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志书文本的价值尺度:以概述为例

2021-09-02 02:44◎尤
江苏地方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志书周庄

◎尤 岩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江苏南京 210004)

近年,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不同媒介形态融合产生的“融媒体”“全媒体”,使得传播形态出现了颠覆性转变。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满足大众阅读的细分需求,使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顺应传播方式的改变,地方志工作领域近年也出现了以江苏名镇名村志为代表的“全媒体志书”,地方志的编纂“术”变得更加多元化,从意识到视野,从内容到形式,有了更加丰富的可能与选择。一方面,全媒体志书的图照、音频和视频,较之传统志书以文字为主的文本占据了更加重要的权重,提供了更多的视觉信息,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文字文本体量的缩减并不意味着文字部分的“简化”和弱化,相反,进一步提高文本质量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加强文本的精致与精炼,加速文本的创造与创新,才是确保志书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基石,否则“全媒体志书”将会陷入徒有形式而丧失灵魂的境地。而概述正是全媒体志书文本变革的核心,它不仅承担着统摄全志、鸟瞰全貌、提要勾弦,以及揭示规律和大势大略功能,还是承载和传播地方志价值观的重要体裁。写好概述,志书就成功了一半。

一、概述的初心和使命

回顾中国方志的发展历史,“概述”作为志书重要组成部分的角色出现时间并不算长。1937年由黄炎培总纂的《川沙县志》开创中国方志采用“概述”之先河,在全志二十二卷中的各卷首均设“概述”。在首轮新方志编纂中,董一博曾提出:一篇好的概述,“可以使门内外比比相通;(可以)关系明确,因果相望,揭示规律;(可以)扬长避短,开发优势,示人以康庄大道;(可以)申大势,说大略,主纂纵述天下;(可以)节时捷取,符合认识程序”。[1]概述是志书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志书的“第一新闻发言人”,是志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是志书的灵魂和精粹,更是整部志书的眼睛、窗口、方向和旗帜。

概述承担的使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横排竖写到纵横总览

横排竖写虽然是我国地方志的写作传统,但经过一代代人的修志实践,方志界已认识到绝对的“横排竖写”很难做到,部分志书“横分过度,层次太多,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割裂了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多姿多彩的历史变成一个薄薄的平面。”[2]每一点都要写,每一点都写不透,写不到位。

在地方志的发展过程中,方志学家们不断地对横排竖写的方式进行探索和革新,而主要的突破口正是概述。概述是体现志书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最佳手段之一,它从总体、整体、纵横结合的角度有效克服了志书主体过于横分割裂事物联系的弊端。

概述是突出时代特点、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质,表现历史文化精华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改革开放的进程,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宏观社会的发展演进,不可能在志书的每一个章、节、目中逐一体现。而这一时代大趋势,可以在概述中加以阐述和交代。此外,概述还可以用行云流水的笔墨阐述一个地区历史沿革、文化精华、人物风采、工作亮点等等。

江苏名镇《东山镇志》分享会在第十一届江苏书展上举行

以2014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庄镇志》概述“发展周庄”为例,该概述从纵向脉络上抓住了周庄发展的大势大略,整个概述分为“最美的水乡——艺术家的审美发现”“国宝周庄——周庄的文化发现及其古镇保护”“‘中国第一水乡’——古镇旅游开发与‘周庄模式’”“国际艺术风情小镇——探索周庄转型发展之路”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恰恰体现了周庄发展节律的四个发展阶段。

(二)由纵不断线到承上启下

任何一本志书,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对于二轮志书乃至未来的第三轮修志而言,不论是断代志还是续志,概述都是链接历史、承上启下的重要手段。概述上限可以追溯,下限可以延伸。所以,上可上溯历史源头,说明地理特征,下可补足部类所缺。从这个意义上说,概述是承上启下的最便捷、最直观的桥梁、纽带。它具有一定的“超时限”性,上可以追溯、衔接(二轮与三轮),下可以预测、规划、展望。

(三)由述而不论到述而有论

长期以来,“述而不论”是地方志编纂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但这并不等于说志书不能加入观点,不能体现著述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指出:“记述事物、事件和人物,寓观点于记述之中。述体中的必要议论适度,不空泛。”这就是说,肯定了志书在有材料的同时,还要有观点,更要符合科学规律和编纂实际。必要的、恰当的分析和议论,用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方式体现对地方发展的见解,能使志书富有灵性和可读性,有利于读者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由面面俱到到总揽全局

已出版的部分江苏名镇名村志

对于“概述”究竟是一本志书的概述还是一地总貌的概述,梁滨久认为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离开志书,“概述”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志书的概述不能仅仅写成全书的概览,变成各大编无题序的简单拼盘,要改变志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形成一种纵横结合的宏观视野。因此,“概述”不只是一本书的概述,它还必须是一地总貌的概述。

二、概述策划的价值引领

一篇概述的全局,不仅放眼全境,还应当要有开放的更开阔的视野,要有勇气、情怀和胸怀,真实地呈现地情。黄炎培认为:“一地方之治乱盛衰,往往根于其国运,苟地位特殊,或且进而随世界大局以为转变,治方志者仅仅着眼于所在一隅,而不能驰神全国乃至全世界,则所窥见之因果关系,必失之偏隘,而莫能真确。”[4]概述撰写者基于志书文本又超越志书文本的创造性劳动,是自成体系的,有价值导向的。精彩的概述,应该是有情怀有温度有思想,能体现一地“精气神”的篇章。

(一)思想高度和历史洞察力

编修志书,要使人们看到一方之志,而得知国家之一斑,看到数十年、上百年的变化,而得知这一历史时代兴衰大略。要识庐山真面目,切不可置身在庐山之中。要用长时段的历史视野看地方,从本地发展的实际出发,抓住本地发展的历史节奏,而不是简单照套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这样才能回应地域特征特色是如何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形成的。

荀德麟的观点与黄炎培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们续修方志,不仅要站在高山之巅看江河,还应当飞翔在历史的高空看江河。应该站在全国、全省高度看本地区,放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看本地区,从中国甚至世界的科技发展水平、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出发看本地区,这样,我们就能既看到本地区发展变化的速度,又看到本地区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差距和不足。如果把眼光局限在本地区或只从本地区的过去看变化,就容易把小事看大,成就夸张,就容易闹出夜郎自大的笑话。

概述考验着主编的视野、胸怀和水平。要有宏观的地域视野,跳出地方看地方才能看得清地情。以南京《鼓楼区志·总述》为例,该概述共分为五个部分:“鼓楼:南京城区文明的摇篮和城市地理中心”“石头虎踞:南京古都历史上的军戍区和城北郊区”“民国首都新区:见证近现代历史的城市化进程”“省会精华:得天独厚的驻区资源”“区政方略:打造‘江苏首善、全国同类一流’的现代化城区”,这篇总述就是从南京城市发展史的角度俯瞰鼓楼区。

有论者曾经指出,20世纪80年代新方志编修以来,已经出版的首轮和二轮志书中的“概述”相当多是记叙文,没有一篇“宏文策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书“概述”的含金量。[5]其实不然,至少首轮江苏省《无锡县志》、南京《鼓楼区志》就采用了“策论”这一模式。仍以南京《鼓楼区志·总述》第三部分“民国首都新区”为例:

历史让鼓楼区见证了民国的风云。南京是民国的开国之地,是民国的精神领袖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和长眠的地方。对于国民党人来说,南京是三民主义的精神圣地,是民主革命的摇篮,具有极强的精神感召力。作为民国首都的新区,鼓楼是风云际会之所在。

民国的建都使鼓楼区境真正成为首都的新区,高起点的城市化使鼓楼成为展示国都风采和城市现代新气象的场所。民国的首都新区展示了一个国家的新气象,一个民族的新气象。民国定都南京,给南京留下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这笔遗产的相当一部分留在鼓楼区。有人这样评说:“明清建筑看北京,民国建筑看南京,经典民国建筑看鼓楼。”[6]

(二)笔墨常带感情

一地地情总貌的概述,不仅依赖志书所记的资料,而且还依赖没有记入志书的资料,甚至还要依赖文字、口碑和实物资料之外的文化感悟。概述执笔者,要在熟稔志书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研究地情,要有超越志书资料的宏阔视野和胆魄,更要带着情感和温度来撰写概述。

以“中国名镇志”《瓜州镇志》概述为例:

“京口瓜洲一水间。”千百年来,瓜洲以渡口的角色与对岸的镇江对望,两座城镇如同连体,不论是漕运贸易还是军事江防,始终声息互动。从南岸的镇江北望,能望出瓜洲背后广阔的江北腹地,望出运河牵着的富庶繁华的扬州和更深更远处的京城以及家国万里;从北岸的瓜洲南望,能望出江山如画……

2005年,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结束了瓜洲与镇江之间唯有轮渡的历史。大桥的建成,使扬州“跨江联动,融入苏南”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古渡与大桥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瓜洲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壮丽画卷。

不变的是瓜洲中国江河交汇的地理空间舞台,变换的只是时代的幕景。

瓜洲是不朽的。[7]

(三)全媒体、多种形式立体呈现

概述中使用表格和图照。在概述中设表格的浙江《萧山县志》,就打破了概述长期以来以纯文字一统天下的刻板局面。《江苏省志·计划生育志》,在“概述”后附有《江苏人口变动表》,以数字弥补了文字叙述的不足,更加直观和鲜明。

概述中附以图照,在已出版的志书中屡屡出现。如《江苏省志·民俗志》“概述”,就附有《中国七大民俗文化圈示意图》。其他省市的概述,不少也插入了彩图,这些图照的不断出现,进一步契合了读图时代的需要,为读者增添了可视、可亲、可近的实物参照和想象空间。这也是概述“以人为本”的一种尝试。

谈到音频(名段落诵读)、视频(专题片),可参考喜马拉雅和电视专题片,2001年的纪录片《苏园六记》是难得的经典,一经问世就赢得广泛的赞誉。当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连续播出,获得中国电视“星光奖”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

三、概述撰写的模式与体量

(一)概述模式的选择

由于概述的诞生,方志汲取了史学的营养,打破史志隔阂,兼顾了体例之善,文采之美。概述常见写法,主要有板块拼盘式、特点勾勒式、史略式、策论式和文化散文式。

已经出版的志书概述较多见到的是板块拼盘式和特点勾勒式。很多志书的概述包括了以下六个方面内容:第一,从本地或国家角度出发写当地的大势大略,阐述锦绣河山,今昔地位之要;第二,畅谈长短优劣之势,总结经验,探讨规律,申昔喻今,开拓未来;第三,摄取主要物产,论及社会趋势;第四,记述重大事件,以志不忘,以作鉴戒;第五,例列著名人物,以激千秋爱憎;第六,记载重要古迹名胜、特种工艺、新生事物、优良风尚,以继承传统、弘扬壮志。

史略式主要采用纵述的方式,即按事物发展的历史时序分阶段记述,纵写当地历史发展、优缺长短,抓住主线,揭示规律。这一写法能弥补志书横剖分类纵述不足的缺陷,因而在首轮修志的后期渐成气候。策论式,也就是在行文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史略体为例,荀德麟在主编首轮《淮阴市志》时,将《大事记》与《概述》合为一体,分为15个历史时期,系统叙述淮阴历史发展的概貌。这种写法,需要具备深厚的哲学、史学理论功底,以及较强的资料和文字驾驭能力。

除了志体和史体之外,近年还出现一种文学性较强的散文体。如:2016年出版的中国名镇志《周庄镇志》概述《天下周庄》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周庄如同沈万三留下的聚宝盆一样,是留给当代中国的财富。周庄是中国江南水乡的化身,在江南以外的远方客眼里,它是画里烟水,对繁华都市的居民来说,它是梦中天地,而在日趋现代化的乡镇人看来,它则是旧日家园。这个近千年的古镇对于身处当代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国人,乃至全人类有着非凡的意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千百个美丽的江南小镇消失了,所幸周庄犹在。千千万万的人来到周庄,其实是来寻找心中的故乡、遗失的故乡,重温残缺的故乡梦。周庄为每一个现代人提供了“精神故乡”,让他们回味说不尽的“故乡的记忆”,周庄就是每个游子“他乡的故乡”。周庄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又都是耐人寻味的人文景观——人化了的自然所显示出来的文化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8]

这样的概述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将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能都揭示周庄的精神文化价值,呈现了文化散文的格调。

以上几种写法中,最容易引发争议的是散文式,若功力不足,容易陷入空洞轻浮、信息含量缩减,失去志书的本质属性。中国历来就有“文史一家”之说。“志书需要端正文风,要文采更要史法。‘志中文字,俱关史法,则全书中之命辞措字,亦必有规矩准绳,不可忽也。’章氏所说的‘规矩准绳’,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良史莫不工文,注重文采与尊崇史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可将志书概述的文体文风,定性为历史散文体,把概述撰成史实与文采交相辉映的灿烂篇章。”[9]

(二)体量适度

从阅读感受上讲,体量太小的概述,如无大手笔一字千金,则未免给人言犹未尽、不明事理之感,既不足以压阵,更无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不同层次(省、市、县、乡、村),不同体量的志书,在概述的结构和文字量方面,可以相互借鉴,但绝非简单复制或者等比例压缩的关系,应立足于本地地情,突出重点和个性,从篇幅而言,传统镇志数十万字到上百万字,而近年江苏编纂的全媒体江苏名镇名村志乡镇志规模在10万—20万字,其容量和章法并不是前者面面俱到的缩写。

总的来说,在全媒体时代,志书的文字量相对首轮和二轮修志大幅度减少,但也更加“精致”,这种精致不是那种导游词般的精致,而应该是既有地方特色+历史真实,又有文学+学术趣味,更有情感温度+思想高度。要写好一本志书的概述,不妨把自己就看作是市长、区长、县长,以各地发展的战略性眼光、发展节奏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大思路去谋篇布局,完成好记录时代、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志书周庄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谈志书质量的几项测评标准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落日之下的画卷
关于县级第二轮志书篇幅控制的思考
可圈可点
梦里周庄(外一首)
周庄古镇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