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徐州生态文明实践*

2021-09-02 02:44曹典顺楚德江
江苏地方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徐州市徐州生态

◎曹典顺 楚德江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多重理念追求。生态文明是经济增长、和谐稳定、民生改善的汇聚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徐州,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也是江苏省唯一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历经百年的高强度资源开采利用,一度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资源枯竭的同时又背上了沉重的生态包袱。

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市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民生改善,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切实以生态转型带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推动了徐州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徐州迎来了由“黑”变“绿”的生态逆转,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巨大转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一、徐州作为矿山资源型城市形成的特殊生态环境问题

历史上,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战火频仍。同时地处有名的黄泛区,频繁发生水患灾难。特别是近代以来,煤炭资源的开采带来了土地破坏,并形成大量采煤塌陷区。加上山林砍伐等人为破坏,徐州自然植被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劣。

(一)山林严重损毁导致城市绿化率较低

1949年前,徐州山林几乎损毁殆尽,森林覆盖率不足1%。新中国成立后,徐州市历届市委、市政府持续组织和实施绿化建设,虽经数代人几十年努力,但直到21世纪初,生态环境差的面貌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不仅森林资源匮乏,徐州绿地资源也呈现出“南多北少、四周多中心区少、普通绿化多精品绿地少”等问题。

(二)煤炭开采带来土地破坏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煤炭、电力基地,为江苏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130年的煤矿开采史,使许多良田变成水塘和废地,造成众多家庭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园,并且带来大面积的环境问题。山体破碎、土地塌陷,满目疮痍,曾几何时,“煤城”“灰色”成为徐州城市的黯淡印记,遮隐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熠熠光辉,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走进徐州府,先喝二两土,白天喝不够,晚上再来补”是徐州曾经环境恶劣的真实写照。

(三)山石开采导致山体破坏

徐州市区山丘多为石灰岩山地,绿化条件很差。长期以来大规模开山采石,不仅山体植被遭到损毁,而且造成山岩裸露、崖壁陡峭、山石成堆,难以恢复。仅主城区就有130多公顷山体和植被遭到破坏,形成大量宕口——矿坑、裸岩、断崖。

(四)水资源匮乏与水污染并存

徐州地属黄淮平原、沂沭泗流域中下游、南北气候过渡带,既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节点城市、黄河故道流域和江淮生态大走廊重要片区,也是全国及江苏省水资源匮乏城市之一,具有“总量较少、时空不均、用水成本全省最高、水污染治理全省最难、水环境变化全省最大、南水北调水质标准要求最严”等特点。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均量的1/6,是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从长江调水需10级到徐州市区、13级到达丰县和沛县;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江苏唯一的煤炭基地,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承载能力低;由于承泄上游鲁西南、鲁南地区5万平方公里流域洪水,来水路短流急、来骤去缓,素有“洪水走廊”之称,且边界突发性水污染的可能性大,水量水质变化大。

潘安湖湿地公园(图片选自《马庄村志》)

总之,徐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并不具备良好的条件,砍伐导致的山林毁坏,山石开采导致的山体破坏,煤矿开采导致的土地塌陷和工业发展带来的水质污染和环境破坏,使整座城市面临着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二、徐州生态修复与环境转型的社会实践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加快生态修复和改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条件成为徐州面临的迫切需求。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如何让看似不可能绿化的山岩披上绿装?如何将采石宕口变身美丽园林?如何将采煤塌陷区转变为生态宜居之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既是徐州市生态修复的现实需要,更是变废为宝的环境转型。徐州市充分利用自身的山水资源,实施了“显山露水”“退渔还湖”“去港还湖”“扩湖增水”“湿地修复(采煤塌陷地)”“宕口治理”“荒山绿化”等工程,对徐州的“山水”资源持续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再现了徐州的青山绿水。

医院是一个充满疾病与变化的场所,护士每天上班都面对着不同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的患者或者家属,既要完成各种常规工作,更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感受生离死别,避免风险因素,每天面临不同的致病菌、放射线、挤满病人的空间、无力吐槽的空气......

(一)大力实施“荒山绿化”工程

1956年,随着毛泽东发起“绿化祖国”的号召,徐州开始向荒山进军。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功营建大规模侧柏山林的基础上,徐州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实施了“二次进军荒山”的行动计划,实行客土上山、炸坑填土、垒砌鱼鳞坑、增土培肥、大苗栽植等措施,实现了石灰岩不宜绿化山地全部绿化的新突破,让全市每一座荒山都披上了绿装。经过十多年努力,共完成荒山绿化12.8万亩,400余座荒山披上了绿装,实现了荒山绿化全覆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10.4%提升至43.3%,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6%,高出全国11个百分点,位居江苏省第一,达到了林相合理、生态优良和景观优美的绿化效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被誉为在石头缝里长出的森林城市。

(二)实施“显山露水、退渔还湖”工程

徐州市启动大规模生态建设,持之以恒地实施“显山露水”“退渔还湖”等生态工程,对以云龙山、云龙湖为代表的“七山七湖”,大力推进“退建显山、退渔还湖、去港还湖、扩湖增水”,使徐州山水城市的特质得以彰显。徐州市先后对云龙山、珠山、西凤山周围的建筑及云龙湖、大龙湖周边的村庄实施拆迁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梳理出云龙湖山水骨架,构成云龙湖优美大气精致的卷轴。其中,云龙山西坡动迁2个村庄621户居民和12家企事业单位,拆迁15万平方米;珠山景区拆迁村庄、学校、工厂等建筑物55万平方米。通过十多年的生态修复,云龙湖风景名胜区形成了“三面青山一面湖”的壮美景观,成为徐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彰显了“山水城市、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

(三)实施“宕口修复”工程

从2007年开始,全面展开大型宕口生态修复建设工程,采用生态绿化、岩壁造景、历史遗存保护等手法,完成了东珠山、龟山、九里山等位于市区长期采石形成的露采矿山废弃地42处253公顷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改建成新的人文景观,生态恢复率达到90%以上。其中,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珠山宕口遗址公园”受到市民广泛欢迎和喜爱,被国土资源部誉为国内城市废弃矿山治理的典范;金龙湖宕口公园被誉为全国废弃矿山治理的典范之作。

(四)实施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工程

徐州,是江苏省唯一兼具资源枯竭型和老工业基地的城市,采煤塌陷地和工矿废弃地数量较大。徐州市针对煤炭塌陷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采煤塌陷地修复治理、再生水矿井水利用等工作与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一体化综合治理的“生态修复”方式,主要包括对九里湖、潘安湖、安国湖湿地在基本完成煤炭塌陷地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修复,对沛县张双楼、铜山、贾汪的煤炭塌陷区域进行水土质量检测。投资3.6亿元,对适合恢复的区域进行地形整理、植被及湿地生态恢复。

在采煤塌陷地治理过程中,徐州市借鉴国际先进的采煤塌陷地治理经验,规划编制了详细的治理方案,坚持“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原则进行治理。通过土地复垦复耕、建设再利用、村庄搬迁安置等治理模式实施治理,全市共完成治理面积25.01万亩,治理率59%。在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中,根据徐州作为北方城市缺水的特点,利用国家采煤塌陷地治理政策全力打造湿地湖泊,整理开发出九里湖、潘安湖、南湖等6432公顷采煤塌陷地生态湿地公园,生态恢复率82.5%,成功走出了一条煤矿塌陷地治理的有效路径。其中,九里湖建成全国最大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潘安湖成为中国最美乡村湿地品牌,潘安湖湿地公园先后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此外,对金龙湖、大龙湖、玉潭湖等实施扩湖增水,并建成公园绿地,金龙湖宕口公园成为自然生态资源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典范。对九龙湖、劳武港等昔日煤港黑风口,建成了今日公园宜居地。

(五)实施“生态湿地”工程

徐州市重视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定出台《徐州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抓好森林、湿地和生态脆弱地区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全方位构建城市生态屏障。对黄墩湖湿地、微山湖湖西湿地、故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原大沙河玉龙湾湿地自然保护区)、故黄河湿地公园(属保护区)等进行辅助恢复建设,并进行湿地植被、栖息地恢复建设,完成投资1.78亿元。打造了横穿徐州市东西部的绿色生态长廊,提升了区域生物多样性,促进了徐州市的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微山湖、骆马湖、京杭运河“两湖一河”流域湿地为重点,加大生态湿地建设保护力度,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30%左右。

(六)加强水生态治理

徐州自2013年开展国家级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紧扣水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目标、六大类22个指标体系、“两带三区”总体布局,实施完成90个具体项目,成功创建6处国家级、20处省级水利风景区,创建省水美乡村143个,累计完成投资113.5亿元。全市列入省骨干河道名录的97条重点河道水质稳步改善,新建、改建河湖生态护岸比例达97%,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8%,收到了良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城市品位大幅提升。通过水生态治理,徐州市打造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水景观和汉风乐舞山水彭城的水文化体系,水文化遗产得到了良好传承与保护,成为江苏省首家、全国第三家“国字”认证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三、社会实践观意义上的综合治理社会经验

徐州市贾汪区因煤而立,是江苏省唯一依托国有煤矿成立的矿区。由于煤炭资源长期的高强度开采,全区采煤塌陷地高达13.23万亩,分布在5个镇(办事处)。2011年以来,贾汪区充分利用国家转型发展政策,以转型战略主导全区发展,逐步构建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体系,逐步推进区域生存、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拓展转型。徐州市贾汪区的绿色转型实践集中体现了徐州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

(一)坚持项目带动,拓展生存空间

一是大力实施增减挂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贾汪区研究制定《贾汪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选定大吴镇湖里村、紫庄镇阮庄村等地开展试点工作,先后建成湖里翡翠园小区、阮庄新村、潘安新村等采煤塌陷搬迁集中居住点,既改善了塌陷区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又通过老村址复垦获得了等量的建设用地指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建设用地指标紧缺。

二是处置盘活工矿用地,实现企业地方双赢。对于因破产关停的各类矿山企业存量建设用地,积极通过转让、复垦、置换等方式予以重新利用,在做好原使用权人土地补偿和安置的基础上,利用该类存量土地先后建设了贾汪电厂、东方热电厂、森宇钢铁等项目,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完善基础配套工程,优化了项目区耕作条件,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仅2017年,贾汪区实际新增近2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增产约1600万公斤,促进项目区人均年收入增长近百元,促进了农民生活改善。

金龙湖宕口公园(孙晋平 摄)

(二)坚持开源节流,谋求生产空间

贾汪区通过节约集约促进投入产出“双提升”、开展工业用地调查、加强采空区综合利用等措施,向塌陷地要效益,拓展生产空间。

一是抢抓机遇,争取项目申报。以省政府提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政策为契机,积极对上沟通和协调,成功争取了潘安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项目通过省财政厅和国土资源厅立项,拉开了潘安湖生态治理综合整治序幕,成为撬动国家AAAA级湿地公园建设的着力点。

二是加大煤炭采空区综合利用力度。通过对采空区注入粉煤灰、水泥混合浆和充填煤矸石等创新技术,挖高垫低,挖潜利用,将塌陷地建筑利用纳入了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如利用徐州工业园区内5000亩工矿废弃地和采煤塌陷地,建成18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以及“六横七纵”13条道路,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园和新兴产业园招商引资打下坚实基础。

(三)坚持科技创新,优化生活空间

通过探索矿地融合新途径,显著提高了塌陷地整治综合效益,解决了采矿塌陷地土壤重构与长效防治一体化技术难题,为经济发展、百姓安居奠定基础。

一是运用科技力量支撑采煤塌陷地改造。积极参与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基地项目,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重点项目示范基地,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十二五”科技支持计划和黄淮海采煤塌陷地土地利用贾汪野外基地等重点课题,“煤矿区土地生态环境损害的综合治理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是积极研究探索土地复垦新技术。贾汪区针对采煤塌陷地面积广、沉陷纵深悬殊大、地形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等问题和特点,进行了积极的技术探索,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土壤优选回覆一次成田法、交错回填、土壤重构法及“分层剥离,交错回填”为核心的土壤重构方法。同希腊农业科学院开展了土壤改良技术合作交流,为复垦土壤快速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是创新矿区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新途径。针对全区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历史欠账多、治理任务重的现实困难,编制了全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整体方案,探索矿山及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的新路径。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余量资源利用、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实施了大蒋门、牛头山、土盆等废弃露采矿山治理项目。同时积极争取省级地质遗址保护资金、生物多样性环保资金支持,推动省级叠层石地质公园建设。

(四)坚持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空间

秉持塌陷地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融合的理念,贾汪区已先后完成了潘安湖、小南湖、商湖等地区的生态再造,在潘安湖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全国首创“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新模式,突破了土地整理科目之间的限制,挣脱“塌陷地治理以单一的土地平整增加耕地”的思维桎梏,以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生态优先、绿色共享等多元化方式开展的塌陷地治理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并作出重要指示: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治理,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1]

经过长期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坚持,徐州市在荒山绿化、采煤塌陷区治理、采石宕口治理、河道生态治理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治理成效,把生态包袱转变为生态优势,实现了生态环境质的飞跃,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的要求。

2021年,处于“十四五”规划和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时,总结和推广徐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徐州市徐州生态
徐州市奋力推动全行业百日攻坚行动
·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师生作品·
疫散待春回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徐州市旅游业经济影响分析
徐州市旅游业经济影响分析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