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平江

2021-09-02 02:44申功晶
江苏地方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平江状元苏州

◎申功晶

(江苏苏州 215006)

江南有一首著名的民歌《姑苏风光》里唱道:“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哎呀哎哎呀,哎呀两处好风光。”听着听着,突然发现,写歌词的人似乎忘了,苏州除了山塘街,更有平江路。这条主干道全长不过1606米的老街,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早在北宋徽宗年间,朝廷擢升苏州为“平江府”,直至朱元璋打败张士诚,改“平江”为“苏州”,这就是当地老话说的“先有平江路,再有苏州府”。

1

如果把平江路自南往北的主干道比作人体的脊梁,那么,分叉上大大小小的弄堂,就是人体内密布的毛细血管。弄堂两侧是清一色白墙黛瓦的普通民居。我曾乐此不疲地在这些逶迤萦回的深弄里兜兜转转,踩在布满青苔的石板上,看着残留在弄堂两侧灰墙上的霉点,墙缝间的青苔,木板门上的铜环铁锁,须臾间,从某扇窗户里传出来几声地道软糯的苏州评弹或飘出一曲绵长哀婉的二胡……

粉墙黛瓦古建筑

小巷狭窄,却老宅密布,从古至今就有不少风流名士蜗居在这些窄巷深宅里。譬如,肖家巷里寓居着一位娶了绝世美女小乔、又被孔明气得血吐一地、更曾“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东吴大都督周郎;钮家巷里出过少年状元、红极一时的“四朝元老”潘世恩;大儒巷内住过提出“慎独”的明代大儒“仁孝先生”王敬臣;顾家花园曾经是史学家顾颉刚的故居;一河相隔的东巷徽商“富潘”故居“礼耕堂”缄默无言矗立依旧;晚明戏曲家张献翼故居“文起堂”、清末民初苏州名医钱伯煊故居、西医专家方嘉谟故居、江青前夫唐纳故居,均可在此觅得鸿爪片影。

静下心来,我似乎听得石板路上回荡起千年前的足音。惜乎,“旧时堂前燕,已作百姓家”。老宅正堂的形貌仍在,却被“七十二家”房客“分而治之”,抑或改作博物馆、非遗馆等控保建筑,修葺一新后,依稀少了几分唤作“人间烟火”的气息,也只有从朱门高墙或雕花窗棂里寻觅昔日的气派了。

苏州人的匠心独具之处在于能将园林美学融入日常住宅。

平江路东北的小新桥巷,鳞次栉比的江南民居枕河而居,耦园低调地隐匿其中,简朴的朱门含而不露地半掩着,名字是园子灵魂的体现,一个“耦”完美地诠释了“一宅两园”的格局:以正宅建筑为中心轴,东、西各一处花园,东花园从安徽运来的黄石假山与西花园“生辰纲”的湖石假山相互对称,东园补旧读书楼和西园藏书阁遥相呼应,日形漏窗与月形漏窗争辉相映,枕波双隐、双照楼……无一不成双成对,“耦(偶)”字精髓在园子的布局风格上挥发得淋漓尽致,伫立在这座恬淡和谐的山水天地间,仿佛置身一幅淡墨渲染的国画里。

与苏州诸多名园相比,半园,这位袖珍“小老弟”知趣地躲在平江府大酒店内,没有显赫高贵的“身世”,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一处不起眼的月洞门,上方青石板刻“半园”两字,刀锋拙朴劲道,世人皆求完美,园主人却故意“知足不求全”,以“半”构园,在“半”字上大做文章。一幢楼二层半,一条长廊顶盖半,一张桌缩一半,一个亭角缺半,一架石桥造一半……这种别出心裁的造园理念弥补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局限,且苏州人“满招损,谦受益”的人生态度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2

有道是“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众所周知的是苏州园林甲天下,可鲜为人知的却是苏州状元也是甲冠天下的。自隋唐开科取士,苏州总共出过51名状元,数量遥居天下榜首,且创下了父子状元、兄弟状元、祖孙状元、叔侄状元、翁婿状元等多个奇迹,因此有了“状元之乡”的美誉。仅一条平江路就出过8名状元,且个个都有一段不寻常的传奇。

先说“福气第一”的潘状元。谈起苏州的名门望族,是绕不过潘世恩的。有道是“一门潘家史,半个苏州城”,说起这位潘世恩,不但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官也做得高大上,是传说中的“状元宰相”,他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天子,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又被特赐“南书房行走”和“紫禁城骑马”的殊荣,可谓恩宠不衰,善始善终。集荣华、富贵、寿考于一身的潘状元,潇潇洒洒活到八十六岁才安详离开了这个世界,“三百年间第一福气之人”并非浪得虚名。大概老潘的福泽太深厚,延及子子孙孙,整个潘氏家族足足鼎盛了整整120年。如今他的府邸“姑苏第一状元府”被改为“苏州状元博物馆”,纱帽厅面阔三间,平面看起来像一顶“乌纱帽”,花窗房梁木雕线条流畅,精雕细刻,依然能感受出昔日“天下无第二家”的绝世风采,御赐匾额上鎏金“殿试一甲一名”犹令人联想到当年金榜题名的少年郎“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气风发。

潘世恩状元府邸

再说“传奇状元”申时行。平江路上的卫道观曾经是一座道观,却又是一座不寻常的道观,它和《明朝那些事》里的万历朝申首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申首辅的身世,堪比《白蛇传》里的许仕林,生来无爹又无娘(坊间传言是尼姑私生子),却天资聪颖,妥妥的一枚文曲星转世。申时行年少清贫,寄人篱下,他就住在卫道观前北侧的混堂巷东,步行花不了几分钟,少年申时行在此宵衣旰食十年,直到二十七岁进京科考,一举蟾宫折桂,成为苏州地方有史以来最大的官,申家也跟着沾光,成了苏州的豪门望族。申首辅虽位高权重,但他性格温顺,为人行事散发着江南人儒雅温和的气度。当他衣锦还乡,忆及卫道观中的苦读岁月,主动出资修葺道观,并亲书“东华堂”三字匾额悬挂观中。流连于此,我仿佛看到在这四面漏风的破观中夤夜苦读的身影,夜因灯而短,在一个个天寒地冻的夜晚,陪伴他的仅有一盏豆灯,寸火虽微,灯下的字并不一定清晰,夜半时分,天地俱寂,火苗不时跃动、摇摆着,宛如良伴佳偶含情脉脉、秋水笑盈盈地凝视着自己,令人心头一喜。在这睡意浓倦之际,灯花突地“噼啪”一响,骤然分外亮堂起来,映红了少年的脸庞,亦点燃了他内心深处的梦想。“唔咿声里漏初长,愿借丹心吐寸光。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一条老街,一座道观,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而今雕梁画栋犹在,却朱颜已改,老巷幽幽,偶尔飘来一两声评弹《玉蜻蜓》。

最后说一下“外交官状元”洪钧。洪状元是名副其实的才子+高官,本就有着不菲的知名度,和名妓赛金花(原名傅彩云,到天津后始改名“赛金花”)的一段姻缘更令他声名大噪。1886年,年方二八的傅彩云走进了悬桥巷27号洪家老宅“桂荫堂”,茶余饭后在院子里听听评弹、唱唱昆曲,倒也是过了一段逍遥滋润的小日子。之后,洪钧携傅彩云出使西方列国,资质聪颖的傅彩云学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社交圈里如鱼得水,成为中国第一代交际花。1900年,八国联军借义和团杀死德国公使为由攻陷北京,赛金花挺身而出,极力劝说联军司令瓦德西整肃军纪,切莫滥杀无辜,后八国联军与清朝议和,赛金花也是功不可没,被百姓称为“护国娘娘”。追忆起这段凝聚着家国情怀的往事,徜徉洪府门口,恍然间总觉得转角能遇上那个风华绝代的赛金花。

3

昆曲和评弹这对孪生兄弟双双“落户”平江路。

相传乾隆皇帝最爱评弹,慈禧太后迷恋昆曲。

听父亲说,我的祖父每到休息日下午,去澡堂泡完浴,就叫上一辆黄包车,吱嘎吱嘎拉他到说书场,点一杯上好的洞庭碧螺春,再叫上一碟生煎包或蟹壳黄(当年流行苏城的茶点),翘起二郎腿,看杯中渐渐舒展开来的茶叶,新芽带着袅袅茶香氤氲而来,须臾间,耳畔飘来咿咿呀呀的小调,接着,弦琶琮铮抑扬顿挫,吴侬软语娓娓道来,这就是老苏州的韵脚、中国最美的声音——苏州评弹。祖父笃悠悠地看台上人说噱弹唱,男的长衫马褂,手持三弦,女的身着旗袍,怀抱琵琶,颇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态。曲终,大珠小珠落玉盘,似回到白居易《琵琶行》里。

再说评弹的姊妹、百戏之祖——昆曲。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便可让时间定格,那咿咿呀呀的唱腔、如花美眷的身段、似水流年的情怀……怎么听、怎么看,都能让人心底不由生出一朵莲花来,置身其中,宛若走进了汤显祖笔下那个温婉又哀怨的梦里。水磨的昆曲,阳春白雪般自园林深处走出,风雅了市井俗世的下里巴人,在时光流转中,让天下人“情不知所以,一往而深”,为之痴醉了数个世纪。

4

平江路是诗意的,因为它的雨。江南多雨,烟雨蒙蒙之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丁香巷,摸不准还真能撞上戴望舒《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平江路是古意的,因为它的旧。唐朝杜荀鹤有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今天的平江路仍保留了大批旧式民宅,白墙青瓦,木栅花窗,藤萝蔓草,河道与楼阁、石桥、花木彼此借景,宛若一幅天然泼墨画。偶有斜柳倚划河面,恰似仙子凌波微拂,纵然游客过往,亦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秩序,中年大嫂蹲在河畔石头台阶上,刷洗一家子的衣物;包着头巾的阿婆挽着小竹篮,叫卖“枙子花、白兰花”;光着胳膊的大爷坐在巷口,你一着我一着下大棋。

旧时听评弹场景

平江路又是惬意的,苏州人喜欢“孵茶馆”,一个“孵”字透露着慵懒、闲适。平江路上随意闲逛,就能发现一处茶馆。譬如,河对岸随着支起一个凉棚,摆上桌椅,添置茶具,就成了一个露天小茶馆。我习惯去百年老茶馆品芳,泡上一壶明前茶,选一个视线好的临窗座位,探出脖子,雕花窗外悄无声息的平江河流淌了千年……内心格外静谧、安详。轻轻舀起一勺泡泡馄饨,半透明的馄饨皮薄如蝉翼,透出点点粉红的鲜肉馅,兑上青蒜、蛋皮丝、香干丝,色味俱佳。坐在一楼的八仙桌上,抬头便可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阿姨正在亲手包馄饨、做水晶虾仁蝴蝶饺。谈起虾饺,名副其实的用水晶薄皮裹着手剥新鲜河虾,外形像极了一朵鲜花,堪称品芳一绝。“笃笃笃,卖糖粥”,一碗稠香的糯米白粥,面上一勺过滤豆沙,洒上几朵金黄桂花,令人回忆起幼年时那走街串巷的叫卖声。品芳中人气最旺莫过于当年周作人先生最喜爱的“巨无霸”生煎,松脆的底子上铺满了芝麻,一口嚼下去,鲜醇微甜的汤汁“爆浆”出来。

“太湖美啊,美就美在太湖水……”蓝花布的船娘摇着橹,载着游客,吴语小调唱响了天空,对岸的民居推开木窗,窗口垂挂着绿萝,让我应景地想起苏东坡“小轩窗正梳妆”的词句,感觉每扇木窗后面,都深藏着一位容貌娟秀的美娇娘。

一边是一条安静了千年的老街,一边是树荫垂条、蜿蜒溪流的平江河,处处透露着姑苏那份不张扬的灵气,沉醉在这静逸、纯朴的古典美之中,笃悠悠地喝茶,茶一开接一开,越泡越淡,烦恼也一波接一波随之而散。不知不觉夜幕降临,“掌柜”上了灯,门口的红灯笼散出一圈圈昏暗的红晕,游客渐渐散去,归家的人儿,穿梭于街巷,蓦地消失在幽暗中,唯留着青石板,不疾不徐地无言诉说着老街2500年的前世今生……

猜你喜欢
平江状元苏州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毛泽东为何特别关注平江惨案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平江晒书节”开启“24小时”不打烊
惠彦芳油画作品
白发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