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竞争主题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2021-09-03 09:03孟亚玲蔡元强
关键词:学习动机学习者教学内容

孟亚玲,蔡元强

(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小组合作学习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昆体良学派的“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06年,由英国传入美国,并被著名教育家帕克、杜威等运用和推广,[1]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引起我国学者和教育部门的关注。[2]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也相继产生。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坚持推进“以学为中心”,在课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式等互动课堂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小组合作竞争主题教学模式(以下简称小组合作PK)将小组合作思想和竞争思想融合,弥补了传统小组合作学习的不足,优化了教学效果。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得益于清晰的模式流程、主题设计、合作机制、师生角色定位、动机激发与保持、竞争法则、评价机制等。本文重点分析小组合作PK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策略。所谓学习动机是指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对个体学习活动进行激发、维持的一种心理状态,由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部分组成。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参与学习的一个必要前提,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3]我国学者李思远认为学习动机不但能激发和维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还是激励学生向制定的学习目标付出努力、行动的动力,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4]

一、学习动机基本理论和ARCS动机模型

早期的学习动机理论,强调习性、驱力、强化、需要等对学生学习的动机作用。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行为动机理论的研究转向对人类的认知信念,如成就目标、成就动机、成就归因、自我价值、自我认知等动机作用的关注。

(一)学习动机基本理论

在小组合作PK中,研究学习动机的目的在于探明小组成员行为的原因、目的和驱动力。动机理论对学习者行为的发起、维持、激励、制止及选择的阐释与论说为我们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了依据。从心理学诞生到现在,动机理论研究经历了本能理论、驱力或需要理论和认知理论三个时期。如表1所示:

表1 动机理论研究的主要阶段及观点

1.期望-价值理论。新行为主义后期,基于托尔曼、勒温、罗特等心理学家对行为期望和诱因的关注与研究,期望-价值理论逐渐发展起来。期望-价值理论认为行为是由在环境中获得的目标价值和个体对获得目标的期望共同决定的。期望-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者行为可能取决于学习者对教学目标“三性”(新颖性、关联性和逻辑性)期望的强度和对价值的判断。在设计小组合作竞争学习主题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强调主题教学目标的“三性”对学习者的吸引程度和价值性。

2.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从事某一成就行为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的主观判断,是行为主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与判断。[5]在学习中,当学习者将新知识、技能与原有认知建立联系后,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学习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中会影响学生面对困难时的态度、思维、情感反应、新行为的习得和对活动的持续坚持性及努力程度等。[6]

3.成就动机理论。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默里(Murray)首次提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理论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基本达到满足后的成就动机。个体在完成任务时一般具有两种倾向的动机: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指人们追求成功或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指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7]在小组合作PK中,成就动机强的学习小组,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阶段投入度大,表现积极,对学习任务敢于挑战和坚持。

4.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等人提出,重点分析个体行为的自我激励和自我决定的程度。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可以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自我决定行为由个体自发开始或选择行动,个体具有完全自主选择性;非自我决定行为是由其他压力、驱力决定的强迫的,个体没有自主选择性的行为。[8]

小组合作PK侧重通过多元评价主体(学生本人、学习同伴和授课老师)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引导学生对课堂整体表现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进行合理、正确的归因,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ARCS动机模型

ARCS动机模型(如表2所示)是美国弗罗里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勒(Keller)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末,凯勒在《动机与教学设计:理论视角》中提出动机系统设计思想模型,主要包含:信息、关联、注意和满意四个要素。ARCS动机模型中A代表注意(Attention),R代表关联(Relevance),C代表信心(Confidence),S代表满意(Satisfaction)。[9]

表2 ARCS动机模型

二、主题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和设计

结合学习动机基本理论和ARCS动机模型,小组合作PK中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教学因素有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更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期望-价值理论告诉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关注“学生要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学完这些能够做什么”。设计课程教学的总目标时,要重点考虑课程标准、资源和学情。课程标准是“总设计图”,是所有学习主题合力承载的使命。主题教学和课堂竞争都必须服务于课程目标。资源既是实施课程目标的具体媒介,也是教学总目标生成的土壤,没有资源,课程目标就成为“空中楼阁”,教学目标就成为无本之木。

1.教学目标设计的特点。根据美国马里兰大学洛克(Locke)教授的目标设置理论:个体的成绩与任务难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任务的难度越高或越具有挑战性时,个体越容易产生高水平的努力和成绩。[10]我们认为,给学习主题目标设定一定的梯度和层次,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完成组内各项活动的动力。在设计小组合作竞争主题教学目标时,我们通过主题教学目标把课程目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或结果表达出来的同时,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和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及可测量性评价结合起来设计了多条可测量的教学目标。[11]

2.教学目标的表述。小组合作PK主题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突出小组学习结果的同时体现小组成员的合作过程。因此,建议所有主题教学目标都采用ABCD目标描述法和内部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方法。ABCD法是马杰模式的发展,强调学习者行为的结果,具有很强的可测量性。每条教学目标都包含学习者、行为、条件和程度四个要素。[12]

A:学习者(audience)。明确指定学习行为的主体。在小组合作PK中,采用“学生应该……”或“我能……”的规范表述学生的行为目标。

B:行为(behavior)。描述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可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如:学生通过收集和主题相关的前沿知识,学会如何通过中国知网查找文献。

C:条件(conditions)。描述学生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在课堂竞争评价主题教学目标中,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使用其他辅助手段,如“能否使用手机、iPad”;二是给予暗示或提示,如“结合……主题的前沿热点话题,分析主题内容”;三是把控时间,如“每个小组汇报学习内容的时间为15分钟”;四是创设情境,如“在小组讨论时,能阐述准备的主题内容要点”。

D:程度(degree)。描述学生学习表现或结果达到目标的程度。如要求汇报者“至少在15分钟内汇报完学习内容”、“能够结合××文献,汇报小组学习的心得”等。

考虑到ABCD目标描述法容易忽略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建议教师同时采用内部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13]在陈述主题教学目标时有意识地使用记忆、理解、创造、热爱、尊重等描述学生内在心理变化的动词,使学生的内在心理变化转换为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14]76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结合课程目标,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表达或呈现教学内的过程,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15]在小组合作PK中,教学内容成为组成教学环境的基本的要素。它往往以主旨提纲和核心资源的形式出现在学习者面前。

1.教学内容设计的特点。第一,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是学科基础与学生生活基础的统一。基础性是教学内容的主干,是保证知识得以展开的主要构架。[16]小组合作PK中的学习主题内容一般都与学生的专业领域、生活经验和未来发展等相关联。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专业的认识,加强学习者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规划。第二,教与学内容相结合。小组合作PK独特的教学活动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规划好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更有助于保证学生自主、创新性地完成学习任务。[17]所以,教师不仅需要精心准备自己教的内容,还需要认真梳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重难点,站在学生角度,分析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加工处理和改编教材、参考资源和可利用的开放资源等教学材料,为学生设计学习的“学材”。“学材”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可接受性。先行组织者材料的难易梯度设计,要侧重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内容的组织。小组合作PK主要结合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加涅的直线式和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综合贯通三种理论编排教学内容。“螺旋式课程”(Spiral Curriculum)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提出的,意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的“概念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设计。[18]加涅提出的直线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张从学习层级论的观点出发,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习得能力目标,然后按这些目标之间的心理学关系,即从较简单的辨别技能的学习到复杂的解决技能的学习,按等级来排列。[14]77

在小组合作PK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构需要先按照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把教材由高到低进行分化,再根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针对不同学习主题内容设计不同的先行组织者材料,最后将主题教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总体贯通。

(三)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小组合作PK的核心要素。小组合作PK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以体验教学理论为依据设计的,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通过模拟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学习观念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的转变,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19]小组合作PK中教学活动包括组建学习小组、设计学习主题、小组选题、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课堂PK和组内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和期末课程评优等。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的角色和任务。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20]小组合作PK中的教学评价分为课堂竞争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期末总结性评价。根据乌美娜教授的研究,[21]课堂竞争评价对教学效果主要有诊断、激励、调控、教学和导向等功能。

1.诊断功能。教学评价环节中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一方面,可以让竞争小组明白他们小组在班级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每个组员对自己的整体学习情况自评、总结和反思。每个主题竞争成绩和前期主题竞争成绩的比较可以让竞争小组成员对本小组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明确自己和本小组的学习现状和趋势。

2.激励功能。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着监督和控制的作用,对师生都是一种促进和强化。每一次竞争的获胜和较高的评价都能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激发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的积极性。

3.调控功能。课堂竞争评价也是一种信息反馈。通过每一次的主题竞争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主题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指导策略和资源推荐;学生也可以结合获得的学习成功和失败的体验,改变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态度等。

4.教学功能。课堂竞争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竞争小组成员、评价小组成员结合主题教学目标对汇报组汇报的学习内容和效果做出对比分析的过程,是对知识、技能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的过程。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评价性的学习属于高阶学习,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5.导向功能。在课堂竞争评价中,评语可以使被评价小组成员看到自身与客观标准的差距。被评价者为追求更好的学习效果,会不断向评价者普遍认可的方向努力。

三、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学习动机激发策略是指在一定的外部力量(学生之间的竞争、表扬和奖励等)推动下,促使个体的需要由隐性状态变为显性状态,使其成为小组合作PK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习惯和爱好等)。本研究基于期望-价值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以及ARCS动机模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小组合作竞争主题教学模式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注意维度的教学目标策略

小组合作PK告别了传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学目标个体化或合作化的单一化表征。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基础,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特征,参照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期望与价值估计,设计个体与小组相结合的小组层次式教学目标。小组层次式教学目标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小组成员个体目标。个体目标是结合小组成员初始能力、学习特点、学习内容难易程度与个体的关联度等设置的个性化教学目标。个体目标一般需要个体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二是小组层面的小组目标。每个小组要依据学习主题内容和本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设置小组目标。小组目标体现的是小组作为学习共同体,区别于其他小组的差异性目标。不同的小组可以设置不同的目标,该目标需要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三是课程层面的目标。课程层面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设计的主题学习目标。课程层面的主题教学目标是确立个体目标和小组目标的基础和指导。

(二)关联维度的教学内容策略

1.优化小组组建机制,自选学习主题。合作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PK的基本组织单位,组建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团队是培育小组积极互赖的良好开端。在小组合作PK中,教师要结合班级整体情况,参照每位学生的意愿,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和组内差异互补,情感互融的原则组建小组,最大限度地使每个组降低小组成员的边缘化。在分配学习内容时采用的是小组自选学习主题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结合自身的需求,“自选”学习主题,自主邀请竞争小组对象,既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施展了面对挑战、选择策略、共同“御敌”的合作精神和筹谋能力。

2.多样化呈现学习资源,提升内容的可视化效果。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小组合作PK在选择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呈现方式时采取了因人而异的自主选择方式。对于视觉型学习者,采用图形、图像、小视频等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听觉型学习者,将学习内容与音频、视频、动画等相融合,辅助学生的学习;视听型学习者,采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资源等。

(三)信心维度的教学活动策略

1.建立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机制。小组合作PK通过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策略有效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自主探究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在小组合作PK中,由于“成绩共享”的驱使,小组内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小组为我,我为小组”相互促进关系,既有利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也有利于带动学习滞后的学生进行学习;在组间竞争学习中,针对同一学习主题,两个小组在学习资料收集,加工处理、汇报材料设计、前沿知识补充等方面展开激烈的角逐,产生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理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这种组间竞争是一种“你追我赶”的关系。

2.实施弱者优先、先独立后合作的运行法则。在小组合作PK中,小组运行的是弱者优先、先独立后合作的运行法则,从而提升小组合作的效率。弱者先行是指在小组讨论、汇报成果等环节,让小组内学习发展相对滞后的弱势成员优先分享、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先独立后合作是指在小组成员知识建构方面。知识建构包括:(1)个体知识建构。自主学习环节可以保证小组内各个层次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完成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在讨论中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表,充分保障了小组成员的均等学习机会,有效地提升了合作学习的效度。(2)合作性知识建构。具体是指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通过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想法、观点,全面化、多元化地处理加工知识内容,对知识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

3.树立小组榜样,激发学习热情。顾明远教授认为通过榜样示范法即将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思想、行为,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要求。[22]在基于开放资源的小组合作PK的学习过程中,适时地给予那些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或小组一定的口头表扬、荣誉证书等奖励,树立模范榜样,感染其他学习小组,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具有显著成效。

4.控制作业、任务难度,用问题引导学习趋向。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作业、任务的难度而变化(如图1所示)。在容易或简单的作业、任务中,最佳动机水平相对较高;在困难或复杂的作业、任务中,最佳动机水平相对较低,即倒U型关系。[23]

图1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学生的学习动机会受到作业、任务难度的影响。在小组合作PK中面对较复杂的学习内容时,教师的启发性提问可以帮助小组学习者对知识内容进行加工分解,引导学习者进行思考,从而保持学习者的信心,提升教学效果;面对相对较容易的学习内容,教师设置的挑战性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增加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深度。

5.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促使“量”向“质”转变。小组讨论是小组合作PK的核心环节,也是保证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小组合作PK中,需要建立领导机制,实施有效的小组管理,形成积极活跃、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小组内,如果小组成员能够因学习而得到集体表扬,积极的同伴讨论和思考就会蔚然成风。教师从旁指导学生进行所学知识与内容的交流,提升讨论的质量,让学习者在课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小组间交流由“量”向“质”的转变。

(四)满意维度的教学评价策略

1.弱化“边缘人”现象,构建小组学习共同体。在小组合作竞争主题学习中,很容易出现一部分学生非常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而另一部分游离于小组之外,未被教师和其他同学接受或因自身原因(心理、性格、身体状况等)游离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心,成为合作竞争学习中的“边缘人”。[24]不合作和假合作是小组合作竞争主题学习中的“边缘人”两种最常见的行为现象。在小组合作PK中,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弱化“边缘人”现象,构建了“我为小组,小组为我”的“成绩共享”的小组学习共同体。在小组学习共同体中,单个小组成员的成功并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只有在全部小组成员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小组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2.建立新型同伴关系,加强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新型的同伴关系包括组内同伴合作共赢、组间竞争共进和师生间的亦师亦友的民主、平等、互相关爱的关系。小组合作PK将组内自评、教师评价和组间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实现了对学习者自身发展比较和组间合作竞争比较,具有及时、客观、公正的特点。面对多形式的评价,学习者可以获得许多新知识,探索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特别是积极的、表扬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

学习动机是影响小组合作竞争主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小组合作PK中,教师应借鉴国内外学习动机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从注意、关联、信心和满意四个维度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学习者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