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宪法”与杭州西湖

2021-08-24 02:30王幸芳
杭州 2021年14期
关键词:陈列馆草案宪法

王幸芳

“晴可观桃红柳绿,雨可眺空蒙烟云。”北山街84号,坐拥西湖、背靠葛岭,景色浑然天成。1949年5月后,这里曾是浙江省政府的干部宿舍,现在已经更名为西湖山庄。走进青灰色的30号楼,就到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拨动时间的指针,这里除却西湖的潋滟风光,更有着杭州的峥嵘岁月。在杭州,这段绕不开的宪法记忆,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法治故事。

“西湖稿”里的77个日夜

1953年12月24日下午4时,一趟专列从北京启程,前往杭州。在火车上,毛泽东主席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这句话,也被镌刻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序厅的墙上。

为什么选择杭州作为宪法起草的地方?或许是杭州的清静,能够让人静下心去思考有关宪法的根本问题。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度过了77个日夜,这才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的初稿。

进门左转的复原陈列馆,正还原了当年起草宪法时的办公场景。毛泽东是起草宪法的主心骨。讲解员沈双汇说:“毛主席精力集中,思考、研究问题经常到忘我的地步,午饭在夜里,晚饭在早晨。为便于主席休息,他的办公室旁边还有一间休息室。”无论是充斥学习资料的房间,还是从20世纪50年代走来的装饰,都让我走进77个日夜的细节。

1954年1月9日,宪法起草工作正式开始。每天15时,毛泽东便会来到北山路84号30号楼,常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起草小组成员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对宪法起草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表,工作紧张而详细。”在这里,毛主席阅读、钻研各国宪法,目的就是研究出适合新中国国情的新宪法,要“以事实为根据,不能凭空臆造”。也正是在这里,他力证了“搞宪法是搞科学”,在106条的草案中,他反复研究和论证条文,并亲自起草大部分条款。

在主题陈列展区,可以看到1954年杭州与北京两地往来的电报和信件手稿的复印件,这也反映出宪法起草过程的严谨性。往往是杭州起草一份稿子出来,由交通员送到北京。北京方面立即安排讨论,把讨论后的修改意见反馈到杭州,杭州再根据北京来的意见加以修改,修改后的稿子再送北京。在这反复互动论证的过程中,才有了为“五四宪法”奠定基础的宪法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

讲解员夏文玲发出感慨:“在一次次讲解的过程里,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宪法不是随便写出来的,那是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从起草讨论到审议,是一个非常科学的过程。”

六亿人民的民主精神

——《报喜信儿》

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副馆长王永翔看来,“五四宪法”意义深远,更体现在它是一部人民的宪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1954年3月23日,毛泽东主持召开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宪法草案初稿。会后,全国政协和各省市党政机关、军队领导机关,以及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地方组织共8000多人参与了讨论,历时两个多月,提出各种修改意见5900多条。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全国各界共有1.5亿人参与学习讨论,共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的公民参与宪法制定,这在世界制宪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直到今天,1.5亿人次、100多万条意见,这些数字听来依然让人震撼,但也真真切切说明了宪法的得人心。毛泽东说:“这个宪法草案所以得人心,是什么理由呢?我看理由之一,就是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办法。”

在陈列展区,我看到很多全国人民在防洪大坝、田间地头等场合讨论宪法的图片资料,可以感受到人民眼中对宪法草案真诚而热切的期盼。这样的讨论在杭州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陈列馆里的“五四宪法”的杭州记忆展览中,我注意到,当时杭州宪法草案讨论的宣传办法除了动员全市各阶层人民进行学习讨论外,还在全市组织读报组,进行广播宣传,绘制黑板报,在文化馆、工人文化馆、人民游艺场、影院及商店张贴标语、横幅和漫画等,可以说气氛十分热烈。

2019年5月,“五四憲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收到了一封由北京寄来的特殊的信,写信人是一位叫韩山的老人。信中有三页稿纸,是一篇他在初二上学时写的标题为《报喜信儿》的文章,描绘就是1954年宪法公布当晚的情景。他写道:“当时街头点起了夜灯,彩旗飘扬,乐队奏乐引路,各界人群加入这沸腾的队伍,高喊激昂的口号。”这封信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纸张泛黄,字迹变淡,却成为了陈列馆里一件重要的展品。

“韩山的信看似普通,但其实恰恰见证了‘五四宪法诞生时人们的激动心情。”王永翔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奠定了新中国法治的基础,它的意义值得人民永远铭记。我们也期待收集到更多这样珍贵的图文资料。”

留言本上的红色传承

“西湖稿”是1954年宪法的重要基础,杭州在中国宪法史上有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让宪法的精神在杭州进一步落地深根?

2016年12月4日,在第三个国家宪法日,就在起草小组当年办公的北山街84号的30号楼内,全国第一家以宪法为主题的陈列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北山街馆区正式开放。2017年12月4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栖霞岭馆区正式开放。如果说北山街馆区重点是讲好“五四宪法”故事,让当年制定宪法的光荣历史从档案中走出来、活起来,那么栖霞岭馆区则是重点讲好现行宪法故事,通过《宪法就在我们身边》主题展览等,讲清楚什么是宪法、宪法规定了什么、宪法如何实施等问题。

“我们的宪法是凝聚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希望观众到陈列馆,可以汲取宪法的精神力量,树立宪法自信和宪法权威。”王永翔说。我国现行宪法是在“五四宪法”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修改通过的。为了更好地挖掘当下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价值,“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除了不断收集宪法文物资料、丰富讲故事素材,还创新线上线下的形式手段,定期举行“法治大讲堂”“宪法微课堂”,打造24小时不闭馆的线上宪法宣传教育阵地。开馆以来,有1700余批次、6.1万余名国家工作人员在这里进行宪法宣誓。4年多来,陈列馆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42万人次。

“这是中国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这是见证中国这个兄弟国家历史的重要地点,祝贺这个对年轻一代充满关心的国家。”“全面领会宪法作为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时代内涵,有助于更好维护宪法权威,弘扬宪法精神。”在观众留言本上,我看到很多这样的留言。

“无论是外国友人的惊叹,还是全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这些热情的留言都让我们对宪法宣传教育成果充满信心,也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勇往直前的动力。”王永翔说,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要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的基础上建设国家宪法宣传教育馆,要以更生动形象地方式讲好中国宪法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在人类制度文明史上作出的贡献。

从科学立法到民意凝聚再到红色传承,在北山馆区门口的宪法宣誓墙前,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誓词被念起时,在某种悠长回声中,我感觉完成了一次历史与当下的对话。1954年已经远去,但历史的齿轮已达成一种光明的契合,这种宪法精神和法治理念将永远不会消失,也永远不会止步。

守护者说:

如今,我们将有幸肩负起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的基础上,建设国家宪法宣传教育馆的使命。我们一定要扎根场馆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保护好中国宪法的红色根脉,弘扬好新时代的宪法精神,用实际行动讲好厚重、深刻、生动的中国宪法故事,为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作贡献。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副馆长王永翔

猜你喜欢
陈列馆草案宪法
郁南康家大屋红色之魂陈列馆开馆
道县:学校宪法宣传教育全覆盖
人大常委会审议“港区国安法”草案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Base Of China’s United Front in Chongqing
2018年3月26日 《光明日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宪法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部宪法
电子商务法草案首审
宪法解释机制专题研究
论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最好的“地质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