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1-08-23 09:50唐第禹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有效融合初中物理信息技术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物理教学的策略,提出利用信息技术顺利导入新课、创设物理教学情境、还原真实实验画面、活跃物理课堂气氛、突破知识难点、发散学生思维等教学建议,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134-02

近年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再加上各类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日益齐全,相应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中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有效融合信息技术,转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流程,在信息技术辅助下带领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研究物理知识,让他们的物理学习更加有效、高效。

一、利用信息技术顺利导入新课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基于新课导入视角切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导入新课,创新与改进知识导入形式,让新课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快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初中物理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音乐或动画等形式展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他们初步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顺利揭示新课。

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经典歌曲《中国人》,然后谈话导入:“声音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如果没有声音仅仅依靠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还能那么准确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且与生活也密不可分,你听过哪些既美妙又神秘的声音呢?”学生自由交流和分享各自听到过的声音,课件同步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如古筝曲《梁祝》,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风声、雨声和雷声等,并提出疑问:“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个人认知进行讨论,借势导入新课课题。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叉、喉咙,探讨声音是什么产生的。教师点拨启发: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震动。这样,学生会更加深刻地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如此教学,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以声情并茂的形式导入新课主题,提升物理课堂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让学生在美妙动听、丰富多样的声音素材下主动探究,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致。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能够将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具体与简单,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可以为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与生机。具体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围绕课本知识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亲身感受直观而形象的物理画面,使学生能够逼真地近距离接触物理事物,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运动的快慢”教学时,教师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比展示一组运动快慢的图片或视频:飞奔的猎豹与缓慢爬行的乌龟、人徒步行走与人骑自行车前进、百米赛跑画面、奔驰的汽车、火车和飞机,据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快慢一样吗?怎么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出物理问题,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初步认识运动的快慢。接着,教师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并设问:“比赛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是兔子跑得快还是乌龟跑得快?你是如何判断的?”“裁判员”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依据是什么?在百米赛跑中,怎么判断谁跑得快?当运动员跑完全程以后,裁判员是怎么判断谁跑得快的?让学生在动画辅助下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带领他们归纳总结这个知识点。

上述案例,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动态化的情境,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放置到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从实例中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强化他们的认知。

三、利用信息技术还原真实实验画面

实验教学属于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知识讲授相辅相成,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传统的实验形式一般以演示与动手操作为主,但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带来更为真实的实验画面。当然,初中物理教师在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实验教学时,主要用在难以操作和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中,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

在进行“分子热运动”教学时,教师先在教室里喷洒一些香水,然后让学生思考、交流自己是怎么闻到香味的,使其分析与归纳:其实不是气味跑到鼻子中,而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进入空气中后,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鼻子后就会闻到香味。这样教学,学生能够结合亲身体验获得亲切感知。接着,教师播放“物质的构成”视频,指出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现场演示气体扩散实验:将空瓶子倒扣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瓶口的玻璃板,学生可以看到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彼此进入对方之中,颜色混合均匀。此时同步播放“气体分子运动”的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运动。随后教师继续结合信息技术动画完善液体、固体扩散实验,带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分子运动的现象。

这样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再搭配现场演示实验,将真实的实验画面还原出来,真正激发学生的感性认知,使其认识到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进一步强化吸收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活跃物理课堂气氛

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由于物理属于理科范畴,知识相对抽象难懂,课堂氛围通常也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一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知识呈现形式,为课堂注入更多趣味元素,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到探索活动中,帮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及技能。

以“浮力”教学为例,教师先播放“死海不死”的视频,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死海为什么“不死”?使其联想到死海中如此奇特的现象都是同浮力有关。然后利用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如:人、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让他们思考视频与图片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引出“浮力”的概念。接着,教师提出问题:“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们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鼓励学生结合多媒体资源及个人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分组交流与讨论,各抒己见。学生可能提出如下一系列问题:什么是浮力?有方向吗?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浮力大小等于什么?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等,随后组织他们逐个探究。

针对上述案例,教师利用有趣的视频与图片展示物理现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主动思考与深入探讨,辅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理解浮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突破知识难点

物理是学生在八年级才开始接触的学科,对他们来说较为新颖,他们虽然有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在遇到难点与障碍时,会影响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信心。对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遇到一系列难点知识时,除采用常规方法,还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物理潜能,最终突破知识难点。

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先播放两个生活场景的视频:大风将地面上的落叶吹飞;屋子前后两面窗户都打开,过堂风吹过,侧面摆放的衣柜门被吹开(搭配导语:这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家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指导学生操作小实验:将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用嘴水平吹向硬币表面;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往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等等,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观察现象,分组汇报结果,引导他们得出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之后,教师在课件中展示火车站中铁轨两侧的安全线、飞机在空中飞行的画面,指导学生解释现象,分析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播放介绍飞机机翼的视频,加深他们的印象。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巧妙穿插至理论知识讲授和实验操作中,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其能用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六、利用信息技术发散学生思维

初中生仍然处于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年龄阶段,而物理又是一门典型的理科课程,对他们的思维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与探索物理规律和原理,教师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物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解的难度,极力发散他们的思维,使其思维空间得以拓展,从而牢固掌握新知识。

如在讲授“光的色散”时,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一组“雨后彩虹”的图片,组织学生一边观看,一边说出自己的发现,提出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彩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消失?颜色和光有联系吗?”初步发散他们的思维,使其自主分析与解答问题。接着,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播放“用喷水制造彩虹”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白光是否为单色光呢?提示学生结合个人认知讨论,最后播放牛顿用玻璃三棱镜观察白光的视频,要求他们认真观察,发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方向发生改变,在白屏上还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而且彩色光带还能重新汇聚成白光。

基于上述案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与思考空间,使其在感性认知辅助下积极探索与研究光的色散,让他们知道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種色光混合而成的。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教师需注重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分配全面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时效性,让他们充分体会物理学的神奇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孟铁军.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的有效运用[J].考试与评价,2020(12).

[2]徐小慧.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0(49).

[3]王复凯.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J].家长,2020(35).

[4]陶根来.巧用问题链激活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效率[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5).

[5]蔺国松.浅谈问题驱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0(33).

【作者简介】唐第禹(1978— ),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福绵区新桥镇第二初级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有效融合初中物理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