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循环的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1-08-30 06:39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0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脑梗死评分

郭 迎

(沈阳二四五医院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0)

据调查[1],世界每10万人中,患有脑血管疾病的便有150~200人,且超过90%的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效果不佳,存在偏瘫或者无法行走症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负担。作为脑血管疾病中发生率较高的疾病,脑梗死在现阶段临床中较为多见,亦是导致患者死亡或者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脑梗死患者往往伴有意识、运动、认知、语言、精神情绪等方面的功能性障碍,生活质量偏低,所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是目前临床讨论的重点[2]。临床护理路径是顺应护理模式发展而生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临床根据特定性疾病实施监测、治疗、康复及护理的一项严格工作程序,其可有效提高整个医院的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治疗费用,减轻社会与家庭的经济负担,凭借此类优势,该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应用越发广泛[3]。故本次试验尝试对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收集到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护理,旨在分析基于PDCA循环的临床护理路径的干预效果,为今后临床护理提供理论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试验对象均是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收集时间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全部患者入院后编号,随机纳入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4~78岁,平均(63.56±3.2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24 h,平均(16.72±1.32)h。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5~82岁,平均(65.02±3.3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23 h,平均(16.70±1.28)h。两组资料差异并不显著(P>0.05)。

入组标准:①经CT诊断确诊为脑梗死。②首次发病。③未接受溶栓治疗。④充分履行告知原则,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排除标准:①严重器质性障碍者。②免疫系统疾病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④恶性肿瘤者。⑤精神障碍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心血管药物治疗、基础性护理、肢体康复锻炼、遵医用药等。

观察组实施基于PDCA循环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①计划(P):选择经验丰富和专业知识丰富的4名护师组成护理小组,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分析患者病情,找出潜在问题,分析影响因素,根据问题原因查找文献资料,结合制订护理计划;统计整个护理小组护师的学历、职称和技能,分层培训,提高护理技能的专业知识,制订各单元专业且全面的护理方案,改进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②执行(D):选择专人收集各护理单元的PDCA管理模式资料,由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并根据临床护理路径的指示,为每位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医师技能,讲解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护理内容和作用,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理解和配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指示,医护人员对每位患者加以护理干预,协助患者进行运动平衡训练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锻炼。③检查(C):护理人员需定期向护理质控小组报告项目管理进度,并由护理质控小组成员详细评估、分析护理效果,进一步监督指导相关专科项目;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组长定期检查相关护理措施的实施状况,不断督促和指导。④处理(A):定期评估临床护理路径成效,评价该护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于无法达成既定目标的护理干预,需要找出潜在问题,及时纠正,并制定下一个基于PDCA循环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阶段。

1.3 观察指标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评估两组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分数0~42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越严重。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两组生活质量状况,包括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以及综合评分5个方面,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护理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提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分析(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分析(分,)

2.2 分析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及综合评分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脑梗死作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类型,在整个脑卒中疾病中发病率已超过70%,是多种原因所致的机体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得机体脑组织出现缺血或者缺氧,最终造成机体脑组织坏死或者软化[4]。现代医学证实[5],脑梗死的发生与机体急性脑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限性或者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现象密切相关。另外,多种全身性血管病变、局部脑血管病变以及血管循环系统异常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脑梗死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性变化与机体动脉硬化形成有密切关系,需临床注意[6]。

生活质量是基于人类疾病谱变化、新型健康观和医学模式转变的情形下所衍生出来的医学评价技术,可判断疾病对患者生理健康、心理状况、社会关系以及独立能力所带来的影响[7]。生活质量低下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患者所出现的不同功能障碍性综合征,尤其体现在认知功能方面,一般由轻度记忆障碍到严重痴呆[8]。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讲,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出现记忆力、注意力、语言和定向力低下现象,此时患者很容易存在一定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烦躁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预后速度,使得生活质量相对低下[9]。

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属于新型的标准化、个体化护理方法,将护理效果作为标准值,由专业护理人员定期对护理效果加以评估,判断是否已达到预后效果,从而确定该种护理方案是否适合当前患者需求,以此保证较高的护理质量[10]。一旦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发现不良问题,则需要及时加以评估,分析产生的原因,通过所查找的相关文献资料调整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早期病情实施干预,以此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实现个体化护理管理。而PDCA循环属于在保证整个护理活动有效实施的基础上而设置的一个工作程度,是护理质量不断改进的模型,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过程中,其目的就在于实现整个护理工作的循环化和整体化[11]。本试验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更优,且各个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也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根据每位患者实际病情状况和需求,制订相应的护理方案,并在每一循环过程中善于发现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积极讨论得出举措措施,不断改进护理质量,使得护理水平显著提升,加上有效的运动平衡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乃至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促进自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PDCA循环的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脑梗死评分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我给爸爸评分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
An Optimal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Scheme for Caching-Based Content Distribution in Backhaul-Limited Small Cell Networks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