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波特式非虚构文学译本的读者接受

2021-08-27 08:42魏小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7期

魏小乔

内容摘要:近年来,关于“非虚构”的研究愈加火热。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经典外国文学的译介引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非虚构小说的开山之作,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代表作In Cold Blood曾经55周雄踞美国畅销书榜第一,先后被译成37种文字,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通过WorldCat Identities发现,In Cold Blood由全球10,191个会员图书馆馆藏,中国馆藏量却不大;该作品在国外《纽约时报》等主流专业媒体书评,以及国内豆瓣读书、当当网等读者评价都颇高,但从影响力上看,在中国的读者接受度仍有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In Cold Blood 卡波特 读者接受 非虚构文学

20世纪中国学人翻译了31,885册外国文学作品和1,580册外国的文学研究著作,出版了2,391册本国人研究外国文学的著作(何辉斌2014:93)。优质、经典的外国文学出版对我国扩大改革开放、促进海外交流、提升国民素养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被英国文豪毛姆(William Maugham)誉为“现代文学的希望”,他的代表作之一In Cold Blood(1966),被称为非虚构小说的开山之作,一面世就震撼了世界文坛,跃居当年美国畅销书第一位,发行超八百万册,先后被译成37种文字,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美国和世界文坛上掀起一场“卡波特热”。因此,研究非虚构文学In Cold Blood译本的读者接受,具有实际价值。

本文主要梳理了卡波特作品In Cold Blood在中外的译介和传播情况。利用OCLC①旗下的在線编目联合目录WorldCat②和FirstSearch③系统查询其馆藏数据,收集了该作品在《纽约时报》、《卫报》等专业书评,对比国内豆瓣读书、当当网等读者评论,对In Cold Blood中译本在国内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了研究。

一.In Cold Blood在中外译介情况

非虚构小说In Cold Blood是奠定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文学流派基础的经典之作。他使卡波特成为美国最著名的作家(张辉韩巍2010:201)。卡波特最大的贡献是在理论上提出了“非虚构小说”这一概念,并在In Cold Blood中付诸实践,由此在文坛上带来了一场“艺术上的骚动”。因为In Cold Blood,1966年成了“卡波特年”(孔令云2012:66)。

在WorldCat上搜索In Cold Blood词条,显示In Cold Blood已被译为德语、西班牙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法语、瑞典语、波兰语、葡萄牙语、俄语、韩语、中文、日语、荷兰语等37国语言。In Cold Blood首先于1965年在《纽约客》杂志分四次连载,并刷新了当时《纽约客》的周销售纪录。次年,该书1966年一经正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同年,该书被翻译成了德语、法语、瑞典语、芬兰语、荷兰语、丹麦语等,可见其风靡程度。In Cold Blood也获得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名作家约翰·赫赛称扬它为“一部非凡的书”(孔令云2012:66)。

然而,In Cold Blood中译本一直到1970年4月至1972年9月才在自由谈杂志连载。通过WorldCat、亚马逊图书网、豆瓣读书等平台搜索,能找到最早的中译本为杨月荪译本,于1973年由台湾书评书目出版社出版。杨月荪可以说是把In Cold Blood引进台湾的核心人物。

通过WorldCatIdentities搜索杜鲁门·卡波特,得到他的学术文献全球清单如下:1,614种作品,6,767种出版物,全球有135,753所图书馆馆藏其作品和出版物。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为In Cold Blood,自1966年至2013年间出版了326版,并由全球10,191个WorldCat会员图书馆馆藏。

二.读者接受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者——作品——读者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读者决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因素。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马萧2000:47)。因此,本研究分别丛阅读数据统计、专业书评和读者评论三个方面,对In Cold Blood的读者接受进行了研究。

1.从数据统计看读者接受

作为国内用户数量最大且最为活跃的读书网站,豆瓣读书④反馈数据具有实际参考价值。通过统计,In Cold Blood的中译本主要有张增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胡忠茂(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杨月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张贺(南海出版社,2006)、俞步凡(译林出版社,2000)、夏杪(南海出版社,2013)等版本,其中除俞步凡译为《凶杀》、张增武译为《残杀》、胡忠茂译为《蓄谋》,其余三人均将其译为《冷血》。目前市面上销售量较多的为南海出版社的夏杪译本,杨、俞、张、胡等译本,因为出版年代相对久远,目前市面上难以找到,基本绝版。从豆瓣2020年整体数据上看,由南海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夏杪译本,共9,262人标记想读,3,641人标记读过;2006年由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张贺译本,共3,279人标记想读,1,959人标记读过。其余几本中译本趋势几乎相同:标记“想读”In Cold Blood译本的群体大于“读过”的群体,有一定阅读增长可能性。

2.从专业书评看读者接受

书评(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见识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⑤。因此可以通过收集期刊、杂志、报纸,网络等媒体评价收集专业书评,直观衡量In Cold Blood译本的接受与传播。

卡波特认为,非虚构小说具有“把真实的可靠性、影片的直接性、小说的深刻性和自由性,以及诗歌的精密性”揉合在一起的优点。这种小说比新闻报道更具有文学性,文字优美,结构完整,描写细腻,有事件,有情节,内容丰富(聂珍钊1989:117)。事实确实如此,这本非虚构小说开篇之作一经发表就引起了文学轰动,受到了不少主流媒体和知名作家力荐。《纽约时报》称之为“一部非同凡响、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真实记录,有史以来美国最好的纪实作品”,“杰出、紧张刺激、扣人心弦、登峰造极的杰作。有关美国犯罪时间文献写作史中最完美的一部。”《卫报》点评“不论拥有何等成就,In Cold Blood都不再只是一本书,而是我们生活中的大事件。”《伦敦星期日快报》给出高度评价:“近十年来文坛的巨著之一”。《纽约时报》和《卫报》等主流媒体,影响力大,覆盖范围广,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可以很好地影响读者接受度。In Cold Blood还曾受到村上春树的极高评价:“第一次读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时,它让我深叹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所以我在二十九岁之前都没有试图写小说”。村上春树已连续7年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能获得这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的作家如此称赞,可见其作品可读性很高。专业书评对In Cold Blood的接受与传播起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In Cold Blood也曾遭到过非议和激烈的批评。《新共和杂志》的书评家斯坦利·考夫曼尖锐地指出:“对这类作品加以评论是荒谬之极的事”,小说家玛丽·麦卡锡当初也曾讽刺In Cold Blood分属“不伦不类”之作(后来,她改变看法,对In Cold Blood赞赏有加)(张素珍2002:64)。

3.从读者评论看接受与传播

为分析In Cold Blood中译本的读者接受情况,本文搜集豆瓣读书(目前国内信息最全、用户数量最大且最为活跃的读书网站)的具体评分;选取了豆瓣读书、亚马逊图书网、当当网(国内图书零售第一)等具有代表性的平台书评内容。单从豆瓣读书打分数据看,八本中译本平均分高达8.3875分。其中南海出版社2013年夏杪译本共3,106人评价,评分8.7分;2010夏杪译本共3,007人评价,评分8.6分;南海出版社2006年张贺译本共1,589人评价,评分8.2分。在豆瓣读书上,一般评分8.0分以上,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从豆瓣读书、亚马逊图书网、当当网中读者评论看,多数读者对In Cold Blood译本有积极正面的评价。如豆瓣读书书评:“至少在目前为止,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我还没有发现比杜鲁门·卡波特更有才气的作家。”“In Cold Blood是整个非虚构写作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這个世界上有很多书,你会觉得即使不被A写出来,迟早也会被B写出来,它们的作者是时代本身;同样也有一些书,只属于某一个作者,是他们的标签,后人无法企及。杜鲁门·卡波特的In Cold Blood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当当网书评:“近乎完美的调查写作,你很难想象这项工作是靠一己之力完成的。卡波特几乎记录了所有细节。关于暴力、伤害和命运。”“手术刀一样精确的心里剖析。非虚构写作的开山之作,这也将是未来文学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亚马逊图书网书评:“作者从罪犯的生活轨迹抽丝剥茧般还原来了案发前后的点点滴滴,令人读后欲罢不能”……

但单从阅读数量上看,In Cold Blood译本在中国的“卡波特热”似乎还欠点火候。同比豆瓣读书上8.0分级的书籍,如村上春树作品《挪威的森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评论人数高达309,875人,几乎是In Cold Blood 2013年夏杪版(目前豆瓣评论打分人数最多)的10倍。同时,在国内图书销售第一的当当网上查询,In Cold Blood夏译本销售评论量为11,065人,数量虽不少,但比起其他同等口碑的外国文学来说,传播和接受率还不够。

究其原因,影响文学作品传播和读者接受无非有以下几种因素:一是译本的质量,汉语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译者要在忠实的同时,给读者以美的感受。二是书评和国际奖项的影响,如《纽约时报》、《卫报》等对文学作品的积极评价。知名国际奖项,如诺贝尔文学奖,都将对作品的传播起到不容小觑的正向作用。三是出版商和发行商。四是读者因素,读者对于出版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读者市场还没有达到理想化的程度,比如社会价值体系会对读者的阅读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陈荣泉2015)。五是文化因素,如读者对作品和作者的文化认同,会直接影响读者群的形成和阅读倾向。In Cold Blood风靡全球,在中国的影响相对偏弱是综合因素的结果,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作为非虚构文学开山之作,In Cold Blood被美国书评家协会誉为“20世纪最伟大图书”、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列为“史上最经典的百部推理小说”、入选兰登书屋“百年百佳经典文学”,并荣获爱伦·坡奖,深受世界读者喜爱。虽然在国外影响力颇大,国内似乎还欠点火候。丛国内有影响力的读书网站上搜集书评,发现该书译作风评颇高,但比起其他同等口碑的外国文学来说,传播和接受率还远不够,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期待更多学者和读者的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陈荣泉. 试析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出版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 中国出版, 2015(11).

[2]何辉斌. 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与评论的历时的量化研究[J]. 外国语文, 2014,30(04):93.

[3]孔令云. 《冷血》不“冷”——卡波特及其非虚构写作[J]. 传媒观察, 2012(04):66.

[4]马萧.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 中国翻译, 2000(02):47.

[5]聂珍钊. 《根》和非虚构小说[J]. 外国文学研究, 1989(04):117.

[6]张辉, 韩巍. 杜鲁门·卡波提与非虚构小说——以《冷血》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4):201.

[7]张素珍. 《冷血》:美国新新闻主义之经典[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2(01):64.

[8]Capote, T. In Cold Blood[M].NewYork: Random House, 1966.

注 释

①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全称: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之一。

②WorldCat是OCLC公司的在线编目联合目录,是世界范围图书馆和其他资料的联合编目库,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联机书目数据库。本研究数据为在worldcat.org于2020年8月6日查询结果。

③利用OCLCFirstSearch可以检索到80多个数据库,数据库的记录中有文献信息、馆藏信息、索引、名录、全文资料等内容。

④豆瓣读书,目前已成为国内信息最全、用户数量最大且最为活跃的读书网站。数据具有可参考价值。本研究数据为在https://book.douban.com于2020年8月6日查询结果。

⑤书评定义来自百度百科。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