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思路

2021-08-23 02:41何妍俞国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手机依赖

何妍 俞国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智能手机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手机的不当使用也对青少年的生活、学习、身体和心理等各个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手机依赖日益成为困扰万千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棘手问题。手机依赖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什么消极影响?手机依赖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制定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方案?本期访谈将邀请俞国良教授就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分享其有关手机依赖的最新研究成果。

关键词:手机依赖; 青少年心理健康; 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2-0004-04

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何妍:俞教授好!教育部办公厅在今年1月份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手机管理,各地和学校确保中小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这是出于对青少年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的保护,也反映出青少年群体中手机不当使用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从学者的角度,您是如何定义并看待手机依赖问题,它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俞国良:手机依赖一般又称为手机成瘾、手机使用障碍或问题性手机使用,是指在无成瘾物质条件下的手机使用失控状况,主要表现为过度或不当使用手机,而对个体带来明显心理、社会功能损害的现象。目前对于手机依赖的实证探讨所依据的理论基础都是源于网络成瘾,根据网络成瘾研究领域奠基者Young的研究,网络成瘾的发生率约为5%,考虑到手机已经成为当代人的首要上网设备,我们推测手机依赖问题的比率可能与之相仿。

手机依赖反映的是个体对于现实问题的逃避,因而,手机依赖可以被视为一种非建设性的消极应对风格。手机依赖程度高的个体因沉浸于手机的使用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方面,他们为了寻求慰藉、舒适感和刺激等而过度使用手机。根据应对风格理论,如果人们消极被动地处理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而不去积极、主动地解決问题,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更差,心理健康水平会更低。

何妍:具体来讲,手机依赖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哪些方面造成消极影响?

俞国良: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问题分为内化与外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手机依赖可能会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化问题造成显著影响。例如,一项针对土耳其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一项针对澳大利亚成人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伴随着消极情绪等一系列反映低幸福感指标;一项针对黎巴嫩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和感知到的压力存在显著正相关;此外,针对国内青少年学生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学生的抑郁和自尊水平。

目前有关手机依赖和外化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已有研究依然发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显著关联。例如,一项针对3万多名美国人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水平高的个体更可能存在饮酒和危险性行为等问题;一项针对沙特阿拉伯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能够显著预测网络欺凌行为。此外,在人际关系方面,手机的问题性使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在学业表现方面,手机的问题性使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不仅如此,手机依赖还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感知到的生活意义感、睡眠质量等。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手机依赖不仅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内化、外化问题,还能够预测个体的价值观、学业表现、睡眠质量和人际关系等。并且,这些消极影响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个体中都广泛存在,所以说,手机依赖的消极影响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群体中都普遍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学术界和研究者对于手机依赖的研究,大多只关注的是个体对手机这一“媒介”(medium)的依赖或成瘾状况,而近来有研究者提出,我们应该关注使用者对具体的手机使用“内容”(content)的依赖或成瘾状况。这一观点认为,用户或使用者真正依赖或成瘾的对象并不是手机本身,而是安装在手机上的各种应用软件,如游戏、购物、社交网站、短视频等。基于该观点,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关注手机游戏成瘾、手机购物成瘾、手机短视频成瘾等手机依赖问题,及其对个体心理状况、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

何妍: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不仅会对当前的心理状况有影响,对未来的发展也有预测作用。因此,有必要探讨积极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而探明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又是制定干预方案的基础。基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发展都是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请您首先谈谈环境因素对手机依赖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俞国良:环境因素对手机依赖问题具有预测作用。根据网络使用的补偿理论,如果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一种消极的状况,那么,他们就有可能通过使用网络来逃避当下的现实状况,并试图通过网络来实现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需求,进而增加了个体产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基于该理论,如果现实环境让个体感觉到不适,那么,他们就有可能通过使用手机这一上网设备来逃避现实中的困境,进而更可能出现手机依赖问题。不同群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青少年可能面临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以及学习困难等学习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成年人可能面临恋爱婚姻、经济收入、职业选择、生涯发展等日常生活中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手机依赖的产生。

此外,环境因素中的不良现实因素、重大公共危机也对手机依赖有预测作用。例如,研究发现,同学关系越差,青少年就越有可能出现手机依赖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环境因素对手机依赖的效应不仅具有同时性,还具有继时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早年的生活环境因素也能够显著预测个体在以后人生阶段的手机依赖状况。例如,有研究发现,儿童期遭受的忽视和虐待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

何妍:网络使用的补偿理论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环境因素对手机依赖的影响,而忽略了个体因素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请您再从个体角度谈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对手机的依赖?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手机依赖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及干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