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优化策略

2021-08-23 09:50磨玲玉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优化策略,建议教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设置教学目标,导向教学过程;巧设计算情境,理解计算算理;亲历探索过程,培养综合素养;强化估算和练习设计,培养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123-03

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属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性内容,要着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法则与规律进行正确数学计算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进行优化。

一、设置教学目标,导向教学过程

教师开展计算教学,在课前应先定位“这是一堂什么主题的课”,一般数的运算包括运算的意义(加、减、乘、除)、计算方法(精算、估算、近似计算)、运算律、运算顺序等。定位后对所教内容进行分析,包括所学的内容的数学本质(算理和算法)是什么?所学内容的标准要求是什么?再进行教材分析,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深刻理解执教内容。

教师想要游刃有余地制订各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的主题、性质类型、内容的本质,以及本节课蕴涵的知识技能、思考方法、核心素养。预计学生在接受教导后,针对新教授知识可以达到的掌握水平就是所谓的教学目标。教师并不是教学目标的主体,其主体实际上是学生。教学目标可以引导教师教学与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唯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与个人能力,才可能制订出具备明确性、可观测性特征的计算教学目标,并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教导学生。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内容,可设置教学目标:(1)借助多种直观学具的操作、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2)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和类比等学习方法加深对“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法的认识;(3)从分析具体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入手,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表达交流等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的亲近感。设置教学目标后,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一是直观和抽象相结合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和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利用成包的书、整捆的小棒和计数器,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形成计数单位“十”的丰富表象,便于学生以“十”为单位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利于学生掌握算法。二是迁移和类比策略。利用学生已有的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知识,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比体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个位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三是自主探究策略。教师提问“你是怎样算的”,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四是练习和强化策略。设计有针对性、多形式的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理解运算理论与过程的水平,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求出运算目标,还可以突出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而确保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又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时,可设置教学目标:(1)学生能计算两位数相乘,可运用各种较为直观的计算方法并将运算理论阐释出来,掌握两位数相乘的计算书写格式;(2)学生能灵活运用相应的计算方法正确求出结果;(3)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确定教学目标后,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一是迁移和转化策略。通过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转变成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求出计算结果,并掌握新的知识。二是直观和抽象相结合的策略。通过各种较为直观的计算方法(如点子图),提升学生对计算理论的理解水平,确保学生可以经历相应的抽象算法(如算式合并)。三是练习和强化策略。学生可以利用教师编制的专项练习,提升自身理解计算理论与过程的水平。

二、巧设计算情境,理解计算算理

从现实情境抽象出的数量与简单数量关系,学生可以在相应的情境中加以理解,同时灵活运用自身知识加以解决的过程就是所谓计算。在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时,教师应该降低运算的难度,并将之与学生生活的主题图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贴近,从现实情境抽象出数量与简单数量关系,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算理。也就是说,教师应重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算理。

例如,教学“10+20=30”,教师用实物(2包书)创设情境:左边有10本书,右边有20本书,合并起来是多少本书?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立刻明白“目前做的是把两个同样的东西合并起来计算总数是多少的加法计算”。接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本加20本的结果。学生运用了数数、摆小棒、拨计数器等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数数,可以一本一本地數,也可以一包一包地数;有的学生用小棒代替书本,一一对应,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也可以十根扎成一捆再数;有的学生拨计数器,个位上的一颗珠子代表1本书,十位上的一颗珠子代表10本书,这种方法上升了一个层次,认识到计数单位。接着,教师去掉单位“本”,让学生思考:10+20还可以怎么表示?怎么计算?引导学生结合整数的意义进行理解:“10是一捆小棒;计数器上十位的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从而引出计数单位“十”。学生从中理解了算理,归纳概括出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用十位上的数字相加,个位上的0不变。在这个例中,教师借助情境讲解算理,再去掉情境结合数的意义分析算理,给了学生一个“扶手”、一把“梯子”,这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相符。可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概括为:第一,从合适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和数量关系(审题);第二,结合情境理解算理(带单位,讲究策略和方法);第三,去掉情境理解算理(结合数的意义);第四,归纳概括算法(探究,算法多样化,优化)。

三、亲历探索过程,培养综合素养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设置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直接、深刻的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并在多样化的基础上找到最简单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高级数学抽象思维。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讲解“14×12”,通过方阵的情境,抽象出图形点子图,利用点子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出三年级方阵里学生的人数,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生成了多样化的算法。

如:

学生(1):14×12=14×4×3,把12行平均分成3份,每份4行,先求4行14列有多少人,再乘3得出总数。

学生(2):14×12=14×6×2,把12行平均分成2份,每份6行,先求6行14列有多少人,再乘2得出总数。

学生(3):12×14=12×7×2,把14列平均分成2份,每份7列,先求12行7列有多少人,再乘2得出总数。

学生(4):14×2=28,14×10=140,140+28=168。把12行分成2份,一份是10行,一份是2行,分别求10行14列和2行14列有多少人,再合起来得出总数。

学生(5):14×12直接列竖式。

可见,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这道算式,均利用自己已知的知识解决问题,这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要在这么多的算法中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高级数学抽象思维。学生发现:把12分成两个部位,一个是10一个是2,两位数乘整十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再把两个结果相加,这样计算是最优的。而这正是本节课学生要掌握的算理。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设置了自主探究活动环节,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学生归纳总结出算法,提升了归纳概括的能力,其数学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强化估算和练习设计,培养計算能力

学生计算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估算水平的高低,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也会受到估算的直接影响,具体表现:在计算尚未开始时,利用合理的估算,可以把计算结果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使计算结果的可信度得到大幅增强;在计算开始后,学生能通过估算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在估算中直接展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估算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与习惯”列入教学核心内容中,并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在计算教学新授课环节中,笔者提倡走好三步:第一步,先估算,确定大致计算结果和范围。第二步,精算出结果(情境—情境探究—去情境—归纳)。第三步,验算(用估算结果反思精算结果的合理性,用计算器检验、竖式检验等),提倡多种计算技巧交互整合。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的估算能力与计算正确率得到显著提升。

唯有通过适当的练习,才可以确保学生形成某一技能。教师应该意识到,练习必须具备实际效果,要以学生的真实状况与教学内容的要求为依据,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技能。在课堂教学中,除注意对练习题量的控制,还要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除单纯的计算题,还可增加判断题、选择题、趣味题(如送动物回家、配对游戏等)、创新题(适合时代的拓展性题目)等,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负担过重,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以核心素养为基点,依据课程标准,增强计算教学的实际效果,应当将学生明确为教学的主体,可采用合理的计算情境引入,引导学生亲历探索计算过程,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引导学生树立基本数学思想,最终实现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海峰.基于核心素养下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2018(3).

[2]李文萱.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范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马云鹏.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指南·小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磨玲玉(1982— ),女,汉族,广西宾阳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理科学士,南宁市秀田小学年级教研组长,南宁市西乡塘区教研室中心组成员,南宁市教学骨干,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