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

2021-08-23 02:06张志彬丁晓莉
关键词:多元主体双一流创新能力

张志彬 丁晓莉

摘    要:提升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应对新科技革命和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条件,也是“双一流”建设中提高大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分析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构建包含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体系,提出依托学校、导师和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完善培养机制、优化课程教学、建立团队协作、引导创意孵化、构建激励平台等路径来提升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多元主体;创新驱动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8-0007-04

一、引言

创新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能力则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大批具有革命性的创新人才的涌现,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知识创新的核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从1978年的1.1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373.13万人,这得益于研究生的扩招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对经管类研究生的需求剧增,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经管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脱节”等诸多问题。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高经管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我国经管类研究生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双一流”建设和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根本要求。

研究生作为较高层次的知识群体,承担着知识创新的重要责任,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学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认知水平、培养模式和经费投入等因素的影响。是否具有强烈的学术动机、课程参与程度和方式、学术交流经历、科研课题参与数量和方式、导师的学术指导和就业关怀、充足的科研经费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1]。管理体制机制、课程教学保障、科研质量保障、导师指导等全过程质量管理则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2]。导师队伍被认为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性因素,“多边双导师制”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志,全方位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3-4]。总体来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去提升:在内因方面要调动研究生提升创新能力的主动性;在外因方面则要求各项教育机制为促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5]。也就是说,高校要通过思想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锻炼、交流合作、强化队伍和推进治理等多种途径,不断完善培养体系,有效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6]。

现有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从整体上进行分析,针对特定专业的典型分析比较少。在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实现主要依托经管类人才在市场中创新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研究经管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向实践层面更加推进一步,也能为经管类研究生“因材施教,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现实参考,对于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和推动“双一流”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对有限,学校期望经管类研究生能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以提高科研考核指标,导师希望经管类研究生多参与科研项目研究达到学校考核要求,企业则希望经管类研究生能具备“即战性”市场实践能力来满足岗位需求,而大部分经管类研究生则只是希望通过获得研究生学位来谋取更好的就业岗位,只注重达到毕业的基本要求,而忽视了对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学校、导师和企业等多元主体在培养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上存在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使得经管类研究生要在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和实践锻炼之间找到平衡点相对困难。因此,在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创新能力都存在着“失衡”。

(一)学习目标过于功利

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也是创新活动开展具有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不同于理工类研究生,经管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论文发表和课题研究上,评价指标和考核要求相对主观。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在招收经管类研究生时相对重视学历背景,缺乏对其创新能力的考察。因此,部分经管类研究生不能够潜心于学术研究或投入社会实践来提升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而是以顺利获得文凭作为最基本的学习目标,主要精力用于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相应资格论文的发表上,社会实践能力较弱。即便在理论研究方面,由于经管类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与管理类问题的相关学术研究,要在有限的研究领域获得创新成果需要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和较长时间的学术积累。为了达到毕业标准,经管类研究生将学术研究的视野局限在过于狭窄的研究领域,只是对既成学术研究成果的简单模仿,难以提炼原创性的理论观点,由此导致学术价值不高的文章“成批量”出版,甚至出现了突破学术道德底线的问题。研究生学位的获得与知识探索、创新能力“脱节”,导致经管类研究生的学习动机被过度“功利化”,严重制约了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脱节

传统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直接导致了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首先,课程体系相对注重经济和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并且课程内容未能完全反映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和成果,特别是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限制了经管类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迭代更新和深层次深化,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授课方式仍然以被动的理论灌输为主,在教学方式上缺乏启发与引导、互动与探究,没能很好地体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再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智慧教室的建设在许多高校因为经费投入少而推进缓慢,这样就难以依托丰富地教学手段,特别是仿真模拟技术来激发经管类研究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并且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形成。最后,实践教学的开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众多地方高校并没有建立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经管类研究生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也无法参与到社会调研活动中。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难以满足产业创新发展和技术市场化应用的需求,造成所培养的经管类研究生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匹配度低,不利于创新能力的长期塑造。

(三)导师遴选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能否达到预期。一方面,部分高校过于注重科研业绩的考评导向,忽视了创新能力塑造的考评,由此限制了导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过程中考核论文发表和课题研究的数量,评价体系存在“过度量化”问题,缺乏对导师综合素质的考察。研究生导师的业绩评价、职务晋升考核、学术水平评价、薪酬与评奖体系等与导师科研业绩挂钩,导致部分导师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项目申报与论文发表中,对研究生科研指导时间少,难以对研究生进行细致和专心的指导,使得研究生的创新研究受到阻碍。另一方面,高校经管类研究生的生源较以往大幅增长,使研究生导师资源变得紧张,培养单位不得不通过降低导师的选拔标准来扩充导师队伍。由此导致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在大多数高校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研究生导师一旦聘任就没有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压力,使得导师缺乏关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长期培养的动力。甚至部分研究生导师由于自身学术科研水平、学术能力有限,难以引导研究生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研究。

三、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体系的构建

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驱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经管类研究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必要人才支撑。经管类研究生既是较高层次的知识创造群体,也是“距离市场最近”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只有兼具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才能将新科技革命成果有效转换为产业竞争力,这也是“双一流”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

不同于理工类研究生和文科类研究生,经管类研究生既要求有先进的创新理念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要求能深刻理解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因此,经管类研究生作为高级创新应用型人才,其创新能力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需要具备在经济管理理论层面的学术反思能力,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经验,创新性地开展学术研究和理论提炼;另一方面,需要具备在实践层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心智能力,特别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探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有效路径的能力。因此,本文将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分为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两部分。

理论创新能力主要是将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融入经管类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经管类研究生创新理念,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成就事业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关注身边的经济管理相关理论科学,还要结合目前社会转型、产业升级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实现“学以致用”。创新思维,就是要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注重跨学科交叉,创新性、多角度地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拓宽研究实际问题的思路,取得兼具开创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

实践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方法的探索和创新环境的营造,实现高校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全方位对接。创新方法,就是通过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将科学技术与市场运作相对接,注重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大规模转化,以及科学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切实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社会发展,造福广大人民。创新环境,就是要将鼓励创新与包容失败并举,注重多渠道投入激勵、多途径引导经管类研究生创新,特别要鼓励协同创新环境的积极融入和充分应对。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经管类研究生服务社会的意识,追求能够驱动整体社会创新发展进程的创新能力。

四、提升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

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的培养系统为其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又需要社会的引导系统为其创新能力提升营造必要的外部环境,将外部激励转化为内驱动力。因此,提升经管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从培养机制、教学机制、协作机制、孵化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探索可能的实现路径。前三个机制主要着力于培养经管类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后两个机制主要着力于培养经管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学校通过完善培养机制形成创新理念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高等院校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将其贯穿于经管类研究生理论学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职业成就等各个方面。淡化以财富作为衡量经管类研究生职业成就的标准,强化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智力支持作用,鼓励经管类研究生要将成就事业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将成就小我和实现大我相结合,激发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为此,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注重专业技能向德才兼备转变,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考核标准,为重塑创新理念形成科学引导。

(二)学院通过优化课程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经管类研究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作为经管类研究生培养单位,学院应以市场为导向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激发经管类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为创新思维形成奠定必要基础。在课程内容方面,将经济管理的前沿知识和最新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研究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对接。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引入大数据分析等交叉学科的相关课程,让经管类研究生能拓宽学术视野,形成跨学科的创新思维,满足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经济的兴起背景下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将虚拟仿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经管类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情景化再现经济管理现实场景,发展综合性批判思维,孕育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改变去情境化的教学模式,从注重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转变,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手段,使培养过程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三)导师通过建立协作机制催生创新方法

导师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继续鼓励经管类研究生导师进行横向研究课题和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辟新学科方向,调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经管类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督促导师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经受来自实践的检验并得到市场的认同。同时,完善“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加强校外实践导师的作用,使其参与到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来,对研究生培养提出实质性的意见,依照市场需要进行创新活动。通过单个导师指导与导师小组联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意志,发挥默会知识和知识溢出的作用。为此,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大力深化分工合作,促进教研互动,建立一个多方协同的导师队伍,不断创新重要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校企通过创意孵化机制引导创新实践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利用市场化手段,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经管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加强校企合作,鼓励经管类研究生去企业实地深入调研或开展实习,既有利于改善企业工作方法,也有利于创新学术成果的取得,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企业应主动加强校企协作,引进经管类研究生来调研或实习,同时也为企业所需人才进行专项培训,节约后续的培养成本。另一方面,引导经管类研究生将创新思想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促进创新科学技术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孕育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意想法,进一步为创业孵化创造现实条件。为此,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突出其专业特点,进一步强化校企协同,引导创意孵化,培养真实的知识运用和创新场景。

(五)构建激励平台营造创新环境

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学术沉淀和经验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在选人和用人时,将学历学位作为经管类研究生能力考察的主要依据,助长了研究生学习的浮躁心态,无法专注于学术创新。基于此,社会各界应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创新与包容失败并举”的创新环境。一方面,高校与用人单位建立和实施“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支持计划”,对经管类研究生的创新成果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并依托科研项目立项来引导其参与到科研创新过程中。另一方面,对于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较难成果化的问题,社会和学校应为其提供创新与低成本试错的机会,即便是无法马上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也要给予必要支持,不应过于“功利化”和“短期化”。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依托氛围营造,构建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合作平台,对创新活动形成多渠道激励。

五、结语

在理论层面,经管类研究生存在研究问题虚、研究面狭窄、研究深度不够等问题,难以出具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在实践层面,经管类研究生则存在实践能力弱、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服务社会意识不强等问题,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经管类研究生自身创新意识的提升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经管类研究生只有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敏锐的创新思维、扎实的创新知识、积极地创新行为,进而发挥学术潜能、提高学术素养,才能将较高的学术创新能力運用到实践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协调多重目标的共同实现是当前经管类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重要实践问题。需要立足我国国情,提出依托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并通过完善培养机制、优化课程教学、建立团队协作、引导创意孵化、构建激励平台等改革举措来凸显专业特色、提高培养质量,形成经管类高层次创新人才持续涌现的培养新模式,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    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2]荣利颖,邓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    证分析——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J].    教育研究,2018(6).

[3]黄胜忠,吴先聪.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多边双导师    制”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

[4]曹晶.默会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中    国高教研究,2019(1).

[5]李栋,杨道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本体论诠释[J].高等农    业教育,2014(11).

[6]季卫兵.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误区及其重塑[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

猜你喜欢
多元主体双一流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城市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试论大数据下的现代科技馆科普服务创新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多元主体协同:网络舆情治理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