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东山亭”史话

2021-09-02 02:44谢达茂
江苏地方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谢安刺史东山

◎谢达茂

(江苏常州 213100)

东晋时,家居京城建康(今南京)乌衣巷的宰相谢安,在强敌入侵、国家危难时刻力挽狂澜,勋名定晋。这一事件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唐大历九年(774),常州刺史独孤及在州治南约二里的荆溪对河,取谢安“东山”之号筑东山园、建东山亭。之后贞元八年(792),继任常州刺史韦夏卿增筑,写下《独孤东山记》;元和八年(813),常州刺史孟简修葺园亭,属僚李绅作《毗陵东山·并序》。及至北宋景祐年间,司马光又写下咏“东山亭”的名篇。本文按时序,记述三任刺史(独孤及、韦夏卿、孟简)、三名宰相(韦夏卿、李绅、司马光)与谢安“异代神交”,以“东山之赏,实中兴哉”为本旨,还原筑东山亭、写东山文、赋东山诗的过程。

一、东山亭主谢安其人

谢安(320—385),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晋元帝时吏部尚书谢裒第三子,字安石,号东山。祖籍太康(今河南太康),家居建康(今南京)乌衣巷。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多次却官,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名士逸情山水,赋诗唱和,因号“谢东山”。他在谢氏家族朝中精英先后逝去之时,审时度势,应召出山,史称“东山再起”。后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宰相等职。

宁康元年(373),谢安与大司马王坦之联手,挫败大将军桓温的篡位意图。太元元年(376),与尚书令王彪之共同辅佐朝政。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来犯,情势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征讨大都督谢安运筹帷幄,遣弟谢石、子谢琰、侄谢玄和桓伊等将领分路阻击,巧计连设,环环相扣,最终以八万晋兵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此乃历史上以少胜多经典战例的“淝水之战”。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因惨败而灭亡,北方各民族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弱小政权。东晋政权趁机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入侵,赢得几十年有利于社会和平发展的环境。

谢安隐居于会稽东山,显名于都城建康,建功于东晋朝廷,不但名于当时,且对后世有着极大影响。人们对其忠荩、睿智、操守等甚是推崇,历史上先后有数十上百名人、文士为他撰文赋诗。唐代诗人李白作有“咏东山”诗15首之多,出句“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赠常侍御》)“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极尽赞颂。出于“淝水之战”的典故“围棋赌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脍炙人口。

太元十年(385)八月,谢安病逝于建康,享年66岁。晋孝武帝追赠其为太傅,谥号“文靖”。中书令王献之进《上疏议谢安赠礼》:

故太傅臣安少振玄风,道誉洋溢。弱冠遐栖,则契齐箕皓;应运释褐,而王猷允塞。及至载宣威灵,强猾消殄。功勋既融,投韨高让。且服事先帝,眷隆布衣。陛下践阼,阳秋尚富,尽心竭智以辅圣明。考其潜跃始终,事情缱绻,实大晋之俊辅,义笃于曩臣矣。[1]

“六朝数伟人,谢傅名独震。破贼付儿辈,风鹤走敌阵,高卧东山东,勋名峙两晋。”谢安力挽狂澜建立了特殊功勋,他对400年后的独孤及产生的极大影响,成为后者筑东山园、建东山亭的本旨。

二、独孤及首崇东山亭

独孤及(725—777),唐朝大臣、散文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其幼年丧父,得寡母教导,七岁诵《孝经》,后遍读四书,重大义而不为章句之学,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的志向。年二十余,游汴州(今河南开封)、宋州(今河南商丘)间,与贾至、高适辈交往。天宝十三年(754),举洞晓玄经科进士,授华阴(今陕西华阴市)尉步入仕途。他立下鸿鹄之志,欲施展才能以报国恩。

由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元年(618)开创李唐王朝,百余年间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治宏贞观”以及唐玄宗“开元盛世”,国富民强,文治武功。但就在独孤及举进士一年后的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与史思明起兵反叛,发动了争夺唐朝统治权的内战,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初期,叛军所经各州县守臣,或降敌,或被杀,或无奈溃逃。天宝十五(756)六月,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2]在近邻京畿之地华阴担任尉官的独孤及,只得匆忙离职而去,经山东避难于海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他与武进历史上第一位状元(特科)、当时在京口(今镇江)的萧立友善[3]。《中国状元辞典》记载:“萧立,南兰陵(武进县,今常州新北区)人。年十七射策甲科,自廷尉评再迁殿中侍御史,文学政事为台阁领袖,独孤及序其文,比之贾(谊)、马(司马相如)云。”[4]沦落天涯的独孤及,写《海上寄萧立》诗,一抒心中的悲怆和无奈:

《咸淳毗陵志》中的“东山记”

朔风剪塞草,寒露日夜结。

行行到瀛壖,归思生暮节。

驿楼见万里,延首望辽碣。

远海入大荒,平芜际穷发。

旧国在梦想,故人胡且越。

契阔阻风期,荏苒成雨别。

海西望京口,两地各天末。

索居动经秋,再笑知曷月。

日南望中尽,唯见飞鸟灭。

音尘未易得,何由慰饥渴。[5]

刚入仕的独孤及,经历“远海入大荒,平芜际穷发”“日南望中尽,唯见飞鸟灭”的逃亡过程,心中留下无限酸楚,这段经历也影响到他的一生。宝应二年(763),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平定,朝廷召独孤及为左拾遗。独孤及亲历“安史之乱”,目睹“治道之失”,更知离乱之苦,心念庶民之难,他针对叛乱虽平,但乱象不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上疏极言时政:

以警陛下,宜反躬罪己,旁求贤良者而师友之,黜贪佞不肖者,下哀痛之诏,去天下疾苦,废无用之官,罢不急之费,禁止暴兵,节用爱人,兢兢乾乾,以徼福于上下,必能使天感神应,反妖灾为和气矣……[6]

独孤及精明强干,后来十余年间迁礼部、吏部员外郎,出为濠州(治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刺史,任上多施善政。唐代宗曾敕赞独孤及“断狱岁减,流庸日归,以人俗之丰给。当淮湖之旱灾,陟尔明效。宜立中朝”。大历九年(774),独孤及迁任常州刺史,他在《到任谢上表》中写道:

臣及言,伏奉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敕,授臣持使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充常州团练捉使……臣当如此,独荷荣幸。人之多幸,将自臣始。致寇速谤,实忧自贻。今以三月十七日到州上讫,虽愿励疲钝,增修吏职,惧力不逮,上累圣明。奉诏夕惕,且惭自骇。[7]

“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独孤及期盼当世能出现谢安这样的中流砥柱,力挽大唐王朝的颓势。他到任常州不久,便将荆溪馆河对面,今常州东下塘、荆溪村一带,周五六里的高阜处,命名为“小东山”,在山上建一座名为“东山”的花园,园内建“东山亭”,作为崇贤、寄志、论事和文人雅士唱和处,“得仁智山水之乐,有风流遐旷之怀”,情状与谢安当年聚王羲之等在会稽东山别无二致。宋《咸淳毗陵志·古迹》(卷二十七)载:“东山亭,在荆溪对河。大历中独孤及守建。”

独孤及在常州关心民瘼,政绩卓著,鞠躬尽瘁。大历十二年(777)四月卒于任上,终年53岁。翰林学士梁肃撰《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行状》:

常州为江左大郡,兵食之所资,财赋之所出,公家之所给,岁以万计。公削其烦苛,均其众寡,物有制,事有伦,刑罚罕用,颇类自息。公又谓安人之道,清而静之则定。为而察之则扰,故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一变,而百姓不知其理;又一变,知其理而不知理之所由。比及三年,吏不忍欺,路不举遗;年谷屡熟,灾害不作。甲辰岁冬十月二十日,甘露降于庭树,二十七夕乃止。呜呼!公庇斯人,人方仰公。彼天不惠,降此大厉。为郡之四载,大历十二年四月壬寅晦,暴疾薨于位。行路恸哭,罢市者相吊逾月。又吁嗟之声相闻,自寮属相吏,下逮乡老里尹,皆率以备斋祭。及葬之日,缌衰送葬者数千人。[8]

独孤及葬于常州武进夹山(或为衣冠冢)。明代武进文士王士梅有《独孤遗踪》诗二首:“浪说唐守贤,英灵客此山。山名由足古,神道竟无斑。频动伊人感,惟馀曲涧潺。登峰南北眺,政绩转斑斑。”此诗第一首写常州郡守独孤及,卒葬此山,英灵永驻。武进人以其姓,命为山名,称“独孤山”,并由古传至今。第二首写诗人登山,南北相眺,看见山上独孤遗迹,不禁想起其施治本邑时的卓著政绩而频动情感。

三、韦夏卿增筑东山园作《独孤东山记》

独孤及当初崇建“东山园”“东山亭”,是出于对谢安的敬仰,对“古豪杰之用世”的期望。之后又有两位常州刺史与他有同样的理念,演绎一段旷日持久的佳话。独孤及去世18年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韦夏卿任常州刺史。韦夏卿(742—806),字云客。大历中与弟正卿俱应制举,同时策入高等。韦夏卿授高陵主簿,改奉天知县,“以课最第一”转长安令,迁吏部员外郎,拜给事中,贞元八年(792)出为常州刺史。后进京兆尹、太子宾客,检校工部尚书、迁太子少保,卒赠左仆射(宰相)。《韦夏卿传》记载:

以课最第一,转长安令。改吏部员外郎,转本司郎中,拜给事中。出为常州刺史……夏卿有风韵,善谈宴,与人同处,终年而喜愠不形于色。抚孤侄,恩逾己子,早有时称。其所与游辟之宾佐,皆一时名士。为政务通适,不喜改作。始在东都,倾心辟士,颇得才彦,其后多至卿相,世谓之知人。[9]

韦夏卿志节高旷,崇尚先贤,当年他“出守是邦,迨今四载。政成讼简,民用小康。永怀前贤,屡陟兹阜”,踏勘独孤及所筑“东山”,瞻“东山园”,仰“东山亭”。为崇谢安定晋之功勋,独孤刺史治邦之贤能,于是“不改池台,惟新风月”,在东山园“加置四亭,合为五所”,并写下为常州历史人文名篇的《独孤东山记》:

东山亭

自江之南,号为水乡;日月奄霭,陂湖荡漾;游有龙鳖,翔有凫雁。涉之或风波之惧,望之多烟云之思。自朱方达于震泽,三百里而遥,惟毗陵地高。林麓相望,邱陵堆阜,隐嶙蝉联,虽有崖岳之形,终无峻极之地。封域之内,罕名山焉。有唐良二千石、河南独孤公之莅是邦也,人安俗阜,三稔于兹。文为宗师,政号清净。得仁智山水之乐,有风流遐旷之怀。如独鹤唳天,孤云出岫,想见其人也。公尝言:谢公东山,亦非灵岳,苟林峦兴远,丘壑意深,则一卷为多,数仞为广矣。由是于近郊传舍之东,得崇山峻壑之地,密林修竹,森蔚其间,白云丹霞,照耀其上,使登陟者能赏,游览者忘归。我是以有东山之号,始于中峰之顶建茅茨焉。出云木之高标,视湖山如列障,城市非远,幽闻鸟声;轩车每来,静见水色。复有南池、西馆,宛如方丈、瀛洲。秋发芰荷,春生萍藻;晨光炯曜,夕月澄虚。信可以旷高士之襟怀,发诗人之歌咏也。自公之往,清风寂寥,野兽恒游,山禽每萃。不转之石斯固,勿伐之木惟乔。而继守数公实皆朝彦,虽下车必理,或周月而迁,志在葺修,时则未暇。贞元八年,余出守是邦。迨今四载,政成讼简,民用小康。永怀前贤,屡陟兹阜。芟翳荟而松桂出,夷坎窞而溪谷通。不改池台,惟新风月,东山之赏,实中兴哉!于是加置四亭,合为五所。瞰野望山者位正,背林面水者势高。笾斝区陈,宾寮有位,琴棋间作,箫管时闻,从我之游者,咸遇其胜也。尝以水通舟楫,陆限车徒,端径术于通津,剪荆芜于迥郭,凡五六里,抵于亭之南。植松桂以作门,树官柳以界道。蟠旌麾于途中,又有塞门陇阪之意也。懿乎,创物垂名,俾传来者,登山临水,每想古人,亦何谢石门林泉、岘首风景而已矣!为文斫石,于彼山阿。贞元十一年九月九日记。[10]

韦夏卿一写“东山园”“东山亭”的形胜风光,“信可以旷高士之的襟怀,发诗人之歌咏”;二写“创物垂名,俾传来者,登山临水,每想古人”的感怀,三写“东山之赏,实中兴哉”的寄喻,其敬仰“谢公东山”和独孤及之情激越澎湃。

四、孟简增筑东山亭,李绅作《毗陵东山·并序》

贤名不泯,雅事后传。又二十余年后,德州平昌(今山东德平)人,祖籍汝州梁县,后寓居吴中的孟简,于元和八年(813)、长庆二年(822)两度出任常州刺史。

孟简(?—823),字几道,著名水利专家。贞元七年(791)前后举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历任太子宾客、仓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司封郎中、谏议大夫等职。孟简第一次到任常州后,面对武进西北无通江大河,加上地势高昂,灌溉困难,农作物收获没有保障的景况,征召郡内及附近的民工15万余,对北自河庄(今常州新北区孟城)附近长江岸起,南至奔牛附近万缘桥,总长达40余里的河道进行贯通拓浚。后人为纪念孟简的功绩,因而把新开通的河道称为“孟河”,沿用至今。

宋《咸淳毗陵志·秩官一》载:“孟简,以论事出为常州刺史,浚导孟渎,溉田千顷,以劳赐金紫,召拜给事中。又浚无锡泰伯渎。”《武进水利志》载:“唐元和八年(813)常州刺史孟简浚孟渎。又浚孟泾河,以杀滆湖风涛之势。”孟简因政绩卓著,受到朝廷旌表,由翰林学士转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制旌表皇诰(称翰林诰)。白居易作赞《题毗陵郡守孟简》:“简易勤俭,以养其人。政不至严,心未尝怠。曾未再稔,绩立风行。几科郡政,毗陵为最。”

孟简在常州的另一功绩,即修缮“东山园”“东山亭”。韦夏卿离任常州后,“东山园”疏于管理,渐渐荒废。孟简亦敬慕谢安之忠贤和独孤及之勤政,他亲自操镰除草,扶锄植树,间以花木,葺新亭阁,使“东山园”再现往昔繁景。时为孟简下属的李绅,作有《毗陵东山·并序》,记述孟简修缮“东山园”的过程。

李绅(772—846),唐代大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六岁丧父,随母亲迁居无锡,由母教以经义。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下《悯农》诗二首,出名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由此被誉为“悯农诗人”。元和元年(806)举进士,补国子监助教。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锜幕府。因不满李锜谋反,被李锜拘押下狱。李锜被诛后,李绅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809)赴长安任校书郎。孟简首次出任常州刺史时,李绅随同出京为其属僚,他在《毗陵东山·并序》中写道:

东山在毗陵驿,南连水西馆。馆即独孤及在郡所置,荒废已久。至孟公简重修,植以花木松竹等,可玩。孟公在郡日,余以校书郎从役,同宴于此,今则荒废仍旧。诗曰:

昔人别馆淹留处,卜筑东山学谢家。

丛桂半空摧枳棘,曲池平尽隔烟霞。

重开渔浦连天月,更种春园满地花。

依旧秋风还寂寞,数行衰柳宿啼鸦。[11]

五、司马光作《寄题常州东山亭二首》

唐有“昔人别馆淹留处”,宋有“更使东山逸气长”。宋宝元年间,有“才本王佐,学为帝师”之誉的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又为常州“东山”留下名篇。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元年(1038)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15年,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宝元二年(1039),司马光任苏州判官。正当他胸怀大志、欲施展抱负时,其母不幸病逝。按照惯例,司马光辞官回家丁忧(服丧)三年。就在同期,北方党项族人元昊称帝,建立了西夏国。西夏为了摆脱为宋朝的臣属地位,同宋廷发生了战争,而宋廷连遭败绩。司马光咏“东山”诗或出于此期,诗题为《寄题常州东山亭二首》:

谢傅英声高可攀,结茅积土想东山。

常忧胜概一朝尽,岂信风流千古还。

尘尾蒲葵供永日,酒樽棋局奉欢颜。

贤侯心迹遥相望,不使兰陵风月闲。

阀阅崔巍动四方,入门鸾鹤自成行。

青旧己临佳郡,墨客新归耀故乡。

醉舞几应摧屐齿,对棋正欲赌香囊。

阶庭玉树寒相照,更使东山逸气长。[12]

司马光在第一首首联,用“谢傅英声高可攀,结茅积土想东山”句,表达自己对谢安的仰慕之情和“想东山”的奢望;尾联用“贤侯心迹遥相望,不使兰陵风月闲”句,赞扬独孤及和夏韦卿等构筑并扩建“东山”的功绩。在第二首尾联以“阶庭玉树寒相照,更使东山逸气长”作为愿景。

常州“东山园”“东山亭”,自唐独孤及肇基,至宋司马光赋诗,历265年,三任刺史(独孤及、韦夏卿、孟简)、三名宰相(韦夏卿、李绅、司马光)与谢安“异代神交”,心心相印。他们所出“东山之赏,实中兴哉”“卜筑东山学谢家”“谢傅英声高可攀”等句,与李白所出“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前后呼应,把“东山”这一物象作为谢安的化身和灵魂,或寄思抒怀,或表达理念。谢安“高卧东山”的淡泊、“稽之天道”的睿智、“古豪杰之用世”的忠荩,成为一代又一代常州郡守的向往,为常州“东山”注入深邃的历史人文内涵。东山亭据传于宋末元初的战火中被毁。2018年,常州市建设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利用工程堆土在“东山亭”旧址的青果巷对岸垒台为墩,墩上复建“东山亭”,亭内镌刻韦夏卿的《东山记》。这一文化工程,活化了常州这段湮于岁月的人文史话。

参考文献与注释

[1]〔唐〕房玄龄等著《晋书》卷八十《王献之传》。

[2]〔后晋〕刘昫等纂《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中国状元辞典》,新世纪出版社,1992年版。唐“萧立”词条:“天宝元年(742),诏征贤良方正,以备多士。萧立年十七,射策第一。”

[4]〔宋〕史能之纂《咸淳毗陵志》卷第十六·人物一《萧立传》。

[5]〔唐〕独孤及《毗陵集》第十三卷。

[6]〔宋〕欧阳修、宋祁等合撰《新唐书》卷八十七《独孤及传》。

[7]〔宋〕史能之纂《咸淳毗陵志》卷二十·词翰一。

[8]〔清〕董诰领衔官修《全唐文》第〇六部,卷五百二十二。

[9]〔后晋〕刘昫等纂《旧唐书》卷第一百一十五《韦夏卿传》。

[10]〔宋〕史能之纂《咸淳毗陵志》卷二十·词翰一。

[11]〔唐〕李绅《追昔游集》。《全唐诗》卷四百八十二。

[12]〔宋〕《司马光诗文集》。清乾隆六年嘉善曹庭栋二六书堂刻本。

猜你喜欢
谢安刺史东山
东山由义井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红红的苹果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东山”是指哪座山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洞庭东山:一颗镶嵌在太湖上的明珠
身教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谢安下棋定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