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体验式教学路径探析

2021-08-23 09:50赵美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实践能力初中数学

赵美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路径,提出设计翻转课堂、渗透趣味元素、组织合作探究、开展实践活动等教学建议,拓展数学预习维度,推动数学认知内化,以提高数学课堂体验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 体验式教学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91-02

初中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但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初中数学教学普遍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困境,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强调数学知识剖析,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这种课堂教学的不平衡性,制约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也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基于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将体验式教学手段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所谓“体验式教学”,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意义,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以下,笔者就初中数学体验式教学路径展开阐述。

一、设计翻转课堂拓展预习维度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讲授一些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教师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家自主观看视频学习,在课堂上以讨论、练习等为主。微课视频是翻转课堂常用的资源,它能打破数学学科教学时空的局限性,将数学教学延伸至课外,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新授课的前一天,教师搜集并整合有关本课时重难点知识的微课视频,提前发送到学校官网、班级家长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上,指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增强学生的预习体验,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难点等关键知识建构前概念认知。

在前置性学习活动中投放微课教学视频,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控制好微课教学视频内容的时长和深度,避免预习难度设置过高,造成学生数学学习畏难心理。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第一课时教学中,“不等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数学概念,让学生明确各种不等号的表示方法和读法、构建“不等式”的数学概念认知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笔者选择了一段5分钟左右的微课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前预习,视频内容从学生熟悉的整数比较大小知识入手,借助具体的生活场景,逐步引出“≥”“≤”“≠”等不等号,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比较两数大小关系”的多种情形。视频最后导入“不等式”的概念内容,只要求学生简单了解即可,主要学习活动设置在课堂上。这样层次鲜明、具有明显侧重点的微课素材选择,着重强化了有关“不等式”概念的一些基础性知识,提高了学生数学课前预习质量,为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渗透趣味元素激活学生参与热情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参与效度,让学生主动投入数学活动学习中,是贯彻数学课堂体验式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有意识地在数学活动布设中渗透一些趣味元素,能够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要具备开阔的教学视野,立足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从信息网络、日常生活、数学故事中挖掘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元素,将其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融合。

除了加强趣味教学素材的课堂渗透,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创新数学教学活动载体,开展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构建数学新知。例如,数学实验是初中生较为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活动,教师在“统计调查”小节教学中,配合教材“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的编排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和尚数豆子”故事情境,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想出什么办法估算出瓶子里的豆子数目?”在充满趣味性的故事引领下,学生课堂学习专注性明显提高,思考结束后提出了“先估算一定数量豆子的体积,再测算总数”“先估算一定数量豆子重量,再测算总数”等不同方法。教师设置多个实验组,组织持相同方法的学生一起到台前完成实验探究,分别展示自己估算得到的结论。教师采用学生接受度较高的趣味实验展开课堂教学,为学生构建数学认知表象提供有力支撑,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体验。

三、小组合作探究碰撞思维火花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一些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数学新知理解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教师筛选合作探究学习课题时,可以从教材编排的内容入手,选择一些紧密围绕课堂核心知识的合作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也可以根据学生数学课堂上的动态学习表现,设计一些“再探究”“再创造”的探究课题,切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数学小组分组安排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效,教师根据不同探究课题的具体特点,灵活选用组内同质、组内异质、个别分组等分组方式,辅助学生探究学习的顺利完成。在教学《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三个方面。为避免学生自主学习时出现方法遗漏,教师提出“如何判定两条直线是平行线”探究课题后,按照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先自主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制订相应的验证方案,再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分析这些探究方案的合理性。学生刚开始给出的猜想存在很强的片面性,还有部分猜想是错误的。但随着小组合作探究的深入,各小组成员个性化想法都得以充分呈现,在不断地验证、探究中,一一排除这些错误假设,全面总结出三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的分组方法,将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分配到同一小组,弥补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局限性,帮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顺利完成数学新知的学习。

四、开展实践活动推动认知内化

要想让学生真正内化体验式教学中得到的学习收获,将这些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实践学习活动,及时巩固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印象,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质内涵、应用场景建立更多思考。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践学习能力,教师可放手多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教师应推动数学实践教学常态化,用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数学书面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感知中多角度深刻思考数学知识,深化学生的数学认知深度。在《直方图》“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着重向学生介绍用Excel办公软件制作统计图的操作方法,学生并没有太多实机操作的机会。此时,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组统计数据,让学生课后利用家里的电脑完成统计图的制作,家中不方便用电脑的学生可以和其他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大部分学生递交的电子版作业都按照实践学习任务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电子版直方图的制作,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直方图”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此外,还有部分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数据,通过自主学习,制作了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其他形式的统计图,拓宽了数学应用的知识面,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有目的地将体验式教学渗透在课堂中,能够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感性认知素材,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实效性。教師应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方法,通过设计翻转课堂,拓展数学预习维度;渗透趣味元素,激活数学学习热情;组织合作探究,碰撞数学思维火花;开展实践活动,推动数学认知内化,引领学生在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中,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简介】赵 美(1981— ),女,广西陆川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陆川县马坡镇初级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数学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实践能力初中数学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