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1-08-30 06:39王琨鹏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0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脑出血

王琨鹏

(辽宁省凤城市中心医院内三科,辽宁 凤城 118100)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是表现比较严重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主要是患者的脑供血出现突然中断而使患者的脑组织坏死[1]。临床有研究认为,通过对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是对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在4.5 h以内患者进行治疗的有效和唯一方案,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抢救效果[2]。这种情况对患者的预后也存在一定的改善,脑出血是急性脑梗死溶栓以后存在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会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病死率,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患者生命的安全。本文主要分析通过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同时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来我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后脑出血转化的33例患者作为本文的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后未出现脑出血转化的3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7例,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8例,χ2=0.0608,Z=0.4888,P=0.6250;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大为76岁,年龄最小为55岁,平均年龄为(61.25±8.36)岁,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大为77岁,年龄最小为52岁,平均年龄为(60.54±6.78)岁,t=0.3789,P=0.7060。两组患者经临床检验和诊断,均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诊断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检验,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本文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诊断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本文所有患者年龄均不超过80周岁。③所有患者脑卒中发病时间均不足4.5 h。④所有患者存在明显的肢体瘫痪症状[3]。⑤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均超过4分。⑥所有患者经过头颅CT检验显示存在没有出血的低密度影,患者没有早期梗死的影像。⑦所有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均完整。

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活动性出血或者存在外伤性骨折证据的患者(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②神经功能障碍非轻微或迅速改善患者。③发病时间不确定、发病到静脉溶栓治疗开始时间超过4.5 h的患者。④神经功能缺损或存在癫痫所导致的病变患者。⑤既往存在颅内出血/动静脉瘤病史的患者。⑥3个月之内存在颅内手术或存在头外伤、症状性出血性卒中史的患者。⑦近1个月之内存在消化道、泌尿系统等脏器出血患者。⑧2周之内存在外科手术史的患者[4]。⑧1周之内存在腰穿手术或者不能进行压迫止血的动脉穿刺史患者。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⑩合并有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溶栓治疗之前血糖、血压等相关指标不达标的患者、治疗之前经CT检验显示存在早期脑梗死低密度超过1/3大脑动脉供血区域的患者。⑪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完成调查,中途退出研究组的患者。

1.3 方法 对本文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调查患者的年龄情况和性别状况,还要对患者的既往病史进行研究,了解溶栓治疗的时间和治疗前NIHSS评分,评价患者脑梗死的具体位置,生活环境和相关习惯。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常规检查,调查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糖情况,对患者进行电解质和心电图的检验,为患者全面的进行头颅CT的检查,在患者溶栓治疗结束以后的24~36 h,为患者进行头颅CT的复查。

1.4 观察指标 对本文所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以后脑出血转化的发生率进行评价,评价并比较本文所有研究对象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以后,急性脑梗死脑出血转化的因素。

1.5 统计学方法 将本文当中所有涉列的数据资料和标本等均导入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当中进行统计学分析。本文的所有计量资料均选择采用()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进行表示,同时通过t对所有的计量值进行检验;文中所有的计数资料均选择采用[n(%)]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进行表示,并且通过采用χ2对所有的计数值进行检验;等级资料主要以Z值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进行表示,并同时采用秩和检验与Ridit分析的方法进行验证性检验;组间比通过P<0.05表示,说明数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当中合并高血压患者3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28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33例,存在卒中史患者27例,术前NIHSS评分≥21分者28例,溶栓之前血糖浓度≥6.1 mmol/L者30例,而对照组分别为2例、4例、4例、5例、3例、3例,两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相关情况比较[n(%)]

3 讨 论

临床上急性脑梗死一般是因为脑供血突然中断而导致患者存在脑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对这种病症的发病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患者的自身脑动脉存在粥样硬化和血栓的不断积累形成,导致患者血管管腔狭窄和闭塞而形成的一种病症[5]。这种病情最终会导致患者出现脑动脉供血中断,它也可能会因为外界异常物体沿患者血液循环进入患者的脑动脉,使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而且患者存在血流量骤减的情况,所以相应区域当中的脑组织会逐渐坏死[6]。

阿替普酶是临床上进行静脉溶栓较为常用的一种药物,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可帮助患者有效的疏通已经闭塞的脑动脉血管,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血流供应,对改善患者的脑组织具有重要的价值,帮助患者改善缺氧和缺血状况[7]。患者治疗发病时间一般不超过3 h,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当中具有明显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患者病情不断的严重,患者后续治疗难度和治疗效果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会使患者出现脑部组织强大压力之下出血的症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在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以后,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的相关因素在临床上一直都是医学领域所研究的重点[8]。临床有研究认为,患者出现心房颤动是导致患者急性脑梗死以后脑出血的一项预测性因素,有研究经过调查显示,和没有发生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比较,心房颤动患者在溶栓治疗以后,脑出血风险会存在增高,但患者的病死率没有受到影响[9]。临床有研究认为,和没有进行溶栓的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比较,经过溶栓治疗以后心房颤动的出血发生风险大大增高,出血的比例从6.8%增加到了18.2%,但并没有增加3个月以后的病死率。与没有心房颤动的溶栓患者进行比较,心房颤动患者经过溶栓治疗之后会增加出血的风险,溶栓以后整体的治疗效果也没有得到明显的获益。还有一个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是导致患者颅内出血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而且有研究认为NIHSS评分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反应的一个重要指标,患者的评分越高,就说明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越差,那么后期的效果也就越差。在本文的调查当中,我们同样看出,患者入院的时候NIHSS评分越高,那么患者的出血风险也就越大,如患者入院以后的NIHSS评分超过15分,那么为患者进行相关的溶栓治疗,所收获的效果基本上不增加,因此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危险因素[10]。除此以外,高血糖也会对患者机体内的血运状况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这会导致患者在进行静脉溶栓以后出现脑出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对患者临床症状产生的影响。有临床研究认为,患者存在高血糖的表现,在进行溶栓治疗时会导致患者3个月以后增加病死率,并且会增加患者的颅内出血和神经功能破损的概率,是一个独立的预测风险因素。高血糖会对患者的微循环产生损坏,它容易导致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收缩情况出现。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能够看出高血糖增加溶栓以后的出血风险。但是因为本文样本量相对较少,因此具体的状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性证实。

综上所述,通过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之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原因表现在多个方面,所以临床要针对相关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对症处理,以最大的程度上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