经胶质细胞、雪旺氏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上皮细胞以及朗格汉斯细胞等。主要用于星形少突胶质细胞、室管膜瘤、神经母细胞瘤、神经鞘瘤、黑色素瘤、脂肪肉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但因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差,建议与其他抗体联合应用[18]。

胸膜神经鞘瘤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早期的神经鞘瘤几乎均有完整包膜,手术切除效果良好[19]。本次病例采用了全麻下胸腔镜完整切除肿块,瘤体切除彻底,创口小,患者术后恢复快。胸膜神经鞘瘤多为良性肿瘤,手术彻底切除预后佳,复发可能性小,恶变率低,但仍存在一定的恶性转化可能,所以早期手术切除行病理检查以及术后密切随访是有必要的。

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无任何自觉症状,因常规体检发现左上肺胸膜占位来院,入院后行胸部CT及MRI检查的结果不一致,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胸膜神经鞘瘤。神经鞘瘤是来自神经鞘细胞的良性肿瘤,很少恶变,肿瘤生长缓慢,通常因体检发现,影像学检查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最终确诊需靠病理学检查,术后应定期随访以防肿瘤恶变。

猜你喜欢
胸膜胸腔镜胸部
体检要不要拍胸部X 线片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体位护理对胸腔镜手术术后快速康复的应用
床旁超声判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自发性气胸拔管时机的参考价值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避开这些毁胸坏习
结核性胸膜炎治愈后为何隐痛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