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数学教学
——以“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思考与设计为例

2021-09-03 08:43福建省晋江群英小学陈美慧
亚太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角的初步认识对角经验

福建省晋江群英小学 陈美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数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但课堂上的数学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也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无论从哪方面入手,笔者认为都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准确体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内容规定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接下来,结合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谈谈教学思考与实践。

一、课前思考与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观察、思考、交流、尝试、操作的活动过程中抽象出角的概念,初步认识角并且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画法,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这个图形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建立对角的正确表象并不容易。因此,上课前教师要思考清楚这样的数学问题:“什么是角?学生对角的了解有哪些?其他教师是怎样恰当引入角的概念教学的?”

(一)厘清概念角的界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现代汉语词典对角的解释是这样的:(1)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一般细长而弯曲,上端较尖;(2)物体两个边缘连接的地方。小学数学教材中对角的描述是:“从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前者说的是生活层面的角,是角的生活意义,后者说的是数学层面的角,是对角的生活原型高度抽象后形成的,是角的数学意义,因此两者是相似而不相同。如果仅仅采用语言对“角”进行描述,难度较高。我们可以选择学生每日佩戴的红领巾,通过“为什么叫三角形?角是怎样的图像?”这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解答学习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从生活经验来说,学生认为只要有尖尖的地方就是角,如笔尖、剪刀头、牛角、三角板……从生活素材角度来说,生活中到处隐藏着角(图1),如桌角、墙角、剪刀、水管的拐弯、吸管……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生活体验是教学的有力基础,但这样的“角”都是生活中的角,并非是数学层面的角,只是角的影子,似角而非规范的角。学生对角的认知还停留在模糊的自我感知层面,并未形成准确清晰的表象。

图1

(三)借鉴教学实践,进行课前分析思考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的实物入手认识角

在进行角的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的实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通过“找角”“认角”“指角”“摸角”“画角”“做角”等一系列活动建立角的表象,逐步抽象出“角”的概念,经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然而,在找角、指角、摸角的过程中,学生的脑海里无意识地形成“生活中的角等同于数学中的角”(如图1)、“尖尖的角”(如图2)这样的认知,这是不规范的语言描述。虽然生活中的角对建立角的概念有所帮助,但同时也会将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中的角混为一谈,使学生产生知识的混淆,语言描述不清晰,对后续的学习产生负迁移影响。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体验是十分丰富的,是教学的有力基础,但却不适合直接利用。

图2

2.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导入角的认识

从已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圆是否有角的问题导入角的认识,看似顺理成章,但实际上是对学生不规范的引导。因为从数学本质上来说,圆是有角的,并非真的无角。

二、教学策略与实践

鉴于以上的分析思考,对角的认识制定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通过“猜一猜,这些是什么图形(图3)?你是根据什么看出来的?”勾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图3

将图形中的角“请”下来,让学生观察:“这些角(图4)到底有哪些地方长得一样?在哪里?”在观察、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角的共同特征“1 个顶点,2 条直的边”,感受角的数学意义。

图4

通过“变一变(改变图4 中角的方向与位置形成图5),这些还是角吗?为什么?”“认一认,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图6)”对角的各种变式和反例,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角的概念,理解“无论角怎么变,一个顶点、两条直的边这个特点始终不变”,使学生对角的感受更加充分、全面,强化学生对角的本质特点的体验,进一步丰富角的表象。通过一步步的质疑,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不断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与信心。

图5

图6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角的画法时,采用开放性的问题交流取代传统的示范性教学。通过“角该怎么画?要先画什么?从哪里画起?”一系列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掌握角的画法,充分体会角的两条边是从顶点引出的,再次完善角的概念。

(三)指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巩固基础知识

经过上述的学习过程后,相信学生对“角”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可再指导学生亲手制作一个角。教师一边向学生介绍材料,一边让学生观看课件,该课件中利用两根小棒搭建一个角;借助一张圆形的纸片,折出一个角;还可以借助一根吸管。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一个角(图7)。

图7

要求学生按照上述图片中的材料任意选择一份材料制作一个角,完毕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是如何完成该角的制作的,同时指出一个角的顶点与两条线,小组中的成员相互检查是否制作正确。通过这样的方式,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进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制作角,能内化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聆听者,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去发现、探索与思考,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自主构建角的概念。数学教学的思考不仅要走近生活,还要高于生活,在不断思索、不断完善中寻找新的突破。

猜你喜欢
角的初步认识对角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拟对角扩张Cuntz半群的某些性质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把握学情,丰富感知体验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单元自测题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非奇异块α1对角占优矩阵新的实用简捷判据
折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