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维”德育评价体系提高德育效度

2021-08-23 12:17屈睿直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三维义务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要】本文基于德育评价目标异化、德育评价信效度不高、德育评价连续性缺失等问题,建议构建“一个核心,两个原则,三种形式”的三维德育评价体系,即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评价目标,确立以“长效化、本土化”为原则的评价指标,采取“画像式、述评式、立体式”的评价方式,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效度。

【关键词】义务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德育评价 德育效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13-03

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各项社会事业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掣肘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青少年“道德滑坡论”“道德冷漠”“德育失效”等言论一直存在,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华民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屡受诟病。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德育信效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德育评价体系的“失灵”为其首因。德育评价是义务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定盘星”,因其“牵一发而动全身”历来备受关注。因而,及时扭转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异化、德育评价信效度不高、德育评价连续性缺失等关键问题,构建遵循“一个核心,两个原则,三种形式”的三维德育评价体系,对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效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评价现状

(一)德育评价目标异化

德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运用可行的方法和技术,对德育的过程与效果做出价值上的考查、判断。德育目标是德育评价全过程的根本遵循,也是德育评价稳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国家通过教育方针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实现德育目标在各级各类教育系统中的统摄性。而德育评价主客体具有复杂性、特殊性,某些德育评价主体对德育目标进行不当解构,造成德育的各式异型形态,进而影响德育实施、评价、反馈的全过程。“主智主义”派奉知识授受若德育评价的圭臬,将德育目标草率地异化为“德育知识”,价值选择倾向于道德概念、理论的掌握和认读,造成德育组织形式仅限于“灌输式”与“填鸭式”,评价方式“唯分数”“唯考试”,漠视道德的自主内化和建构,剥夺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

(二)德育评价信效度不高

德育目标的异化导致德育评价丧失了应有的信效度。将道德评价的价值选择标准定位于道德知识掌握程度的现状,不可避免地造成来自学生、教师、社会其他主体的怀疑:“德育考试分数高等于道德高尚吗?”“道德分数的高低与德性水平成正比吗?”显然,这些声音的背后是对德育评价信效度的质疑。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普遍采用的“一言堂”教学和“单一式”的终结性评价方法仅能勾勒出在知识层面“有道德”的假象,而不能描绘青少年丰富多样的道德精神世界。

(三)德育评价连续性缺失

德育评价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德育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反馈、教育活动的调整,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德育评价的连续性必然涵盖空间与时间二重性质。德育评价在义务教育阶段横跨小学与初中两个学段,缺乏学段间的衔接与整合意识。教学主体各自为政,仅着眼于本学段教学目标的达成,德育评价存在德育目标脱节、断层,方式简单划一,忽略学段特色,前后学段彼此孤立、难以串联的现象,难以发挥在德育中的引线作用。

二、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评价缺失的成因

(一)部分教师对教育方针的理解不够精准

201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全国教育大會上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诚然,国家在顶层设计中已然形成对德育目标的清晰概述,然而,受制于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的不均衡性,将“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细化落实到德育活动中,仍然是德育评价实践中难啃的“硬骨头”。一部分一线教师对文件的解读缺乏前瞻性、大局观,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对教育方针关键指标缺乏清晰的认知。

(二)德育评价方法长期固化

如果把德育评价视为将“德”与“人”有机结合的媒介,那么德育评价方法则是该媒介的核心触角。德育评价主体的单一必然造成权威性,而权威性又将导致德育评价陷入“身心二元论”。杜威在论述“身心二元论”的不良后果时指出“身体活动被认为和精神活动毫无关系,它使人分心,是应该和它斗争的坏事”,所以最终导致“由于我们所受的教育,我们以为文字就是观念,我们用文字来处理问题,这种处理方法实际上只是使我们知觉模糊,不再能认识困难”。这种观点使德育评价重“心”而不顾“身”,认为道德知识的熟记等同于道德品性的塑造。

(三)德育评价缺乏体系建构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较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德育评价自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体系建构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真空地带。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引导广大师生深入系统学、及时跟进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虽然“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如火如荼,各式“备课联盟”、研修班相继出现,但这种一体化的成体系建设思维在德育评价中的应用仍然匮乏,各学段间的评价方法无法契合学段特点,评价结果孤立,无法形成呼应。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大学、中学、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既要求每一学段的德育都能够实现课程覆盖,又要求各个阶段的德育课程能够实现“无缝”衔接。

(四)中小学德育评价衔接不足

义务教育阶段涵盖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依法理而言,该阶段为一单独的且涵盖两个相邻学段的整体。但基于当前我国小学与初中普遍分开授课的状况,义务教育阶段在地缘上分隔为小学及初中两个场域。我国现行中小学学制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组成。中等教育又划分为初中和高中/中职两个阶段。由此,初中阶段陷入了身份认知上的窘境。它依法理应与小学共同构成义务教育阶段而紧密联结,按学制则作为小学与高中的缓冲学段,起承上启下之作用。故而因学制三段式的划分,人为造成了在高等教育之前存在两个关键衔接窗口,即“小升初”与中考。“小升初”这一衔接窗口导致小学、初中德育评价缺乏延续性,在小学阶段使用的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方式往往不能在学生升入初中学校后继续使用。

三、构建“三维”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铸魂工程,德育评价体系建构成效如何关乎青年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德育评价在德育这一灵魂工程中的引线作用。时代呼吁科学合理、可行可用的评价系统,因而构建“一个核心,两个原则,三种形式”的三维德育评价体系(即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评价目标,确立以“长效化、本土化”为原则的评价指标,采取“画像式、述评式、立体式”的评价方式)对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效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评价目标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学校要围绕这个根本任务、坚持这一根本标准,建立健全促进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德育评价作为一种对实施过程与效果的价值上的评价,其实施的大前提是设定一个明确的价值标准,以此作为德育评价过程中涉及的各项选择的参考,价值评价实际就是一种预设的价值选择。既然如此,离不开一个老生常谈的议题:选择什么知识?什么知识是有价值的?中国的道德教育既有教育性,又有“政治性”。这种“政治性”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遵循。德育评价体系的建构要始终把稳航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选择的范式,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以德领才、以德蕴才、以德润才。唯有如此,才能形成科学的德育评价目标,避免目标异化,为德育评价的实施开好头、谋好局。

(二)以“长效化、本土化”为指导的评价原则

1.长效化

实现德育评价的长效化需要建立起兼顾时间与空间的评价指标。在时间方面,打破学段人为孤岛,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衔接与晋升体系。提炼义务教育各阶段德育培养的关键词作为培养的方向性指引,设计区域德育课程,并选择教学方法、活动内容,以德育评价指标调控德育效果,实现“专项培养”与“定向培养”相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靶向性。在空间方面,一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同向同行、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二要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思维嵌入德育评价之中,在遵循“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下,明晰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的各学段分目标,实现德育评价目标层层贯通与延续。

2.本土化

德育评价的较为科学的方法为20世纪90年代初由李伯黍、顾海根等编制的上海市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该方法是改编自德国道德心理学家林德在“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指导下设计的“道德判断测验”,其核心就是通过提供一些“道德两难式”的情节,分别反映自由与自律、公与私、义与利、平等与公正4对道德冲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预设情境做出行为选择,并对相应的行为做出动机选择,从而判定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笔者发现,该方法基于皮亚杰、科尔伯格、莱斯特等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较强的现实性。但其操作难度在于通过“两难”情节的设置让儿童达到对矛盾情境的体认。因此,测验情境设置的本土化显得尤为关键。测验问题要立足于本土素材,结合区域内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进行改编,凸显两难式问题的冲突性,让青少年在充分理解和体认情境的前提下做出选择,这样才能反映青少年真实的道德判断水平。

(三)采取“画像式、述评式、立体式”的评价方式

5G时代“万物互联”的新生态为德育评价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科技的支撑,让新兴德育评价模式、方法得以实现。本文所设想的“画像式、述评式、立体式”的评价方式是建立在5G互联时代,搭载智能设备,集教学、娱乐为一体,随时存储和调取,并可长效保存的综合型德育评价App。

1.画像式

画像式评价是通过共享、记录学生的行为习惯数据,基于数据进行行为分析与大数据模拟,以一定的算法绘制专属于该生的“德育画像”。利用智能算法绘制“德育画像”能有效规避传统德育评价模式主观性强的弊端,防止使用者有目的地打造“标准”的“道德画像”迎合社会普遍的道德价值要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述评式

述评式功能的创新在于使青少年德育评价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述评式功能主要有两项,一为记录,一为展示。记录分为“自记”与“他记”,“自记”由使用者自行上传日常所见、所闻、所想,可以是对学业成绩的记录、自身发展历程的分享,也可以是能代表自身感想的作品,形式不限,体裁自由。青少年在充分知悉述评成果的应用范围后,依据个人意愿选择公开程度,拥有对外展示的自主性。“他记”以二维码扫码形式开展,便于进一步扩展记录内容。使用者可以通过二维码邀请同学、教师、家长、受助人等人对其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充实述评资料。

3.立体式

立体式功能的突破在于使德育评价突破场域、主体、时间的限制。笔者建议以App形式打通德育评价主体的区隔,以线上评价实现立体式多维度的整体评价,充分发挥涵盖生生、师生、家校、社会之间的多维空间循环互评,有效提高德育實施的信度与效度。立体式的德育评价方式改变以卷面分数衡量学生思想道德水准的考核方法,代之以在动态中教育和考核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笔试、口试、课堂问答、讨论、社会实践等形式的评估和考核,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和评价。

义务教育阶段作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关键期,是青少年三观建构历程中的奠基时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重视提高德育评价的实效性,解决德育目标异化、德育评价信效度不高、德育评价连续性缺失等问题,构建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张冲.中小学德育评价与创新研究:现状·问题·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9(11).

[4]邵志豪.新时期青少年德育本质意涵论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6(10).

[5]尹伟.僭越与复归:基于“道德”的道德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2).

【作者简介】屈睿直(1993—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评价。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三维义务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