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三层级解读

2021-08-27 01:05莫先武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剧本解码

【摘 要】在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中,剧本的释义层研究文本语言文字直接呈现的显性“情节—形象”、间接呈现的隐性“主题—内涵”,指向剧本“说什么”,重在理解剧本,属基础阅读;解码层研究剧本的文体特征、文体形态与篇性特征,指向剧本“怎么说”,旨在揭示剧本建构的奥妙,属专业阅读;评鉴层研究剧本揭示的深层社会文化与母题原型文化基因,与剧本对话交流、评价其优劣高低并内化。剧本的三层级解读,是剧本解读逐步走向专业、走向深入的过程,是学生从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到吸收文本并自我建构的思维过程。

【关键词】剧本;释义;解码;评鉴

【作者简介】莫先武,文学博士,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与文艺美学、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下简称第五单元)是剧本。学习本单元,首先要将戏剧文学文本(剧本)与戏剧表演艺术(戏剧)区别开来。剧本,属于语言艺术,“是与诗歌、散文、小说相并列的一种文学文本样式”[1]170;戏剧则是一种表演艺术、行为艺术,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核心是表演行为。对于语言艺术的剧本,我们又如何完成从释义层到解码层再到鉴赏层的三层级文本解读呢?

一、释义

释义层聚焦研究剧本“说什么”,指向剧本理解,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浅层释义:“情节—形象”层

解读剧本,首先要把握文本文字直接表达的内容,即剧本中能够直接看得见的内容,这是剧本的浅层释义。从静态呈现的剧本话语来看,剧本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情节—动作、指示—情境。

1.情节—动作

剧本的核心内容是“情节—动作”。从文本的静态呈现来看,剧本的主要内容是剧情,即故事情节。阅读剧本,首先要梳理、掌握其故事情节,这是宏观解读剧本的起点。如,第五单元任务一的“阅读与思考”1、《屈原》课后的“思考探究”一以及《天下第一楼》课后的“思考探究”一等學习任务就是基于这一解读目标而设置的。

“情节—动作”的核心是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剧本或戏剧的灵魂。美国著名戏剧史家布罗凯特指出:“一个剧本要激起并保持观众的兴趣,造成悬疑的气氛,在于要依赖‘冲突。”[2]28第五单元任务一中“把握戏剧冲突”的要求,就指向了解读“情节—动作”的关键。《天下第一楼》课后的“思考探究”一提到剧本“人物众多,戏剧冲突此起彼伏”,要求在“梳理课文,概括剧本的主要情节”的基础上,“思考这些戏剧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其实也是要求学生在梳理戏剧“情节—动作”之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戏剧冲突。

2.指示—情境

戏剧指示也是剧本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指导导演或演员如何进行舞台分割、布置、装饰,如何表演等,主要包括“舞台指示—故事情境”、“行为指示—动作情境”两个方面。

(1)舞台指示—故事情境。舞台指示一般用于剧本每一幕之前,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舞台布置情况,有时也可用于剧中舞台布置的变化。舞台指示不仅介绍“如何进行舞台分割或如何利用演出空间、如何表演”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展示的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即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如《天下第一楼》开头的舞台指示,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并对舞台设计、布景、灯光、道具等做了详细说明,描绘了福聚德大年初六开张时的“红火、昌旺、热闹的场景”[3]296。

(2)行为指示—动作情境。如果说“舞台指示—故事情节”构建的是戏剧故事的宏观情境,那么“行为指示—动作情境”构建的则是某一具体行为动作的微观情境。“行为指示—动作情境”也有两种作用。一是指示演员如何动作或如何表演,这是纯客观的动作行为指示,并无特殊的情感与意蕴。这类话语指示,一般用于指导人物上下场等。如《屈原》中人物上下场的指示话语“向湘夫人神像左侧门走入”“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等,均为人物动作行为的一种纯客观指示。二是指示如何动作的同时,也暗示为何如此动作或如此表演,蕴含人物特定的性格或情感。这类话语指示,一般用于动作的伴随状态或神态。如在《天下第一楼》中,王子西看到唐茂昌时说“大爷今天得空儿,没上戏园子”的行为指示——“见脸色不对,小心地”,既指示了王子西说话时的神态表情,也暗示了王子西的小心谨慎,揭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

解读剧本的过程,是将核心内容的剧情(情节—动作)与剧情发生的环境(指示—情境)相互融合的过程。情节与指示合成了静态的文本内容,指向表演的动作与动作发生的特定时空、社会历史环境合成了动态的戏剧形象。剧本情节形象层的浅层释义如图1所示。

(二)深层释义:“主题—内涵”层

剧本的“情节—形象”层关注的是剧本文本直接呈现的情节形象,但情节形象并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情节形象这一隐性话语与动作行为的背后隐藏或暗示着作者的情感认知,这就是剧本的主题内涵,即剧本的深层释义。剧本主题的内涵层解读可以从人物形象的道德品质解读、人物故事的社会历史解读两个层面展开。

1.人物形象的道德品质解读

剧本主题内涵的解读,首先要通过故事情节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动作指示中的神态、动作等解读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在心理与道德品质。如第五单元任务一“阅读与思考”2要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特别是要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阅读与思考”3则要求“品味人物语言,揣摩台词含意”,“阅读时要注意揣摩人物语言的深层含意”。《屈原》课后的“思考探究”二,要求反复阅读屈原的独白,“体会‘风‘雷‘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说说独白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情感”;“思考与探究”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体会人物形象”等,实际都是要求学生解读人物形象的道德品质。

2.人物故事的社会历史解读

文学艺术通过文学典型反映社会生活,尤其是叙事性作品;而文学典型则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4]185。剧本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同样需要塑造典型形象。剧本中的典型人物及其生活,其实是社会生活的缩影,隐藏着对社会生活本质特征的认识。因此,剧本主题内涵的解读,需要通过典型形象的解读寻找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历史现象或规律。剧本人物形象及其故事的社会历史解读,可从两个角度展开。其一,将具体的人物形象与特定时期社会的阶层相关联。如《枣儿》的故事发生在农村,反映的是农村的现象,老人与孩子是两个具体的人物,是农村中的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代表,所以该剧反映的是在中国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入城市打工后农村生活的现实状况。其二,作品人物形象是社会历史生活的集中反映,即剧本人物的言行、性格与品质等,要高于生活,这就是典型化原则。作家做出规定的过程,就是从社会生活中选取原型并“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4]185,即典型化的过程。比如《枣儿》中的老人与男孩,他们是农村社会生活的原型,但作者选择这两个生活原型后,对其孤独与思念进行了深度处理,放大他们的孤独、思念与痛苦,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引起社会的关注。

剧本释义层的解读,从情节形象层推进到主题内涵层,是从浅层文字表述到深层主题内涵的解读过程,也是从文学的隐性形象话语体系的理解转向显性伦理道德话语体系以及社会历史话语体系的理解的过程,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二、解码

剧本的专业解读,需要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解读剧本“怎么说”——剧本言说的独特性:作为叙事文本,剧本的独特性在哪里?又有哪些基本言说形态?作为一篇独立的剧本,其区别于其他剧本的言说独特性在哪里?

1.文体解码

解读剧本的文体特性,需要将剧本与小说、写人记事散文等其他叙事文体进行互文阅读,从中寻找它的独特性。

其一,与写人记事散文相比,尤其是与抒情性写人记事散文相比,剧本是虚构叙事、旁观叙事。首先,写人记事散文是真实叙事,其人其事都是真实的;剧本的人物与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可能来源于社会生活但都经过作者的深度加工。其次,写人记事散文,尤其是抒情性寫人记事散文重在抒情,如《背影》一文,作者的重点不是塑造父亲的人物形象,而是在“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剧本则重在叙事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屈原》重在塑造屈原形象,而不是作者对屈原的情感。

其二,与小说、散文相比,剧本更强调戏剧性,主要体现为动作性、集中性、口语性等。戏剧的剧本除具有独立的文学作品的性质——文学性外,还必须有为演员提供情节,作为上演台本的性质,即戏剧性[3]283。剧本的戏剧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小说是语言艺术,强调叙事,重视故事情节的展开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本指向舞台表演,更强调动作性,重视矛盾冲突。一般说来,剧本指向戏剧表演,其核心是动作。动作指导舞台表演,它要求必须适合舞台上的表演。第二,剧本指向的动作行为要比小说、散文更为集中。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提出“三一律”,要求在“一地”“一天”完成“一个故事”[5]297,即时间、地点与情节“三整一律”。这一理论虽然因过于机械而被抛弃,但指出了戏剧因舞台表演及其换场局限而要求的时间设计、空间设计、情节与矛盾冲突高度集中的特点。第三,剧本口语化色彩更浓。剧本是戏剧表演的脚本,其对话语言本身就是演员的对话表演语言,舞台指示是舞台布置的提示,其语言先天就带有口语化的基因。

2.形态解码

进入剧本文体后,还需要精选经典剧本,研究剧本的内部形态系统,展开剧本的亚文体形态学的系谱研究,构建剧本文体形态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剧本有不同的形态类型。

从艺术媒介来看,剧本形态主要有六种。(1)话剧剧本,即以语言文字符号媒介指向舞台语言符号媒介的对话戏剧剧本,剧本中的主要内容是人物对话或独白,演员的舞台表演活动也主要是对话或独白,《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都是话剧剧本。(2)戏曲剧本,即以语言文字符号媒介指向舞台声音符号媒介的传统唱腔戏剧剧本,演员在戏曲演唱中演绎故事,演员的舞台活动主要也是戏曲演唱,我国传统的京剧、淮剧、越剧、黄梅戏、昆曲等剧本都是戏曲剧本,第五单元“拓展延伸”的“戏曲天地”,就是对戏曲剧本的扩充、延伸。(3)音乐剧剧本,即以语言文字符号媒介指向舞台声音符号媒介的音乐戏剧剧本,剧本中的主要内容是音乐文本,演员的舞台表演活动主要是演唱,如经典音乐剧[WTBX]The Phantom Of The Opera[WTBZ]、[WTBX]The Lion King[WTBZ]、[WTBX]Cats[WTBZ]等。(4)影视剧本,即以语言文字符号媒介指向图像、声音、动作符号媒介的影视戏剧剧本,剧本中的主要内容是影视人物的活动,影视拍摄依据剧本的指示展开,如抗战剧本《猎豹》等。(5)舞剧剧本,即以语言文字符号媒介指向舞台动作媒介的舞蹈戏剧剧本,如著名舞台演员杨丽萍的《孔雀舞》剧本、2005年春晚的《千手观音》舞剧剧本。(6)哑剧剧本,指以动作行为作为主要艺术媒介的剧本,剧本中的主要情节是指向动作行为的指示性话语,演员的舞台表演活动主要是动作,如哑剧剧本《忐忑》《甜蜜蜜》等。

从故事情节的性质与最终结果的样态来看,剧本形态主要有四种。(1)悲剧剧本,指以严肃的话题为题材并以悲剧结尾的剧本,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6]203的剧本。悲剧剧本中主人公的追求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但其结果是悲惨的,如《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等都是悲剧剧本。(2)喜剧剧本,指以轻松诙谐的内容作为题材,运用夸张、讽刺等手法进行人物塑造、展开故事情节的剧本,它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6]203的剧本。喜剧剧本中的人物行为基本不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不具有正当的价值,因而被讽刺、否定,如阿里斯托芬的《蛙》、影视剧本《上帝也疯狂》等就是喜剧剧本。(3)正剧剧本,又称严肃剧剧本,它出现得比较晚。在这类剧本中,其承载的内容或表达的主题“充满着重大关系和坚实性格的严肃性”[7]295,但是主人公并“没有被牺牲,而是把自己保全住了”[7]295,矛盾冲突最后得到了和解,达成了圆满的结果,如狄德罗的《私生子》、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一报还一报》等。(4)荒诞剧剧本。这类剧本通常放弃传统戏剧情节与戏剧冲突,通过支离破碎的舞台布置、奇形怪状的道具、毫无逻辑的话语、混乱的思维等手段,或直观或隐喻地表达对传统价值的怀疑与否定、对世界与人生的直观感悟,如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高行健的《车站》等。

从情节的容量与复杂性来看,剧本形态有两种。(1)独幕剧本,即剧情容量比较少,情节比较单纯,结构比较紧凑,所有故事情节在一幕内全部演完,中间不需要更换舞台布置,表演过程中幕布只需要开启一次的戏剧剧本,《枣儿》就属这一类。(2)多幕剧本。它与独幕剧本相对,即剧情容量比较大,故事情节比较复杂,戏剧表演过程中需要更换舞台布置,幕布需要开启两次及以上的戏剧剧本,《屈原》《天下第一楼》都是多幕剧本。

3.篇性解码

剧本解码最终要推进到每一篇剧本建构的独特之处,即篇性解码。篇性解码,只有解读出“这一篇”剧本在选材剪裁、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不同于其他剧本的地方,才能读出“这一篇”剧本的艺术独特性。具体说来,篇性解码可以从篇章结构、艺术技巧与语言特色三个方面展开。

先看篇章结构解码。所谓篇章结构解码,指揭秘“这一篇”剧本的篇章结构方面的独特之处。比如《枣儿》,为了表达农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孤独与期待,作者构建了两条线索:一是老人对兒子的期待,二是男孩对父亲的期待,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互动前进,这就是双线交织推进结构模式。比如《天下第一楼》,为了探讨福聚德衰败的社会根源,构造了双扇形同心圆结构: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来有克五这样的大爷要小心侍候,二来有警察、钱师爷这样的人物要小心打点,三来竞争对手虎视眈眈;从内部来看,一来老掌柜唐德源年老体弱,二来两个儿子均无心经营,大儿子唐茂昌醉心梨园,二儿子唐茂盛喜好武术,两人都不争气。这内外多重因素分别形成一个扇形结构,进而合成一个以福聚德为圆心的同心圆。

再看艺术技巧解码。所谓艺术技巧解码,指理解作者为了达成自己的表达目的而采用的叙述故事、抒发情感、表达思考的策略、手段或艺术形式。比如在《枣儿》剧本中,“枣儿”是一个象征,“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同时,“枣儿”又是贯穿全剧的线索——“老人和男孩因‘枣儿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3]309。《枣儿》的课后“思考探究”一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想一想”“‘枣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思考探究”三要求说一说童谣在剧中的作用,探究童谣两次出现时不同的表达效果。

最后看语言特色解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剧本也不例外,剧本的解读也要探讨语言特色。《天下第一楼》课后“思考探究”三针对《天下第一楼》中生动、地道、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语言,要求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片段进行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探讨“这一篇”剧本北京特色的语言艺术——北京的文化、生活、特产、故事、方言等,汇成了本剧的“京味儿”的语言特色。需要注意的是,语言艺术解码是对语言自身的音乐性、结构性进行解读,而不是对语言的思想情感进行解读。第五单元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中“品味戏剧台词”的要求,是“揣摩台词含意”,指向的是剧本的主题理解,而不是剧本的语言艺术。

三、评鉴

释义与解码之后,还要针对剧本展开更深入的审思性、鉴赏性、建构性阅读,研读作者为什么写、写得好不好、对“我”有什么用。

1.为什么——社会文化与母题原型审思

知道了剧本说什么,理解了剧本中人物为什么这么做,并据此解读出人物形象后,我们还需要展开两次深度审思。

(1)剧本中人物行为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从社会层面解决这个问题?这一审思就指向了社会文化解读。比如《天下第一楼》课后“思考探究”一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内容,探讨福聚德衰落的根本原因,《枣儿》课后“思考探究”四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出现的原因等,都指向对深层社会历史原因的探究。

(2)剧本的母题是什么?这个母题的文化基因是什么?比如《枣儿》是一个家庭母题,涉及子孝与父母之爱的家庭伦理文化。这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如《魏风·陟岵》、曹邺的《北郭闲思》、孟郊的《游子吟》、黄景仁的《别老母》、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等。这一母题缘于农业文明的家庭伦理,农业社会的稳定性强调血缘关系,强调父亲之爱,重视子教,因而才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教师“要依托文本阅读这一资源去发现、挖掘更多的资源,在过程中生发新的资源,发现新的问题”,比如在《屈原》一文中,我们“要深入了解屈原这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形象”,“理解‘风‘雷‘电等的象征意义”。我们“要关注剧作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屈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天下第一楼》对民俗习惯、民族文化的反思,《枣儿》对现代社会农村问题的深层关怀”[3]280等,都是对剧本背后的深化文化基因——母题原型的研究。

2.好不好——对话交流与鉴赏甄别

剧本的解读不能只停留在被动接受上,学生要进一步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交流,对文本展开评价鉴别。“一部作品被读者首次接受,包括同已经阅读过的作品进行比较,比较中就包含着对作品审美价值的一种检验。”[8]剧本的解读,还需要与其他文本进行互文阅读,比较其差异与优劣,进行鉴赏甄别。比如,《枣儿》提出农村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的孤独与情感缺失的问题,其基本言说模式是呈现现象,隐含的解决路径是“常回家看看”,这是浅表性的问题发现与解决,其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中国现代化过程是城市化的过程,但这一城市化过程并没有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单腿前进的城市化模式导致了城市的吸虹效应——农民进城成为农民工,其工作、学习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必然导致青壮年劳动力进城,缺乏劳动能力的老人与儿童留守农村。这一问题,并不是“常回家看看”就能解决的。从眼前来说,可从城市与农村两方面着手,分别解决老人与儿童的生活与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从长远来说,只有从社会层面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3.有何用——内化建构与自我成长

剧本的阅读与解读过程是读者主动吸收与建构的过程,即阅读的内化建构过程,也是读者的自我成长过程。具体说来,剧本的内化建构与自我成长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之用。任何文本都承载一定的知识,剧本也不例外。阅读剧本,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孔子让弟子们多读诗,认为读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9],就是强调诗及文学作品的知识学习功能。比如阅读《屈原》,我们可以获得屈原形象的原型知识,可以获得楚国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可以获得关于神像的知识,还可以获得剧本写作的基本知识。

(2)审美之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不能停留在浅层的知识性阅读上,还要培养学生的剧本解读与鉴赏能力、表达能力,指向剧本的审美鉴赏与创造。通過本单元的剧本学习,学生除了要掌握这些剧本的内容、主题与表达艺术,还要以这些剧本为例,在互文阅读的基础上,比较不同剧本的优劣差异,掌握剧本解读的基本方法策略,形成必要的解读与鉴赏能力,最终能试着运用剧本的表达策略与手段进行剧本创作,提升自己的剧本写作能力。

(3)精神之用。戏剧文学的解读与戏剧艺术的欣赏、评价,“最终指向丰富的社会人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280,“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放开心胸,打开眼界,走出狭小的自我,成为一个对自我,对社会,对民族,有思考、有情怀、有悲悯、有大爱的人”[3]280,这就指向剧本的阅读功能,强调在剧本的解读中内化建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解读剧本《屈原》时,学生不仅要理解,更要学习屈原的斗争精神与高贵品质;解读剧本《枣儿》时,学生不仅要理解老人与男孩的孤独与期盼,更要在生活中关心、帮助他们。

剧本解读可以从释义层、解码层、评鉴层进行解读,释义层研究文本语言文字直接显性的“情节—形象”与隐性表达的“主题—内涵”,指向剧本“说什么”,是理解剧本的过程,属基础阅读。解码层研究剧本的文体特征、文体形态与篇性特征,指向剧本“说什么”,旨在揭示文本建构奥妙,属专业阅读。评鉴层研究剧本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与母题原型文化基因。在评鉴层,学生与剧本对话交流,评价其优劣高低、主动吸收并自我建构。从释义层到解码层再到评鉴层,是剧本解读逐步走向专业、走向深入的过程,是从走进文本到吸收文本,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这三个层级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往往交融互织、结伴前行。

参考文献:

[1]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布罗凯特.世界戏剧艺术欣赏:世界戏剧史[M].胡耀恒,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 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6]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黑格尔.美学:第三卷 下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9]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责任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剧本解码
解码 四十五度仰望天空
文化解码
文化 解码
文明 解码
“剧本课堂”课型结构探索
初试改编幼儿戏剧的文本样式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软硬”兼施看视频 高清解码深入解读
3G信道解码芯片TV3G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