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局部采用尿激酶对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康复的影响研究

2021-08-30 06:39李占忠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0期
关键词:尿激酶血肿微创

李占忠

(昌乐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 潍坊 262400)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因长期高血压引起脑小动脉管壁变性、缺血、坏死、微小动脉瘤形成等病理变化[1],在这基础上,当血压急剧上升时,这些小血管破裂出血,引起脑出血[2]。相对而言,男性比女性发病率更高,是非常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3],好发于中、老年人,然而,近年来有资料显示,年轻人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4]。抢救HICH患者关键在于对颅内压进行及时降低,减轻颅内血肿对周边无异常脑组织的压迫作用[5]。传统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为临床上治疗HICH以往实施的主要方法,但手术创伤较大,患者在术后康复缓慢[6]。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临床上治疗HICH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成为了重要方法[7],且临床疗效比较理想,然而此术也很难除去所有血肿,残余血肿仍会造成炎性反应和局部水肿,也许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好的结果[8]。有资料显示,患者在术后进行尿激酶溶解的治疗,能够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使血肿能够液化引流,快速吸收,减少病程[9]。本次研究对象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HICH患者86例,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术后尿激酶溶解治疗基底核区HICH的应用效果及对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目的在于能够更好地进行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HICH患者86例,男51例,女35例;年龄43~66岁,平均(60.90±5.10)岁;6~17年的高血压史;32~49 mL的颅内出血量;20.2~25.5 kg/m2的体质量指数;148.5~185.4 mm Hg的收缩压;94.8~118.6 mm Hg舒张压。结合不同的治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住院后都接受常规治疗,如吸氧、调节血压和酸碱失衡、脱水降颅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并且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格观察,完成术前有关检查。观察组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术后尿激酶溶解治疗:术前进行CT扫描头颅确保血肿最大程度显露,取中心为颅表穿刺点,避开大血管和重要功能区,将颅表穿刺点与最大层血肿中心的距离进行测量,应用长度适合一次性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手术都在住院后统一由同组医师12 h内完成。采取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使患者处于仰卧位,头颅向健康侧倾斜,把钻芯插入穿刺针进行固定,沿着穿刺点垂直或平行矢状面钻进,钻穿颅骨后采取塑料针芯代替金属内芯,等穿刺针穿刺血肿腔完成后,插入软性多侧孔硅胶管,固定引流管在头皮下3 cm处慢慢抽吸[10]。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吸出总出血量的1/3,再将0.9%氯化钠注射液注入血肿穿刺针内,冲洗直到清亮,三通阀位置接引流袋。术后12 h,将30 000 U注射用尿激酶溶于4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注入血肿腔,引流管关闭4 h后打开,每日2~3次,间隔时间为6 h。治疗中对头颅CT状况应及时复查,并结合复查结果将引流管留置深度进行调整,引流7 d后取出引流管。术后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稳定血压,在降颅压必须时还可联合甘露醇和呋塞米等脱水药,降低出现再出血和脑水肿概率[11];对照组接受传统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法:全身麻醉进行气管插管,患者仰卧位,头向健康侧倾斜。颞部做马蹄形切口3~5 cm,硬膜常规切开,在颞上回或颞中回作3 cm皮质切口,电凝止血后,用抽吸法将血凝块完全清除[12]。并且将引流管置入血肿腔中,取出骨瓣,术后引流连续3~5 d。术后的处理法与观察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的并发症状况;对比两组的生活能力[13]。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学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计量资料用()来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47%,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2.2 对比两组的并发症状况 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23%,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3.49%,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的并发症状况

2.3 对比两组的生活能力 两组治疗前生活能力评分相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生活能力评分都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的生活能力(分,)

表3 对比两组的生活能力(分,)

3 讨 论

在脑血管疾病中HICH发病率居第二位[14],但病死率却居脑血管疾病之首[15]。临床资料显示,HICH 患者大多有颅内压增高状况,主要是由于血肿占位效应、脑脊液循环障碍和继发性脑水肿引起急性梗阻性脑积水[16]。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是颅内压升高,也是出血后引起血压连续上升主要因素[17]。过去对血肿量大于或者等于30 mL的HICH患者一般实施手术治疗[18],目的是除去血肿,降低血肿对脑组织的压力,对脑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善,缓解危及生命的脑疝,尽量降低后遗症的产生[19]。

以往HICH以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为主,此术视野开阔,术后再出血率低[20];但创伤大,特别是老年患者,机体和器官功能的代偿能力差,风险大;与此同时,术中可能刺激到脑血管,造成继发性神经损伤[21]。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临床上治疗HICH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微创、保护脑组织效果佳、术后恢复迅速等优点成为了重要方法[22],且临床疗效比较理想,然而此术也很难除去所有血肿,残余血肿仍会造成炎性反应和局部水肿,也许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好的结果[23]。近年有研究资料表示,患者在术后进行尿激酶溶解的治疗,能够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使血肿能够液化引流,快速吸收,减少病程[24]。尿激酶是一种从人的尿液或肾脏培养液中提取的蛋白酶,为一种非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剂,能激活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快速消耗血肿中的纤维蛋白原,溶解血肿[25];单纤维蛋白酶原能进一步降解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促使溶栓,还有助神经功能的恢复[26-31]。

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47%,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23%,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3.49%,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生活能力评分相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生活能力评分都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基底核区HICH患者采用的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术后尿激酶溶解治疗,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并且促进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出现。

综上所述,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术后尿激酶溶解治疗基底核区HICH能够使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促进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猜你喜欢
尿激酶血肿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