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研究

2021-08-31 22:08颜舒悦
锦绣·中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激励动机

颜舒悦

摘要: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提升公民道德的重要抓手。在推动志愿服务不断丰富、不断深化方面,青年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发展创新的先锋力量0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情况,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科学有效的激励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激励

一、问题的提出

志愿服务是一项大众参与的社会事业,人们自觉自愿、不计报酬地投入其中,以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自1993年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目前中国青年志愿者官网上显示的注册志愿者数已超过8000万人,而大学生则是该群体中的主力军0。然而,年轻而势头迅猛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在持续健康发展上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积极性是管理上最突出的问题,“招募多,流失快”的现象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普遍存在。如何充分调动大学生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大学生为什么积极报名志愿服务,又为什么迅速退出?怎样的激励措施才能使大学生愿意坚持参与志愿服务?为探求这些问题,本研究针对大学生的需求与动机根源,提出科学有效的激励对策,进一步完善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二、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取问卷抽样调查,着重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2021年4月28日至2021年5月3日,研究人员以在校青年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将实地偶遇抽样与线上问卷发放相结合,共发放问卷302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样本有效率为97.68%。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参与本次调查的样本中,有90.39%的调查者参与过志愿服务,剩余9.61%的调查者则暂时未在大学期间参与志愿服务。针对这样的差异,本研究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划分为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前者指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当时愿意参与的动机,后者指未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不参与的动机,并鉴于积极动机的多样性,进一步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动机分为责任奉献导向型、发展奉献导向型和快乐奉献导向型。

在积极动机方面,绝大多数调查者的志愿服务参与受发展奉献导向影响,尤其是因“增强交际能力、拓宽视野”,“学到知识和技能”而参与志愿服务的调查者分别占到样本总数的90%与66%。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受快乐奉献导向影响最小,调查者大多认为自己的志愿服务参与原因与“身边朋友都在做志愿者”之类的从众行为关联性很小。95%的调查者否认自身参与志愿服务完全没有“真心实意关心服务对象”,但该项动机对调查者是否决定参与志愿服务的推动作用明显弱于上述发展奉献导向内容,说明奉献责任导向处于调查者的次要考虑地位,发挥着隐性助推力的作用。

在消极动机方面,“没时间”和“对志愿活动了解渠道较少”是受调查者未曾参与过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原因。此外,“对自身提高和帮助作用不大”是个占比较小但值得引起注意的因素。本研究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积极动机进行分析时,发现近50%的调查者不认为志愿服务“对以后从事的工作有帮助”,虽属于发展奉献导向却没有像其他同类型因素一样有效地激励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反而成为了不参加志愿服务的一大理由。说明大学生在选择志愿服务时,仍将是否能对自身发展、未来求职有利作为首要衡量标准。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现存的问题及成因

1.现有志愿服务岗位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近几年来,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本研究调查发现敬老助残、教育活动、环境保护与健医疗领域的志愿者岗位供需基本平衡,而下乡扶贫、抢险救灾、大型赛事或会议、国际交流领域的参加者比例远远低于希望参加的人数比例,说明这几个领域的志愿者岗位供远小于求。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供小于求的志愿服务岗位对志愿者素养拥有较高要求。以調查者中参与意愿最高的大型赛事或会议为例,招募时一般要求志愿者具备较好的外语水平、应急能力,部分主办方会对志愿者开展专门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这就让一大批有意愿参与的大学生望而却步,削减志愿服务参与动力。

2.志愿服务内容对大学生发展作用不足

从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现状中,我们已发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首要动机为该志愿服务能对自身发展、未来求职有利,这对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稳定性起着最大的激励效果。大学生更希望投入一些具有能力要求的志愿服务领域,一方面是由于这些项目迎合了年轻人乐于挑战的心理,另一方面则是这些富有挑战性的志愿服务领域对锻炼个人能力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大部分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多为“值班”、“搬东西”这些无门槛的简单重复性工作,甚至“当观众”这样对个人发展毫无益处、单纯投入时间换取志愿者时数奖励的“志愿服务工作”。此时,志愿者时数的奖励已不再起到足够的激励作用。

3.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非结构性难题”

“非结构性难题”指情境性的、真实性的、非结构性的、难以按既定程序解决的难题0。目前,大学生主要通过班级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如青协组织、社会组织等方式参与志愿服务,但合作双方缺乏有效协作机制。大学生在校遇到的难题多为结构性的,也极易获得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而来到志愿服务地点,发起者提供给志愿者的帮助则是十分有限的,大学生志愿者按照要求进行签到后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学生个人能力跟不上志愿者岗位要求是更为凸显。人的绝大多数恐惧来源于未知,不确定的“非结构性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积极性。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措施

(一)加强志愿服务专业化管理

大学生群体虽在校接受高等教育,掌握了一定知识资源和技术才能,但在具体志愿服务实践岗位上仍暴露出专业性上的许多不足从而受挫,打击到参与热情。因此,培训是加强志愿服务专业化管理的直接有效途径,一套科学高效的培训措施可帮助大学生避开在实际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专业性困难,满足大学生对新知识、新领域、新技能的需要,维持其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与热忱,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因材施教”,按照志愿服务岗位的专业需要以学生专业的对口程度招募志愿者,对他们展开不同方式的培训,安排适宜的工作内容,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整体自我效能感。

(二)完善志愿服务评价与激励机制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奖励是志愿者时数,这几乎成为所有相关奖项评选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再依照参与的志愿服务类型、难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单一性突出。然而,“十佳志愿者”、“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对求职的帮助低于各大奖学金与学生干部经历,激励效果十分有限。因此要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奖励多样化、层级化,不以工作時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突出服务对象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质量的反馈评价,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采取不同的人性化评价量度。

(三)健全志愿服务长效保障机制

要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内部的民主化,提高大学生志愿者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意识,不断思考并提出改善活动的意见,倒逼管理者创造出更好的志愿服务环境:如在制度规范上,提前告知活动情况、询问进展、积极引导;在经费保障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尤其是保证扶贫、救援等志愿服务领域的经费投入,维持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潜能,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提高团队的活力与创造力。

四、小结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动机主要表现为志愿服务对个人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经过对调查结果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还存在双方供需不平衡,志愿服务内容对大学生个体发展效果有限,“非结构性难题”等困难。基于对现状的挖掘,本研究提出了三条激励措施:加强志愿服务专业化管理;完善志愿服务评价与激励机制;健全志愿服务长效保障机制。以此为大学生积极投入志愿服务提供动力支持,提高参与热情,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长期有序地发展,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青年是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先锋力量.[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5362123602498892&wfr=spider&for=pc

[2]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254477

[3]志愿中国网.[EB/OL].https://www.zyz.org.cn/

[4]王凤栖.刍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和实践路径——以杭州师范大学“莹光精神”支教项目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第33卷(12):83-85

[5]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猜你喜欢
激励动机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关于加强基层老员工管理的几点思考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凶手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