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09-01 16:10刘阿丽李忠斌
关键词:文化产业

刘阿丽 李忠斌

摘 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进而转化为优势产业,是未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重点。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也在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但我国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薄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基于此,本研究深入分析了特色村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全面分析了其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瓶颈问题以及提升对策,旨在为其他特色村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产业;西江千户苗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用多元化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并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裕,近年来,各民族省区相继出台支持政策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力求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与此同时,自2009年以来全面培育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下均简称特色村寨)已成为当前保护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培育文化产业的理想试点。如何将特色村寨丰富的文化存量转化为文化产业,又该如何引导特色村寨的文化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未来特色村寨建设实现异质化发展,实现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西江千户苗寨坐拥丰富的苗族文化遗产,是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特色样本,近年来通过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开拓了特色村寨文化产业培育的新业态,也使西江苗寨逐步摆脱了“富饶的贫困”[2],与2007年相比,西江千户苗寨2017年人均收入增长近13倍[3]。其所蕴含的实践经验与策略措施,有助于我们理清特色村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特色村寨的文化产业培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特色村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特色村寨建设已成为当前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特色村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决胜脱贫攻坚的突破口,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助推器。

(一)培植新增长点,实现异质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特色村寨的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在文化力量的竞争力。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是特色村寨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到特色村寨综合实力强弱,是实现异质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文化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来看,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一种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經营性产业,有着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特殊属性。对于特色村寨建设而言,高质量的文化产业是推进特色村寨,乃至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刺激市场需求,充分调动本社区的居民参与受益,从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开发文化资源,促进民族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的沉淀。特色村寨是民族文化的剪影,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发展和创造民族文化价值的过程,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而文化自信则是一个民族最深沉持久的力量。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整理与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民族认同感,很好地保留了民族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助力扶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中办、国办在《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特色村寨文化产业立足于资源优势,并将民族地区的文化与生态资源转化并嵌入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依托丰裕的民族文化与优渥的自然资源,形成多元文化综合体,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样本。

二、特色村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12.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所谓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实现高效益、稳增长和创新驱动[4]。特色村寨属于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域,有着独特的经济社会基础,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因而,特色村寨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充分认识其差异化的内在要求。2014年出台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特色文化产业定义为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

(一)资源保护与价值开发相统一

协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实现特色村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条件。特色村寨具有规模化的空间聚落效应,是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分布区,其丰富而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内涵[5]。特色村寨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民族文化不仅是保护的对象,而且是一种活态资源,能够被活用,进而成为当地经济的新增长点。因此,要把握好文化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内生互动性,一方面整合与保护特色村寨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及地域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取其精华,对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在汲取传统民族文化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创意开发。

(二)明晰产权与价值转化相统一

市场化是经济价值实现的基础,明晰产权则是市场化的前提。尽管理论上来看,特色村寨是文化产权的所有者,但在相关法律上仍是空白,民族文化产权主体虚化,如何明晰民族文化产权,从而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难点所在。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要探寻特色村寨主体、社区居民以及开发机构之间的产权配置关系,充分调动本社区以及周边社区参与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将无形的民族文化通过人的展现具象化,这样的产业才有市场,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价值转化。

(三)融合发展与多元业态相统一

促进民族文化与其他产业、其他要素相融合,是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让文化的活性与要素的刚性相对接,重点发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例如“文化+物质资本”“文化+金融资本”“文化+人力资本”,或“文化+相关产业”,探索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推动文化与相关要素领域的深度融合。长期以来,特色村寨都将旅游业作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发展较为成熟,与此同时,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与新兴的文化产业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耦合基础,两者的融合发展有助于特色村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四)创意先导与品牌打造相统一

特色村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创新先导和品牌体系的构建。特色村寨的自然景观、历史以及民族文化资源丰裕,但大多位于偏远地区,资本进入难度较大。需要借助国家相关部门对特色村寨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力扶持,积极与文化企业开展合作,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创新的主体,并整合特色村寨的创新资源,找到外部变量与自身产品服务所匹配的关键点,将科技要素与文化创意相结合,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切实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再通过旅游大数据、新媒体等方式方法运营文化产品,探索民族文化产品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有效促进文化产品的价值溢价。例如西江县在2018年底开启的抖音文旅扶贫“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不仅展现了苗族文化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加强了西江苗族文化技艺传承人的培育,截至2019年11月,“雷山DOU是好风光”挑战赛传播量已达2.5亿次,惠及贫困人口千余人,是打造西江千户苗寨文化品牌的一次有益尝试。

三、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的雷山县文化资源丰富,雷山县所拥有的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江千户苗寨中均有体现[6]。自2008年以来,西江千户苗寨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方式,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逐渐兴起。结合实际调研,归纳为以下四点实践经验: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螺旋耦合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强大的耦合性[7]。整体来看,我国已开展的特色村寨旅游活动中,扁平式的观光旅游仍是主导,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西江千户苗寨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注重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关联,从而达到了加深游客体验感、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效果,很好地推动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螺旋融合发展。西江千户苗寨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将文化产业内置于旅游活动:其一,增设苗族活态文化体验项目,例如苗族民俗巡展、苗族飞歌、苗族传统芦笙舞展演等多种文化体验活动;其二,规划多处苗族文化展示点,例如羊排刺绣点、宋启兰刺绣店、蚩尤文化浮雕墙、嘎歌古项等文化展示点;其三,不断创新独具西江千户苗寨特色的文化产品。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在西江千户苗族在传承苗族酒礼习俗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十二道拦门酒”以及“高山流水”和“五湖四海”两道酒等文化项目。

(二)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市场化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8]。当前的特色村寨建设,大多仍以自发开展的形式为主,缺少具有引导力的市场主体。在市场主体的培育上,西江千户苗寨历经了“村民自发经营”“行政主导经营管理”“企业主导经营管理”三个阶段,逐步走向市场化[9]。雷山县政府出资成立的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公司作为村寨的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的市场经营主体,在文化保护、客源引导、开拓市场、品牌塑造等方面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自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推出文化展示点28处,涉及原生态歌舞表演、木叶表演、酿酒坊、刺绣坊等。截至2017年11月,公司已培育古歌队、迎宾表演人员300余人,为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充足的人力资本,以及坚实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10]。

(三)构建西江苗族文化系列品牌

当前,我国特色村寨文化产业整体规模较小,产品体系不健全。西江千户苗寨作为贵州最为著名的文化旅游品牌,长期以来坚持文化系列品牌的构建,将静态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以及动态人文景观相结合,如表1所示,形成了由美食、歌舞、传统技艺、节庆、制度习俗等类别的文化系列品牌产品,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品牌基础。

(四)形成村寨文化保护发展共同体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及其营建技艺是国家级文化遗产,上千栋吊脚楼建筑构成了西江景区的主体,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在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共享机制上,西江千户苗寨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被誉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西江模式”,主要包含了以下两点做法:一是从景区门票中提取8%作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2012年达到806万,至2017年已增至2900万,年均增长率近50%;二是制定《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根据特色民居的保护程度,以户为单位发放文化保护经费,到2017年已增长至21000元,是2011年的5.8倍。2009-2017年,西江千戶苗寨累计发放民族文化保护经费超过1亿元,户均累计超过7万元[11]。在这两项措施的共同作用下,西江千户苗寨成为以村寨为主体的西江苗族文化保护发展共同体。

四、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西江千户苗寨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较为不足。根据实地调研情况,西江千户苗寨要想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以下三点突出问题:

(一)民族文化产权界定模糊

关于产权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将所有权归为物权的一种,即“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受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特色村寨的文化产业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在实际开发中,没有明确的利益主体关系,进而导致文化产权关系变得复杂。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对自然资源的所属权做了详尽规定。但对于民族文化的产权规定则没有明确描述,这是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共同难题。文化产权的模糊影响了特色村寨文化产业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从理论上来说,少数民族传统的民俗习惯、歌舞庆典等文化资源应归特色村寨居民所有,但由于文化产业开发的复杂性,以及文化产权的缺位,极易造成企业与特色村寨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文化产业散、弱、短

我国民族地区多位于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不具备发展大规模的农业与工商业的基础,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为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以及特色工商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尽管西江千户苗寨的文化产业在龙头企业带领下有了长足发展,仍存在“散”“弱”“短”的问题:“散”主要表现在西江千户苗寨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即西江各景区的分布格局发展,经营分散,同时还存在部分社区居民零散的自发参与,由此也导致了同质产品的定价参差不齐;“弱”表现在西江千户苗寨的文化产业还未形成规模效应,没有稳定、组织化的文化产品互联网营销渠道,多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呈现,附属于旅游产业的发展;“短”则表现在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产品的产业链短,文化产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民族歌舞、饮食、民族工艺技艺生产制造为主的阶段,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文化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文化系列产品管理粗放

西江千户苗寨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产业化培育,历经了由自发经营向企业主导的转变。近年来,龙头企业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成效显著,但西江千户苗寨作为一个拥有1400多户居民的大型社区,仍遗留了自发经营时期留下的弊病,在文化产品的经营销售上较为混乱。随着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市场的日渐火爆,除了龙头企业规划的商户之外,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行摆摊设点,自发地参与到文化产品的制作与销售中,例如特色饮食、特色银饰、传统民族手工艺品等文化系列产品等。商户之间的竞争造成了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摩擦不断,加大了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产品市场的管理难度。此外,自发参与文化产品制作与销售的社区居民增多,导致文化系列产品没有形成标准化,个别商户以次充好的行为极易损害文化系列的品牌形象。

五、推进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我国特色村寨建设历程中,西江千户苗寨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早,是“文化+旅游”产业模式的典型代表,但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比,西江苗寨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仍较弱,离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定距离。结合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西江千户苗寨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改进:

(一)明确产权及利益分配原则

文化产权在法律上的模糊是所有特色村寨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时面临的共同问题。产权的缺位、文化资源开发的复杂性以及龙头企业的自觉性差异,导致产业开发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层出不穷。当前,在西江千户苗寨采取的“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中,利益分配的核心主要在西江千户苗寨的门票收入,矛盾点相对较少。然而,当文化产业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后,文化产业将以多种媒介、载体的方式表现出来,由此将产生更多的利益分配环节,产生的溢价收益也将更高。在民族文化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特色村寨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将伴随更多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冲突。构建一套合理的民族文化产权分置体系是文化产业深入发展的基础,综合来看,可将民族文化产权分解为所有权和使用权,西江千户苗寨文化资源的所有者应当是村寨集体,村寨集体应享有村寨文化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在明确民族文化产权的法律地位前提下,村寨集体有权将文化资源的使用权通过市场估值的方式,转让给企业,并鼓励社区居民通过各类形式入股,这应当成为多业态文化产业模式下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二)优势转化,促进多业态集群发展

由单纯的规模化转向质量化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通过调动社区居民参与,采用“文化+旅游”的模式,西江千户苗寨的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为其他特色村寨的文化产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文化+旅游”模式的基础上,西江千户苗寨还需要进一步提取西江苗文化的独特内核,并将西江苗文化内核符号化,全面反映在文化旅游的吃、穿、住、购、游等环节上,增强西江文化旅游的异质性,同时加强与周边文化旅游景区,例如朗德景区的合作,形成全域化的文化旅游线路。此外,文化产业是一个渗透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西江千户苗寨未来可着手培育更多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例如“文化+农业”模式,将西江苗族文化与苗族的农耕形式相结合,成为西江茶业、食品业、中药产业等创新源。又如利用“文化+互联网”的模式,开发具有西江苗族文化的音像、游戏娱乐、影视动漫等互联网文化产品,最终形成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多业态集群发展。

(三)集约经营,强化西江文化产品质量

西江千户苗寨的文化产品仍停留在商品化的初级阶段,尽管有龙头企业牵头开展民族歌舞表演,生产民族特色手工业产品等文化产品,但由于对知识产权认识的不足,这些文化产品尚未建立系统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也缺乏标准化、商标化的生产经营销售,这给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极大隐患。为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龙头企业首先应对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文化资源做分类规划、区分保护,防止文化资源的不当利用。其次,对便于产业化发展的文化资源,例如民族手工艺品、传统服饰、特色饮食等具有实际形态的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商品标志或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在产业化发展中,可由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文创工作者等领域精英牵头,培育各类民族文化产品合作社。西江千户苗寨的银饰、背篓、竹筐等特色手工艺品众多,可着力培育民族手工艺品合作社,组织社区居民入股参与,以股份或份额的形式量化到社区成员,入股分红能有效激发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规范各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标准,促进西江千户苗寨由单一的“文化+旅游”式发展向“文化+制造业”等多种业态形式发展。

(四)创新机制,打通文化产业融资瓶颈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文化产业的启动普遍需要采取“政府引导扶持、产业主体自主”的发展策略。西江千户苗寨是较早实施这一发展策略的先行者,在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地方政府对西江千户苗寨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镇区合一”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协同企业与政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园,解决了经济基础薄弱的民族地区对资本的迫切需求。然而,当文化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将以更为丰富的“文化IP+”形式展现出来,仅依靠政府扶持难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文化产业市场化,亟需進一步引入金融支持,针对不同的“文化IP+”产品,设计相应的投融资机制。但由于文化产业普遍缺少有效的抵押担保物,也难以获取准确、稳定的收益预期,当前金融机构为文化产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尤其对于民族地区的文化企业,想要获取金融资本更为困难。要破解这一难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制,可由西江政府地方政府及各部门协作联动,例如设立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用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等形式支持文化产业的多业态创新发展。还可以通过与雷山县当地银行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方式,探索将固定资本与无形资产共同质押获取贷款的机制,创新适合文化企业的金融产品。

参考文献:

[1] 赵学琳.改革开放40年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阶段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8,(12).

[2] 李少惠,赵军义.民族文化产业“富饶型贫困”的生成及其突破——基于定性比较分析的解释[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3] 李天翼.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十年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06:15-16

[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根本要求[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20/c_1122143107.htm,2017-12-20.

[5] 李忠斌,骆熙.特色村寨建设与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反贫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7).

[6] 李天翼.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十年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06:104-107.

[7] 李忠斌.论民族文化之经济价值及其实现方式[J].民族研究,2018,(2).

[8] 李忠斌,陈小俊.特色村寨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与乡村振兴:价值、机制与路径[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9] 李天翼.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十年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06:40-43.

[10] 李天翼.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十年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06:46-47.

[11] 李天翼.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十年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06:150-152.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
新时代农村文化产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作品精选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