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对性护理对老年肺癌术后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1-08-30 06:39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0期
关键词:针对性肺癌康复

刘 婷

(大连市中医医院内四病房,辽宁 大连 116000)

肺癌为临床最为高发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疾病之一,也是病死率最高的肿瘤疾病[1]。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环境污染的恶化,近些年肺癌发病率及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经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近10年全球肺癌发病率从22%迅速上升至31.5%,病死率高达27.1%。肺癌成为我国人群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2]。研究表明,超过50%的肺癌患者确诊时年龄在70岁以上,且老年肺癌患者术后5年成活率及相对生存期显著缩短[3]。目前肺癌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放化疗及免疫治疗为主,虽可控制病情恶化,但手术及后续治疗对患者机体抵抗力、免疫力损伤较大,患者因身心及经济负担,导致负面情绪波动显著,治疗依从性较差[4]。术后通过常规护理方案难以及时有效的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肺功能水平[5]。目前临床通过中医针对性护理对老年肺癌术后患者进行情志及呼吸功能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肺部扩张,避免术后胸腔积液的形成及穿刺抽液治疗对患者造成的痛苦,提高肺泡有效气体交换,减轻患者憋闷、气喘等症状,稳定患者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波动,为治疗依从性及预后随访、康复干预等提供基础[6]。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给予患者心理指导及情感支持,提高患者与家人、社会等体系的沟通和互动。通过多方面针对性护理干预,结合中医辨证辨病理念,临床护理满意度优异。我科对老年肺癌术后患者应用中医针对性护理方案颇有成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60例老年肺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来自大连市中医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患者,信封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患者比例为17∶13,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为(65.23±5.67)岁;癌症Ⅰ期4例,Ⅱ期16例,Ⅲ期10例;鳞癌19例,腺癌8例,小细胞癌3例。试验组中,男性女性患者比例为18∶12,年龄56~81岁,平均年龄为(65.45±5.34)岁;癌症Ⅰ期5例,Ⅱ期17例,Ⅲ期8例;鳞癌20例,腺癌8例,小细胞癌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可以纳入试验研究。

1.2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本文纳入研究的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拟定的《呼吸道肿瘤疾病防治指南》中的肺癌诊断标准:咳嗽、胸闷、咳痰带血或咯血,声音嘶哑、发热、消瘦,X线等影像学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支气管镜或CT组织细胞学检查明确病情及肿瘤类型。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脾肺气虚证:久咳痰稀、神疲乏力、便溏,舌淡胖而齿痕,脉沉细。肺阴亏虚证: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干渴嘶哑,舌红少苔,脉细数。气滞血瘀证:心胸刺痛、痞块按痛、痛处固定,舌暗瘀斑,舌紫暗,苔薄,脉弦涩。气阴两虚证:午后潮热、汗出气短,舌红苔薄,脉细弱。

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②脏器及骨转移等患者。③不同意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④对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

1.4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应理化检查,明确肺部肿瘤诊断,择期行肺肿瘤切除术,术后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及基础疾病对症用药治疗。对照组在治疗基础上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生活习惯的指导及饮食规律的调整,鼓励并辅助患者咳痰。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医针对性护理措施,内容如下。①术后宣教:通过影像资料及临床优秀病例,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肺癌术后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自我病情的认知及预后转归,介绍肺癌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率、术后康复干预及呼吸功能训练的必要性,指导患者及家属熟练掌握具体康复干预方法。②情志干预指导:通过中医辨证辨病,明确患者证型及体质辨识,针对患者恐惧、焦虑、抑郁、躁怒等不同负面情绪,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措施。同时转移并分散患者注意力,提高家庭及社会对患者的支持,鼓励患者进行社交活动,增强治疗依从性,降低医护患间阻力,为后续康复干预奠定基础。③康复干预措施:术后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一对一呼吸功能康复训练,结合中医导引康复方法,指导患者腹式呼吸运动,提高肺部有效通气量的同时避免胸廓剧烈运动对患者造成的痛苦。通过鼻吸气、口呼吸方式,结合屏气锻炼,增加膈肌活动度及胸腔内压和增强肋间呼吸肌肌力,鼓励患者咳痰,将肺内废气及痰液冲出。④跟踪随访观察:为患者建立个人护理及康复档案,根据病情变化及康复效果定期电话随访,对患者进行必要护理指导,监督患者生活习惯及情志疏导改善情况,合适的时机复诊。

1.5 观察指标 ①生活质量评估:通过SF-36简明康复调查评估量表,对患者生理功能、生活职能、疼痛程度、饮食睡眠、精力及社交能力等维度进行评估分析,评分为0~100分,其中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比。②肺功能评估:通过肺功能检测评估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百分比与肺功能呈正比。③临床护理满意度:通过自拟满意度评估量表评价临床护理满意度水平,一共20题,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70~80分为满意,69~60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医针对性护理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为(78.33±3.41)分,FEV1%(96.76±1.42)%,临床护理满意率90.00%,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66.83±4.16)分,FEV1%(87.31±2.12)%,临床护理满意率76.67%,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护理效果评估

3 讨 论

大量临床试验证实,肺癌患者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水平的衰退随患者年龄呈正比变化[7]。老年患者胸廓弹性下降、呼吸肌收缩力降低、膈肌活动范围减小等均造成术后有效通气的阻力增加,患者肺泡壁变薄、弹性降低,术后极易发生肺气肿、肺不张等病症,肺功能顺应性降低最终可导致肺容量及FEV1水平降低[8]。此外,老年肺癌患者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肺炎、哮喘等伴随病症,导致呼吸道狭窄,黏膜摆动动能减退,术后肺内分泌物增加而呼吸肌无力,均可造成排痰困难,极易诱发肺内感染,严重影响预后康复效果[9]。常规护理方案以监测体征及吸痰等应对措施为主,对患者身心及肺功能康复干预重视不足,加之年老体衰,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较差,术后康复效果差,护理满意度不佳[10]。中医针对性护理措施结合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心理疏导及呼吸功能锻炼等方面,能有效舒缓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树立治疗信心并提高治疗依从性。根据中医辨病辨证理念,对患者体质及病证进行辨识,通过针对性指导措施,改善患者脾肺虚衰、气血及正气耗损等情况。通过积极有效的社交活动,辅助患者自理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自我认知及自尊满足感,结合中医导引康复方案,鼓励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通过肢体的功能锻炼结合呼吸肌的运动康复干预,促进肺部病理产物的吸收和排出,加速肢体消肿,进一步改善活动能力及呼吸功能,中医针对性护理措施结合传统医学整体辨证理念,促进机体各器官及系统功能的互相协调,提高了生活治疗及临床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中医针对性护理措施在老年肺癌术后患者中应用,可有效疏导患者心理负担,恢复其呼吸功能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交能力,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针对性肺癌康复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PFTK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