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思辨性阅读教学

2021-08-27 08:43陈敏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香雪思辨性深层

陈敏

2018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提出来,要求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能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这些内容直接把高中语文课程与思维关联起来。可以说,语文课程的建构离不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新课标针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教育目标,还推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进一步阐明了思辨性阅读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透过思辨的滤镜去发掘思辨性元素,更要透过思辨的滤镜,学会用思辨性思维去审读。下面就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例,谈谈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思辨性教学。

一、透过思辨的滤镜,首先读出文本的表层含义

所谓文本的表层含义,即文本在直观上呈现给读者的,直接传达出来的意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引导学生透过思辨的滤镜,读出“青春”的表层含义。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学生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学生读完本单元有关“青春情怀”的作品,能够从文本中解读出:《沁园春·长沙》——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赞美时代之春的雄强之力;《红烛》——青春的困惑与希望,追求理想的坚毅;《峨日朵雪峰之侧》——谦卑而顽强的生命力;《百合花》——战争年代,青春义无反顾的牺牲与奉献;《哦,香雪》改革开放时代,青春的纯真和突破。学生学完本单元大都会激情澎湃,感慨自己躬逢盛世,更应该点燃青春的梦想,追寻理想,拥抱未来。当然学生能够透过思辨的滤镜,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表达出对“青春情怀”的直观地感受,已有阅读的收获了。但这种阅读还只是停留在对文本主题的表层含义的理解,通往思辨性阅读的幽深之蕴大门仍向学生紧闭着。此时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对文本作进一步的探索,让学生通过对思辨性元素进一步把握,来品读有关“青春”主题的深层内涵。

二、透过思辨的滤镜,品出文本的深层内涵

文本的深层内涵,是与“表层意义”相对的一个概念。它不能直接被学生发现,而是要从表层意义推导出来,即透过字面,把握其背后要表达出的抽象意旨。要想品读出深层内涵需要助手,正如思维的爬坡需要阶梯。教师在具体的课堂研讨中就要设置相关的思想路标,引导学生透过思辨的滤镜,学会用思辨性思维去审读。

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中的典型意向、时代背景及关键词语来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体会本词抒发的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思维的梯子了。其实引导学生向文本深层意蕴把握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给学生介绍词作的时代背景。本词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本词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然后趁机给学生设置第一个任务:让学生通过文本找出体现青年毛泽东豪迈的青春激情的意象,并把握重要词句的深层意蕴。

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后,他们思辨性解读文本的深层意蕴之锁还并未真正打开。于是可以给学生继续补充作者当时的境况。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1958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所追求的事业。这时,诗人受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打击:被排挤出党中央。为了进一步鼓励他们学会用思辨性思维去审读,紧接着给学生设置第二个任务:在挫折面前,诗人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我们可以通过解读文本中的哪一个字来理解本首诗词?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设计了第二个学习任务后,学生在这个具有思维难度的问题的启发下,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关键字眼“独”字,通过解读“独”来理解本首诗词:“独立寒秋”,从个人层面来看,“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沉着、镇静,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个人命运的急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这是难能可贵的。从这首词对壮美秋景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体察到毛泽东阔大的内心世界,五彩缤纷的精神视野,这不仅仅是逆境中的拼搏,还是诗人灰色际遇中的亮色,是丰富多彩的底色,是“冬天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的威胁时候,能够“独立寒秋”“怅寥廓”,能够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动人心的呼声。

三、透过思辨的滤镜,悟出文本的潜藏意蕴

“潜藏意蕴”这个概念是笔者化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提出的。它指的是作者在写该作品时不曾意识到,但在潜意识中已经在实质性地助力该作品写作的隐秘意图。当然潜藏意蕴并不像深层内涵那样容易被挖掘出来,因为我们不可能钻进作者的潜意识中去。不过,依然可以找到解读途径。弗洛伊德曾在《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指出,作家的作品(即白日梦)就像梦(即夜间梦)一样,都是愿望的满足。[2]而弗洛伊德一贯的核心主张是“梦是潜意识的体现”,因而我们可从这里推知,作为白日梦的作家之作品同样也是作者潜意识的体现。有了这个结论,如果要探索文本的潜意识,只要充分地分析作家已创作出的作品就大致可完成了。

在此我们以《哦,香雪》为例。《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也是铁凝的成名作。小说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笔者在教这篇小说时,依然按照传统的学习小说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选出自己最喜欢或者最讨厌的人物。合作探究之后,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香雪是最喜欢的人物,而对于最讨厌的人物,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凤娇,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选择,认为文本中无最讨厌人物。这一状况,是培养学生思辨阅读的最佳时机,可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香雪和凤娇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同学们很快就能回答出他们的共同点是具有可爱,善良,淳朴这些纯真的性格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紧接着让他们找出她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会迅速地找出凤娇表现在对列车员“北京话”的好感,香雪表现在对铅笔盒的兴趣上。进一步发问:能否說性格外向的凤娇对未来的憧憬是偏于物质的、生活的?而沉静内敛的香雪更关心外面的事,这能否说香雪对未来的憧憬本质上是精神层面的?让同学们充分讨论,然后交流。这样,潜藏意蕴就能被学生挖掘出来。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文本中思辨性元素的“表层意义”“深层含义”“潜藏意蕴”,能够让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亲自体验到个人思维品质不断提升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弗洛伊德·达芬奇的童年回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90,93.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2019年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生语文思维培养及测评研究”(课题批准号:PJY20191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香雪思辨性深层
香雪形象探析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哦!香雪
紧贴人物读小说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
让学生的主动参与由浅表向深层漫溯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空城
黄河故道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