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峥嵘岁月 畅想可爱中国

2021-08-24 02:30章湧杨奇
杭州 2021年14期
关键词:先遣队毛毯方志敏

章湧 杨奇

淳安县中洲镇茶山村,络绎不绝的游客在小摊前挑选着要带给家人的伴手礼,活力四射的大妈在广场上跳着节奏鲜明的舞蹈,充满好奇的孩子们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唱着歌儿向着目的地走去。而在他们的前方,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内,方志敏的雕像望着前方,似乎正在欣赏着这一幕充满幸福与朝气的村景,也在欣赏着他曾梦想着的,可爱的中国。

一座孤魂碑 赓续红色根脉

来到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令我没想到的是,带给我第一眼震撼的,不是高耸入云的紀念碑,而是山坡下青松遮蔽的孤魂碑。

眼前的这座圆形坟墓就是当地老百姓口中的“红兵坟”,坟前刻着历尽沧桑的“孤魂碑”三个字。

那是1934年末,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浙、皖边界时,在皖南留下了熊刚的侦察连,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皖南独立团,进行了三年的游击战争。在此期间,政委刘毓标在当地又组建了下浙皖特委独立营。1937年2月,下浙皖特委独立营一个连队100多人,从休宁白际向开化转移,途经汰厦关隘时,受到事先埋伏于此的浙江保安团一个纵队的围攻。红军虽然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但是70余人壮烈牺牲,因敌众我寡,剩余的20余人,便怀着悲痛的心情转移了。当时国民党贴出了告示:谁都不准给这些红军收敛入葬,否则将以通匪罪论处。

这场战斗结束的第二天凌晨,一位红军战士从死人堆里面苏醒过来,沿着山坳爬到溪边找水喝,恰巧碰到了前来挑水的一位村民。这位村民冒着通匪的风险,把他背回了家。村民因为无儿无女便认了这位红军做儿子,对外说是外地亲戚家寄养过来的小孩,从未泄露他是一位红军的身份。

直到1938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这位受伤的红军战士带领几位自己要好的村民,偷偷来到当年战斗的山坡。山坡上,漫山遍野都是红军的尸骨,这位红军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伤痛,顾不得会暴露身份,大声地哭喊:“战友们,我来给你们收尸了。”这位红军战士一步一叩首,趁着夜色偷偷地把战友的遗骨埋葬在这个山坡上,并立下了“孤魂碑”这块碑文。

1949年,全国解放。这位红军的战友都已经不在了,自己又找不到从事革命事业的证据,无法归队,只好留在了当地。每到清明便来到这坟头扫墓,扶着碑文叙述自己的喜怒哀乐,回忆红军时期的风风雨雨。老红军终身未娶,直到临终前才把守墓的重任交给了好友汪添华。汪添华老人便二十年如一日,每年坚持扫墓,风雨无阻。

不论是红军的生死战友情,还是一位普通老百姓一诺千金、信守承诺的品质,无一不让我们由衷地敬佩。回顾先烈,正因为千千万万没有留下姓名的他们舍生取义才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中国人民从此挺直脊梁站了起来。

一段纪录片 再现峥嵘岁月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纪念馆的视频播放区,一段茶山会议的纪录片再现了昔日峥嵘岁月,许多珍贵的史料令我印象深刻,感慨万千。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在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粟裕、刘英等的率领下,转战至浙皖边的中洲镇厦山村茶山自然村。当时当地群众由于受到国民党的欺骗宣传,加上对红军不了解,青壮年都躲进了大山里,留在村里的只有少数老人、小孩。红军途经该村秋毫无犯,并对老人们进行了革命宣传,红军走后,村里的青壮年回来,发现家里没受到丝毫损失,都很感动。先遣队在转战中因受到敌人的阻击,当天傍晚重新回到了茶山村,少数村民又躲到山上去了。方志敏即找到村民方炳南等人,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并亲热地告诉他们:“我姓方,你们村里的人也姓方,是一家人,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不要害怕,把山上的人叫回来吧!”山上的村民听说是上午来过的红军,就全部回到村里,为红军烧饭做粿,并杀了两头猪慰劳红军,红军吃村民的东西全部付钱,军民关系十分融洽。

1月9日,抗日先遣队在茶山村方氏宗祠敦睦堂召开了全军团最后一次会议,也就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去留存亡的“茶山会议”,这是方志敏被捕前最后一次会议。中心议题是决定抗日先遣队今后的战略方针,确定部队的去向及活动方式,会议在部队的留与走、分与合上发生了重大分歧。最后,方志敏、刘畴西等军团领导出于对中央及部队负责,决定集中兵力回赣东北苏区休整,再请示中央决定是分散打游击,还是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之后,这支队伍重返江西,结束了抗日先遣队的行动任务,最终在怀玉山被国民党重重包围,只有800多人突围。

方志敏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后,为了接应后续部队,又冒着危险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不幸被俘。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临刑前,他留下遗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的“第一缕红飘带”,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和军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纪录片再现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红军舍生取义、抛家为国的精神,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访客。纪念馆讲解员唐淑萍更是感受颇深:“工作时在纪念馆内感受革命年代红军战士面临的战火峥嵘和革命烈士经历的流血牺牲,下班后再从纪念馆中出来看着新时代可爱中国的岁月静好、国泰民安,仿佛每天都在穿越历史,就更觉得当下的美好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肩上的工作职责,是多么光荣艰巨。”

半条毛毯 述说革命精神

在纪念馆第四展区,橱窗里的半条毛毯吸引了我的注意。珍藏的这半条毛毯的主人便是革命先烈方志敏,这是他留给子女唯一的遗物。

1935年方志敏被俘时,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竟没有一文钱。正如他在《清贫》中所述:“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935年的中国,内忧外患、遍地狼烟,但总有一些人,在黑暗中坚信着光明。在阴暗的监牢里,面对酷刑和利诱,方志敏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写下了这样不朽的文字:“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这便是著名的《可爱的中国》。

方梅是方志敏唯一在世的子女,今年已是90岁的高龄。她退休后便全心投入到研究方志敏事迹的工作中去,著有《方志敏的人生》等多本书籍。在纪念馆建成之时,方梅拿出了方志敏生前使用过的这条毛毯,说:“我父亲牺牲时我只有四岁,他留下来的东西只有这条毛毯……”她将这条毛毯一分为二,一半捐赠给纪念馆展示,一半留在了自己手中。为了写好父亲的故事,方梅追寻父亲革命的脚步,走遍了方志敏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而淳安县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所在的中洲镇茶山村已然成为了方梅的第二个家乡。

4月8日,90岁高龄的方梅十年间第四次来到先遣队纪念馆,为中洲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讲述方志敏的革命故事,让书本上的历史化为鲜活的人物和动情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传承了红色的根脉。4月21日,以先遣队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红色革命题材睦剧原创大戏《茶山村的故事》,也在纪念馆前广场隆重开拍。今年以来,纪念馆不仅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访问人员四万多人,更因地制宜举办各种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让众多参与者可以在深入体会战斗遗址、重走红军战斗路线中学习党史知识、感悟革命精神。

方志敏同志牺牲已经86年了,但他的革命精神值得被所有人铭记,这半条毛毯更多象征的是方志敏爱国、清贫、奉献、创造的崇高精神。现在,这半条毛毯已经成了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参观者通过瞻仰半条毛毯来缅怀革命先烈方志敏。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映在橱窗上,时空仿佛在这一刻交错,相信方志敏也看到了今日可爱的中国。

守护者说:

长征的历史国人皆知,可是长征前期为了牵制国民党军的这第一缕红飘带,这支无畏牺牲、英勇斗争的先遣队的战斗史却鲜为人知。我们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馆的工作人员责无旁贷的使命就是秉持初心,深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为来往的游客讲述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段悲壮的历史,哪怕已经讲述了无数遍方志敏、寻淮洲等烈士英勇就义的革命故事,每每还是会热泪盈眶。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馆长陆茵

猜你喜欢
先遣队毛毯方志敏
方志敏:狱中仍奋笔疾书
我的毛毯
甘守清贫的方志敏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方志敏向死而生
李小书的“妈妈”
韩国兴奋玄松月率先遣队来访
抗日先遣队最近的胜利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