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造业及劳动力异质性的环境规制就业效应

2021-09-03 07:15时玉勤陶爱萍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3000北京师范大学全球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00875
中国环境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资本密集型规制弹性

蒯 鹏,时玉勤,陶爱萍*,吴 烈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3000;.北京师范大学全球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00875)

近年来,我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环境规制政策,为环境持续改善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引起人们对其就业效应的讨论.关于环境规制的就业影响机制,普遍的解释是从“波特假说”出发,将其分为成本效应、需求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1-3].然而,由于企业通常会综合考虑规模调整、结构升级、要素替代等各种生产活动,环境规制的就业影响机制十分复杂,表现为上述多种“效应”的综合.特别地,就制造业而言,不同行业的要素密集度水平差异较大,影响了上述“效应”对技能和非技能劳动需求的作用模式[4].

大多数研究中,环境污染或环境成本被直接纳入到生产函数以刻画其就业效应[5-7],至于为什么能被纳入,则缺乏明确的解释.这导致一个严重问题:忽略了环境因素与生产及劳动雇佣之间的内生互动关系(这可能正是一些相关的实证分析未考虑内生性问题的原因).此外,任何一个就业现象都可能是多种“就业效应”的综合,因此在实证中很难单独对某一效应进行验证[7-8].再次,对不同技能类型的劳动力而言,各种“就业效应”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异,忽略劳动者之间的技能差异,可能无法对环境规制的影响机制给出合理的解释,但该问题在相关研究中很少受到关注[9].只有少部分实证研究关注内生性问题,而且主要以环境规制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7,10],这种做法的前提是误差项不存在序列相关,但是往往难以满足,因此更加独立的外生工具变量是必要的.

本文做出的改进包括:尝试将环境污染要素内生地整合到制造业生产函数中,将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作为 2种不同的要素纳入生产函数,对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进行推导.在此基础上,以行业历史能耗作为环境规制的工具变量进行实证检验,结合各行业要素禀赋和劳动者技能差异进行异质性分析.最后对各种“就业效应”进行测算,并结合实证分析结果详细讨论环境规制影响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具体模式.

1 研究方法

1.1 理论分析

1.1.1 基本框架 考察制造业部门在生产过程投入的技能劳动LS和非技能劳动LU.

①假设各行业经济产出函数为CD形式:

式中:Q代表经济产出;i和t分别代表制造业各个细分行业和时间;K代表投入的资本量;AS与AU分别代表技能劳动力与非技能劳动力的技术效率;α、β、γ分别对应各要素的产出弹性,α+β+γ=1,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报酬不变假设.

②考虑到污染治理需要消耗一定的企业产出,因此计算各行业净产出时,要扣除污染治理成本.假设净产出为Y,参考Bartz等[11],Y可表示为:

式中:Cit是治理环境污染所消耗的经济产出份额,假设C为污染末端治理率μ的函数,μ越大,边际治理成本越高.当 μ=1时,C=1,即所有的经济产出都会被用来治理污染.由此,将C定义为:

式中:η>0.

③进一步假设各行业污染排放量E是经济产出Q的函数,定义如下:

式中: Q/φ代表污染产生量;1/φ为污染产生强度系数,φ值越大,污染产生强度系数越小.

④基于公式(1)~(4),得到Yit的具体表达式:

式中:污染排放E作为“污染投入”被内生地整合到Y的函数式中,易证明在 4种“投入”(E,K,LS和 LU)下,Yit依然满足规模报酬不变假设.

⑤各行业的利润函数:

式中:Pit为各行业产品的市场价格(这里只考虑综合或一般意义上的“产品”而非具体的产品);PE为行业中污染物“投入”的价格(等于单位污染排放对应的排污费),此处只考虑一般意义上的“污染”;rt为资本的价格;WSt和 WUt分别为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的价格.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环境规制的加强,污染排放所付出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污染排放价格 PE与环境规制强度正相关[8].因此,以其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代理变量进行理论推导.

1.1.2 均衡分析 基于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均衡LS和LU的表达式如下:

显然,LS和 LU都是环境规制强度 PE的函数,以下以LS为例,进一步分析PE对它的影响:

式中:δPE是环境规制的污染排放弹性,

同时,由公式(5)和规模报酬不变假设,可知:η和β(1-η)分别对应“污染投入E”和技能劳动投入LS的产出弹性,即:

在此基础上,得到环境规制的技能劳动投入弹性:

同理,得到环境规制的非技能劳动投入弹性:

1.1.3 理论启示 式(12)和(13)表示环境规制每增加 1%导致技能(非技能)劳动雇佣受到的影响,等号右边相乘的三项依次对应:劳动-污染排放弹性、环境规制的相对成本(相对于劳动投入成本而言);环境规制的污染排放弹性.图 1概括了环境规制影响就业的途径.

图1 环境规制影响就业的途径及理论启示Fig.1 Ways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ffecting employment

相比于定性地将环境规制的就业影响划分为规模效应、成本效应、需求效应、替代效应[4,6-7]等,本文的推导加深了对这些效应的理解.需要注意,由于企业在面临环境规制压力时选择的“合规”途径与企业所在行业的整体特征有关,因此劳动-污染排放弹性和环境规制的相对成本表现为行业和劳动力异质性.具体而言: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最大的就业弹性,不具备太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更容易受到环境规制的冲击[5,12-13].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能源密度和污染密度[14-15],易受环境规制约束,可能造成一定的就业损失[7];然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雇佣少,劳动需求弹性也小[5],因此环境规制造成的就业影响也可能较小[7].技术密集型行业往往是效率较高、污染较少的清洁产业,受环境规制压力小,企业有动力雇佣研发人员进一步提高清洁水平,获得更多技术优势同时也可以向市场交易其污染排放份额,因此可受到环境规制对其就业的促进效应.

1.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1.2.1 实证模型 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效应,将环境规制的一阶滞后项引入模型.同时,考虑到各个行业固有特征可能造成的影响,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基准回归模型如下:

式中:i表示行业;t表示年份;employee代表就业,其中包含总就业、研发人员就业以及非研发人员就业;ER是核心解释变量,表示环境规制强度;X是一系列控制变量;μi是行业固定效应;εit是误差项.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考虑行业间的异质性影响,本文按照要素密集度对行业进行分类,进行异质性分析.

1.2.2 变量及数据说明 (1)被解释变量:就业人数,包括制造业各行业总就业、技能人员就业和非技能人员就业,由于技能、非技能人员就业数据不可获得,本文以研发人员就业(LS)与非研发人员就业人数(LU)代替.总就业人数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EM)表示,研发人员就业人数用 R&D 人员数表示,二者之差表示非研发人员数量.(2)核心解释变量:环境规制和环境规制一阶滞后项,分别用 ER和 L.ER表示.环境规制涉及多方面的污染治理,为更加全面地代表环境规制的强度,本文参照秦楠等[16]的做法,对废水处理运行费用与废水排放量比值、废气处理运行费用与废气排放量比值、废气处理运行费用与烟粉尘排放量比值、固体废物利用率4个指标,利用熵值法加权求和,得到各行业各年的综合值,以此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由于数据仅到2015年,故通过移动加权平均法得到2016、2017年的数据.(3)基准回归中的控制变量:①全部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AW):用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表示;②研发人员平均工资(WS):参照余东华[9],本文用R&D内部支出劳动报酬除以R&D人员数量测算得到研发人员平均工资;③非研发人员平均工资(WU):非研发人员工资总额用城镇单位工资总额与 R&D内部支出劳动报酬之差表示,非研发人员的数量用总就业人数与研发人员数量之差表示,二者的比值代表非研发人员平均工资;④价格指数(PI):本文用工业出厂者价格指数表示.价格指数一方面代表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动,另一方面体现了通货膨胀程度(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通货膨胀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宏观因素);⑤固定资产投资(IFA),用各行业历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表示;(4)环境规制的工具变量(ECC):参考傅京燕等[17]的做法,以行业能源消耗的历史值作为工具变量.(5)机制分析中的新增变量:①污染排放强度:参考邵帅等[18]的研究,先对废水、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固体废弃物 4类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标准化,在此基础上计算调整系数并以此为权重,将四类污染物合成一个总体污染排放强度指标.②环境规制成本:大气、水污染治理运行费用之和,来自EPS数据库.

本文的数据样本由2003~2017年中国2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组成.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工业统计年鉴》[19]、《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1]、中国统计局和EPS数据库,以上提及的价值量数据用2003年为基期的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由于《国民经济分类行业分类与代码》在2002年和2011年进行了行业调整,包括2002年的“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在 2011年修订中被合成“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被分成“汽车制造业”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变为“其他制造业”;2011年修订中新增了“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对于以上变化,本文只取合并行业的数据,删除统计范围发生变化的行业和新增行业,并删除“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最终保留 27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还参考阳立高[22]等,将各行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各变量的统计性特征见表1.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2 回归结果

2.1 基准回归

为消除异方差,对相关变量取对数(下同).由表2可见,环境规制对制造业全体、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均构成显著正向影响,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影响不显著.该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制造业具有就业促进效应,与一些研究的结论一致[18,23-24];但在分组回归方面,其结果却不尽相同.Berman等[5,7,25]研究均表明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大的就业需求弹性,更易受到环境规制的影响;资本密集型行业则恰好相反,受环境规制影响较小,分析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忽略了环境规制与就业之间的潜在双向因果关系,这导致内生性问题并影响了回归结果.

2.2 控制内生性问题

在存在内生性问题的情况下,最小二乘法(OLS)估计结果有偏,因此采用工具变量予以修正.本文参考相关研究[17],以行业能源消耗的两阶滞后项作为环境规制的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进行估计,结果见表 3,各列代表的行业和劳动力类型与表 2一致.相比基准回归,表 3的回归结果发生了较大变化:环境规制对制造业全体和劳动密集型行业构成显著负向影响,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就业构成显著正向影响,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影响 不显著.

表2 基准回归结果Table 2 Benchmark regression results

表3 控制内生性问题回归结果Table 3 Regression results of endogenous problem control

表 3第(1)列显示,环境规制对全部制造业的就 业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每增加 1个单位,将导致就业减少 1.653个百分点.第(2)和第(3)列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全部制造业中非研发人员和研发人员就业依然产生负向影响,前者不显著而后者显著.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我国的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高端制造业还不发达,在面临环境规制压力时,其普遍策略是维持生产规模而不是加大研发力度,因此研发人员受到较大的冲击.

第(4)~(12)列进一步考虑了行业异质性.第(4)~(6)列结果显示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受到环境规制的显著负向影响,这与陆旸等[7,25]的研究结论一致.主要原因是,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当雇佣达到一定的规模,劳动者的边际产出并不高,面临环境规制造成的成本压力时,企业易做出裁员的决定.特别的,研发人员也受到显著的负向冲击,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我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第(7)~(9)列结果显示资本密集型行业各类就业均未受到环境规制的显著冲击,这与 Berman等[5]关于该类行业中的劳动雇佣缺乏规制弹性的研究结果一致.第(10)~(12)列结果表明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环境规制显著增加总体就业和非研发人员就业,但对研发人员的就业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整体较清洁,相关企业面临的环境规制成本小,对劳动力的挤出不明显.同时,一些企业开始顺应环保形势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产生了就业创造效应;这也印证了Bezclek等[23]的观点.实证结果表明这种创造效应主要表现在非研发人员就业方面,意味着当前环境规制尚未有效推动技术发展高端化,无法提升行业对研发人员的吸纳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得到如下启示:一是当面临环境规制压力时,制造业总体就业受到的负向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二是尽管资本密集型行业普遍受到更强的环境规制,但由于这些行业的就业缺乏规制弹性,对其就业冲击并不明显.三是环境规制正逐步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发挥就业创造效应,但对研发等高技能劳动人员的刺激效应还不明显.

2.3 稳健性分析

为了检验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采用如下策略进行回归:一是剔除异常值的影响,剔除了分位数5%以下和 95%以上的样本,回归结果见表 4.二是剔除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直接剔除了2008年对应的样本),从而将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排除在外,回归结果见表 5.三是进一步控制时间固定效应,以控制随时间变化但不随各行业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例如宏观的经济政策和规划,回归结果见表 6.总体上表4~表6的回归结果与表3一致,可以保证表3结果的稳健性.

表4 剔除异常值的回归结果Table 4 Regression results after eliminating abnormal value

表5 剔除金融危机对应年份后的回归结果Table 5 Regression results after excluding the years of financial crises

表6 控制时间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Table 6 Regression results of time fixed effect control

3 讨论

3.1 劳动投入的污染排放弹性

基于行业面板数据,本文测算了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劳动投入-污染排放弹性,数值的分布特征见图2.

如图 2所示: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无论是全部劳动投入,还是非研发人员投入,半数以上样本对应的弹性数据大于 0.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劳动投入的污染排放弹性大于0意味着可能存在两种相反的规模效应.结合表3实证结果,推测规模(减小)效应更占优势.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无论是全部劳动投入,还是非研发人员或研发人员投入,其对应的污染排放弹性都在 0两侧均衡分布,意味着可能同时存在绿色就业创造效应、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结合表3的实证结果:本文认为上述效应都不明显.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无论是全体就业,还是非研发人员或研发人员就业,半数以上的样本对应的弹性数值大于 0.结合表3,规模效应占主导地位.

图2 三类行业劳动投入对应的污染排放弹性的分布特征Fig.2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asticity of pollution emission corresponding to labor input in three types of industries

3.2 环境规制的相对成本

本文测算了3类行业中的环境规制成本与劳动投入成本的比值,以此作为环境规制的相对成本,结果如图 3所示.大部分行业的相对成本都呈现先增再降的趋势,这与本文的理论分析一致,即:大部分行业都经历了规制压力增加——企业强化污染防控——规制压力减少这一过程,与之相伴的是,劳动力一开始可能被挤出(挤出效应),但随着环境治理投入的增加,劳动力的雇佣又得到恢复(创造效应),随着行业技术不断升级,部分劳动又会被替代(替代效应).另外,平均来看资本密集型行业面临最大的环境规制相对成本,劳动密集型行业次之,技术密集型行业最小.进一步结合表 3发现,尽管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污染防控中可能增加雇佣,但是不足以弥补挤出或替代损失,表现为明显的挤出效应或技术替代效应.技术密集型行业面临较小的就业挤出或替代,而且随着环境规制的强化,还可能存在较多的就业创造.资本密集型行业各种就业效应的作用依然不明显.

图3 制造业细分行业环境规制的相对成本散点图Fig.3 Scatter plot of the relative cos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subsectors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3.3 环境规制的污染排放弹性

依据图 4,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半数以上的弹性数据都位于小于 0的区间.从理论分析可知,如果弹性小于 0,则意味着企业在面临规制时,通过自行治理污染而减排,这既可能产生就业创造,也可能产生就业替代.结合表 3的实证结果,推测该类行业中技术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资本密集型行业中,环境规制的污染排放弹性正、负值均衡分布,且表3中该类行业受环境规制影响不显著,推测这类行业中各类效应均不明显.技术密集型行业中,规制的污染排放弹性也大致在0两侧均衡分布,但表3的实证结果表明该类行业中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显著为正,因此推测就业创造和规模(增加)效应更占优势,这和前文的分析结果一致.

图4 三类行业环境规制对应的污染排放弹性的分布特征Fig.4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related pollutant emission elasticity in the three types of industries

综上,劳动密集型行业受规模(减小)效应、挤出效应、技术替代效应的综合影响,对研发和非研发人员就业都产生负向作用.资本密集型行业各类效应影响均不明显.技术密集型行业受规模(增加)效应、就业创造效应的综合影响,对非研发人员就业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4 结语

通过理论推导,将环境规制的就业影响识别为:劳动投入-污染排放弹性、环境规制的相对成本、环境规制-污染排放弹性三个具体因素,并结合典型企业的策略行为分析了就业创造效应、替代效应、规模效应、挤出效应的实现路径.

回归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对制造业总体就业造成显著负向影响;分组后,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显著负向影响、资本密集型行业受影响不显著、技术密集型行业总体上受到正向影响;在劳动力异质性方面: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研发和非研发人员均受到显著负向影响,技术密集型行业中仅非研发人员受到显著正向影响,资本密集型行业中两类人员受影响均不显著.进一步的测算分析表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规模(减小)效应、挤出效应和技术替代效应都很显著;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各种效应都不明显;技术密集型行业中规模(增大)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比较显著,挤出效应和技术替代效应较小.测算结果呼应了回归分析的结论.

据此,建议政府对企业污染防控形成的成本负担予以补贴,同时加强对普通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支持等,以减缓环境规制造成的不利冲击.同时还应加强对新型环保产业的培育和支持,以增强对研发人员等高技能人员的就业吸纳能力.

猜你喜欢
资本密集型规制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保护与规制:关于文学的刑法
大国雁阵模型可分析我国产业转移吗?
工资、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区域差异分析
Appearance of a neural bypass between injured cingulum and brainstem cholinergic nuclei of a patient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on follow-up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images
内容规制